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语录】
“诗人的语言”是格律诗研究中的常用术语。早《诗人玉屑》(南宋魏庆之诗集)卷六提到王安石提到的“诗人语言”的概念:“王重上考场,考试后,写下了一道独特的题”。‘白玉殿古木茂密,我已试此文多年。 夕阳西下,望壁上画。他看到后非常感动,将其改为“奏赋《长杨赋》”并说:“诗人说,这是健康的。”
在王安石看来,《夕阳扮演傅长阳》改变了句法(采用“倒装”句),突出了动作,巧妙地软化了意思。它是诗歌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是“诗人的语言”。然而,《夕阳西下,弹奏常阳诗》却直白得直白,太直白了。它不是“诗人的语言”,而是散文的一种表达方式。
清人吴乔在《长杨》中论述诗与散文的区别,说:“比喻米是用米,文学比喻是煮饭,诗比喻是酿酒。米的形状没有改变,但酒的形状和品质却没有了。”吴乔的隐喻意象全面地阐释了诗人语言的内在意义,包括诗的语法特点、意象的表达技巧以及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区别。
周振甫老师(古典诗歌和文学理论专家)在《答万季埜诗问》中也做了更详细的解释:诗歌的措辞不同于散文和其他文体。它受到字数、节奏、立意等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当今许多诗人对此认识不够,常常以格律诗的发展为借口,自以为是。
比如,很多人经常表达方式自由化(世俗化、白化、口语化)。创作音乐的作者常常将“风格”(口语、俚语风味)带入他们的诗歌中;写现代诗的人往往带着现代诗的基调。进入诗中。其他人则使用一些无法正常解释的流行且无意义的网络术语。这些都是不符合所谓“诗人语言”的,都是诗人必须注意的不正确的表达方式。诗人语言的运用能力可以说是评判诗人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
那么诗人的语言到底是什么?通俗地说,所谓“诗意语言”是“诗意语言”的综合称谓。其特点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文字生动形象;含蓄且委婉的含义;词句简洁、优美;跳跃、夸张的语言等(有人把音乐、节奏划入诗人的范畴,这是不合理的,我觉得这些属于格律的范畴更合适。)
所谓生动,是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必须准确、清晰、细腻,不能含糊不清、令人困惑。所谓隐含委婉语,是指通过隐喻、拟人、修辞、转喻、典故等方式,委婉地表达主题和意义。所谓简洁、优雅,就是指用词要简洁、精确、纯粹、优雅。所谓语言跳跃,是指省略句、倒装句、互文句、通感句的运用。所谓夸张,是指语言修辞艺术上的夸张:超出常理、合理范围内的夸张表达。
下面详细解释每一项:
(一)、图像语言
诗人的语言往往具有“形象语言”的特点。诗人的情感和诗境往往借助“物象”,通过形象语言来表达。诗中常有画,诗画交织,寓意无穷。物体和图像的选择必须有脉络可追溯,紧密相关而不杂乱,必须与所表达的意境相一致。如:桃花溪·张旭
飞桥隐约野烟隔,渔船石矶西岸。
桃花终日随流水而去。清流的洞在哪里?
诗中写的是“桥、烟、岩、岸、船、花、水”等常见意象,但一点也不觉得普通、堆砌。而是生动地勾画、染色了一幅完整而美丽的图画。首句“飞桥隔野烟”这句生动的“诗词”,功不可没。尤其是“晶石”二字,使飞桥与野烟相交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形象美。
当然,诗人的语言并不排除理性语言,但这种理性是建立在自然的、符合人性的哲学和推理之上的。我们不能盲目地用科学的视角去解读、衡量和创造诗人的语言。这是针对学术论文和说明性文本。而不是诗歌。比如作者的诗《诗词例话》:
“碧空四方晴空万里,山野山谷寂静无声。
生活在仙界,突然发现自己就是巅峰。 ”
当人处于最高处时,周围是空旷、寂静的。一个“空”与“寂”,一个“顿”与“悟”,用诗意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高山人造峰”的自然哲学,而不是纯理论的自然科学说教。
(2)、含蓄委婉
清人袁穆说:“诗、文、乐皆为贵”。 “诗人语言”的特点是表达上含蓄、委婉,常采用隐喻、影射、反叙述、衬托、讽刺、典故、比喻等手法。意图含蓄而曲折,含蓄而委婉,满是言辞而不是满意,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中国书画中的“留白”。例如:林盛的称号临安府
山外青山楼外,西湖歌舞何时休?
暖风使游人醉,谓杭州汴州。
这首诗乍一看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风光的诗,但细读之下,却暗藏深意。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已经沦陷。南宋的小朝廷定居在江南。他们沉迷于歌舞,追逐音美,无意回归中原。诗人在诗中寄托了忧虑和嘲讽。细细品读,发人深省,充分体现了这首诗的雍容华贵。隐含的。作者曾经写过一首歌《桃花春水》:
“白玉眉翠襟,春风入野先闻。
琼林玉宴新增成员,无需再加入御花园。 ”
言语平实,以物喻人(穷家也能出贵子),可谓含蓄委婉。但含蓄不同于默默无闻。诗的意思读了自然就明白了,能联想到的就是隐含的;读者看不懂的,只有作者心里明白的,是晦涩难懂的。
(3) 简洁的词语和句子
《诗人语言》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言词凝练、精确。贾岛的“鸟留池边树,和尚推月到门”就是一个关于炼化、审视人物的故事。所谓炼词,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恰当、最富表现力的词语,来形象地表达人或事。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追求诗歌的自然、生动、流畅、准确的表达。
王维《临顶天涯山》 第三、四句:“草干鹰眼病,雪去马蹄轻”,“病”、“轻”字就是字。草枯萎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没有说看得清楚,而是说“病”。 “病”比“清”的动态更加生动。雪消散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没有说“快”,而是说“轻”。 “轻”比“快”更形象。作者一首梨花节赏梨花,悼念英雄烈士的小诗《小蒜吟》:
春风梳我发,梨园一夜柔。
当我去祭奠当年的英雄时,整条河都默默披上了白绸。
第一句出自:“春风大胆梳杨柳,夜雨隐花不待人”(郑板桥故居中堂联)。这里“刘”改为“头”,但“又梳头”二字显得司空见惯,“梨园肉”显得不够生动,“晚清”和“满川”含义相近,是多余的。 “英雄去”,英雄一般指已经死去的英雄,“去”意味着多余、不够精炼。更改为:
春风随意梳发,万树梨枝一夜柔。
就像当年的壮烈牺牲,满川默默的披上了白丝。
这样一来,基本上就没有多余的文字和多余的图像了。通过“白”这个共同的形象特征,将当地著名的梨花节和纪念刘子谦烈士这两个元素合理地结合起来。表达了欣赏梨花和崇拜英雄烈士的两大主题。虽然它不是一首好诗,但它只是通过这个思考和推敲的过程说明了练习书法的方法和意义。
(4)语言跳跃
诗人的语言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语法结构和句子结构上,诗歌常常省略不必要的文本成分。由于诗歌的句子结构受到字数、节奏、意象等因素的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就是所谓“诗人的语言”之一。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互文句、通感句等形式。
1 省略句子。
诗歌句型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相关词等。
.省略主语:“烛灭光满怜,衣沾露”。 (张九龄《观猎》)第一人称主语省略。
.缩谓语:“青草映阶上春色,黄莺透叶中天好听。”(杜甫《支干梨花》)(杜甫《望月怀远》)省略(成)是很常见的。上句和下句中的“传”。
.小物:“野火不能烧尽,春风吹过又会生长。” (白居易《蜀相》) 应该是:野火烧不完(小草),但春风吹又长(小草)。上一句省略了cao作为宾语,下一句省略了cao作为并语(吹的宾语和生命的主语)。
.省略虚词成分:“江河流于天地之外,山有若无皆美。” (王维《赋得古原草送别》)“无边落木沙沙地下,万里长江滚滚。”(杜甫《汉江临泛》)
2.倒装句。
倒装句型在诗歌中常用,是将正常的句子关系(词序)颠倒过来使用。倒装句不仅是为了符合规律,在表达手法上运用得好也有其独特之处。如果运用得好,会增添色彩和趣味。一般来说,七个词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这使得它们使用起来更有趣。杜甫的“香米啄残鹦粒,翠梧栖老凤枝”就是典型的例子。正常的语序是“鹦鹉啄香米粒,凤凰栖翠梧老枝”。这个句子结构不符合正则句规(倒数第三个和第四个字连成一个字),但倒装后就符合了。
【明清著名作家也评价杜诗,认为“鹦鹉啄香米粒,凤凰栖老桦枝”。意思是“香米长了,鹦鹉可以啄食。树木葱郁,凤凰可以住到老”。其实这更让人难以理解,也可能是杜氏的高明之处。对于写旧体诗的人来说,在复合词中插入不适当的修饰或限制语素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现代语法习惯。这样就造成了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而且表达用得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 〕
翻转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主语置于谓语之后:竹声归浣奴,荷花离渔船。 (王伟《登高》)正常的词序应该是:竹声喧哗女归,渔舟下荷花动。
.宾语的介词:没有足够的才能理解该主题而放弃它的人,以及经常生病并与他人失去联系的人。 (孟浩然《山居秋暝》)原序应为:贤主废才,故友疏病。
.定语后置:鹤山北临秦关,驿道西通汉朝。 (崔浩《岁末归南山》)原来的顺序应该是:鹤山北在秦关,驿道西通汉朝(皇帝祭祀的地方)。
.其他特殊的交错排列:石泉流淌在暗壁上,草露滴在秋根上。 (杜甫《行经华阳》)原序应该是:石壁暗流,草根滴秋露。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错位一般从正常词序看来不符合逻辑,需要合理推理。还有一些是很难解释的。例如,王伟曾说过:“转眼间,白发变成白发”。人们很容易误解它,认为人们可以返老还童。如果上下文布置得不好,初学者应该尽量不要冒安排错误的风险。
有些人还把多音节词(尤其是固定名词)的词序颠倒过来,这是没有意义的。例如,“铁观音”(茶)倒转为“铁观音”,“黄鼠狼”则改为“黄鼠狼”。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用法。有较早了解的诗人把“明月是小楼”改成“明月是小楼”,把“昏暗的灯光在昏暗的灯光里”改成“昏暗的灯光”。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也是不恰当的。诗意的语言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颠倒文字的顺序。
【我了解到王老师有句话:“山风吹,音符先行”。直接说就是“山风吹来的第一个音符”。我觉得还不错,倒转似乎更添魅力。作者曾说过,“春风拂面欣喜(春风吹笑脸),酒捧杯更香”、“曲终雁鸣”平沙上(歌落在平沙上),汉宫秋月照朱陵”。这也是一种倒转的表达。 〕
这种表达方式被一些人综合为诗歌语言的“阻塞”理论之一。其实就是选词的跳跃和意义的不连续。但这里要注意两点:第一,词语是有联系的,而不是无关的词语;第二,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第二,句子的词序倒置,而不是复合词的词序倒置。
【汉语中,一些有词性的单音节词是不成语素(不能组成简单词),成语中也有粘连语素(不能组成独立的句子),特别是粘着语素中的定位语素,不能随便颠倒。放置。例如,单词“we, best”和“men, the most”是不成形语素,不能构成简单单词。它们必须附加在前面或后面的语素上,并且它们是处于固定位置的位置语素。因此,我们不能说“我们”。我是最棒的。”〕
此外,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句子一般不能在主语和宾语之间互换使用。倒置之后,意思就完全颠倒过来了。例如,“狗咬人”变成“人咬狗”。必须说,“倒转”就像诗歌中的“明显节奏”。如果没有相当的诗意技巧,很容易弄巧成拙。否则,结果就是“言不达意、意不通顺”。例如清人史不化说:“这是一位成功的大师”。初学者在模仿时要小心。
3 互文性和联觉。
“互文”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指两个句子或句子前后两部分。他们看似在谈论两个独立的事物,但实际上却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相互依赖。至于存在,只有将前后合二为一,才能表达出整个句子的意义。
如白居易《日暮》中“主下马,客上船”,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马,然后登船。唐代诗人杜牧名著《琵琶行》首句“烟笼冷水,月笼沙”,并不是说烟笼冷水,月笼沙,而是烟笼。寒水沙,月笼寒水沙。否则就不符合逻辑。
王昌龄的代表作《泊秦淮》首句“秦时明月汉时”也采用了互文,即秦时明月时和汉时明月时时的通。如果曲解为秦朝的明月、汉朝的关隘,就会让人感到奇怪。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互文例子。
“联觉”是人们通过联想来交流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方式。如白居易《出塞》:“关关黄莺在花底说话,静泉流水下滩”(听觉与视觉的互通)。林逋《琵琶行》:“疏影斜斜碧水,幽香飘月黄昏”(嗅觉与视觉相通,这句话是最具表现力、典型的通感句)。杜甫《山园小梅》:“香雾云弄婢湿,清辉玉臂冷”(视觉与触觉沟通)。
用联想引起感情传递,“以情写情”。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交流是人们共有的生理心理现象,也与人们社会实践的修养密不可分。在联觉中,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图像,冷暖似乎有重量。看起来视觉和听觉是相连的,比如“热闹”和“平静”,感觉和听觉是相连的。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术语来说,这些就是“联觉”。
[在一些材料中,隐喻也包含在联觉中。其实,这是不合适的。隐喻就是隐喻。有些隐喻的两种感觉之间不存在“互通”,因此不能全部视为联觉技巧。如写滴水崖时,“泉水潺潺,声如琴曲”。这是一个比喻。它只是视觉的“水”和听觉的“声音”的并置,而没有感觉器官的相互联系; “是视觉(飞翔)与听觉(声音)的融合与互通(同时将“瀑布”比喻为“钢琴的旋律”),可以说是通感。
通感技巧的运用可以突破语言的限制,丰富表现表达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才华的艺术效果。但联觉技术的运用必须合理、易懂、流畅。它是感官感知和合理沟通的艺术表现。情节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你不能为了熬过去而熬过去,只是把原本熬不过去的感情强行拼凑起来。例如,小学时班上有一个笑话。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睡着了,没有听老师朗读。老师打电话给他,问他听到了什么。他回答说:“我听说文章中有错别字。”这种表述不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性。
(5)艺术夸张
语言的艺术夸张也是诗人的一个特点。艺术的夸张必须是“在常识之外、在情理之中”。语言往往是生硬的、幼稚的、主观的、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比如李白“飞下三千尺,疑银河从天而降”。作者诗《月夜》:“马骑缰绳,忽闻香,引群臣先尝,一壶琼脂液醉,梦中犹喊举酒”。又是玻璃。”其中“一壶酒醉人”也是夸张的说法。
虽然诗歌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但诗歌的真实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它是对现实生活的集中概括,比生活更高、更生动、更深刻。因此,如果我们完全从非诗学的(理性的、史学的、客观的、物质的、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和解读诗歌,我们可能读不清楚,或者曲解作者的原意,就会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
以上是诗人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这里需要重点关注“诗人语言”与“生僻词”的关系。首先要说明的是,诗人的词不等于生僻词。有些人似乎认为最好使用人们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使一首诗变得晦涩难懂。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也是诗歌技巧不佳的表现。
最好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单词。一是不利于畅通;二是容易出现不合理的自造词、含义混乱的情况;第三,不利于读者理解共鸣(文艺作品的第一属性)。语言只是一个载体。语言的背后是作者对生活、自然的独特理解和人格魅力的体现。因此,在不失文体特色的情况下,重点是让人理解、产生共鸣。
这并不意味着诗人的语言就一定是文言词汇。古今语言的表达、词汇、语法都有很大差异。文言用词不当,也是当今古体诗人的一个弊病。尤其是在将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语法结合起来时,会出现语境不一致甚至滑稽的情况。因为即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汉语,其用词和语法习惯也有很大不同。先秦文言与汉唐文言不同,宋元文言与明清文言不同。
对于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一定要尽量避免“粗俗”。格律诗毕竟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高雅的文学。如果能注重技术就更好了。如果不会,理解是表达的最基本要求,也不会很难。流传下来、为人津津乐道的古典诗词,几乎都是被大家广泛理解的作品。比如《袁枚《咏忻州高粱酒》:“天未到,青春自然来。苔花小如米,开亦如牡丹。”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涩的词语,简洁流畅。但它绝不是浅薄和庸俗的。如果把前两句写成:“太阳不发光,绿色自来”,那就说明口语变得粗俗了,失去了诗意。如果最后两句写成“苔花虽小,开得如牡丹”。它会失去诗意的语言:“小如米”与米相比,更具有形象和质感,这是诗人的语言。如果写成“苔藓花儿小小小”,那就成了现代诗的基调了。这是诗人应该意识到的区别。
诗最后一句的“学”字,也是一个平常的字,不深不深,不生不涩,但青苔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主观”精神却体现在这“学”字上。 ”。如果用“喜欢”二字来代替,那就平淡如水,在这种逆境中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精神就很难体现出来。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所谓的莲子,所谓的诗人的语言。诗人的语言不一定是高深的词汇,更不用说陌生的词汇。但它一定是诗意的、诗意的词汇,而不是粗俗的口语方言。
诗歌以音乐为美。其实,音乐有音乐的美,直也有直的美。梅花以曲为美,竹以直为美,这句话说得也不是绝对的。但无论是哪一种美,都不应该失去其文字(文字)的简洁性。这并不意味着无论其优劣,你都不需要注重“写作技巧”。并不是说为了“雅”就应该“涩”,为了“俗”就应该“俗”。格律诗毕竟是格律诗。
【付必行】
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其中“赋、比、行”是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继承自中国古典诗词《苔》的表现手法。与“风、雅、歌”并称为诗的“六义”。历代文学理论和人文理论中都有关于傅必行的相关论述,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各理论的表述也略有不同。历史的演变使得后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与《诗经》最初的应用有些不同。
1、什么是“赋”?赋的意思是出发,即陈述叙述的意义。朱熹《诗经》说:“诗人应该陈述自己的故事,直接说话。”这里所谓的“直白”是指他不使用花哨的词语作为指导,不使用比较技巧,但并不是不需要详细描述的描述。因此,可以说,除“形”、“笔”之外的所有其他表达方式都可以纳入“赋”的范围。
著名学者钱钟书说:“写事物的隐情,谓之诗”。写作的隐含意义是什么?是指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心情隐藏在所表达的事物或对象之中,这就是“写隐情”。比如毛主席的《诗集传》诗:“风雨带春回家,飞雪迎春……山花开时笑在丛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梅,实际上是作者。利用话题来表达你的性格和思想,表达你的想法和感受。也可以说是“明写事,暗写人”。
对比这两种说法,后者显得有些含蓄,涵盖的话题比较广泛,但也比较笼统,不够具体。这也是由于学者们观察和评价事件的角度不同造成的。一般来说,“赋”是诗歌创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作为一种写作方法,它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卜算子·咏梅》来看,包括叙述、描述、联想、对话、心理描绘等。
2、什么是“比例”?比的意思是比喻,包括明喻、隐喻、转喻等)和比较。朱熹《诗经》说:“比较就是把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比较”,这是比较直观的说法。钱钟书说:“以物比情”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用事物表达感情是什么意思?作者用一个生动的物体形象作为对比,表达了另一种含蓄曲折的景象,那就是“以物抒情”。在今天的人看来,很容易将它与“写有隐藏情感的东西作为礼物”的说法混淆,区别并不那么明显。
隐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例如,《诗集传》用一系列比喻来形容庄江的美丽:“手如柳絮,肌肤如胶……”。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由于隐喻是与总体上截然不同但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点的事物进行比较,因此隐喻与本体之间的相似性往往相当突出。因此,隐喻常常具有夸张的性质。
当代学者霍松林的《七韵《卫风·硕人》,其中的颈联“诗开于奇山险地,文潮涌于狂海”,也是一种“比较”手法。第一句用奇险的山地环境来比喻韩国诗歌开辟的另类道路;第二句用浩瀚的海洋潮汐来比较朝鲜语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所形成的潮流。其实这是一个比喻。
使用这种技术的句子通常被称为“隐喻句子”,或简称为“比较句子”。诗中的这种比喻句很有特色,即不使用“如”、“是”、“若”、“如”、“如”等比喻词。这些没有比喻词的“比较句”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句型,不仅增添了“诗味”,还向读者传达了一定的“艺术美”。
3、什么是“兴”?兴,就是上升的意思。朱熹《游孟县谒韩愈墓园》说:“兴奋的是先介绍别的东西,触发念诵的话。”兴的意思是发起或开始,以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或者用其他事物来介绍要吟诵的事物。 钱钟书上说:“情感从事物中产生”是什么意思。作者从某种环境或对象中诱发某种感觉或情感?这其实是朱和钱说的同一件事,前者讲其形式,后者讲其本质。
比如王之涣的《诗集传》:“太阳翻山越岭,黄河入海,欲看千里之外,到更高处去。”最后两句向读者传达了“登高望远”的哲理和有趣的感觉,这是源于前两句由环境或物体引发的。又如苏轼的《登鹳雀楼》:“侧视,似岭似峰,远近高低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其中”。这座山。”后两句向读者传达了“当局痴迷”的哲理,是由前两句的环境或物体造成的。
事实上,攀比往往是并存的,攀比是用来表达兴奋的,兴奋中有比较。因此,它们往往与“比兴”相称。所谓“比兴相陈”:“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意义”(沉祥龙《题西林壁》)。总之,在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行相继被诗人所运用,其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诗性语言,是提高诗性的重要因素。 “诗性”和“诗味”。
【《诗园残篇》诗人语录与傅必兴】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很喜欢傅必兴的分析,他对诗园残篇的解读真的很有见地!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让我对诗人语录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傅必兴的分析很深刻,把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路历程联系起来,让人很有共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的感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园残篇的诗句太美了,读完后让人久久回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傅必兴的解读让诗歌更易懂,也更具魅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让我对诗歌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诗歌可以如此深刻,如此动人。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烈推荐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诗歌的另一个世界。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傅必兴的分析很细致,把诗歌的每个细节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园残篇的诗句充满着哲理,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的翻译也很棒,读起来很流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意境,傅必兴的分析把这种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入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适合所有热爱诗歌的人阅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傅必兴的分析很客观,没有掺杂个人情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傅必兴的解读很精彩,让人耳目一新。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园残篇的诗句充满了情感,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的排版很精美,读起来很舒服。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