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字孟闯,浙江思明(今宁波)人。他虽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但无心求名,一生以幕府幕僚为生。
吴文英在苏州当职员,一待就是12年。苏州是他一生中度过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最眷恋、播撒相思的地方。以至于离开苏州后,他在诗中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自己在苏州的时光和苏州的人。
在苏州,吴文英结识了当地一位女子,并纳她为妾。女子姓氏不详,暂且称她为苏姬吧。吴文英和苏吉朝夕相处了十年,是他一生中最温暖的十年,直到他辞去幕府的第二年清明节前后,苏吉离开了他。我们无从得知苏姬为何离开吴文英。我们只知道吴文英极力挽留她,甚至带着孩子回到苏州,希望用母子之爱打动她,挽救这段感情。但一切努力都白费了,苏姬决定离开,这让吴文英伤心不已。于是每年清明节前后,他都会写一篇伤感的文章,表达对苏姬的无限思念。这件《风入松》也是如此。
《风入松》
听清明后的风雨,感伤花草。楼前绿意浓浓分明,带着一丝杨柳,带着一丝柔情。饭冷春寒,酒拌晓梦黄莺鸣。
在西花园里,我每天打扫林间亭台,依然欣赏着清新的阳光。秋千绳上频频有黄蜂飞来飞去,那一刻,我纤细的双手香喷喷的。两鸳鸯惆怅,静台阶一夜长青苔。
“清明听风雨,愁草花”。虽然清明节已至暮春,天气渐暖,但雨却越下越大。花朵在风雨的摧残下,化为泥土。诗人一边听着风雨,一边怀着无比悲伤的心情写下了葬花的题词。说起花葬,我们自然会想到黛玉的葬花《红楼梦》,以及令人心碎的《葬花吟》。林黛玉是一个依赖别人的弱女子。她把自己比作花,感叹时代的悲哀,于是她伤心地哭了《葬花吟》。而吴文英为何对落花有如此强烈的同情心呢?因为他从怜惜落花,变成了思念那个想念的人。
“楼前绿化分黑斑,一丝杨柳,一丝柔情。”他们分手的那栋楼前,现在满地都是落花。原本开在枝头的花朵,已经被风吹雨打,所剩无几了。只剩下墨绿的荫影,每一缕柳丝都被寄托着一条信息。一份温柔。 “绿暗”就是绿、肥、红、瘦的意思。指暮春时节,绿叶茂盛,花红凋零的景象。
清明、风雨、落花、柳影,这一系列意象的叠加,营造出诗人浓浓的相思与惆怅。他也想尝试处理这种悲伤。那么消除悲伤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正在喝酒。
“天寒地冻春寒,酒伴晓梦黄莺鸣”。在寒冷的春日里,诗人宿醉了。也许在梦里,他又和爱人在一起了。但那种温馨的感觉刚刚回来,美梦就被清晨的黄莺鸣声打破了。
我因清明风雨而珍惜落花,因落花而思念落花,因相思而醉,因醉而入梦,因醉而伤感。我从梦中醒来。诗的第一部分将荒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深深的哀伤,深深的思念,疯狂的爱,让人心酸。
诗的上半部抒发了怀春人的忧伤,下半部抒发了怀春人的伤痛的执念。
“西园日扫林阁,犹享新日阳光。”西花园是诗人和艾吉的故居。诗以西园的具体位置为过渡,从第一部的清明风雨转移到第二部的雨后晴空。
西花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和艾吉的痕迹。他们一起赏花看月,一起轻歌,一起欢笑。但自从艾吉走后,他仍然每天清理亭前的落花,欣赏新庆的美景。 “天天扫地”、“照样有收获”,他的生活状态与以前没有什么区别。但当你的爱人离开时,事情就会改变,人也会改变。仍然重复过去的活动只会增加他的孤独和悲伤。
“黄蜂频频在秋千绳上飞来飞去,那时纤细的双手都是香的。”这是全诗中最亮眼、最动人的一句。秋千静静地悬挂在花香醉人的西花园里,黄蜂频频扑向悬挂秋千的绳索。诗人茫然地站在秋千前,仿佛回到了从前。清明节前后也是如此,雨后天放晴时也是如此。爱吉悠闲地荡着秋千,蜜蜂们可爱地围着秋千转圈。这时,诗人似乎还能闻到那熟悉的香味。难道是因为秋千上还残留着她纤手的余香,才吸引蜜蜂如此痴迷?
闻到香味是嗅觉,看到黄蜂飞舞是视觉,用嗅觉来体现视觉体验就是我们常说的联觉,即将不同的感官体验相互联系起来。
因为我想念秋千上的人,所以当我看到秋千时,我不禁想起她握住秋千的纤细双手;因为看到黄蜂蜂拥而至,就如同闻到了秋千绳上凝结的纤手的余香。一个不深情的人,怎么能写出如此痴情的文字呢?前人评价这两句话是“狂言、深言”!
无论诗人如何痴情、如何深情,艾吉都再也回不来了。诗人于是悲伤地说道:“两只鸳鸯找不到了,静阶一夜生青苔。” “双元”指的是绣有鸳鸯的鞋。那时,他们曾手牵着手走过西园的每一个亭台楼阁、每一个花路、每一个幽静的楼梯。但现在,“夫妻俩走了”,艾吉的脚印已经看不见了,只剩下长满青苔的静谧台阶。 “安静的台阶上一夜之间长出了青苔”,明明是对情景的描述,却蕴含着难以言表的深情。
欣赏完这首诗,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清明时节,西园里,柳树低垂,落花缤纷,一个面容姣好、笑容灿烂的女子坐在秋千上,正在玩耍。风。来回摆动。她衣衫飘扬,白皙的双手握着秋千的绳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围着秋千翩翩起舞。这是春天最美的风景,这是诗人吴文英最深的记忆!
【南宋诗词大师,与辛弃疾齐名。这是一部热血之作,比李商隐的作品还要深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