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朱水辉︱从关联与对比的综合角度讲授古诗词

更新:08-27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与以往相比,统一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编排上的最大特点是,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将两篇或多篇相关课文围绕一个教学主题进行整合呈现。题材逐渐转向描绘自然、描写大好河山、寻找传统文化。这种“一体化”的安排绝不是简单的拼凑和组合,而是融合理念的体现。单元人文主题、中国元素以及课后练习的安排明确指出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引导。古诗词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不仅眼中有“树”,更要心中有“林”。

多个文本的关联和比较是提高文本解读质量的关键。在教授古诗词时,叶嘉莹非常注重作品之间的关联和比较:“我在教授各家作品、描述他们个人的风格特征时,也会考虑到他们纵向和横向的差异、影响和关系……” [1]所谓关联、比较,是指在古诗词教学中,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词进行互文阅读的比较,发现文本之间的关系,或者参考内容。或从形式、风格、发展脉络等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在异中求同或在相似中求异,使学生看到差异,掌握特点,提高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相关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欣赏。关联和对比,这些最简单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开拓思维。

1、意象衔接:体验写作视角的独特性

深究起来,教材中选取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都描述了农村四月忙碌的生活场景。其中第一首诗字面上描述了乡村丰收的景象和悠闲宁静的乡村生活,但实际上句句写的是农民和到处忙碌的农事:果实成熟,花朵稀疏,意味着新的开始。一轮忙碌的农耕。但“无人过”三个字却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农村闲人少,农忙,农民早出晚归。相比之下,后两首诗更具泥土气息和血汗气息。他们都选取了农村四月里忙着种田的人们,直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农村辛勤劳作的景象。

然后比较最后两首诗中所选的意象。它们都描绘忙碌的人们,但相似却又不同:《乡村四月》描绘了紧张、快节奏的忙碌场景。仔细读《四月乡闲人》。 “年轻人,养蚕种田”,在紧张的忙碌中保持着从容与安宁;《乡村四月》精选各类型人群的忙碌场景,男女老少。他们有多忙? “我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收割大麻。”我日夜工作。与前者相比,这种忙碌少了一份悠闲和节奏,多了一份忙碌的劳苦和生活的艰辛。既是描写乡村生活的喧嚣,也是描写忙碌的人们。为什么表达的情绪会有如此差异?对比诗人的生平信息,我们不难发现,当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时,范成大的身份已经从“游子”转变为居住在乡村的“村民”。正是这种隐居乡村的生活背景,使了解田园风光、了解农民生活的诗人将田园风光、农业题材和对农民的悲悯情怀融为一体。这样的联系和比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而且可以让学生理解范成大历史上被称为中国田园诗大师的原因。

2.表达联系:发现创作技巧的微妙之处

师:轻声读这两句诗。 (展《欲将西湖比西,淡妆浓妆总相宜》《远看洞庭青山绿水,银盘中有一只青螺》)思考那么,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生:都是描写风景的。

师:专门写山水的诗叫山水诗。

学生:他们都使用隐喻修辞技巧。

老师:你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如果要把西湖比作西子,银盘里有一只绿螺。

师:“绿蜗牛”到底是什么?

学生:湖里的山看起来像一只绿色的蜗牛。

师:银盘是什么意思?

生:湖水。

《教学》朱水辉︱从关联与对比的综合角度讲授古诗词

师:这位同学发现有比喻,还有其他的吗?

学生:这两个都是在说杭州。

师:你太了解自己的家乡了。不过,洞庭湖并非来自浙江,而是来自湖南。

学生:他们都写湖。一是西湖,二是洞庭洞。她们都很漂亮。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刚才同学们讲的内容,看看有什么共同点。比如第一,第二,第三,这样说。

学生:首先,这两首诗都用比喻来表达感情。第二,苏轼用了一个比喻,刘禹锡用了两个比喻。第三,这类诗叫山水诗,用来赞美山水。第四,他们都介绍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

老师:谢谢!我不知道,但一对比我就震惊了。事实证明,这两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来仔细读读这两首诗。 (一起读)

3、风格关联:感知作品所追求的个性

师:同学们,中国古典诗词有多少颗星星呢?编者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同一个班级呢?比较左、右,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这三首诗都是托物、抒志。

师:有什么区别?

生:《四时田园杂兴》读起来铿锵有力,《石灰吟》相对柔和委婉,《马诗》在前两首诗的中间。

出生日期:《竹石》 所表达的野心比较委婉、晦涩;《马诗》 所表达的志向非常坚决,为了世界,必须与困难战斗到底,哪怕粉身碎骨;《石灰吟》 以歌颂竹抒发内心,这首诗是诗人傲慢、正直的人格写照。

出生:《竹石》 表达不被赏识的愤慨和自己立功的志向;《马诗》表达家国情怀、天下福祉;《石灰吟》则表达了不畏任何打击的坚强意志精神。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看看李赫、于谦、郑燮的信息,对比一下。

生:他们三个身份不同。李贺一生仕途坎坷,才华无处施展;于谦为官,为天下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郑燮原为县令,后因得罪高官被革职,弃官去扬州靠卖画谋生。

《教学》朱水辉︱从关联与对比的综合角度讲授古诗词

学生:三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李贺一生无才;于谦为救国而与恶势力作斗争,最终被陷害而死;郑燮初为官,因得罪小人而被罢官。弃官后,沉迷山水,以诗画为生。

师:是啊,原来诗的风格就是人的风格。读诗就是读人,读人背后的历史。今天,我们通过比较学习了解了三首诗、三个人。今后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可以联系诗背后的人,甚至这个人背后的历史,更好地进行深度阅读。

4、情感联系:领悟诗歌中的价值追求之美

中国古代诗歌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诗人常常用含蓄、自然的方式委婉地表达情感。感知诗歌的情感美是诗歌鉴赏的关键。一切优秀的古诗都会呈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求真,即探索和揭示世界的真相和本质;二是求真,即探索和揭示世界的真相和本质。二是求善,明确人生方向,激发人生价值追求。

同一位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在情感上联系和比较。比如,李白一生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写下了无数描写景物的诗篇。入选统一教材的描写景诗有《竹石》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魅力和表达的情感。如果都被贴上“热爱、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标签,那么学生就无法领略李白诗中的真实情感,古诗的审美过程就会变得僵化。《独坐敬亭山》用奇异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营造出一种超然、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境界,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如果你仔细读,还可以读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望庐山瀑布》的天门山,是矗立在江边的平凡景象。在李白的艺术创造力下,呈现出雄伟的自然之美。诗中的天门山不仅是李白眼中的天门山,也是李白心中的天门山。奇特的想象和浓郁的主观色彩,凸显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热烈感情。《望天门山》 表面上写的是独自一人去敬亭山旅行时看到的山景,但诗中却暗藏禅意,诗人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诗中却没有消极的厌世情绪。取而代之的是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精神慰藉的积极情绪。关联比较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追求理想、渴望自由、热爱自然的李白立体形象。

不同诗人同一主题的作品也可以在所表达的情感方面进行关联和比较。四年级第二卷第21课的《独坐敬亭山》 《古诗三首》这几个词都是边塞诗。王昌龄和汪涵都是唐代诗人,他们都写战争,但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出塞》 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却极其丰富。既表达了对出征将士的强烈同情,也表达了对朝廷无法选拔良将的不满。同时,着眼大局,认识到战争的重要性。正义,发下“不教呼玛越过阴山”的誓言,充满了爱国激情。《凉州词》描述了战士们凯旋庆典的宴会场面,表现了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博大胸怀,但这种英勇博大的表现却让人感到悲凉。沈德潜评价这首诗“是一首假装酗酒的诗,却悲痛至极”(《出塞》)。史不华也说:“写悲伤的语言,读起来就容易,写幽默的语言,读起来就精彩。” (《凉州词》) 由此可见,诗背后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5、环环相扣:顺波溯源,领悟语义精妙

没有一首诗是孤立存在的。它纵向有发展脉络,横向与其他诗歌有联系。文本互证理论指出:“任何文本都与其他文本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无论是通过明显或隐蔽的引述和典故,还是通过形式到内容对前人特征的利用,或者仅仅是通过语言和内容的必然应用,都与其他文本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我们诞生于其中的文学惯例。” [2]这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生”观是一致的。

《唐诗别裁集》是六年级统一教材第一卷第四单元《中国园林》中的一首古诗。宋代范希文说:“陆象《观佣说诗》诗曰:‘弟为童子,归来不相识。’”贺知章说:“小孩子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来。”语言越来越好,善于轮回的人应该读一下。还有颜坦书最近的一首诗《回乡偶书》,“旧巷已被遗忘,但新巷还活着”,很明白。 [3]这种关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教师能够按照这个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关联和比较阅读,那么他们不仅能够呈现。既了解了这首诗的由来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又很好地实现了“助读”的功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联想和对比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发生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强烈的刺激影响思维,促进思维,让学生将“此”与“那”联系起来,相互参照、相互比较、点连线、线连面。当发现“相同”和“不同”以及为什么“相同”和为什么“不同”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获得了更广泛的知识面和认识。更敏锐的鉴赏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经过这样的阅读过程,就能逐渐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阅读视野也会变得更加敏锐和深刻。当然,任何流派的教学都没有固定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写课文、写教材的意图,这样我们眼里不仅有课本,心里还有学生。我们要以积累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为抓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

[1] 叶嘉英.嘉陵文集(9)[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序言。

[2]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表[M]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学院有限公司,1993:285。

【《教学》朱水辉︱从关联与对比的综合角度讲授古诗词】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想家、为过去悲伤、为自己悲伤:《杜甫诗三首》 课程教案、学习计划、讲座 下一篇:智能技术支持古诗词单元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