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踞路与广州路交叉口出发,沿广州路向东步行约200米。路南侧,清凉山公园南门对面,是玉山。
玉山位于广州路(北侧)、龙蟠里(东南侧)、虎踞北路(西南侧)、清凉山(西侧)4条道路围成的不规则长方形区域。
山北侧的广州路长约150米。路边悬崖峭壁,藤蔓青翠。山的西侧为住宅区,山的东侧和南侧为学校、机关和住宅楼。区……
山虽不高,但登山口似乎就在玉山西侧靠近广州路的地方。茂密的丛林中有一个很陡的斜坡。斜坡上安装了一些铁丝网,防止人们上山。
远远望去,谷山夏季郁郁葱葱,冬季树荫萧瑟。然而,上了山,就再也没有美丽的风景了。山上到处都是茂密而杂乱的树林。树木遮天蔽日,杂草丛生。因为没有人来这里,虽然生态原始,但也很荒凉。
玉山山上有一处“人防工程”防空洞。与其他人防工程不同的是,防空洞的入口实际上在一栋居民楼内。
走进防空洞,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要经过一段很长的通道,才能到达稍微宽敞一点的地方,大概是在小山山脚下。防空洞里有座椅和绿色植物。炎炎夏日,这里凉爽宜人,挤满了前来纳凉的人们。
果山东南侧,直线约350米处,有五龙潭。原来的孤山一直延伸到离五龙池不远的地方。当道路修好,占用了学校操场时,学校就砍断了孤山,重新修建了操场。周围的建筑不断“侵占”山体,使玉山变得越来越美丽。小的。如今,站在池塘边向西北望去,根本看不到孤山的影子。我只能想象,从前,果山脚下有一群房屋,面朝一池水,背靠青山。那里风景如画,风景如画。
记载于《南京地名大全》,“盋山。位于清凉山公园南,清凉门内,蛇山以西。竹山古名,因其形而得名。‘盋’,一种古代陶器清道光初年,陶文仪公将“狋”改为“博”,并改名为“博山”。民国《石城山志》记载:山名‘《南京文献》’《古云博山》中的“博山”。 “潭一麓”指的是这座山,又名薄山,海拔45.3米。
在民国地图上,可以看到清凉山南侧有一座小山,名叫“菠萝山”,再往东还有两座较小的山,蛇山和龟山。
这座海拔仅45.30米的小山,据说因其形状酷似“盋”而得名。 “狋”与“钵”同音,是一种古代敞口陶器,形状像盆,但较小,用于盛放食物、茶等。在一些文献中,它也被称为“波门山”。如果玉山的形状像“狋”,也许应该是一个倒着的“狋”吧?
这座海拔仅45.30米的小山,历史悠久。
清代顾云所著《盋山志》中记载:“玉山,因形而名,其日如初残月。有五龙潭一池,近怀抱”。前面有几座凤蛇山,西边的斜坡尽头,靠着石城墙逐渐向东退去,山路四通八达,小桥直通其间(。桥名水冰)然而清凉山峰峦交错,是山影。”
这座海拔仅45.30米的小山,历史上曾有亭台楼阁、寺庙、祠堂等。这里依山傍水,鸟语花香……
清代顾云《盋山志》中记载,山周围有形名胜:龙盘里(山前)、五龙潭(山前)、寿兵桥(山北)。山)、女辰桥(今山)。有王文仪公祠(山内)、曾文正公祠(鄯善山北坡)、华阳井(竹屋山北)、宝大泉(谢指指山印)等祠堂。涿山内)、马端敏公庙(徐山内)、沈文苏公庙(徐山内)、陶皇公庙(徐山西印书店前)、陶净戒寺(徐山玉霞亭前)、四松庵(山脚下)玉山下)、半树庵(玉山下);有花园别墅:西隐书院(玉山正门)、玉霞阁(玉山西麓)、玉山花园、雪庐等。
清代陈作霖《石城山志》中记载:“山西西南有扫叶塔,其对望者为玉山,因山形似而得名。清道光年间,陶文仪将玉树改为博,并在此置园石为台,冠屋之上有御书“江宁陶氏”。山顶还建有玉霞亭,浣月、季深兄弟读书之处,登岛左右两侧有四棵古松,胡太守忠将其命名为“四松庵”,后因仍存。山楼,藏书楼现位于院内右侧,是明代王文仪公卫祠,其父及夫人均在崇祯甲申事变中被杀。还有家族祠堂。另有中兴王朝名臣曾文正、宝桢、马端民祠堂三间。颜禄祠就在五龙潭之上。”
《首都志》中记载:“晋南有骚野塔,塔对面为果山,山下为龙蟠里,旧有西印书院,今为东南部藏书量最大的国学图书馆一侧是明代王文仪祠,对面是方教忠祠。右边是曾文正祠,左边是马端民祠,西边是沈文正祠,现在是宿舍。警察学院位于玉山东北部,毗邻五龙潭。
民国地图上,于山东南侧、龙盘里西北侧,并列有西隐书院(远宁县学堂兼图书馆)、曾文正宫、马端敏公寺等标记、四松庵等
现在的龙盘里,龙盘里九号是西印书院旧址,龙盘里五号是三民中学旧址。据《史记》记载,王文仪祠位于西印书院旧址(龙盘里9号)西南侧,马端民祠位于西印书院内,曾文正祠位于西印书院旧址西南侧。三民中学旧址(龙盘里5号)。西南面是西逊寺。
关闭军事桥梁。清《盋山志》中云,“加固桥在竹山北,相传昔有三将死在防守巷,故此为收兵之地。” 《金陵待征录》中云,“《小志》云,庵内有三将军雕像,原为防御,庵北有一座军桥。”
至于“三将军”是谁,《盋山志》钟云说“时代姓氏不可考”。《南京都察院志》卷二十一有“晋将军庙,现改为西孙庙”的记载。相传金代陶侃麾下三将镇压叛乱时曾在此街头作战。不幸的是,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
《金陵省城古迹全图》以及民国时期的南京地图上,都标注了“寿兵桥”的位置。位于广州路225号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中央水利实验室”,始建于1935年。最初的选址几经周折,于1936年8月在寿兵桥建成。正式选定(果山北麓)建设基地,扩建土地23亩,建设试验大厅。
龟山周边有许多著名的祠堂,如王文仪祠堂、曾文正公祠堂、马端民祠堂、沈文素祠堂等。
清《盋山志》卷二记载,“王文仪祠(同治八年重修)。在涿山。供奉明代去世的王公维,翰林院检阅王公维。他的继任者,耿夫人与义仆高林燕。”
《清《续纂江宁府志》记载“王文仪祠位于龙盘里,同治八年知府屠宗英重修”。
王文仪,字王维,字叔都,休宁人,崇祯元年进士。
清《卷《盋山志》卷四记载:“王文仪,公卫,字叔都,休宁人,上原人。崇祯年间,以慈溪县知。进士,主政最多,升翰林院内审,任东宫讲学,奸臣将他困在京城,与继弟耿一起被绞死,后侍郎。弘光帝年间,谥号文烈,朝廷赐谥号(《明史》)。
卷《明史》 卷266记载:“……十六年,贼攻承天、荆、襄。卫邑六都为根本,《江防绸缪疏》……皇帝纳其立。次年三月,守军无粮,耿哭曰:“吾不可死。” ”因为小儿子是弟弟的,所以他穿着新衣服,衣服上下都缝了。“这是我的志向。”他把身体移到大厅,让他看书。他赐予邵占士,并赐谥文仪。”
清《盋山志》卷二记载:“马端民公祠(同治十二年建)。在果山。祀总督马公辛夷。”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记载:“文正寺旁马端民公祠,十二年八月竣工,有二十九间,十九廊。”
马新夷(1821—1870),又名孤山,又名雁门,又名铁房。回族,山东菏泽人。历任安徽太和、宿松、建平、合肥等县县长。 1855年后,升任太守,册道士。 1863年,出使安徽。 1864年,升任浙江总督兼闽浙总督。 1868年,调任两江总督、商部尚书。 1870年,被张文祥刺死。后来朝廷嘉奖他,封他为太子太保。供奉于贤良寺,谥端敏。
《清·《盋山志》卷四记载:“马端民龚信谊,字户山,山东菏泽人。道光、丁未进士,自县令至两江刺史,掌军、军政。同治十年,被盗贼抢劫,病逝(国史有)。
清卷二《盋山志》记载:“曾文正宫庙(同治十一年建)。位于金山,祀总督曾公国藩,统辖弘昌及嘉鱼山诸庙。寺西侧曰四松庵,与寺相连。”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记载:“曾文正宫,位于龙盘里西松寺旁,十二年三月竣工,有房六十五间,廊四十七间。”
曾国藩(1811-1872),又名伯翰、狄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清《盋山志》卷二记载:“沉文素公庙(光绪六年建),在光山,祀总督沉公宝祯,旁号新太平庙。”沈葆桢(1820年1879年),原名沈真宗,字友丹,又名韩玉,福建后官(今福建福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先后考中进士。
西松庙曾是水兵桥前祭祀三位战死将领的地方。
清卷二《盋山志》记载:“四松庵(同治十一年重建)。在庐山麓,原有古松四株,故名。相传三位将军在此保卫战中阵亡,庙在此(见《待徵录》,现祭祀亦废)。陶文一公石楼。“楼前重柳,补晴天。池塘里的水碧绿碧绿。旁边有一棵海棠树。花开的时候心情非常好。微风徐徐地吹来,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青丝台阶中徜徉。”
清代甘熙《白下琐言》卷八中记载:“龙盘里四松寺原名竹山园,陶文仪喜临房山天音,登顶远眺。建隐心石楼,并命将乐碑改名为博山园,并在原址建庙,以纪念金代陶焕公侃,仿西湖行经楼为西印书屋。 ”
现存于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南京总统府)虚苑内“通音阁”后的“启蒙石屋”碑,原置于西音书院内。当时,陶叔立碑后,写了五言诗:“金陵枕石,博山缺,遥望天印山,炉烟绝绝”。 ”。
果山脚下有玉霞亭。
清卷三第《金陵印心石屋图》号记载:“玉霞亭,为孤山西麓道光忠义陶氏所建,亭起于西逊寺后,循曲径而上,止于道光忠义”。从台上看,亭后有房,房后高处有台,山水混杂于此遗址。 -30000)。
玉霞阁或许真的是个好地方。清代梅增良为《盋山志》,管通为《因寄轩文集》,姚鼐为《钵山余霞阁记》。皆是玉霞阁。
【清】梅增良《余霞阁记》
江宁市一半是山区。唯一方便人流、适合荒野的地方,就是西城博山,我的朋友陶子敬和他的兄弟们读书的地方。因为山高,下面是房屋,楼阁在山脊上。名叫“玉霞”,因所见而得名。
低头一看,花草树木都一圈一圈地起伏;蜿蜒的草路可以阅读;行人如飞过树叶的鸟儿。城西有淮河。河水自西向东流淌,清澈的蓝黄相间,划出天地的界限。如果把一面大圆镜平放在森林外面,看起来就像莫愁湖。东南千家万户,厚重重重,炊烟如人站在那里,各有各的位置。微风吹过,左吹右吹,萦绕不去,水上集市的声音近处无声,远处可闻。
甲戌之春,子敬与人同坐桌。他看到了所有的风景,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子京曰:“文章如山出云,河下流水,不是凿石而画,而是切书而导,故善文者可期。”曾良说:“文章在天地间,如云烟景物,刹那间可以逃出千里之外,所以善于写作的人不会错过机会。”关君毅说:“桃子的理论很先进,思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然后他把它写下来。
【清】关通《余霞阁记》
府美在城西,自四王集以南,那里群山再起。俗名竹山。玉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区。朱氏家族最初居住于此。没有亭子可以休息,山边有一座尼姑庵,叫四松,后面有一座建筑,很幽静。前面有一丛古树,极其茂盛,绿荫蔽日。一个休息的好地方。然而,它的领地止于山椒,不可能登上山去观赏全国的美景。
家乡陶俊的叔侄们好学,乐享山林,厌倦了家里的喧嚣。土地被购买并重建为休闲阅读场所。出庵后,修有一条蜿蜒小路,可攀登而上。只是一个平台。从平台拾级而上,建有三楹亭,堂内设有书房。房后仍架高为平台。从那里你可以爬上去环顾四周。桐城姚大夫赐名玉霞亭。
玉山与四松各有所长,不可兼得。玉霞阁既成,登高歇息者,两得无悔。
大多数普通人都有个人议程。现在陶先生不盖房子,而是盖房子,而是放置和尚的房子,以表明他可以与别人分享,不想为自己保留。而且或许有人怀疑,那不是计划,那是府邸,六朝旧都。独裁者安全吗?儒家学者立志以天下为家。一楼有凉亭,但必须独占,无心与人共处。你也可以看出他正在学习。但却不如陶俊的野心!
【清】姚乃《钵山余霞阁记》
江宁城西的四松庵,住着米朗和尚。庵后有一座山,一座坐北朝南的亭子。这是民居,很多人买了地还给了庵。尚书方宝言邀余参观。他喜欢它的宽敞,但遗憾的是它的荒凉和肮脏。
嘉庆十八年冬,陶希庆父子子敬给他钱,种植花草树木,修葺石板,将自己的画室打造成陶学习的场所。亭后有亭三间,西临江水,江南北山峦皆尽在楹联中,特别适合观赏日落。
御名取自谢朓的诗,以表达其美丽和亭子的由来。
谢朓《余霞阁记》有诗“余云散成云,清江静如修行”。
果山山麓的西印书院、玉霞亭内,曾建有陶还公祠、陶净节祠。
《余霞阁记》卷二记载:“陶焕公庙。在黄山西印书店(今改名西印书院)内,供奉晋代陶焕公。道光十八年,巡抚陶文仪到了蜀国,桓公试图打败苏和,画了他的像,刻石纪念,现在京城的人改它在敬陶殿里供奉文义公,并在里面建了陶敬节庙。于下亭前建神柳读书堂,以纪念(张氏《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今三根先生,汉武侯,晋敬节。昔称玉霞亭,因靖界供奉李珠珠的武侯祠南联而毁。”
关于果山,清代顾云(1845-1906,字子鹏,石公,别号江东古屋,上元人)着有《盋山志》,其中包括果山及周边的兴盛、祠堂。花园、别墅、人物等都一一记录,详细讲述。顾昀本人也住在附近。与薛路相邻的“神流读书堂”曾是顾昀的住所,至今仍保留着陶澍所起的名字。
“江宁城的一半都是山,唯一方便人流、适合荒野的城市,就是城西的虞山了。”玉山真的很小,小到没有人愿意爬;玉山真的很小,小到小得无法过去。这里没有人关心它的存在,但古山也许真的是一个“方便人、适合野人”的地方……
【山中行走:富士山】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富士山美呆了!这照片把山里的静谧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生向往。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景色太壮观了!富士山的巍峨壮丽,真让人叹为观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去富士山走走!照片里的山路看起来很美,真想体验一下徒步的乐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照片充满了神秘感!富士山的传说总是让人充满遐想。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富士山真是太漂亮了!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山路崎岖,但景色迷人,这就是富士山的魅力所在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想挑战一下自己,去登顶富士山!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富士山的雪景真是美不胜收!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照片里的风景太震撼了,简直是人间天堂!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令人向往了!有机会一定要去富士山走走看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景色太美了,让人心旷神怡!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自己也走在富士山的山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好舒服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富士山,一座充满魅力的神山。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富士山的山路,充满了挑战和惊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照片真是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去富士山一睹真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富士山的雄伟壮丽,令人叹服!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富士山,一个值得一生去一次的地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照片里的景色让人心醉,真想去富士山体验一下徒步的乐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富士山的景色真是美得令人窒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富士山,一个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的地方!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