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书韦阁笔万卷;沉醉六经,犹须锄头”,七言联向后人展现了一代儒家的精神气度。马一浮老师的成就只有仰望山才能达到,这里不敢多加。在这里我看到温州有很多崇拜马一浮老师的优秀人士,其中有瑞安的林大同、邹孟婵,鹿城的夏成涛,王景深,刘景辰,方杰侃,马公宇,朱景洲,邱月三、乐清人吴露。单、张云雷、苍南的苏元雷、瓯海的潘剑宗等人,仔细数一下,足足有二十多人,而且应该不止这个数字。
比如,林大同与马一浮、洪毅、香香等人是南洋公学的同学,他和马一浮“在杭州住了近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十多天”。在展览上,我看到了马一浮写给林大同的一封信。内容是林大同为马一浮修理的事情。马一浮说:“福德不是鳏夫,没有立身之处,只感谢孔子,已经衰落了。他们就像枯木冷石,同在一边。”还在讨论结婚,更奇怪的是,“日豪兴哥,世界怎么会这样?”签名是“丁卯,8月21日”。据说,当时马一浮有“五不写”的套路,即“不在祖坟上写字;不在碑文上写字;不写字”。不写生日序言和纪念;不为肖像写讣告、描述和致敬;不写当代圣贤的碑刻和著作;林大同去世后,马一浮在他的肖像上签名,并为他的最后作品写了评论。
看夏成涛的行书《玉楼春》,这是1963年国庆期间夏成涛在北京看烟花的感觉。他的同伴是“卷搜”。夏承涛与马一浮交往频繁。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讨论佛、词、哲学,甚至还带弟子去拜访马一浮。《天风阁日记》 两人的记录从1930年代持续到1950年代。 1946年6月10日的记载颇为有趣:“夜梦甚甜,马占翁梦见给我治病。”那种渴望,只有梦醒之后,才能自己体会。夏成涛道:“这件事我讲了十几年,也没有厌倦。”马一浮去世后,他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他。 “老人去世,谁来为雷锋看夕阳”这句话,说明了马一浮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王景深是四川乐山复兴书院创始人马一浮大师的弟子。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年人,他在马一浮大师身边呆了两年,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展览上,我看到马一浮的水墨《诗君自敬》,题词写道:“往事贱来,劳作远方送诗问问题,怀念旧殷,且久未谢,方闻浙中贼至内门,自爱不已,任无夏君道:“对弟子的关心可见一斑。字。马一浮去世三年后,王景深“梦见突然来到故乡,环顾小屋,面容如初,正要读大师手中的近作,却被被邻居鸡的叫声惊醒,他无法自拔。”我不禁感叹,一生有一位老师就够了!乐清人邱月三是马一浮的弟子。据说有一个专门的房间里有一尊马的浮雕和字迹,每天必去参观。三将秋月隐居雁荡山山顶,写信给当时在四川的马一浮老师,乞赐“祥云庵”称号。 1940年,时局混乱,马一浮老师在信中嘱咐弟子们“注意安全,待到时机成熟,才能在遥远的思绪中得到安慰”。
温州君彦,与马一浮老师关系密切的人有很多。这里还有一个人不买马一浮老师的账,那就是潘建宗的侄女齐钧。 1929年,13岁的齐钧随母亲(姨妈)叶梦兰移居杭州。她的父亲(叔叔)潘建宗让她拜马一浮为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女孩厌倦了学校老师严格的“无论如何”,早已被杭州新来的女孩漂亮的裙子所吸引。她说服了父亲,考入了杭州红岛女子中学。想象着肖启军那副叛逆的样子,我不禁暗暗笑了。后来,齐钧仍然听从父亲潘建宗的安排,跟随夏成涛到杭州之江大学读书。
【七夕汇雅趣松雪笔记】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七夕的雅趣,松雪笔记,好浪漫的名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节快到了,想看看松雪笔记里的雅趣是什么。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松雪笔记,名字好有诗意,想了解更多七夕的雅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汇雅趣,松雪笔记,期待看到不一样的七夕文化。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松雪笔记里的七夕雅趣,一定很浪漫,很有意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节快到了,想看看松雪笔记里的七夕雅趣,学习一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松雪笔记,七夕的雅趣,好想了解一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汇雅趣松雪笔记,这个名字很吸引人,想看看里面写了什么。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节快到了,松雪笔记里的雅趣一定会很精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汇雅趣松雪笔记,感觉很有文艺气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松雪笔记,七夕的雅趣,一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节快到了,松雪笔记里的雅趣,好期待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松雪笔记,七夕的雅趣,感觉很浪漫,很文艺。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汇雅趣,松雪笔记,期待看到不一样的七夕。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松雪笔记,七夕的雅趣,一定很有文化内涵。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节快到了,松雪笔记里的雅趣,一定很有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松雪笔记,七夕的雅趣,感觉很美好。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汇雅趣松雪笔记,这个名字很有吸引力,想看看里面的内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松雪笔记,七夕的雅趣,一定很有创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夕节快到了,松雪笔记里的雅趣,期待看到不同的庆祝方式。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