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代诗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在一个雪夜,他写了一首诗告别母亲。这28个字,让人泪流满面。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作者:夕月弯弯,来源:唐诗宋词(ID:tsgsc8)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个雪夜,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还点着一盏寒灯。灯下是儿子告别母亲的场景。

一位清代诗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在一个雪夜,他写了一首诗告别母亲。这28个字,让人泪流满面。

外面风雪肆虐,呼啸的北风挤过轻闭的木门,从窗户的缝隙里挤进屋里,瞬间增添了几分凉意。

近年来,诗人为了谋生而被迫四处奔波。如今正月还没有过去,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又要离开家了。自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在这寒冷的暮夜。

他掀开门帘,看到年迈体弱的母亲,一脸悲伤,眼里的泪水早已干涸。山高路长,夜黑风大,母亲心里充满了忧虑。她怎么能让心爱的儿子远走他乡。

透过微弱的灯光,他突然瞥见母亲的太阳穴不知何时变成了灰色,他感到悲伤,因为那是一种刺眼、令人心碎的白色。

夜已深了,风雪也更大了。他推开木门,正要出发,但双脚似乎沉重得无法前行。他强压住悲伤,故作洒脱。直到走远了,他才敢回头,发现母亲还靠在柴门上,目送他远去。

离别让诗人的思绪有所波动,想起自己多年的漂泊和事业的失意,想起无法赡养在身边的母亲。他感叹自己这个儿子没啥用,还不如什么都没有。

羞耻和无数悲愤填满了诗人的心田,种种情绪化作一首悲伤的诗《别老母》:

拉帘敬拜母亲河梁,

担心眼里的泪水干涸是没有用的。

那是柴门一个悲惨的雪夜,

这个时候,生孩子总比没有孩子好。

01

诗人叫黄静仁,今年23岁。受太平太守沉野甫之邀,前往作客。

有多少人是通过他的告别母亲的代表作认识他的。语言表达不多,仅用寥寥数语描述了平凡生活中的母子离别场景,但这种平凡而质朴的真情却足以感动无数读者。

贯穿整篇文章的分离之痛、思念之痛,让人产生一种共情之感。反观自己,奔走于世间的我们,显然也像他一样度过了多年的漂泊。生活所迫的无奈,不愿离开的悲伤,面对未知的恐惧,都那么清晰可触。

他用平淡的文字写下了对母亲的愧疚,写下了自己志向未遂的悲伤,写下了内心隐藏的迷茫与迷茫。深夜,告别了高唐的老母亲、慈爱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更增添了一层悲伤。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无奈悲伤,让人心生怜惜。

“这个时候生孩子总比不生孩子好”的郑重自责直达心底。这是一句朴实而真挚的话语,表达了天下所有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声。

这种无法养活自己母亲的遗憾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表达的。这种最难以忍受、最痛苦的感觉,古今都是一样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要知道,在古代,离别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当时交通极其不发达,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和船。长途旅行往往需要几个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

一路上,要翻越荒山越岭,还要渡过江河惊涛。这时期盗贼猖獗,医疗条件差。可以说风险很多。所以,每一次的告别,都可能是我们此生最后一次见面。人们永远见面是很常见的事情。黄靖仁怎么会不知道呢?

论语·里仁》说:“父母在的时候,你不去远方,你就有办法去旅行了。”慈母已是垂暮之年,游子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这怎能不让游子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对于前途未卜的他来说,远行其实是一场漫无目的、充满风险的冒险。他在茫茫夜色中走向的,其实是一个未知的未来。这样的痛苦和羞耻怎能不深入骨髓。

02

黄景仁,字仲泽,字韩永,号陆非子,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生于常州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

他是清代诗人。我们个人似乎对他并不熟悉,但我们经常谈论他的诗,比如著名的自嘲诗《无用书生》。

黄景仁生活艰难,家庭背景也相当悲惨。父亲在世时,黄家勉强维持生计。没想到,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只留下“半亩地,屋三椽子”,家里“只剩下墙了”。

黄敬仁年轻时就立志要好好学习。丧偶的母亲屠也寄希望于振兴家庭,教他识字,监督他读书。

他才华横溢、聪明、好学、积极进取。 7岁随祖父回到武进,居住在白云江以北。 8岁入私塾,9岁就能背诵“江头一夜雨,天明楼上冷”的优美诗句,令人敬佩。

在他十二、十三岁的时候,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当他16岁的时候,他的兄弟早逝,留下他和他的母亲。家庭日渐单薄,家庭处境也变得更加困难。母亲用她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母亲含辛茹苦,四处乞讨,艰苦贫困的生活极其苦涩。小小年纪的他不仅要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还过早地经历了世间的一切苦难。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年轻的黄景仁早熟睿智,也养成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

03

16岁时,他从三千人的男学生考试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考取秀才。他以为自己才华横溢,前途光明,却不料,他五次江南乡试落榜,三次顺天乡试落榜。

19岁时,参加江宁乡试,落第。他不得不将内心的失落和愤怒付诸笔下,写下了著名的诗《杂感》:

仙佛二人尚未相聚,只知道独自一人的夜并不平静。

风里满是悲伤的歌声,泥土里沾满了厄运。

十人有九是值得轻视的人,一个是无用的学者。

不愁诗成谶(chn),春鸟秋虫自鸣。

黄景仁生于盛世,其诗名远播。他深受当时儒家大儒的赏识和青睐。然而,在那个名气决定自己社会价值的时代,他有诗意的天赋,却毫无用处。他就像一只受伤、被困的动物,没有出路,也没有光明。

他见过世间百态,尝尽人间苦难,却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次次努力,却导致了考试屡次失败,连年生计无保障。

出身贫寒的黄敬仁,性格傲慢、敏感,又自卑。他内心的挫败感和委屈一时达到了极点,最终只能黯然叹息:“十人九人可轻视,一人无用为学者。”

这首诗数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口诵,几乎成了不幸的代名词。引起了很多没有才华的学者的共鸣。

他想凭借所学摆脱贫困的出身,想让母亲过上安稳富裕的生活,但残酷的现实与自己的野心之间的巨大差距,粉碎了他美好的憧憬。

04

黄景仁一生与世隔绝,却有很多良师益友。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18岁就读于常州龙城书院,受到山长邵启涛(to)的器重。

邵启涛老师对黄静仁这个软弱却又傲慢敏感的人感到怜悯。他曾写过一首诗,教他宽容、面对世界,引导他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他会深深地记住老师邵启涛的恩情。

在书院读书的时候,他认识了洪亮吉。黄敬仁才华横溢、傲慢自大,洪亮吉则宽容开朗、重情重义。相似的命运和相同的理想,两个同学逐渐发展成为终生好友。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于家境贫寒,黄景仁黯然开始了无钱游历、寄人篱下的生活。

客入帘,不参与政事,也不谋划军事。相反,他只能做一些杂务,比如整理稿件,比如修书、写作、校对书籍,还有诗酒、唱歌、协助写作、以诗娱人等。

他走遍了许多幕府衙门,足迹遍及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在等待乡试期间,他正打算谋生。他数不清自己从北到南跋涉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又有多少个夜晚独自在寒光中度过,独自睡在异乡的旅馆里。

在他远离故土、告别至亲的日子里,他靠着亲朋好友的一点温暖,熬过了人生中的悲伤、悲伤、疾病和悲伤。

黄景仁告别母亲的那个冬天,朱俊老师奉命督办安徽省的教务。他仰慕他的名声,先后将洪亮吉、黄景仁延至穆忠。

这是黄景仁一生中难得的幸福安定的时光。他不但得到了朱俊的赏识,而且还能够再次和自己的终生好友在一起,白天喝酒研习文,晚上研习诗词技艺。洪亮吉后来回忆说:“你白天看试卷,晚上写诗,直到把所有的诗都漏掉。每次拿到一篇文章,你都会把亮吉叫到床上夸奖,所以亮吉就这样写了。”会数一整夜,不然他到天亮就睡不着,而你却不累。”

黄景仁虽然远离家乡,但他时常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尤其是对母亲,充满了愧疚。他在朱君牧做客时,不能回家,就写了一首诗《春日客感》,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只有故乡落雁前的感觉,没有什么好消息来安慰华夏岁月。

人间不过是一场散心,客房里的春天也不是仰望远方的天空。

久病的花儿常常听雨,独自走在草路上生烟。

耳边清江水隐隐涌动,许多归人正在下船。

05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三月上巳节,朱俊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举行盛大的文人聚会。

是日,贤人皆至,老少齐聚。大家喝酒赋诗,热闹极了。席间,年纪最小的黄景仁身着白袍,优雅洒脱,站在日影下,挥笔自如,刻下数百字,众宾客纷纷放下笔,连连称赞。

此诗一经发表,就被誉为与王伯腾赋相媲美的佳作。一夜之间,人们竞相抄诵。一时间纸张价格昂贵,这首诗的名声也随之增长。

这位“白袍逆日而立”的青年写出了什么样的好诗,引得诗友们吟诵呢?即《笥(s)河老师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红云从海上来,照亮了我头顶上美丽的宴会。

一杯青酒顿时耗尽,谪仙在楼中安然无恙……

高辉诗在上,名不死于山。

请把诗扔进河里,它一定不会流到河东去。 ”

虽然黄敬仁的诗越来越有名,但生性高傲的诗人不禁感叹“长铗(ji)已与人游走,短衣难平虎怒”。似乎热闹一直都是别人的,而他的身边却伴随着无尽的痛苦和孤独。

对于一个长期寄居在别人屋檐下的诗人来说,即使重逢,骨子里的忧愁也始终伴随着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黄景仁回到家乡与亲友团聚。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而温馨的团圆过后,他却独自站在市场的一座小桥上,抬头仰望夜空。

诗人始终生活得清醒。透过“千家万户笑”盛世的表象,他已经隐约意识到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烦恼。在这寒冷的夜晚,惆怅和忧虑突然袭来,于是《癸巳除夕偶成》两首诗从笔尖流淌出来:

(第1 部分)

万千家庭的欢笑被延迟,忧虑被隐藏在外面。

静静地站在城桥上,无人知晓。一星如月久。

(第二部分)

每年这个夜晚,飞飞都会发出呻吟声,而他的孩子们也会在灯前偷笑。

你怎么知道我后悔了,白费了我成为诗人的努力?

06

乾隆四十年(1775年),27岁的黄景仁进京。次年夏天,响应乾隆皇帝东巡,考中二等。在京城,他与当时京城的名流有密切的交往,如王昶(chng)、翁方纲、季昀等人。

他天真地认为自己可以在京城立足,于是迎着母亲,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迁都京城。没想到,他的工资太低,无法长期支撑,他的生计又成了问题。一家人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只能依靠朋友的支持才能生存。

“一家人都在风中,九月衣裳不剪”,足以见得他的生活是多么的捉襟见肘。我们都可以想象一个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家庭。九月深秋,他们没有衣服御寒,生活在荒凉的环境中。一幅凄惨的景象在秋风中颤抖。

此外,黄景仁在京都参加的几次乡试均落榜。此时的他负债累累,事业无望。困难、贫穷、疾病、梦想的破灭,都使诗人身心俱受煎熬,最终导致身心疲惫。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授武英宫书签官。按照规定,应该给他主簿。他得到朋友的资助,捐给了县令,在北京等待选举。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35岁的黄景仁因病被债主逼北上太行,来到西安。路程有一千多英里。到了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时,病情加重,不幸去世。

这位心地纯洁、一生吟诵的短命诗人,却落得悲惨的结局。当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他没有享受到盛世应有的财富和幸福。反而事业艰难,生活凄惨。

“当他生气的时候和他轻松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互相嘲笑。”回想起来,他仍然是那个特立独行的诗人。当大多数人迷失在旧论文中时,他仍然坚定地致力于诗歌创作。

他的诗别具一格,“以情取胜”,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呼唤,也是对底层读书人的呐喊。他用富有同情心的作品表达了他孤独的心境和黑暗的现实。

他这一生奔波劳作,很久没有遇见一个人。他一直在四方漂泊,只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漩涡中生存。行走在那个时代,他始终徘徊在边缘,直到去世也从未真正接近过喧嚣。

“天君梦风雪,我在世十年。”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他在夜雨的世界里受压迫的生活,以及他在雪夜告别母亲的时光。好的。

用户评论

棃海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也身处那个雪夜,感受着诗人对母亲的深情。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代价是折磨╳

清代诗人的命运真的太悲惨了,这首诗让我更加了解他们的苦难。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顶个蘑菇闯天下i

这28个字,充满了悲伤和无奈,让人忍不住想要落泪。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艺菲

诗人对母亲的爱,从这首诗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年华

雪夜、告别、母亲,这三个关键词,让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的母亲。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陌繁花丶

诗人写得真好,字字珠玑,句句感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这首诗真是太令人感动了,读完之后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山远黛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对母亲的最后告别,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情。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站上冰箱当高冷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爱和思念。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千城暮雪

这首诗让我更加理解了母爱的伟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辩

这首诗,让我对清代诗人的命运更加同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运不堪浮华

这首诗,让我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凝残月

雪夜里的告别,充满了悲伤和不舍。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之若素

诗人用这28个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很爱吃凉皮

这首诗,让人感同身受。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無極卍盜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要收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忘那段似水年华

这首诗,让我更加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天下

清代诗人的命运真的太悲惨了,这首诗让我更加同情他们。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巷青灯

这首诗,让我对母爱的伟大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花

这首诗,让我对清代诗人的命运更加同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位清代诗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在一个雪夜,他写了一首诗告别母亲。这28个字,让人泪流满面。】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写诗缅怀故人,两首现代诗 下一篇:李商隐为纪念亡妻而写的一首诗,情感真挚,格调哀伤,堪比苏轼《江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