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风风雨雨、挫折坎坷,纵然有再伟大的忠心报国精神,也不得不化作一缕未实现的抱负的长叹。如果仅限于表达生活的苦闷,苏轼不可能成为北宋大作家。
《问君一生成就,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郁的心情,以早已习惯了世事的博大胸怀代替了人生失意的悲伤,深刻地传达了作者的豁达之心。心胸开阔,心情乐观。
01苏轼的宦海浮沉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他生活的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宋仁宗(1022-1063)
宋英宗(1063-1067)
宋神宗(1067-1085)
宋哲宗(1085-1100)
宋徽宗(1100-1125)
看看上面宋朝几位君主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轼在宋朝经历了五位皇帝。苏轼在这五位皇帝的统治下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呢?
第一时期:读书时期(1037-1056)
20岁之前,他一直在家乡四川眉山学习和生活。
第二时期:自应考之日起(1057--1071)21岁至35岁
1、参加考试入仕
公元1057年(21岁),进士,进士。那年,母亲去世,他仍保持孝心。
公元1061年(25岁),苏轼参加高中考试,俗称“三年京试”。他进入三班,成为“百年第一人”。授大理判官,署凤翔府判官。父亲去世后,仍要保持孝道。
1069年(33岁)任职满后重返朝廷,仍受授职。
2. 索取并放手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当苏轼重回朝廷为官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却是危机。
王安石的变法想要改变北宋的贫困状况,但他过分地谋求开辟财路。用强制征用土地和运销货物来积累国家财富,从而导致国富民穷的局面。
在回北京的路上,苏轼亲眼目睹了新法给老百姓带来的危害。他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认为新法无益于百姓,故上书反对。
他的直接建议激怒了法庭。
公元1071年(35岁),苏轼请职,调任杭州铜盘。
第三时期:自求外化直至回到朝廷
(1071-1085)35-48岁。
在此期间,苏轼主要经历了离开中央、先后任职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五台受审、贬黄州等事件。
1. 前往四个州
1071年到达杭州,任职三年,1074年调密州,1077年任徐州刺史,1079年任湖州刺史。
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名为“安乐坊”。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入城。开仓放粮,赈灾受灾。他的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2、五台诗案
公元1079年(45岁),苏轼到达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诽谤皇帝、宰相”而被捕入狱。这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度过了103天,多次濒临斩首。幸亏北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时期制定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
三、贬黄州
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联副使,住了四年,无人理睬。
这个职位相当卑微,没有实权。苏时很快调整了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闲暇之余,愚公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一块坡地,种田以贴补生计。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有了“东坡居士”的绰号。
第四时期:重返朝廷至历次流放、贬官时期
(1085-1097)49岁-61岁
1. 参观法院
1085年哲宗即位后,高太后执掌朝政,大力招募司马光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党内老人物。苏轼被召回朝廷,先后升官。
但苏轼与旧党领袖司马光存在政治分歧,认为王安石新法不能完全废除。结果,他被旧党视为异己,对政府感到不安。公元1089年,再次请辞出朝,出任杭州刺史。
苏轼在杭州修建了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疏浚了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泥土在西湖旁修建了水坝,这也是著名的“苏堤”。
2. 第二次出庭
1091年,再次被召回朝鲜。仍不同意旧党政,遂至颍州。
3、贬惠州、儋州
1093年,新党再次掌权,1094年被贬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公元1097年,他又被贬到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代,流放海南的刑罚仅比死刑罪轻一点。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 1101年,他颁布全国大赦令。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谥文忠。他今年65 岁。
02苏轼抗压秘诀——吟诗作诗
1. 阅读期限:
《黠鼠赋》是苏轼11岁时写的。
本文是苏轼少年时写的一首写事的诗。它将哲理与趣味融为一体,让读者从幽默的叙述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老鼠在人们面前用诡计逃跑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做事必须一心一意,才不会被突发事件所动摇。
《黠鼠赋》。从其表面主题来看,似乎是松鼠利用人类的疏忽,狡猾地逃脱的日常琐事。说明一个人即使再聪明,也必须将自己与自然界万物融为一体,否则就会“被老鼠看见”。原因。
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将自己与自然界万物融为一体,避免两者区分,游于万物之外。
2. 发布期限
《1075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任密州知县时所作的一首诗。
老者聊起自己的青春狂妄,左手握黄手,右手托青天,头戴锦帽,身着貂皮大衣,骑千骑奔平岗。为了报答倾城,他跟随太守,亲手射虎,监视孙朗。
酒醉勇猛,胸膛依然敞开。太阳穴上有一点霜也没关系!持戒云中,何时送冯唐?他能持鹰弓如满月,望西北,射狼。
这句话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表达了渴望为朝廷效力的野心和豪情。
前三句直接表达了狩猎的意思,第二句描述了狩猎时的服饰和盛况。
然后他抄写了自己的感受:我决心亲手射杀老虎,感谢城里军民的深情厚意。
影片的第二部分描述了狩猎后的快乐饮酒,并将自己与韦尚进行了比较,希望能够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结局直言不讳,表达了杀敌报国的激情。全诗充满了“疯狂”的态度。虽不乏慷慨激愤,但气势磅礴,与诗的柔弱风格相反,充满阳刚之美。
三、贬黄州
《定风波》(别听林间打叶声),元丰五年(1082年)黄州城外下雨时写的;
3月7日,沙湖路下雨。
雨具先走了,团里的人都慌了,我却没有意识到。
已经很清楚了,所以我写下了这个词。
不听林中打树叶的声音,何不尖叫着慢慢走。
竹竿芒果鞋比马容易,谁怕?一笼雾雨,终生难忘。
陡峭的春风吹走了醉意,微凉,但山头斜照。
回望我来的那个荒凉的地方,没有风,没有雨,也没有阳光。
此诗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后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和他的朋友外出春游,突然刮起了一场暴风雨。朋友深感尴尬,但诗人并不在意。他平静地接过,平静地念诵着,慢慢地走着。
这首诗是一首醉归遇雨诗。诗人用他在雨中悠闲、奔放的行为,表达了他在逆境中屡遭挫折,不畏灰心的顽强性格和宽广胸怀。
郑文灼评价这首诗:“此足标,为人之大度,可感动天”。 (《手批东坡乐府》)
4、贬儋州。
《书上元夜游》 1099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主要讲“得”与“失”的关系,透露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
公元1099年正月十五,我在儋州。几个老学者走过来对我说:“月夜真美,老师我们可以一起出去吗?”
我高兴地跟着他们到了城西,进了和尚的住处,穿过了巷子。各地的人们住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
回到家已经是半夜了,家里所有人都关着门睡得很熟,鼾声很响。 (我)放下拐杖,忍不住笑了。什么是得,什么是失?
苏果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我在笑自己吧。然而,却是萧寒雨什么也没钓到,想去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海边的人不一定能钓到大鱼。
结论:
苏轼临终时为儿子写了一首诗,《庐山烟雨》。短短28个字,道出了人生的境界。
“庐山烟雨潮就像是浙江的潮,来之前我心里有很多遗憾。但来了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庐山烟雨潮是在浙江。”
【苏轼临终前写道:“心如灰树,身如无系之舟。”他是因为悲伤而死的吗?】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苏轼临终前写下这句,真的让人心酸啊,感觉他当时很孤单,也很无奈。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这句诗,真的很能体现他人生的最后阶段的心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经历过太多人生起伏,这句诗里透着一种对世事的看破,还有对人生的释然。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太让人伤感了,苏轼应该是想通了,看淡一切了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如灰树,身如无系之舟,这句诗太有画面感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这句诗,真的让人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让我忍不住去读苏轼的生平,想要更了解他。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应该是经历了太多,才会写出这样充满禅意的句子。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临终前写下这样的诗句,他真的不是因为悲伤而死。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临终前写下这句诗,也许是想表达他看透了人生的虚无?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让人感觉苏轼很平静,也许他已经放下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这句诗,真的很有哲学意味,值得深思。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让人忍不住想起苏轼的一生,他经历了太多!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这句诗,是他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对生命的感悟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这句诗,写出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是心灰意冷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这句诗,让人忍不住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临终前写下这句诗,让我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平静。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这句诗,让人感触很深,他最后应该是释然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这句诗,真的很有画面感,让人忍不住想象他的心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这句诗,或许是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对人生的感悟。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