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这部作品诞生之前,马致远的前辈之一白朴也写过一部类似题材的作品。两种风格的前半部分非常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Si”。白朴的作品是《天净沙·秋》。
不过,《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是“悲秋”,而《天净沙·秋》的主题是“秋景”。马致远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是否受到了白朴这首歌的“启发”,不得而知。
1、《天净沙·秋思》鉴赏
《天净沙·秋思》 ——元·马志远
枯藤老木昏鸦,小桥流水,古道上人家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免费翻译:
秋天的黄昏,我路过一片森林。我看到枯死的藤蔓缠绕在树干上,几只乌鸦栖息在树顶上。远处是小桥、流水、炊烟的景象。夕阳西下,古道上的游子仍独自骑着衰弱的老马,无法回家。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通过名词的编排和运用以及极简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悲伤的秋景。自《楚辞》年以来,“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了“悲伤”的意境。
而且此时已是黄昏,树梢上枯死的藤蔓和乌鸦,都给人一种荒凉孤独的感觉。与此同时,另一边则是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关键是那边有人,可能还有做饭的油烟。
日落黄昏,是疲倦的鸟儿归巢、农夫归家的时刻。然而,诗中的游子却无法回家。他骑着一匹瘦马,走在古路上。
路还很长,但山依然青。家在小桥流水后面的人们,也许永远不会理解流浪者的痛苦。没有人知道他要去哪里,也不知道他的目的地在哪里。
写作初学者常常会因无法延长文章的长度而烦恼。其实,写作最高级的技巧不是“填”字数,而是“减”字数。尽量用“不说”,以达到“凡事都说”的效果。
枯藤、老树、乌鸦的形象被中国古诗词所定格,并广为流传。这些自带“意象”的词语,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象征记忆库”。
《秋思》的成功除了字词精炼的成功外,还与结构有关。共五句,如三幕戏。第一句指的是第一个场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在荒野中旅行。这种情感是“下降的”。
第二句指的是第二个场景。看到人家小桥流水,就相当于“花暗花明村”就在眼前。日落时分,该回家了。这时候看到“人”,心情应该是“高涨”。
前两句的场景完全相反,然后第三句与第二句形成对比。说明主角是世间的孤客,即使有“家人”,也与他无关。相反,当他想家的时候,却让他面临“回不了家”的残酷,戏剧性的效果就出来了。
如果说,在歌曲的第一行,荒野的景象已经让人感到有些孤独,到了第三行,已经有了极大的孤独和悲伤,故事已经达到了高潮。
但这还不是全部。马致远因为想推迟高潮,所以在第四句中加上了“日落”。
夕阳是游子的“向导”。夕阳从美学角度来说就像“夕阳如血”,寓意美好时光不会长久,美得让人心生恐惧。真正意义上,黑暗即将降临,流浪者必须面对在荒野中沉睡的困境。
如果只是中午,我不能回家,我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吃不到合胃口的家常饭菜,也听不到父母严厉而慈爱的话语。但此时,身在荒野,无法回家,他几乎陷入了绝望的困境。
住在户外意味着他要面对枯死的藤蔓和食腐的鸟类,这是非常不幸的。 “伤心欲绝的人在天涯海角”确实是悲伤至极,无法再进一步。
二、《天净沙·秋》赏析
《天净沙·秋》 —— 袁·白朴
夕阳西下,孤村里,古树上有轻烟和寒鸦,还有一点飞龙的影子。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免费翻译:
独自坐在寂寥的村子里,看夕阳余云,老树周围有点点轻烟,树枝上有几只寒鸦。一只鸿雁从天而降,把影子投在地上。刹那间,仿佛拉开了帷幕,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出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有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散曲的前两句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非常相似。它们都利用名词的排列和串联,营造出秋天的荒凉和孤独的典型印象。但自从第三句“一点飞鸿的影子下”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可以看出,白朴听起来并不像这首乐曲中的《伤秋》。荒凉的景象过后,他通过“雁影”带来了一个理想的多彩世界。正是春天,山清水秀、花团锦簇。
唐代刘禹锡曾撰《秋词》云:自古秋悲寂寞,我说秋胜春。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飞翔在云层之上,给蓝天带来诗意。
刘禹锡公开反对《悲秋》,但白朴却与他不同。白朴依然承认,秋天是悲伤的。这里他借用了刘禹锡的《天鹤》,把它改成了鸿雁。这只鸿雁就是他理想的化身。能给他带来心目中多彩的净土。
白朴出生比马致远稍早,与马致远并列“元四才”之一。他的父亲原来是金代枢密院判官,是大诗人元好问的好友。
白朴幼年时,金国被蒙元灭亡。城毁之时,发生了食人惨案。根据《归潜志》的描述,他的生母极有可能就是在那时被杀的。
因此,白朴终生吃素,常对人说:“见亲人,仍如故,国亡不改我姓”。后来,他的父亲为了荣华富贵而入元元朝,做了大官。但他始终不肯仕途,终日流连风流之地。
所以他的世界里总有一种悲剧。他希望有一个理想的红鹰飞来,为他打开一个多彩的世界,还他青春时期的绿水青山。
不了解白朴的一生,就很难理解这首音乐的思想。所以,这篇《天净沙·秋》的影响力远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然而,在阅读之前了解了白朴的一生之后,不可能不对这位才华横溢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据说白溥的父亲后来把他推荐给了忽必烈。然而,为了兑现“国家亡国不改姓氏”的诺言,他离家出走,一生隐匿于世。
结语
其实很早就有人发现,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有借用前人作品的嫌疑。
根据尚辞版本中对《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的介绍,《庶斋老学丛谈》实际上有一个“匿名”版本,原文如下:
平坦的沙地长满了细草,蜿蜒的溪流流淌着潺潺的流水。青丘初期天气寒冷。有新雁声,黄云红叶青山。
《天净沙·秋》 还有一个“匿名”版本,原文如下:
细藤老树隐隐鸦鸣,小桥流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桥的人已到了世界的尽头。
就上一首而言,虽然和白朴《天净沙·秋思》有一半相似,但意义却完全不同。白朴从荒凉到宁静,《无名氏》则以歌颂塞城秋景的美丽开始。
读了后者《无名氏》的作品后,我发现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比杨光的《天净沙·秋思》更相似,但《无名氏》的措辞不如《野望》。
【在元曲的巅峰对决中,马致远和白朴各创作了一首《天净沙》。谁的意境更高?】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马致远和白朴的天净沙都写得真好,各有千秋,实在难分伯仲!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境深远,白朴的《天净沙·秋思》则更显清丽,都很棒!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个人更喜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那种淡淡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直戳人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朴的《天净沙·秋思》写得也很美,但总觉得少了些许的深沉,不如马致远的更有韵味。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首天净沙都是元曲的经典之作,各有特色,各有精彩。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马致远和白朴都是元曲大家,他们的《天净沙》都是巅峰之作。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马致远的天净沙更注重意境,白朴的天净沙更注重画面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位大家各有擅长的风格,很难说谁的意境更高,只能说各有千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首天净沙都写出了秋天的萧瑟,但马致远的更令人感伤,白朴的更显凄美。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像是写给故乡的,白朴的《天净沙·秋思》更像是写给秋天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马致远的天净沙写得更加洒脱,白朴的天净沙则更显细腻。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谁的意境更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喜好,都很经典。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首天净沙都让我沉浸在秋天的意境中,久久不能忘怀。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马致远的天净沙更具哲理,白朴的天净沙更具诗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马致远和白朴的天净沙,都体现了元曲的精髓,让人叹服!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首天净沙各有特色,都很经典,谁的意境更高,见仁见智。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个人更喜欢白朴的《天净沙·秋思》,那种清丽的风格很符合我的审美。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马致远的天净沙更注重写景,白朴的天净沙更注重抒情。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首天净沙都体现了元曲的豪迈与细腻,都很值得细细品味。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谁的意境更高,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两首天净沙都留下了经典的篇章。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