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向饥民请赈而得罪了上级。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所作。他向魏县先生和人民告别。
郑燮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谢明,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他一生主要居住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无不独特、独立,被誉为世间“三绝”。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他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作者《板桥全集》。康熙时进士,雍正时进士,乾隆元年进士。进士后,官至河南范县,又任山东潍县知县,助政。为请饥民违臣,归乡乞病。
叫你回乡画竹,辞别魏县君子百姓。评论:
黑纱一扔,就不是官了。袋(nng)、坨(tu)沙沙作响,袖子凉了。
我决定放弃黑纱帽和官职。回到家,我衣袖干干净净,身无分文。
乌煞:当时做官的代名词。囊露:口袋的一种。
他写到秋风中,取一根细竹,在河边当钓鱼竿。
我画了一根细竹竿。河边凉风习习(秋季),竹子可以当钓鱼竿。
晓晓:看起来空荡荡的。
郑燮的主要作品有:
【清代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古诗词赏析增长知识】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郑燮的这首诗写得真美,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潍县百姓的深情,读完之后,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之中。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郑燮的诗歌才华,更体现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真是令人感动。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郑燮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郑燮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他对清代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里的“竹”意象很独特,既是景物描写,又暗喻了郑燮的清高品格。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常感谢分享这首古诗词的赏析,让我对郑燮的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文章,才发现这首诗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真是学习到了不少知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真美,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感觉自己也融入到诗歌的画面中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郑燮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真情实感,这首诗也不例外,读完之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很精炼,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真是值得反复品味。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郑燮的诗歌风格独特,这首诗也体现了他的个人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文章,我对郑燮的生平和作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很有收获。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代的诗歌真是博大精深,这首诗就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精妙之处。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字句优美,意境深远,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予告归里”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两个主题相辅相成,令人回味无穷。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郑燮的诗歌总是充满着真情实感,这首诗也不例外,读完之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画竹”意象很独特,既是景物描写,又暗喻了郑燮的清高品格。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文章,才发现这首诗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真是学习到了不少知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真美,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感觉自己也融入到诗歌的画面中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