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与隐居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退居田园,亲自参加劳动,创作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这些诗中,他第一次用诗意的意象来表现平凡、朴素、平常的乡村景象。

记者/艾江涛

《归去来兮图》 中的《问征夫以前路》。此画为明代马石、李在、夏之合作之作。描绘了陶渊明弃官还乡的情景。

山峦与尘网之间

陶渊明、田园与隐居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0岁的陶渊明正式辞去最后一个官职——陶则陵,回到他所珍视的乡村。正式隐居之初,他怀着宽慰、愉快的心情,写下了《归田园居五首》,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无庸俗魅力,本性爱山好山,一不小心落入尘网,已经消失三十年了。”

研究人员发现,陶渊明这里的“三十年”有夸张之嫌。事实上,从他29岁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算起,他只当了十几年的官。然而,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年轻时与世俗不同,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既然如此,他为何还要当官呢?

陶渊明出生时,东晋是一个士族鼎盛的时代,家庭地位是每个读书人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陶渊明在《命子》诗中追溯了他的家谱,学术界普遍认为他的曾祖父是陶侃,他在东晋王朝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被封为长沙公。即使是东晋这样的名臣,在当时仍然面临着家庭地位的考验。由于陶侃的父亲是吴国将军,作为一个失去江山的将军,陶侃年轻时过着完全孤独清贫的生活。后来他努力进取,但仍不被当时的学者所重视。刘晓标在《世说新语》的注释中引用了《晋阳秋》中的记载,称有一次陶侃与杨火同车去拜访东吴名人首领古榕。当他们被官员郎文雅看到时,竟嘲笑杨祜:“我怎能与小人同行?”

陶侃死后,其家族的名声不升反降。据史料记载,陶渊明的祖父陶懋曾担任过武昌太守,但他的父亲却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学者钱之熙在《陶渊明传》中推测,陶渊明的父亲很可能从未当过官,自己是一位隐士。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家庭地位,陶渊明只能算是一个穷书生。既然如此,似乎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天生喜爱山峦”了。

陶渊明、田园与隐居

宋画《虎溪三笑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照片由FOTOE提供)

陶渊明在《义熙元年序》《归去来兮辞》中谈到,少年家贫,无法务农,亲朋好友都劝他外出务农。做官是为了丰衣足食。陶渊明在后来的许多诗词中解释说,他的仕途主要是由于生活的压力。钱治熙分析,造成这种解释的另一个原因是,陶渊明在军中担任过桓玄,而桓玄后来篡位称帝。虽然叛乱发生时,他恰巧因母亲去世而离开江州,但他承诺会洗白自己。对他来说,这不能算污点。正因为如此,“元明觉得早年仓促做出政治选择是错误的,所以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追求政治前途的动机”。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没有建功立业的想法。他的祖先的成就为他树立了榜样。作为一名贫困青年,他好读书好学,积极进取,正如他后来在《杂诗》第5号》中所写的那样:“回想起我的少年时代,无忧无虑,有一种强烈的志向,要走遍天下。”走遍世界,我的思想也很远很远。”

然而,担任江州祭酒不久,他就无法忍受庸官的生活,辞官还乡。有一段时间,他和继妻过着真正的务农读书生活。直到34岁,他才再次出仕,成为桓玄的幕僚。在钱之熙看来,从主客观条件来看,陶渊明注定无法像他的祖先那样做出贡献:“陶侃出身卑微,勤劳又温柔,并为人们努力工作。他从一个小官做起,脚踏实地。这种能力是元明所不具备的。金代时期,在精英士人普遍缺乏勤奋精神和治军治政的实际能力的情况下,陶侃凭借早年积累的政治资本,及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方式。可以说,元明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集时代之才而达到事业巅峰的人。而圆明则把追求自然人格和真善美的原则放在第一位。乱世将至,他是退而不是利用。”

陶渊明、田园与隐居

无论如何,义熙元年之后,陶渊明进入了真正的田园隐居生活,不再受到尘网的束缚。其实,在那个时代,隐士并不少见,但坚决与世俗决裂的真正隐士却很少。

更重要的是,与其他隐士不同,陶渊明选择了一条独特的人生道路:耕田自食其力。在当时的学者中,这绝对是一个例外。学者葛小隐在《山水田园诗派》一书中发现,比陶渊明稍年轻、后来以“山水诗”闻名的诗人谢灵运,虽然拥有一座有山有湖的庄园,有农田、果园、山脉、森林,和沼泽地,但他却鄙视农耕,对田园风光视而不见。

这也成就了陶渊明所创造的“田园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龚斌向我讲述了他的观点:“陶渊明退休下乡,亲自参加劳动,所以才写出田园诗,成为伟大的诗人。如果他不隐居、参加劳动,就没有陶渊明的未来。”

陶渊明首创的山水诗,以其淳朴的田园风光和高远的情操,为后世文人所推崇(FOTOE供图)

田园现实与理想

从事农耕,为陶渊明写田园诗提供了客观条件。然而,首次以山水田园风光作为客观审美表达对象的山水田园诗的出现,与那个时代形而上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正如葛孝隐所说:“金宋之交,中国山水诗与田园诗同时出现,这并非巧合,而是中国文人在山水田园诗两大题材中所表达的精神目的,由形而上学思想催化的结果。”

在东晋玄学的发展趋势中,志敦引用佛理对《逍遥游》的新解释是一个关键部分。按照志盾的理解,只有保证了客观物质的“充足”,才能谈得上自由和幸福。如果我们一定要对事物有“充足”,对我们已经享受到的物质感到满足,我们自然就会天真快乐。戴逵后来在《闲游赞》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无论什么情况,一切都是从舒服中获得的,够了就足够了。徘徊者被嘲笑而不舒服,被嘲笑也不是足矣,当影映岩流,倚琴边作文,赏鱼鸟,淡然之愿,至此,山水游览完毕。成为实现“知足常乐”最高境界的最佳途径。

葛孝因分析说:“陶渊明接触到的玄学,应该是智敦‘新说’流行后,到惠远时期佛教化的思潮。”可以有所帮助的是,陶渊明的学习和治学虽然不以讨论老庄为重点,但他深受东晋一位著名人物的影响,那就是他的祖父孟嘉。孟嘉曾为东晋权臣桓温从军。有一次,众人随桓温游龙山,席间,一场大风将孟佳的帽子吹落了。桓温示意大家不要告诉他,看他什么反应。没想到孟佳浑然不觉,依然风姿绰约。桓温命孙胜以此作文戏弄他。没想到孟佳即兴回应,字写得很好,引得众人刮目相看。可以想象,孟嘉忘我、奔放的名人风范,不可能不对陶渊明产生影响。

其实,除了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写过少量的山水游记,这自然是那个时代风土人情的体现。《和郭主簿两首》 第二:“露水凝结,毫无大气,天高地远,风景清明。陵墓群峰巍峨,远远望去,令人惊叹。”他写的是庐山的秋景。《游斜川》可以算是一首标准的山水诗。龚斌还发现,此行明显模仿了王羲之的兰亭集。 “初五,他带着乡亲们去游玩,喝酒,写诗,然后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一次优雅的文人聚会。在他之前有两次最著名的聚会,一次是在初六。西晋元康年间(296年),石崇邀请当时的30位名人到他的洛阳郊外的别墅金谷花园游览后,每人赋诗50首。第二次是王羲之50岁时在山阴会稽兰亭的雅集,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明显模仿了《金谷诗序》和《兰亭序》。先论风景的美丽,再论人生的短暂,再论参与者的处境,这与王羲之今年五十岁的雅集一脉相承。

《陶渊明故事图》,明代陈洪绶所绘。全卷分为十一个部分。现为美国檀香山艺术学院收藏(照片由FOTOE提供)

田园、山川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许可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当时的游山玩水之风与回归农耕相结合的产物。然而,田园不再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表达农耕忧伤的对象,第一次有了审美意义。那么陶渊明在他的乡村发现了什么?

刚刚回到乡村的陶渊明感受到了回归自然的喜悦。他的作品《归园田居》所反映的田园风光似乎也具有理想的色彩。 “方屋十余亩,草房八九间。后檐榆柳荫,堂前桃李花。远村暖和,炊烟袅袅。”巷子深处犬吠,桑树顶上鸡鸣。” (一)这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固然在金宋乱世中带有几分理想色彩,但也成为后世文人理想的农耕读书生活。

“南山脚下种豆,草茂豆芽稀,清晨醒来整理荒地污物,月光下拿着锄头回家。路地窄草木长,晚露沾衣,沾衣不可惜,但心愿真。” (第三部分))与上图不同的是,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诗意的农耕生活。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葛小吟将陶渊明创作的狭义田园诗描述为“歌颂乡村的宁静与闲适”。生命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成为后世诗人景仰和研究的对象,就在于他独特而微妙的发现。用龚斌的话说,“建安文人虽然也写山水田园风光,但内心与这些景物没有太多交流,主要是为了娱乐。至于参加劳动”乡村,更不可能是陶渊明把如此平凡的乡村景象用诗意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写的,距离陶渊明正式隐居还有两年,描写了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其中,“虽近则风远,好苗亦有新意”两句最为后人所称道。远处柔和的风吹过空旷的田野,田野里的草苗也抽出了新芽。这些质朴的田园风光,在陶渊明的诗词中第一次焕发出无限的诗意。

然而,田园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六月,诗人位于柴桑附近上京的宅邸失火,无奈只得暂居门前水中的船上。不久,又迁居西路。义熙十一年(415年),陶渊明完成最后一次迁居,迁居旬阳富国南村。由于家庭日益增多,年老多病,灾害频发,诗人常常面临断粮的危险。《乞食》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饥饿来袭,不知何去何从。走到斯里兰卡,敲门,说话笨拙。主人明白他的意图,但遗志却没有白费,整天说话,喝着酒,他还倒了杯。”在饥饿的驱使下,老诗人只好带着困惑和羞愧向村民乞讨食物。不过,喝了一杯之后,他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的辛苦。

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似乎总是在乱世的忧伤与“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之间摇摆不定。这符合他为官十几年的无奈现实和“日月弃人,志不能成”的事实。感叹他们之间的距离,多么相似。可以问的是,支撑他愿意下乡工作二十多年的内在力量是什么?

《渊明醉归图》,明代张鹏所画。他的诗大部分与酒有关。图为陶渊明醉酒归家(FOTOE提供)

菊花与酒的道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爱菊花,爱酒。 “秋菊花色美丽,衣上露珠触动美丽。忘忧忘世情。虽独饮一杯,杯空壶自倾。”太阳来了,人群正在休息,归来的鸟儿聚集在林间亭下,我们谈论重获这一生。 (《饮酒二十首》第7部分)这首诗似乎最能表达菊花和酒在陶渊明心中的地位,鲁迅在一篇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这样评价陶渊明:“他的态度是随意饮酒乞食,谈论。当他高兴的时候就写,没有任何忧虑或抱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他是一位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这样自然的态度确实很难模仿。他穷得衣衫褴褛,却还在东篱下采菊。他无意中抬起头,看到了悠然的南山。现在是多么自然啊。有钱人住在租界里,雇园丁种了几十盆菊花,然后作了《秋赏菊陶彭泽体》诗。他们自以为符合元明的远大理想,但我觉得不一样。”

为什么元明就不容易效仿呢?龚斌的观点是:“陶渊明的诗是他整个人格和思想的结晶,没有他崇高的人格和思想,怎么能达到他的高度呢?”陈寅恪大概是第一个将陶渊明视为大师的人。思想家的学者。陈寅恪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篇长文《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的关系》中,将陶渊明的思想概括为“外儒内道,弃释迦跟随天师”。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思想:“元明的思想是魏晋青檀论演变的结果,是在其家族信仰的道教基础上创立新的自然论的结果。新的自然论不像旧的自然论那样是滋养有形的生命或者向神灵学习。寻求将精神融入运动,就是与自然合一。正因为如此,旧自然论中不存在物质停滞现象,也不会干扰周孔子的名言。”

虽然陈寅恪已经阐述了“新自然论”,但是这应该如何理解呢?龚斌进一步向我解释道:“新自然论是针对以嵇康为代表的旧自然论。旧自然论,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取自然与抛弃名教。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嵇康:“超越名教,让自然”。还有一点是嵇康的老自然论,相信神灵的存在,还有他的名篇《养生论》,我认为书中写的古代神仙一定。既然相信神仙存在,那么,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嵇康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怒、喜、怒、哀等等,陶渊明是一位同样看重情感的大诗人,但他的本性就是顺从自然的变化。”

陶渊明的“新自然论”思想集中在诗《形影神》首中。在第一章《形赠影》中写下“我无化身本领,故决不疑”,否定了神明之说,肯定了生命的自然终结;在第三章《神释》中,他甚至提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其精髓是:“大浪中,无喜无惧,做自己该做的事,无忧无虑。”在龚斌看来,这种新的自然观实际上来源于儒家“居而待终”的理念。而庄子说的是“生而乐,死而乐”。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死,顺服了万物的变化,我们又何必焦虑和迷茫呢?

有趣的是,在陈寅恪看来,即使在佛教大发展的东晋时期,陶渊明也与佛教思想没有任何联系。要知道陶渊明故居附近的庐山是佛教的主要中心。他甚至与当时著名的慧远和尚也有朋友。这一点可以从《莲社高贤传》的记载中看出:“师元先生与诸圣结莲会,上书请圆明。圆明曰:欲饮则去,若许则作。”晋安帝熙十年(414年)七月,庐山东林寺住持刘承志等人结成白莲会。与陶渊明同为“浔阳三吟”的成员,同为社团成员的陶渊明为何“皱眉而去”,没有回应他们的号召?陶渊明的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一个矛盾是汇源认为“形已逝,神不朽”。因为精神不灭,所以有业力。但陶渊明认为‘形已灭,神不灭’,肉身已尽,魂魄已没,所谓“死有何途,同山托肉身” 。另一方面,慧远主张佛教的善恶因果论,而陶渊明则对善恶因果报应持怀疑态度。《饮酒二十首》 第二首是:“善行必有好报,易叔在西山,善恶不容,何必妄言?”

陶渊明以好酒闻名。龚宾粗略算了一下,他现存的120多首诗中,有50多首是写酒的。对他来说,喝酒更像是实现自己自由自然的人生观的一种方式。正如《连雨独饮》中所写:“于是,老人把剩下的酒给了我,说喝了它可以长生不老。喝了它,所有的情感都会远去,当你再喝它的时候,你就会突然忘记天国吗?天国怎么会没有第一呢?”

用户评论

南宫沐风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简直就是我的梦中情境!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殇年华

这篇文章让我对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夏i

很喜欢陶渊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真是太酷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者何惧

田园隐居,真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血

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怪咖

文章写得真好,让我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的田园之中。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体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Hello爱情风

文章分析了陶渊明隐居的深层原因,很有深度。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沐晴つ

隐居,真的是逃避现实的最佳方式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花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沉醉。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風景綫つ

很喜欢这篇文章,让我对陶渊明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极§速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古代文人追求理想生活的典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为爱放弃

田园生活,真的能让人远离世俗的烦恼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傾城゛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充满着诗意和浪漫。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味

文章探讨了陶渊明隐居背后的社会背景,很有启发意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暯小萱◆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羁绊你

很喜欢这篇文章的文风,简洁明了,又不失深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烬陌袅

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很有说服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蝶恋花╮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令人向往。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酒

文章最后对陶渊明隐居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很有道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陶渊明、田园与隐居】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归园田居》全集 下一篇:陶渊明诗词深入讲解《归园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