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荆门门送别

唐李白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越过荆门外的远方,从楚国来到这里。

山脉尽头是平原,河流流入荒野。

月下飞镜,云海楼阁。

犹怜故乡水,送舟远行万里。

【格式】五言诗

【名句】山有平地终,河水流到原野。

【主题演讲】思乡诗

【年龄】李白24-26岁,公元724-726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

【翻译】

越过荆门外的远方,从楚国来到这里。

我乘船过河,来到了遥远的荆门,游览了战国楚国的疆域。

山脉尽头是平原,河流流入荒野。

山脉渐渐消失,平原慢慢展开,河流仿佛流入了广阔的原野。

月下飞镜,云海楼阁。

波涛中的月影就像一面明镜从天上飞来,与天空中的彩云形成了美丽的海市蜃楼。

犹怜故乡水,送舟远行万里。

但我还是更爱家乡那条汹涌的河流。它流淌不息,陪伴我行万里。

【笔记】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北岸与虎牙山相望。地势险要,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称。

袁:远非如此。

楚国:楚地指湖北地区,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原: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边的田野。

下:向下移动。

海楼:即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雾缭绕的美丽景象。

仍:仍然。

莲:可惜了。一书是《廉》。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由于诗人自幼生活在四川,故称四川为故乡。

万里:意为长途旅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从蜀来到荆门时,为告别故乡而写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但基本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24-726年,李白公元24-726年)之间。 26岁)。开元十二年,李白离开亲人远游,时年24岁。诗人自“五岁诵六甲”起一直旅居四川,直至游历荆门。曾游学代天山,游峨眉,隐居青城。他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他离开故乡,从清溪河出发,向三峡进发,下至禹州,渡荆门,轻舟东行,意在“绵绵南青山,渡明海”。东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始漫游祖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欣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少年游蜀时所写。这次李白离开蜀国,在水道上乘了很长的船,经过巴渝,出了三峡,直奔荆门山而去。目的是到达湖北、湖南的楚国。参观老地方。这首诗以长途旅行的一些精彩开始,以沿途的所见、所闻、所言,最后以感想结束。全诗意境高远,以精妙的绘画取胜。景色雄伟雄伟,表达了作者青春的游历、风流的性格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越过荆门外,楚国来游》第一联,题为:李白此次出蜀,乘船远行,途经巴渝,离开蜀国。三峡,直航荆门山外。目的是到达湖北、湖南游览楚国的故乡。

“山尽平地,江水流入荒野”这幅对联,形象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景色:山峦渐渐消失在一望无际的荒野中,江水仿佛流入了茫茫的沙漠荒野。 “平原”、“原野”等广阔原野的意象,给人以开阔的感觉。 “岁”字化静为动,就像用相机拍摄的一组动态画面,给人一种流动感和空间感; “进”字凸显了大江的雄伟,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使人感受到诗人的青春活力。

颈联“飞镜月下云海楼”描绘了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平静,低头看平静的江面,月影倒映在水中,犹如一面明镜从天而降;白天,抬头仰望天空,云朵升腾变化无穷,形成海市蜃楼般的奇观。这就是从荆门周边广阔平原的高空和平静的江面所看到的奇妙景色。水中的月亮明亮如圆镜,映照着江水的平静,天上的云彩形成海市蜃楼,映照着江岸的浩瀚和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非常强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山尽平原,江河入原野。月下飞镜,云成海楼。”这两联生动地描述了异乡人初出峡谷,看到辽阔的平原时的新鲜感受。

最后一副联是“犹怜家乡水,送别船千里之外”。面对流经家乡的滔滔江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过,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思念故乡,而是赋予故乡的水一种怀念之情。人们借江水依依不舍地送行千里之外的船只,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因此,诗题中的“告别”是告别故乡,而不是告别朋友。

这首诗有两个争议点:

争议一:诗名中的“告别”二字可以删掉吗?

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之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也有人说,这首诗虽然是写山水的,但仔细想想,“告别”的意思还在,可见你的文笔功底; “告别”一词解释了故事中的事件并奠定了情感基调。如果删除了,走吧,只有穿越荆门,故事的基调就没有了,情感也无法正常表达。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争议二:哪一个更好,李白的“山随平原田尽,江河入原野”还是杜甫的“星垂平原田阔月”涌入河流”?

据说,李白当年写下了《渡荆门送别》。因为写得太好,范杜甫忍不住模仿了一首歌,就是这首《旅夜书怀》。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经典的五言诗。论五言诗,大概只有杜甫能与他的偶像李白抗衡吧?上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这首歌《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始流浪时创作的。此时,李白大约24岁至26岁。全诗具有崇高的意境和超凡的写作力。既有宏伟的想象,又有宏大的气势。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杰作。

《旅夜书怀》也是一首五言诗,但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54岁了(一说59岁)。他不再是少年时期那个意气风发、“命帝饶顺”的杜甫了。此时的杜甫已经经历了种种磨难,此时的我漂泊无助,心中充满了惆怅。《旅夜书怀》 景物捕捉情感,情景交融,有杜甫诗一贯的工整、深邃。是流传千古的杰作。

虽然颇有争议,但事实上,后世文人的普遍看法是,杜甫的“星垂平原田野,明月涌入大江大河”胜过李白的“山随平原而田尽,江河流入大荒”。但也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如《而庵诗话》(中国诗歌评论书):“诗歌总是离不开才华,有天才,有才华,还有才华。我从天才得到李太白,而吾从处得之,杜子美以才识胜,紫美以韵胜,摩杰以圣教胜,今者常为宗太白,而喜者。至于魔界,则很少有人一睹其风采,因为天下无博学的道士,所以集三人之长,我无愧于风雅之道。”也就是说,李白的气质高尚,杜甫的韵律精炼。从这两个五韵比较来看,太白稍好一些; “山随平原而田尽,江水入旷野”描述了距离。山水意境广阔,有“星垂平原田野辽阔,月波江面”的意境。这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垂直冥想。单论这两句,太白句就稍弱一些,也比较优美。同样的道理,如果文学上没有第一,武术上没有第二,那也只是情人眼里的罢了!

附:关于杜甫的写作时间《旅夜书怀》

用户评论

浮光浅夏ζ

李白的诗总是充满了感情,这首《渡荆门送别》也不例外,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一次离别。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杰克

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太美了,让人印象深刻。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笙墨染

这首诗写得真好,尤其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描写,简直是神来之笔。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各自安好ぃ

每次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都会想起离别的场景,让人忍不住伤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乱世梦红颜

李白这首诗写出了离别的伤感,也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读起来让人心酸又温暖。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瓷清茶倾城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感觉李白把离别的愁绪都融入到诗句中,让人感同身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哥帅但不是蟋蟀

这首诗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每次读都能体会到不同的感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必锁我心

李白的诗歌真是太有感染力了,读完这首《渡荆门送别》后,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i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拽年很骚

很喜欢这首诗的意境,尤其是“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炙年

李白这首诗写得真好,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再品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呆

很喜欢这首诗的结尾, “唯见长江天际流”,充满着希望和力量。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櫻之舞﹏

每次读到这首诗,都会想起那些远行的朋友,希望他们一切安好。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优雅的叶子

这首诗真是太棒了,读完之后让人心情沉静,充满思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独症

李白的诗歌总是那么富有画面感,这首诗也不例外,让人仿佛看到了那滚滚长江,看到了那远去的船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样剩余

这首诗的意境真的太美了,让人难以忘怀。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桃洛憬

很喜欢这首诗的意境,让人感觉很伤感,也很温暖。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初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却充满了力量,让人印象深刻。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脏偷懒

这首诗写得真好,尤其是“山随平野尽”这句,把景色的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坠入深海i

李白的诗歌总是那么富有感情,这首诗也不例外,让人读完之后心潮澎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闲读唐诗:“山有平地终,河水流到原野”。 下一篇:李白《渡荆门送别》 赏析——群山随平地,江水流入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