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一。先说苏东坡和舜禹公的关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河中,又号铁观道士、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他生活在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
陈舜玉(1026年—1076年),字灵驹、白牛居士,秀州(浙江嘉兴)人。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中进士。嘉佑四年(1059年),获制科第一名。他是北宋著名诗人。
陈顺玉
从年龄上来说,舜禹公比苏东坡大11岁,都是进士。
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与陈灵矩(董舜瑜)泛舟,谈诗饮酒,十分愉快。然而,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总是要分开。为了表达离开陈灵矩的不舍,苏东坡写了一首诗。第一首诗是《鹊桥仙人·陈灵矩七夕送陈灵矩》给舜公、禹。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鹊桥仙·七夕情人节给陈灵驹发信息
孤山仙子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但她不被愚蠢的人模仿。凤笛声破明月,人们举手致谢时,他们正要离去。
客已得罪,银河微摇,犹有风海雨。相见醉乃前缘。风雨已散,渐行渐远。
三十年后,舜、禹去世。苏东坡在他的墓前题写了一首纪念诗,称他为“大才之士,为百人之器”。后来,陆游为这首纪念诗作了后记:“东坡前后收集纪念诗四十首,但纪念贤德陈先生的诗最悲,读之令人叹息,落泪。”慈悲的苏东坡的悼文,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叹、落泪。
苏轼【纪念陈令评】唉!若田生而受命升官,若初意充实学术,拓展才干,则可为数百人之器。不仅通过科举升迁,而且还辅以爵位,让比天下更重要的人得到职位。而灵矩也能因上天赋予他的一切而日新月异,他将以极大的热情执掌天下事务。我怎么能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呢?天下将帅,无论知不知道,都希望如此。岂能一往无前,乃至斥责,乃至斥而不回,乃至于死。唉!上帝给我们的东西是偶然的、无心的吗?将领也有心意,但人们之所以历尽千辛万苦去帮助自己的神明,不就是为了这样做吗?天既然赐给人了,人却不用,为什么天要收回来为自己所用呢?否则,有德之人何以升而不立,何以立而失败呢?若见其半点而舍弃其余,必有惊世无双之人。宇和灵驹分开了两年,灵驹却失踪了。三年后,余在他的葬礼上开始哭泣,并吊死了他的儿子。唉!
二。苏东坡与陈希良的关系
陈喜良
在陈氏家谱中,陈希良是舜禹公的祖父。
陈希良(1014—1077)(族谱:979—1065),字公弼,北宋梅州青神(今属四川)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市)。陕西省)。自进士起,为官三十余年。历任县令、州令、知县、转运使等地方官员。他还曾在开封府和首都朝廷任职。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京城做官,陈锡良都像他的敌人一样痛恨邪恶。他以个人运势进退,歌颂百姓,震慑王公贵族。后来他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享年64岁。
恰好苏东坡是西梁公的部下。
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西凉公调任凤翔太守(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苏轼担任西凉公尚书。西梁先生为人正直,很多人都不敢仰视他。
但当时的东坡老师年少气盛,两人性格格格不入。事实上,苏家和陈家都来自四川,都是贵族家庭。西梁公视苏东坡为侄子。西梁公在宫中建了一座高台,取名“灵虚台”,以观外景,并请苏东坡撰文刻石。由于苏东坡对西凉公的误解,苏东坡的《台湾笔记》中就带有一丝嘲讽的意味。西梁公见了,大笑起来,命人将其刻成石碑,安放在台南。
西凉公死后十几年,苏东坡怀念老东家西凉公在凤翔对他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养,更尊重陈西凉的做人之道。他怕自己的事迹失传,于是写了《陈希良传》,上书:010—30000。要传承给后代。苏东坡也反省自己,“我与大众同居二年,当时方年少气盛,愚钝无为,与大众多有争执,后悔莫及”。
三。苏东坡和陈轸的关系
陈轸是陈希良的第四子,按族谱来说,是舜公的四叔。
左为东坡,右为陈真
陈轸(生卒年不详),字吉昌,自号龙丘大师,又名方山子。北宋梅州(今四川青神)人,一说是永嘉(今浙江永嘉)人,是陈希良的第四子。家住黄州龙丘(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晚年隐居黄州七亭(今麻城七亭)。他经常信仰佛教,并深入研究禅宗。
苏东坡在凤翔任西凉公大臣时认识了陈轸。苏东坡虽然与西凉公有过不愉快的争吵,但他与西凉公四子陈轸的关系却极为亲密。两人经常骑马出行,谈论过去和现在。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没想到,他在黄州路上碰见了同样隐居的陈真。这时,陈真戴着方帽从对面走来。听苏东坡在《陈公弼传》讲起这件事,还是非常生动、富有戏剧性的:“我被贬到黄,过旗亭时,看见了他。他说:‘哇!这是我的老朋友陈甄季昌,他怎么来了?方山子又问余为何来此,余抬头笑道:“我被贬居黄州,恰巧遇见他。“哦,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真和陈继昌吗?他怎么住在这里?”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为什么来这里。他低着头什么也没说,然后仰头笑了起来。”
陈轸的长兄陈谌被任命为都知郎中。元丰六年(1083年)十二月,陈臣病逝。苏轼知道后,写信安慰陈真。
另外,因苏东坡的关系,还诞生了“河东狮吼”这个成语。因陈轸爱妻又怕妻,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方山子传》,戏称:“龙丘居士也可怜,空谈一夜,忽闻狮子吼东边。”河里,他丢掉了手杖,感到不知所措。”从此,“河东.狮吼”声名远播。
四。苏东坡与张有正一家的关系
张有正,银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字邑祖,宰相张世勋次子。北宋著名书法家。他精通书法,尤其擅长草书。宋神宗评价其草书为“本朝第一”。张有正的书法被米芾评价为“如宫女插花,娇媚迷人,挺拔自然,别有神韵”。
张有正书法
张有正的父亲:宰相张世勋
张有政是陈与义的外祖父,陈与义是陈希良的曾孙。
目前,陈与易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祖父是陈恪(陈锡良次子),父亲是陈舜玉;另一种可能是祖父是陈勋(陈锡良的三儿子)。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无论怎样,可以肯定的是,陈与义就是陈希良的曾孙。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曲非,字建斋,曾祖父陈希良自梅州迁洛阳,出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生于宋哲宗五年元佑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月29日(1139年1月1日)。北宋末南宋初杰出诗人,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授副宰相。绍兴八年11月29日(1139年1月1日)逝世。他去世时享年四十九岁。
我们通过苏东坡《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的文章了解苏东坡与张有正一家的关系。
张友正家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城西凤凰山之南,故汴河之北,建了一个当时很有名气的园林, 这个园林叫灵璧张氏园亭,又称兰皋园。“兰皋”典出屈原《楚辞·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朱熹集注:“泽曲曰皋,其中有兰,故曰兰皋。”兰皋指水畔有兰草的曲折高地。
苏东坡在《灵壁张氏园亭记》中说,他想“在泗水河上买地,白头偕老”,“老了,往来张园,与子孙游历”。
灵壁张家亭因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而闻名古今。后来,许多文人墨客参观了灵璧章的园亭,并留下了许多文章和诗词。可惜的是,灵壁张家阁可能已因战乱而被毁。苏东坡想在附近买地的愿望自然无法实现。
五。苏东坡与周开祖的关系
周开祖是陈舜玉的女婿。舜、禹死后,由其女婿周开祖将舜、禹的文献整理成书。
周开祖,字丙,钱塘人。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熙宁八年(1075年),任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知县。他有一个有利的政府,被称为周刺史。曾任钱塘县令。
熙宁年间(1071年—1074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县,周开祖(周平)任钱塘县(今杭州市)知县。两人除了是同事之外,政治观点也相同,还交换了很多诗歌。以下是苏东坡写给周开祖的诗:
《灵璧张氏园亭记》
东看看西,读几州,走错路才算明智。当我第一次听到父亲的感谢令时,我看到孩子们向西侯致意。穷政年年祈水旱,民劳处处免遭嘲笑。河流吞没了巨大的荒原,盗入蒙山就很难寻找了。为官应耻孔孟,而拥护不应责怪。渐渐地,我在寻找农场和房子,但我仍然有很多钱。我未出风浪,却离岛近了。真正的迷失的狗无论多么可怜,它都是一艘不断相互接触的空心船。整个城市如梦如幻,只有苕溪可以倚楼。斋酿之酒酸甜如蜜,乐师散如风瓮。远思颜柳、谢,近忆张、陈、老六。 (【四库原注:“子业”、“灵举”、“小书”均出自张、陈、刘等姓氏之后,读音较难,故按原版修改。)) 冯鼎轩windows豹足飞扬,下雨了。剩下的栅栏的窗台上有蜗牛。以前,到处都是青苔,我却还是黑头。追忆昔日湖山,共求胜利,一杯酒相会,忘却烦恼。醉看梅花雪香,夜行帆船满头大汗。山上聚诗百首,三人皆作月中游。海南的天空之翼尚未升起,但溪底依然平坦。曾许下秋风归我,愁我的诗永远得不到回报。今生时光的流逝飘忽不定,晚年的成就也不确定。犀牛头与喝酒无关,冯欢应该还剩下鱼。今日赴青州曲,薄酒浅笑知你监邮。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
无恶已久站在那里,云雨已安排清言。喝醉酒的陆老爷子频频想起对方,但周朗仍不知道歌声何时结束。
海鹞飞无踪,云龙报迟。从此以后,不要因为欠梅花一首诗而去参加春节晚会。
《法惠小饮以诗索周开祖所作》
杜牧来找紫云,他的嚣张让石榴裙震惊。
殊不知,野人有一根青竹杖,独卧山中的和尚有一张白竹席。
他还去东皋陪王济,没有忘记南越军队。
【苏东坡与陈氏的关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