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常规词序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和“定(副词)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在前。中心词;但有时由于修辞和强调的需要,词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以这个约定俗成的词序为标准,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句子有很多词序颠倒的现象。这是古人的说话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就是把文言文中某些句子成分的顺序颠倒过来。
文言特殊句型一般分为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比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决判决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关系等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用“者.也”来表达判断
诚实的人是赵国的良将。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胜哲,阳城人。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故说法学业,解惑。 (韩宇《师说》)
在句末用“者也”表示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第一美人。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说菊花,代表隐居的花;牡丹,代表财富的花;莲花,代表君子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
用“人”来表达判断
他们四人分别是鹿陵小君、桂君玉、长乐王惠深福、弟弟安国平福、安尚春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与他同行的有:吴武令、公谷、于地宗玄。跟着的是崔氏二小声:《原谅自己》和《凤仪》。 (柳宗元《小石潭记》)
用动词“be”或判断词“is”表达判断
马超、韩遂仍在关西,必有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
问现在是什么时代,不知有汉、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我们在一起十二年了,却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孩。 (北朝民歌《木兰诗》)
我们都是世界末日的堕落者,又何必相识呢。 (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来表达判断。今人如剑,我如鱼肉。
使用“即、乃、是、己、本、诚、一、苏、比”等副词来表达积极的判断
‘我是一个平民,在南阳务农。 ” “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 "(诸葛亮《出师表》)
这是岳阳楼的全貌。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他看起来像个婊子。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鱼是我要的,熊掌是我要的。 (孟子《鱼我所欲也》)
问现在是什么时代,不知道有没有汉族。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用“not”表达否定判断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乐趣? (庄子《秋水》)
六国灭亡,不仅是因为军队的劣势,还因为战技不佳,而劣势就是贿赂了秦国(苏逊《六国论》)
城不算太高,池不算太深,军事革命不算太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无标记判断句。
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没有任何符号,直接从名词到名词进行判断。例如:
刘备是天下有权有势的人物。 (司马光《赤壁之战》)
他的剑从船上落入水中。他突然接触到了船,说道:“这就是我的剑落下的地方。” "(《吕氏春秋 察今》)
“这就是我的剑落下的地方”也是一个判断句。主语由“是”担当,译为“这”;谓语是一个名词短语,由单词结构(the place where.)充当。完整句子翻译为:这是我的剑落下的地方。
注:判断句中谓语前面出现的“is”一般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是判断句的主语。某些判断句子中的“是”一词并不总是意味着判断。 “是”在先秦时期的古汉语中很少用作判断词,但汉代以后却越来越多地使用。
二,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代表的行为的被动主体和接受者,而不是主动主体和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标记被动句,借助一些被动动词来表达;另一种是标记被动句。另一种是无标记被动句,也称为观念被动句。
1、古汉语的标记被动句型主要有四种类型。
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介词“yu”用于引导动作的主动主体,“yu”放在动词后面。其形式为:“动词+yu+主动词”。例如:王建迁在秦国。 (Qin, Tong ‘Qin’) 句中的‘于’字用在动词‘Qin’之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Qin’,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存在”。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人,二是句中含有表示被动的“于”字。
用“See”来表达被动关系。
动词前用“见”或动词后加“yu”来介绍主动人。其形式为:“见+动词”或“见+动词+喻+主动人”。例如:秦城或许无法通达,但只会被欺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恐欺君而失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主动者。其形式为:“未+主动人+动词”或“未+主动人+所以+动词”。例如:
不听他的话,大臣就会死,妻子就会被杀,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我背叛了他的话,我会死,我的妻子和孩子会被杀,这对国王你没有好处)
茅草屋被秋风损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吴光素爱民,手下士兵多为奴仆。 (司马迁《陈涉世家》)
如果你现在不快点走,可能会被曹操打。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这样的权力,却被秦人的威望给抢了。 (苏迅《六国论》)
否则,全部被俘虏。 (司马迁《鸿门宴》)
用“接受”来表达被动关系。
其形式为:“be(收到)+动词”或“be(收到)+动词+Yu+主动人”。例如:
信而被疑,忠而被谗,怎能不怨? (“见”也有被动的意思)(司马迁《屈原列传》)
犹记得丁卯三月,周公被逮捕监视。 "(张璞《五人墓碑记》)
吴国的全部土地我无法列举。十万人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 (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句
不包含被动动词的被动句也称为观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将其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荆州百姓依附曹操,强兵攻打。 (《资治通鉴》) 这里的“迫力”是指“被力所迫”。
藤蔓还是拔不掉,匡先生是你最喜欢的兄弟吗?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在积木间提起,胶葛在鱼盐间提起……(《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果不能弘扬孝道、诚信,连酒楼都建不了。 (范叶《张衡传》)
任职三年,上书乞骨,拜大臣。 (范叶《张衡传》)
注:“See”有一个特殊用法,与“See”的被动形式非常相似,例如:“季军真的很生气”。 "(《答司马谏议书》) 这里的“看到”一词并不意味着被动。它放在动词之前,以礼貌的方式表达对自己的看法,例如现代汉语中的“原谅”。
“婴儿六个月后出生,慈爱的父亲看到了他的背叛。 "(《陈情表》) 这里的‘看见’并不意味着被动,它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如果你看到记录,我希望你尽快来。” ” 《孔雀东南飞》 “兰芝初归时,官府见丁宁”(同上)上面两个“见”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和掌握。
三,
省略句子
1. 省略主语
主语省略是指省略主语。常见以下情况:
城前省
例如:永州一条奇怪的野生蛇,(蛇)体质黑色,有白色斑纹; (蛇)触草木,(草木)死; (蛇)咬人,(人)无法控制。 (柳宗元《捕蛇者说》)
蒙古省
例如:沛公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只有二十里路。” (宫)带我去部队,他就进去了。 "(司马迁《鸿门宴》)
自述省份
例如:(喻)爱情是一条溪流。如果你走进去两三英里,你就会发现它在最美丽的人的家里。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对话省
例如:(孟子)说:“独乐与众乐,何者?”
(王)曰:“不如与人在一起。” ”
2. 谓语省略
谓语省略是指省略谓语。
例如:
战斗就是勇气。一鼓则气强,而后衰弱,三鼓则耗尽……(《曹刿论战》)
择善而从之,择恶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凡是从我的妻子身上美化我的人,都是自私的;从我的妾那里美化我的人,害怕我;从我的客人那里美化我的人就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些东西的人。 [修饰语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做不义的事,杀害无辜的人,以得到全世界,这不是没有做。 [省略中心词](《荀子》)
4. 宾语和连词的省略
文言文不仅经常省略动词的宾语,而且在简语结构中也经常省略简语。
例如:
齐子从郑派使者向秦国报告。 (《左传.肴之战》)
郑牧大臣招待所。 (《左传.肴之战》)
欲除恐惧,用骨头投掷。 (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五百金买一匹死马,那一匹马呢? (战国策。千金市马)
大臣、将领全力攻打秦国。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
如果你试图与其他昆虫战斗,(它们的)昆虫就会被消灭。他还尝试了鸡肉,结果正如部长所说的那样。 (蒲松龄《促织》)
此人如实讲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他所说所闻。
第一天,有客人从外面来,坐下来与他交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
6. 条款的省略
例如:
然而,如果实力足够到达终点,(但还没有),可以被别人嘲笑,自己却会后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阿弃疾不能一跃十步;马能骑十次,(也能走远),其功德在于持之以恒(荀子《劝学》)
讨论:当我看到一个渔夫时,我很震惊,问我从哪里来。给个答案吧遂回家设酒杀鸡为食。
四、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 侗+易+物。
例如:慎之用的是孝道、兄弟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 侗+语(胡,相当于“语”)+宾语。
例如:绿色取自蓝色,绿色取自蓝色。《荀子·劝学》
君子有学识,每日自省。《荀子·劝学》
3.形+喻+物。
例如:他的天赋虽然高于世人,但他并不狂妄。《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胡”“自”等后面加宾语构成介词结构短语。这类介词短语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充当状语。在古汉语中,多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起补语作用。
例如:所以,弟子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必优于弟子。《师说》
主语和谓语倒装
古汉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一般来说,逗号用于分隔主语和谓语。
情感是强烈的;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这太糟糕了,这对你不公平!《愚公移山》
甚好,子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它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我拥抱它。《赤壁赋》 --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祝你好运!《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介词
1.否定句中的代词作宾语。例:如:‘那时候,不准人们这样做。 ’(陈受《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这是当时的人们所不允许的。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裴县公安局在哪里?” (《鸿门宴》)(应为“裴县公安局”)
3. 使用“是”作为符号。例如:“有什么不好的吗?” (《陋室铭》)(应该是“怎么了”)
定语后置词
1、“之……者……”是一个符号,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之”的形式。例如:“一匹马可以行驶一千英里。” "(《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人称’,如:‘求救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量词。例如: 《闻道白》(庄子《秋水》) 《成十二金图》(《过秦论》)
【一轮复习·文言阅读四种特殊句型】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太赞了!终于搞懂了文言阅读中的四种特殊句型,感觉自己对文言文理解更深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文阅读真是头疼,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对特殊句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收藏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种特殊句型,每个都分析得特别详细,而且还配了例子,太实用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阅读的难点在于特殊句型,这篇内容正好帮我解惑,感谢作者!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文阅读技巧get!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文章,文言阅读的关键就是掌握特殊句型,作者总结得很好!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四种特殊句型,我经常搞混,现在终于明白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阅读不再是难题了,有了这篇总结,我更有信心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分析得很透彻,文言阅读不再是障碍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棒了,学习文言阅读的必备干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阅读要掌握的重点,这篇文总结得太好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找到了文言阅读特殊句型的解惑文章!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文阅读不再是苦难,掌握特殊句型就能轻松应对!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太有用了,文言阅读从此不再是难题!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阅读特殊句型,一篇搞定!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感谢了,这篇文章帮我解决了文言阅读的大难题!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阅读特殊句型,原来是这样理解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阅读不再是拦路虎,这篇总结真是太及时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阅读的特殊句型,这篇文章总结得非常全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阅读的特殊句型,终于掌握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