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性格直爽,感情火热,有英雄气概。夏天也是一个下雨天,它下的雨,让人心旷神怡,舒服极了。许多诗人、诗人都把无限的思念、深深的眷恋、真挚的感情寄托在夏天。现在我精选了九首描写夏天最高艺术水平的诗。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看看他们诗意的眼睛在哪里。
第一首诗:唐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
荷香清露落,杨柳欢动。
三月初三夜,新蝉第一次鸣叫。
第一次听说时,我还担心自己是北方来客,但静静聆听时,我想起了东京。
我有竹林屋,别再让蝉鸣。
不知池上有月,谁放舟行?
荷花散发着清香,露珠落在荷叶上,柳叶随风飘扬。大年初三晚上,我听到了第一声蝉鸣。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客人的惆怅,想起了东都洛阳。我在洛阳有一套绿道坊房子,我走后屋里蝉鸣不断。不知道我家倒映着月亮的水池里,有没有人在月光下划船呢?
此诗为白居易于公元826年(宝历二年)苏州之夏所作。诗人因病休假,听到蝉鸣声。他不禁想起洛阳城里自己家中的知了此时也在鸣叫,他悄悄地想家了。诗人的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词句清新,诗意环境幽静。
这首诗的诗眼在于“记”字。六月的苏州,荷花飘香,露珠圆润,“静静聆听,忆东京”。 “记”字牵动着诗人的情绪。想起自己在洛阳的老家,有一片竹林里,又传来蝉鸣声。却不知是谁在我家的小池塘里月光下划船?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又号香山居士、醉音老师,太原人。曾祖父在世时,迁居下桂,出生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魔”、“诗王”。进翰林院学士、左赞山博士。传世诗篇有《白氏长庆集》首,代表诗词有《长恨歌》首、《卖炭翁》首、《琵琶行》首等。
第二首诗:唐李白《夏日山中》
懒洋洋地摇着白羽扇,赤身裸体地在绿色的森林里。
把毛巾脱下来挂在石墙上,露出顶部,让松风吹进来。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驱暑,我赤身裸体地呆在翠绿的树林里。他把头巾摘下来,挂在石墙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从头顶吹过。
这是李白所作的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季生活场景真实、贴切地表现了山野间、山间夏日的情景。全诗描绘了在山林中潇洒、旷达无拘无束、不受礼法束缚、具有魏晋风范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的基调是“脱”字,意思是“把你的围巾脱下来挂在石墙上,让松风吹过你的屋顶”。真是清凉宜人,有一种去除尘埃,回归自然的感觉。诗人通过“起飞”表达了对自然的无拘无束和向往。 “脱”字体现了诗人的豪放不羁,表现出一种豁达、清爽的感觉,更不乏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
李白(701—762),又名太白,又号青莲居士,又名“谪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性格开朗大方,爱好饮酒、写诗、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的影响。传世诗词有《李太白集》首。他的诗大部分是在醉酒时写下的。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罗浮山父与葛篇》等多首诗。
第三首诗:唐李贺《昌谷集》
依依依织天河,雨中六月兰台风。
当时波罗老仙从洞中出来,千年石床上鬼气森森。
蛇毒浓稠,洞内潮湿,河鱼不肯进食,嘴里叼着沙子。
吴娥若想斩断湘中一尺天,就必须使用吴氏剑。
葛布柔软,织得细密透明,如江上的小雨。穿上葛布,感觉就像六月的雨中吹来的凉风。当罗浮老人带着格布走出山洞的时候,千年石床上就响起了鬼工的抠门叫声。天气闷热,毒蛇呼吸粗重,山洞潮湿;河里的鱼也不再寻找食物,直立在沙子里。我真想切下一块像湘江天空倒影一样的格布。吴娥不用担心剪刀不够锋利。
这首诗是唐宪宗年间(806-820年)李贺所作。据说,广东罗浮山的一位老人送给诗人一块格布,诗人感触后写下此文。诗。格布的洁净是从视觉上描述的,格布的精致是从感觉上描述的。想象力奇特,艺术表现力惊人,全诗荡气回肠。这种美丽而奇异的想象,正是李贺诗歌的本色。
这首诗的重点是一个“涩”字,“无恶不宜用无道色”。诗人没有写吴娥如何剪草布,而是劝说吴娥“不要用吴刀色”。 “涩”字有很微妙的含义。 “涩”就是吝啬的意思,这里指的是钝刀。面对如此细腻光滑的格布,吴娥不忍心割,便说“吴刀涩”。这种写作方式比直接谈论剪刀要快,而且诗歌显得更加共鸣、微妙和永恒。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公元817年),字昌吉,汉族,唐代河南省阜昌(今河南省洛阳市益阳县)人。住在府昌昌谷,后称李昌谷。他被誉为“诗鬼”,相传是唐代著名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作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第四首诗:苏轼《东坡七集》
参横斗转三更,苦雨止风清。
谁点缀散云明月,让天海清朗。
闲暇之余,吕叟趁着思绪,对轩辕中演奏的音乐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我并不讨厌我在南荒的九次死亡。我来这里是为了穿越我生命中的奇迹。
海面上的星星在转动,船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连日来的风雨似乎都得到了缓解,雨停了风也停了,天空变得晴朗。晴朗的夜晚,云散了,月光明亮,没有什么可以掩盖它。蓝天碧海的脸庞原本是那么清澈明亮。既然我回到了北方,我就不必再有孔子欲行舟于大海的叹息;今晚陪伴我的海浪声,听起来像黄帝演奏的音乐。这次海南之行险些死里逃生。我不讨厌这种奇妙的经历。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驾崩,徽宗(赵佶)继位。五月,苏轼被赦免,回到北方。六月,他漂洋过海,写下了这首诗。以景仿意境,情景与意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这首诗写得大笔,景色壮丽,寓意深刻。可谓东坡七韵的代表作。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苏轼对海南之行的总结。诗的眼睛是“点缀”二字,即“谁点缀云彩月光”中的“点缀”,即遮盖、玷污的意思。意味着政敌的横冲直撞,终将如云遮月般消散;人的生命就会纯净,就像天海一样,清澈如白昼。贯穿全篇,一个气节刚强、品格高尚、胸怀博大、人格非凡的远大理想主义者、诗人形象浮现出来。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又名子瞻、河中,又名铁观道士、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显,汉族,眉山人,眉州人(眉山)。四川省栾城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人物。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歌、词曲、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作品包括《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 《潇湘竹石图卷》 《古木怪石图卷》 《田家》等。
第五首诗:唐·聂宜中《山亭夏日》
父亲耕耘平原,下田,儿子则前往山下的沙漠。
六月,庄稼尚未长出,官府已建好仓库。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六月时节,田野里的稻谷还没有抽穗开花,但官方的收税仓库早已修好了,等待着收款。
斸(zh):意为“锄头”,大锄头,名词用作动词,挖掘。
这首诗是在晚唐农民受剥削的严酷现实下写成的,目的是揭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拍摄标题前的场景,提炼概括,将情感融入事中,简洁而意味深长,艺术效果显着。
这首诗的基调是“粒粒未现”三个字。 “六月不见五谷”不仅仅指尚未成熟的农作物。正常情况下,稻苗应在四月和五月开花,并在六月收获。而“何未休”则被认为是干旱,寓意着歉收。根据唐代两税法,六月是应缴纳夏税的时期,因此“官建仓”本身就暗示着农民正在虎视眈眈地想要剥夺自己的劳动果实,而这种观看出现在《六月》颗粒尚未显现的时候,感觉更有意义。
聂宜中,生卒年不详,生于公元870年左右,字潭之,唐末诗人,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咸通十二年(871年),升华阴尉。他的诗语言质朴,词句朴素而悲凉。许多诗词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对广大农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第六首诗:唐高骈《全唐诗》
绿树茂密,夏季漫长,阳台倒映在池塘里。
水晶帘动,微风徐徐,庭院里充满了玫瑰和焚香。
漫长的夏季绿树葱茏,绿树成荫,阳台的倒影倒映在池塘里。晶莹华丽的窗帘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架子上摆满了玫瑰花,让庭院充满了芬芳。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的七言绝句。它采用了类似绘画的手法:茂密的绿树、阳台的倒影、池塘的涟漪、满框的玫瑰,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温柔的画面。这一切都是诗人站在山亭上描写的。虽然诗中没有出现山亭和诗人,但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似乎看到了山亭和悠闲的诗人。
这首诗的重点是“进”字,“阳台映入池塘”。 “进入”这个词用得很好。他不仅写得清晰、清新,而且写出动感,还有池塘的山水。容纳亭台楼阁的胸怀,让池塘变大。诗人在这里以视觉方式描写夏天和他所看到的风景。当诗人看到平静的池塘里远近不同的亭台楼阁的倒影时,心情自然舒畅,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优美的诗。
高骈(pin)(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他的祖先是山东著名的“渤海高氏”。唐末著名将军、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善诗并行,有功,谓之“风雅妙妙”。身为军部尚书,酷爱文学,被誉为“罗调十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集。
第七首诗:宋杨万里《诚斋集》
毕竟,六月的西湖景色与四个季节不同。
触天的荷叶无限翠绿,映着阳光的荷花别有一番红。
毕竟六月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有很大不同。一层层密密麻麻的荷叶铺展开来,形成一望无际的翠绿,仿佛与天空相连。阳光下的荷花特别鲜艳,红红的。
这首诗是杨万里送好友林子方来福州时所作。描写了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语言简洁、清晰、清新自然、充满幽默感。林子方与诗人志同道合,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前往福州任职。他的地位是福州人都知道的。诗人劝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毕竟”二字,“毕竟六月西湖的景色,与四时不同”。看似唐突,实则句子宏大。虽然读者还没有从诗中欣赏到西湖的美景,但已经从诗人钦佩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仿佛从口中出来,这是惊讶、大喜之后最直观的感受,从而强化了西湖的美丽。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又名廷修、成斋。冀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宽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学者们称他为“成斋老师”,因为宋光宗曾亲笔给他题写了“成斋”二字。杨万里一生创作诗词2万多首,流传下来的诗词有4200首。他被誉为当代诗歌大师。作者包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第八首诗:宋苏轼《东坡七集》
黑云滚过山,没有遮住山,白色的雨滴跳进了船里。
地面风骤然吹散,湖楼下的水如天。
翻滚的乌云如泼墨一般,没有完全遮盖山峦,白色的雨滴如珍珠般跳上小船。突然,席卷大地的大风吹散了天空中的乌云,暴风雨过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碧空如洗。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任杭州判官。 6月27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欣赏了湖光山色的美妙景色。至望湖楼饮酒,作诗五首。这首诗是七绝句中的第一首。它描绘了望湖楼美丽的雨景,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让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现场的杰作。
这首诗的重点是“胡”字。 “呼”字用得很淡,却凸显了天空的瞬息万变,展现了风之威力的巨大。 “地风忽来忽去,湖楼下水如天。”又描绘了天气从阵雨到晴天的急速变化,令人心旷神怡。眼睛猛然一亮,境界大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又名子瞻、河中,又名铁观道士、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显,汉族,眉山人,眉州人(眉山)。四川省栾城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人物。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歌、词曲、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作品包括《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 《潇湘竹石图卷》 《古木怪石图卷》 《生查子·旅思》等。
第九首诗:清代吴伟业010-30000
一足踏山川,万枝长成树。
水在岩石上潺潺流淌,流入碧绿的溪水中。
六月,北风凛冽,树叶落无朝夕。
渡月和传云在黑暗的森林里走来走去。
远处低矮的山峦,淮河两岸绿树成荫。水流过石头,潺潺流过,流入碧绿的溪水中。虽是六月盛夏,但林中落叶茂密,分不清清晨和黄昏。
穿过阴森的山路,穿过云雾,树林漆黑得行人不禁回头望去。
这首诗是吴伟业在旅途中写下的。它用远山树木、淮河密林、寒风暗林来表达他对旅途的思念。全诗虽然没有明确说出“行路思”,但“行路思”却油然而生。
这首诗的诗眼在于“黑”字,“渡月刺云,林暗行人望”。 “黑”字充分展现了山路的阴森和寒冷。虽然已是六月盛夏,但林中依然风大,寒冷。让人担心旅途。
【描写夏天最高艺术水平的九首诗,他们的诗眼在哪里?】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九首诗真是把夏天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句都仿佛能感受到夏天的气息,太棒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眼在哪?我感觉每句都是诗眼,每个字都蕴含着夏天独有的韵味。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九首诗的诗眼都很独特,让我对夏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太佩服这些诗人的才华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天的诗意,尽在其中!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九首诗的诗眼,真是点睛之笔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眼在哪?我还没找到,但读完这九首诗,已经感受到夏天的魅力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首诗的诗眼都不同,但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夏天的美好。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天,是诗人们的灵感源泉。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眼在哪里?答案就在诗中,仔细品味就能发现。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九首诗,让我仿佛置身于夏天的美景中。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眼是诗歌的灵魂,这九首诗的诗眼,让夏天更加鲜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诗歌的诗眼,真是妙不可言!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这九首诗,我更懂夏天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眼在哪里?我感觉每一首诗都有很多诗眼,每个词语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九首诗真是太美了,每一首诗的诗眼都让我印象深刻。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眼是这九首诗的点睛之笔,让夏天的意境更加生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天的诗意,在诗眼处得到了最完美的表达。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九首诗的诗眼,真是巧妙地展现了夏天的不同侧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眼在哪?我想,诗眼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九首诗的诗眼,让我对夏天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