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首映了他们制作的电影。这一天被世界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七个半月后,1896年8月11日,一位法国商人在上海闸北西塘家巷(今潼路814号35弄)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电影》。
这是上海电影放映的开始,也是中国的首次放映活动。此后,虚园经常放映电影,以法国电影为主。去虚园看电影成为上海才子佳人的一种消遣和时尚。
一年后,美国参展商宋勇和西班牙商人盖伦·白克(Galen Baek)和雷马斯(Remas)来到上海,在茶园和餐馆出租房间并出售放映门票。
雄伟电影院
随着电影放映的发展,电影放映场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专门放映电影的影院。
关于上海最早的电影院,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它是环县剧场。建于1908年,建于泥城桥西路(今西藏路)北侧空地上,用铁皮、芦席搭建。
另一种说法是,雷穆斯在海宁路乍浦路口的溜冰场上用铁皮搭建了一家电影院。因地处虹口,故名虹口移动电影院。同年12月22日开业。其规模和片源均优于奇幻剧场。
此后,雷姆斯继续在上海兴建新剧院。到1921年,已开设了维多利亚、萨默·佩克等六家剧院,并成立了莱姆斯娱乐公司,成为上海剧院之王。
这一时期,葡裔俄罗斯人郝斯贝、英国商人林发、西班牙商人顾腾贝、广东商人曾立堂、日本商人也在上海开设了电影院,逐渐形成了电影院业。
2.
20世纪20年代到1930年代,随着国产电影的大规模制作,很多电影公司意识到要发展国产电影就必须开设自营影院。 1925年,明星公司购买申江驿戏楼,改名为中央大戏院,放映国产电影,有“中国电影宫殿”的美誉。
1926年3月,雷姆斯即将回国退休。 Star公司和EMI筹集资金,先租赁后购买了Remus的Summer Peck、Victoria、Enpaia、Card和Wanguo五个剧院。以中央大剧院为龙头剧场,中央电影公司成立,同年4月2日正式开业。
同时,还吸收了中华、平安两家电影院,并在暑期转租给葡裔俄罗斯人郝思贝。这样,中央影院直辖7家影院,并打着“推介国产电影”的旗号,拥有自己的影院群,用于上映国产电影。
光明大电影院
在此期间,华南电影界大王吕根、英籍粤人与中外商人成立了联合电影公司。公司重建光明大剧院,并收购国泰、卡尔顿等多家大型剧院。还先后拥有荣光、巴黎、珍珠、沃德等多家中小型剧院。这是当时上海实力雄厚的剧团。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太光寺是花费数百万黄金重建的。
由于1930年的“《不怕死》事件”,原大光明电影院声誉受损,于1931年11月停业。卢根租下了原剧院的土地,请匈牙利著名建筑师乌达克按照远东一流剧院的标准。 1933年6月14日剧院落成,剧院名称改为“光明大剧院”。
《不怕死》 事件
1930年2月,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定下由洛克主演的羞辱喜剧电影《不怕死》在大光明等影院上映。
2月22日,沉洪教授在光明大剧院观看影片中途发表讲话,谴责影片中侮辱中国的内容。数百名观众离开座位并要求退款。
随后,洪深递交抗议请愿书,要求国民政府禁止该片上映。他的正义之举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拥护。在群众的支持下,大光明剧院和光禄剧院停止了《不怕死》场次的放映,当局被迫宣布禁止放映。
派拉蒙影业被迫以洛克的名义发出公开道歉信,同意撤回该片的所有拷贝,并不再在中国上映。
1926年,广东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前广告商何廷然创办依依影业公司,并在北京东路贵州路口投资开设北京大剧院。 1926年11月19日正式开业。
1929年,何廷然用北京大戏院的红利作为股本增资壮大公司,组建了南依依影业公司。
1930年,南京大剧院开业,相当豪华,具有西方古典风格。 1934年接管上海大剧院,1935年更名为联谊电影公司。
这样一来,该公司就直接管辖了市中心的三个大型电影院,主导了十里洋场的电影院。
大上海电影院
总体来说,这个阶段是上海电影院的大发展时期。特别是从1928年到1932年的五年间,开设了25家电影院。其中,一流影院有光禄、大光明、南京、新光、国泰等。
这些剧院从1929年开始就配备了当时昂贵的录音机,建筑材料和座椅均采用进口,并配备了冷暖空调。
据统计,1930年全国剧场约有250家,上海就有50多家,从而形成了上海剧场的基本格局。
1932年淞沪“一月二十八”抗战时期,新爱伦移动电影院、上海大剧院、奥登电影院、世界电影院、闸北电影院等毁于战火。
3.
1937年11月底,上海“租界”地区形成了一座“孤岛”。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短期的异常繁荣,客观上为电影院的异常发展创造了条件。
1939年2月16日,“孤岛”时期兴建的第一家电影院——湖广电影院开业。 1939年2月19日,由美国商人投资装修的平安电影院开业。此后,金都、金门、大湖、泰山、国联等主要剧场也相继落成。美琪剧院是“孤岛”时期最后形成的剧院。它于1941年10月15日开业,各大报刊称其“开启了远东建筑史上的新纪元”。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许多电影院被迫关闭。 1943年5月,日伪当局成立中国电影联合有限公司,简称“华影”。王伟政府颁布《电影产业协调办法》,规定:“中外影院均纳入‘中影’管理范围。伪‘中影’强行接管,将12家影院纳入‘中影’”。如大光明、国泰等大多数没有或不愿进入伪“中国电影”的影院都改为上演舞台剧。
在此期间,俄国人托哈奇于1942年1月修建了沪东电影院,资本家吴子伦、张松涛于1942年2月在西藏中路合建了皇后戏院,俄国人卢谷文等人于1942年3月合建了上海电影院。这是解放前上海建成的最后一座电影院。
4.
抗战胜利后,原本由英美商人拥有或拥有英美品牌的剧院恢复营业。
1945年初,国民党当局接管了虹口地区原本由日本军方或日本商人控制的电影院,企图效仿“中国电影”,垄断电影市场。与此同时,美国电影也在加紧争夺中国市场。
据统计,从1945年8月到1949年5月,不到四年的时间,进口美国电影1896部。其中,1949年,上海“首映影院”共放映故事片383部,国产片仅13部,美国片352部。放映国产电影的影院数量不足1/3。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老上海给这座城市留下了52家电影院,上海电影院开始了新的征程。
民国第一美女胡蝶
5.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上海电影院,豪华、设备先进的一二线影院大多以西方风格放映欧美电影。
当电影观众走进门时,会看到一个穿着特殊制服(工作服)、戴着圆柱形平顶帽的孩子。他会为你开门,然后恭敬地向大厅鞠躬。
一些会说英语的观众习惯性地称他为“boy”,而一些不会说英语的观众则干脆称他们为“doormen boy”。
早期上映的欧美电影都是原创电影。普通观众要想理解剧情,就得依赖说明书。当时,在每个电影院的检票口,售票柜台旁边都有一本介绍剧情的手册,免费供观众阅读。
一些小剧院的说明书通常只有32克拉大小,并且只印刷简单的故事。土伦电影院的宣传册布局和内容都相当丰富。大概有4页,打开16页。它有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除了故事之外,还有电影公司、剪辑师、导演、演职人员的名称,以及特制的海报、剧照、诗意的宣传语,颇受影迷欢迎。
这些说明也被观众看完后收藏起来。
1930年代初期,欧美有声电影大量涌入上海,一些首映影院开始在座位上安装“口译式”,通过耳机向观众朗读剧情和对话。有的小剧场在屏幕旁边挂了一个小幕布,并播放幻灯片字幕介绍剧情。
电影院的营业时间一般是一天三场:下午一场,晚上两场。每场演出进行到一半时,屏幕上会出现一张幻灯片:休息10 分钟。
中场休息时,观众可以在场内走动或者去厕所。几乎在休息幻灯片放映的同时,有三两个孩子胸前挂着长方形的藤盘,盘子里放着各种糖果、西式巧克力等食物。在场馆内的过道上穿梭叫卖。
他们受聘于医院开设的食堂。他们大多是10岁左右的孩子。观众习惯性地称他们为“卖糖人”。
20年代中后期,国产无声电影迅速发展,各电影公司采用各种宣传手段来吸引观众。最常见的就是,新片首映的前三天,每场放映的间隙,影片的女主角都会登台演唱一首流行歌曲。
当时颇受欢迎的女影星,如黎明惠、杨乃梅、陈玉梅、宣景琳、胡蝶等,出现频率最高。他们都穿着最新的时装出现在舞台上,深受影迷欢迎。
到了1930年代初,电影公司的宣传形式得到了革新。每当新电影首次上映时,影片中的男女主角都会在影片上映前在舞台上表演小品,取代了银幕间的歌唱表演。
随着时代和网络的发展,电影院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上海的老电影院也成为了时代的记忆。
【老上海的记忆:电影院的兴衰】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好怀念以前电影院里那种热闹的氛围,现在都变成了刷手机了,好可惜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个标题,脑海里就浮现出老电影院里放映机发出的“咔咔”声,真是满满的回忆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电影院的兴衰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老上海的记忆让人感慨万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电影院的兴衰,其实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值得我们思考。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上海的电影院,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和梦想,现在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的电影院跟以前比起来,感觉少了一些人情味,多了些商业气息。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电影院的兴衰,也和人们的娱乐方式的改变有关,互联网时代,人们有了更多选择。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希望还能回到过去,重温老上海电影院的繁荣景象。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上海的电影院,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今,老上海的电影院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依然珍贵。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电影院的兴衰,令人感慨,也让人思考未来。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上海的电影院,曾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如今却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电影院的兴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的电影院,虽然设施更完善,但少了老电影院的韵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上海的电影院,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让人怀念。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电影院的兴衰,也是城市文化的一种体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上海的电影院,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印记。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的电影院,更像是一个商业场所,少了电影院的文化属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电影院的兴衰,也是人们对文化生活方式选择的一种体现。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上海的电影院,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值得我们回忆和珍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