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着敏感的心灵和坎坷的人生经历。他一生最擅长写感伤诗。现代学者黄世忠认为,自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王氏去世七年间,李商隐共创作了30多首“悼诗”。
这些哀诗将李商隐的丧妻之痛与他的自悲自怜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增强了哀诗的悲剧感染力。同时,也为后世“悼词”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李商隐的婚姻状况与元稹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曾经娶过“谢公最不宠的女儿”,也都因为没有安全感而不得不拖累自己的妻子。然而,两人失去妻子后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元稹从与卫丛的婚姻中得到了好处,而且在妻子去世后,他很快再婚,所以元稹并没有受到这桩婚姻的影响。
然而,李商隐的婚姻却是他余生悲剧的导火索。但他始终对妻子王氏忠贞不渝。
李商隐写的哀诗形式多样,有《古诗》、《齐鲁《房中曲》、《吴绝《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等。
这些哀悼诗甚至包括《李商隐诗歌中的巴赫猜想》—— 《悼伤后赴蜀东辟至散关遇雪》。不过,在这些诗中,流传最广的是《七绝《锦瑟》。
《暮秋独游曲江》 这首诗作于李商隐四十四岁时,即妻子去世四年后。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哀伤格调,也使这首诗可以与元稹、苏轼的哀悼诗相媲美。
一、《暮秋独游曲江》赏析
《暮秋独游曲江》 —— 唐·李商隐
荷叶长了,春天就恨它;荷叶长了,春天就恨它。荷叶枯,秋恨之。
我知道我的身体和我的爱永远都在,我期待着河头的水声。
白话翻译:
当春天红荷绿叶初现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隐忧。当秋天花叶凋零的时候,无尽的忧郁和怨恨就“结”出了果实。
我深深知道,只要我的肉身不死,我对她的思念就会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这时,我只能悲伤地站在河边,听着江水东流的无尽悲伤的声音。
如果你想正确理解和感受这首诗中的悲伤,就不得不提到李商隐诗中“荷叶”的象征。李商隐早年结婚时,曾为妻子写过一首诗,名为《七古》《暮秋独游曲江》。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把自己比作绿叶,把妻子王比作莲花。用“唯有青莲红莲,开合才让纯真”的诗句,赞颂彼此的真爱,不为尘埃所染。
李商隐希望两人的爱情是“此花此叶,相得益彰”,而不是“绿成红红褪,愁死人”。然而,现实却非常残酷。婚后第十四年,王氏病逝。
《赠荷花》第一句提到“春恨生”,第二句提到“秋恨成”。那么,这里的“恨”到底指的是什么?
李商隐二十七岁时,进士,入靖远节度使王懋元家当幕僚。后者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将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和元稹嫁给卫丛时的情况很相似。
但李商隐的运气却没有元稹那么好,因为在遇到王家之前,李商隐就得到了“牛党”父子令狐初、令狐关的支持,而他的岳父王茂源是“李党”中间人的一员。
因此,李商隐结婚后,不断受到“牛党”的打压和排挤,“终生为属下”。《暮秋独游曲江》中提到的“仇恨”正是与这桩婚姻以及受到政治打压有关。
李商隐与王氏的婚姻,是他们余生不幸的开始。这种不幸持续了十四年。玄宗五年(公元851年),“秋恨”终于得逞,带来了“恶果”。
李商隐认为王氏之死是与他结婚所致。王家本来就被看重是节度使的女儿,所以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但王氏与李商隐结婚后,李商隐为了生计,不得不频繁出差,留下她一人住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
因为嫁给了一个“不如意”的丈夫,妻子受了很多苦。最终,他们都会患上重病,得不到治疗而死去。这就是“春恨生”、“秋恨成”的由来。
李商隐在另一首悼诗《暮秋独游曲江》中曾提到:“忆前年春,词中满是悲伤。”从这个描述来看,至少在王去世前一两年,她就已经病重了。
常年在外漂泊的李商隐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家境贫困,他无法留在家里照顾妻子。面对这样的情况,夫妻俩不忍心说出实情。
随后,李商隐继续四处奔走,穿梭于各个幕府衙门之间。直到王氏去世,她也没能见到李商隐最后一面。
李商隐小时候,其实有不止一个心上人。但自从与王氏结婚后,他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妻子,这也是他写下大量哀悼诗的原因。
在这些诗中,李商隐不断地抚摸着妻子休息的玉枕,想着妻子缝制的棉衣和弹奏的锦弦。后来,他通过写诗,想象自己回到了两人以前住过的老房子,半夜听到妻子唱歌。
可见,李商隐在清醒时,对爱妻王氏的记忆和思念已经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思维空间。而在他不清醒的那些时间里,他大概也在思念和思念着自己的妻子。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七绝《房中曲》中说:“我知道,当我在这里时,我的爱将永远在那里。”这意味着:除非我死,否则这种渴望一刻也不能停止。
杜甫曾写过《暮秋独游曲江》。诗曰:“人生充满情泪,江河花草怎能究极!”滚滚的河流日夜不停地流淌。河水不绝于耳的声音,是李商隐思念妻子的呜呜声。
二、李商隐悼亡诗的成就
据清代诗人朱彝尊和现代学者黄世忠、程然等人考证,李商隐的《哀江头》也是一首悼念诗,是为王氏家族所作的。所以李商隐哀悼诗的成就不仅仅与“元稹与苏轼”有可比性。
根据以上三个提法,李商隐《锦瑟》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创造出来的。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只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下他最关心的事情。
王氏去世的七年里,李商隐大部分时间都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想她,想她,再想她!即便如此,在《锦瑟》的时候,他终于暗示自己想出家。
我们再看一下《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这首诗。从标题到诗中的典故,如“帝王春心寄杜鹃”、“海上明月有泪”,似乎一切都与丧妻爱情的话题有关。
第一个证据是李商隐的第一首哀诗《锦瑟》,写于王去世年(公元851年),有“归来已消失,锦色胜于人”的字样,表明“锦色”是王先生生前的遗物。
《锦瑟无端五十弦》源自《房中曲》。故事提到,这种乐器原本有“五十弦”,发出的声音极其悲伤。后来黄帝命人“断为二十五弦”,就是“断”的意思。
“断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比喻“失去的妻子”,所以再婚被称为“续弦”,所以《史记·封禅书》讲述了“断弦”的故事。
“王地春心杜鹃支撑”的典故,说的是蜀王时为了治水,封龟精为臣。结果,龟灵外出办事,王帝却与他的妻子有染。
龟翎回来后,王帝感到羞愧,就把国家交给龟翎,王帝便隐居西山。从此,每年春三月,人们都会听到山间布谷鸟的歌声。
因此,“望君春心,扶杜鹃”是指人们在死后仍通过哭声来表达对故土、对朋友的思念。因为前面有一句“庄生梦蝶”,后面一句“望君春心扶杜鹃”,显然是指王在地下对李商隐的思念。
“海中明月有泪”这句话就是暗指鲨鱼。记录在《锦瑟》的鲨鱼“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不会浪费自己积累的成果”。这里的美人鱼与现代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明显不同。她也是一个女人。
按照这样的解读,《李商隐《博物志》中的一切谜团都被揭开了。就这样,李商隐在“哀诗”领域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其成就不仅可以与苏、袁相媲美。
结语
苏轼的《锦瑟》可能是当代最著名的悼词。 “十年生死茫茫,不思则忘”的台词更是让人落泪。
【李商隐为纪念亡妻而写的一首诗,情感真挚,格调哀伤,堪比苏轼《江城子》】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李商隐这首诗真的太感人了!读完后久久不能平息,真的堪比苏轼的《江城子》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商隐的诗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哀伤,这首纪念亡妻的诗更是让人泪目。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格调和情感都非常高,完全可以与苏轼的《江城子》比肩!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商隐的才华真是让人叹服,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他的真挚情感和深厚功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读起来真的让人心碎,李商隐对亡妻的爱真是让人动容。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充满了悲壮和凄凉,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简直是爱情诗的巅峰之作!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商隐的诗歌总是带着一股浓浓的哀伤,这首诗更是让人感同身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写得真好,完全可以和苏轼的《江城子》相媲美!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优美,读起来非常舒服,而且感情也很真挚。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商隐这首诗真的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深远了,让人忍不住沉思。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简直是爱情的赞歌,太感人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商隐的诗歌总是充满着忧伤,这首诗更是让人忍不住流泪。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格调真的太高了,完全可以和苏轼的《江城子》相提并论!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真是美极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商隐的这首诗,读完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真是太优美了,让人忍不住反复吟诵。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感情非常真挚,让人感动不已。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格调非常高,完全可以和苏轼的《江城子》相媲美!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