(山脉止于平原,河水流入荒野)
越过荆门外的远方,从楚国来到这里。山脉尽头是平原,河流流入荒野。月下飞镜,云海楼阁。犹怜故乡水,送舟远行万里。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离开蜀国,“携剑入国,辞亲远行”(《上安州裴长史书》)。此前,他一直旅居四川,在代天山习练剑法,游览峨眉山,隐居青城。到了那里,他立志以“沉观彦之言,谋帝之术,其智,甘为富弼”,萌生了平定全域、海县的想法。统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因此,他离开的时候,心情无比激动,雄心勃勃。这次我们走水路,穿过巴渝,出三峡,直出荆门山。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湖北、湖南楚国的故乡,意为“越过荆门外,从楚国出发”。巫山两岸,人随船而行,眼前的风景一变再变,一过荆门,看到了平原和荒野,李白顿时眼前一亮。看着盛唐的景象,唱出了充满“盛唐气息”的诗句:
(诗)
山峦终有平原,河水流入荒野!
所谓盛唐风气,是宋、元、明、清各代文学批评的专业术语,是指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和特点。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对盛唐诗歌最为推崇,指出了盛唐诗歌的特点。它“既文笔雄浑,又富有气氛”(《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李白是盛唐诗人最杰出的代表,这两首诗是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作。第一句写的是船出三峡,翻越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独特的风景。山渐渐消失,眼睛睁得大大的。就像拿着相机沿着河面平移一样。这是一种逐步改变景物的电影技术。这是一组动人的电影场景。山脉尽头是平原:山脉静止,渐渐消失;江水汹涌澎湃,江水东流,瀑布倾泻而下。从荆门望去,仿佛一下子流入了茫茫荒凉的原野。这又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山势雄浑肃穆,河水雄伟雄浑,既雄伟又气势磅礴。
河流经过荆门后,因为河面突然变宽,原本湍急的河流速度减慢了,河面看上去平静了许多。晚上,低头看水中的月亮倒影,就像一面明镜从天上飞来,所以李白说:“月下飞镜”;白天,水汽弥漫,抬头仰望天空,云朵升起,形成海市蜃楼般的奇观,故李白曰:“云成海楼”。这是一个美妙的比喻,也是一个伟大而奇异的幻想。这也是诗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时对蜀外河流的第一印象。因为三峡两岸的山峦高耸,要想看到河里的月亮倒影,必须要等到半夜,所谓“非正午不见月光”。 ”; “月下天上飞”当然是不可能的;而在遮天蔽日的空间里,高山峡谷之间,视线不好,当然看不到“云升结海楼”。因此,看到这些景象后,李白欣喜不已。他沉浸在对风景的迷恋中,忽然想起了与河流上游相连的故乡:“犹怜故乡水,送船千里之外”。
(诗)
李白告别的不是人,而是故乡的山水。至此,我们明白了,李白题名中的“别”字绝非可有可无。这是李白启程千里前最后一次回头。在出川的决路上,当万里征程即将开始时,一位旅人对故乡投下了最后的眷恋。或许,“告别”二字才是重点!然而,李白这一次的告别情感,却是磅礴有力,无与伦比!
一个磅礴有力的唐诗时代已经到来!盛唐的诗风,伴随着一个25岁的出蜀青年,风靡整个诗国!
【闲读唐诗:“山有平地终,河水流到原野”。】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句诗真是耐人寻味,山有尽头,河水有源,人生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到这句诗,突然觉得山河壮阔,人生渺小,但也充满希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喜欢“山有平地终,河水流到原野”这句诗,感觉很舒服,很放松。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里的意境真美,让人浮想联翩。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写得真好,很有哲理,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句诗,感觉心情平静了许多。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句诗很适合用来表达对未来的期盼。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让我对山河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流畅,让人回味无穷。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真是太经典了,值得反复品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意境真美,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到这句诗,突然想起一句老话: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句诗的意境,让人感到豁然开朗。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也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读起来很舒服,很有韵味。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的意境很美,让人感觉很平静。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句诗很适合用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真美,让人忍不住想多读几遍。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了山河壮阔的景象。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