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多景楼记》 (3)

更新:08-2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接上集)全诗英雄悲壮,饱含深情,焕发出爱国主义的光辉。文字用典恰当、自然,紧扣主题,增添了作品的说服力和艺术美感。明代杨慎在《升庵词话》中说:“辛的诗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应该排在第一位。”这首诗确实是辛弃疾诗中的美,浓浓的浓浓的,怀古的,沧桑的。叹息、怀古、议今,苍凉之中不乏英雄的声音。尽管他已经66岁了,但他的话语仍然燃烧着活力。

但几天后,辛工似乎仍不满足,又写了一首歌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哪里可以看到中国?北固塔风景如画。古往今来,发生了多少事情?长的。长江一望无际。

年轻时,他有一万兜马,东南战事还没有结束。世界英雄的对手是谁?曹刘.生儿子就应该像孙仲谋那样。

这首诗与他的《永遇乐·京口山北固亭怀古》不同。虽然写的是一个地方,但立意却是独特的。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景物描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部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思虑大局,视野开阔。远处风景无限,远处写着滚滚长江。抒情也以“千古兴衰”为中心,议论歌颂孙权在京口的丰功伟绩。主题宏大,气势磅礴。二是整个词层次分明。全篇的三个问题和三个答案相互呼应,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三是将古文融入歌词中。曹操的两句话在下一部分巧妙安排,自然形成一问一答,用典不着痕迹,经史交融,驾驭自如。

在南宋诗坛上,辛弃疾举起了豪放派的旗帜。他的旗帜在风中呼唤。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诗人也纷纷来到多景塔,登高望远,吟唱出许多悲壮的诗篇。英雄之歌。

他们是刘果、张继、王聪、程碧、赵山阔等人。他们对中国山河的眷恋,对迷失方向的英雄的悲伤,以及动荡时代文人应有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所有的感情都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升华,都是不羁灵魂的飞跃!这一切,在后世英才、仁人志士的心中激起惊雷、舞动。

多视角建筑有太多说不完的话题。

多景楼就如人的一生一样。穿越历史长河的命运,也是由几个关键人物决定的。唯一不同的是这些人的角色,都是文化和文明赋予他们的责任。由此决定了文化和文明的运行方向。

有人说,文化和文明是由秩序组成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一定完全符合这个道理。人类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编造的秩序生活的,但他们并不是按照这个秩序有规律地生活的。人的好奇心、名利欲望、兴趣来临时的冲动,总是在破旧织新。而一个突然的行动可能会引发新秩序的诞生。而这一秩序很可能会获得历史和后人的赞誉。那一刻诞生的文化艺术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有一件事让我把时间再次拨回到北宋。近一千年前,一位与多景楼关系密切的人物前来拜访。他的名字叫米芾。在宋代文人中,他并不是登上多景塔的第一人,也不是最著名的。论名气,苏东坡、陆游、辛弃疾都比米芾名气大得多。然而,他们当时只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没有成功地将多景楼产生的文化艺术传播到远方。但米芾在多景楼的所作所为对中国文化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他的《多景楼诗帖》成功地突破了知识分子通过诗歌构建的文化秩序。他以书法的形式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策略,成为多景楼书法艺术新秩序的创始人。他所管理的艺术界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呈现出博大的气息。近千年来,他引导书法艺术走向成熟之路。千百年来,追随米芾多景楼诗词帖文的艺术参与者不计其数,他们将如水往东流一样,对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米芾,北宋著名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师,海岳外士等。世居太原,后迁居襄阳,中年定居镇江。米芾因其洁癖、拜石为兄、“仿唐人”等怪异而疯狂的行为,被称为“米典”。为官数年,巡视官州各县。因喜爱书画,不务正业,被免去官职。我以为这不是米芾的错。如果一个热爱书画的人就是他的生命,你让他当七品县令或者五品太守,他岂不是很痛苦?在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总不能因为有权力就用锅柄去清理污水池吧?我始终知道,人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很重要。米芾就是这样的处境。他在这个岗位上不知工作了多少年,也被人议论了不知多少年。反正每年的考核他都没有拿到高分。一年,吏部又来考核。幸运的是,来的人识字,热爱书法。另外,私下里,米芾还把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装裱起来,塞进礼盒里,送了几件给对方。就这样,米芾的工作被调动起来,以书画博士的身份进入宫廷,不久又升任礼部侍郎。

米芾书法流派百家,以晋人为最高例,尤以王仙芝书法精髓为最。他以“集古人,终自立家”而著称,被誉为“沧江虹月”般的绝妙书法家。它的书法历史悠久,对宋代及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米芾的书法历代好评如潮。《宋史》 据说他的书法“沉静飞扬,捕捉王宪笔墨”;苏轼曾评价“风炮中的马,平静而快乐”;黄庭坚也说“如快剑斩阵,强弩射千里”;朱熹更有“马失爵逐风雷”的比喻;邓廷桢说,稻字如“险峰远阔,断峰突起,近处有万里气势”。这些评论生动地表达了米芾书法的魅力和特色。

但对米芾书法艺术风格最简洁、贴切的概括,莫过于他的自评——《陈数毛笔书法》。米芾之所以能够融合古人而形成自己的家族,并以他的敏捷纯真、出于自然和各种情感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并建立自己的“米家庄园”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受益于他的钢笔——“独特的四面”和“刷画”的“八面”的独特性。然而,人们对“笔”的理解和评论往往强调米芾用笔的速度和直率,甚至只是从字面解释为“如画家拿着画笔,用扫帚扫墙”。这实在是太简单太片面了。事实上,米芾的“毛笔书法”虽然具有豪放、直笔的特点,但远不能仅仅用“快直”来完全解释。更重要的是,他在用笔时,在追求线条直转而不刻意造作、随意升降而不修饰、变化莫测而不循规蹈矩的指导下,隐藏正面和侧面。倚、提、按、停等书写手法巧妙、有机地融入到快速的“刷”中。这样,“刷”画的线条就能达到快而不滑、沉而不滞、力度、速度、重量兼备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淡定”、“飞扬”、“快乐”。必须。米芾正是用这样的“毛笔”,上下、左右、前后、伸缩,“毛笔”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刷”造出风卷残云、直落千里的气势; “刷”成卷,又一气势磅礴、气势磅礴、风云滚滚的作品。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多景楼诗帖》诞生的那一天。那时,米芾还没有离开镇江。至于具体的月份和日期,米芾并没有日记可供后人查阅。也许是因为村民偷鸡偷狗的小案子,米芾不明原因地头晕目眩、疲惫不堪。他厌倦了官场,厌倦了和上级的公文、文件打交道,更厌倦了无头的乡村政府。大大小小的诉讼。

这一天,他终于有了难得的空闲时间,带着下人去西津渡溜达了一圈。

朱海燕《多景楼记》 (3)

西津渡位于城西云台山麓。是一座建在山路上的历史遗迹。唐代修建的青石板街道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风格。米芾作为镇江地方官员,经常来这里。仔细想想,无论京城的哪些文官、将军来到这里,米芾总会陪着他们去看镇江的风土人情、风土人情和特色建筑。就这样,游览西津渡几乎成了米芾的必修课。当然,这个地方也可以调动米芾的热情和兴趣,因为这个地方可以融合米芾和上面的宾客官员的文化理解。他把各种文化元素附着在西津渡的一砖一瓦上。住在一所房子里,可以让这里发生的文化碎片粘在一起,成为一座文化城,成为这个文化人的生活。

西津渡确实有可说之处,更何况距离还远。自唐代以来,李白、孟浩然等许多大诗人都曾在此候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被召入京,从西津航行北上。船到了瓜州,他见此情景,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泊船瓜洲》:“京口口瓜州水与中山之间,万山千山万水,南岸春风又绿”。河水何时再照耀我?”这些文学轶事在米芾口中已经讲述了十多次。

但今天,米芾并没有带客来。和仆人在古街逛了一圈,找到了一家别具特色的餐厅,坐了下来。他点了一盘扬中河豚,一盘镇江蟹,一盘水晶蹄和镇江肉,还有两盘时令蔬菜和一盘镇江肉。我端着一小壶酒,坐在临街的窗前,慢慢地吃喝起来。

喝完酒后,米芾还是不想回衙门。他吩咐了两根滑竿,带着仆人跑到了北固山。来到北峰,大江东流,微风南吹,放眼望去,天高云淡,天涯海角。微醉的米芾忽然有一种孔子登上孟山而小鲁,登上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此时的他,为何没有四面八方嚣张、一怒之下吞并江山的豪气?

仆人在一旁喊道:“继续爬楼梯,爬上多观塔,景色会更好。”

这时,甘露寺禅师听说米芾去了多经塔,已在楼下等候多时。看到米芾到来,他低下头,陪着米芾上了楼。

荀子说:“我宁愿跪着看远,也不愿登高看远。”米芾自然知道这个登高望远的道理。 “登昆仑山,举目四望,心旷神怡。” 《楚辞》登高有文人抒情之气。受其影响,唐代的登山诗也蔚为壮观,更不用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那是登山诗的永恒丰碑; “欲看千里之外,便更上一层楼”,王之涣那句登高望远的呼唤,数百年后依然敲击着米芾的耳膜。 “无边倒树沙沙作响,一望无际长江滚滚而来”。杜甫的七韵代表作《登鹳雀楼》。不是在这条长江上吗?这是同一条大河。杜甫会作诗,米芾为什么不能作诗呢?浩瀚、高远、辽阔的时空感仿佛被拉近了,仿佛杜甫就在身边。

所谓攀登,除了大自然中的山峰,大概就是生活中的亭台楼阁。由于海拔的原因,爬到高处可以让登山者直视、俯视、眺望远方。至于精神震动,依靠它乘风而上,直冲云霄,是一种攀登,有着别样的寄托和境界。

米芾爬上多景楼三楼,醉意顿时化作诗。那种雄伟、雄伟的景色,是相当罕见的。他知道,一首登多景楼的诗即将在他的眼前飞翔,容纳万千人的兴衰。禅师鼓励他,此时何不写一首诗呢?米芾笑道:“正是,正是。”他对仆人说道:“快点用笔墨侍奉我吧。”

幸运的是,多景楼的三楼设有文人用的桌子。仆人铺纸研墨。米芾想了想,白纸上落下一首诗:

华胥曾梦游,天下第一。顿时,明朝魂魄全部涌入,远海有六愁。意思是分为方宇和外露,上面是昭昭,柱子是浮动的。聂子来的时候,正在忙着托钵。韩星回来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那头牛。云动怒翅行万里,气势强劲风控九秋。一生休闲追求壮观,他在沧州不为人知的平台上。

这首歌《登高》共有84个字。如果加上下面的12字附言,总共是96字。米芾在纸上书写的墨迹被后人称为《多景楼》。由于是长卷,宋代已成卷。共有41行,每行有两三个字,字有拳头大。此帖诗书结合,皆为老人所书。构图铿锵有力,笔锋锋利,笔力雄健,筋骨刚劲,神气飞扬,气韵无穷。

有人说米的诗想象丰富,神话与现实融入诗中,让人们更加真实地体验镇江这座山水之城,寻找我们自己和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

是的。镇江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多景楼一带,是刘备大婚的地方;北固山脚下,还发生过白蛇淹没金山的故事。而米芾和镇江是密不可分的。镇江的魅力让他流连忘返,最后也死在这里。镇江的山山水水滋养了他的笔迹,他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多景楼诗帖》。

据说,苏轼后来读了这篇文章,写信给米芾,称赞他“志向高云之气,文雅不落俗套,词妙妖娆”。苏轼比米芾大14岁,比米芾晚一年去世。作为一位亲密的朋友和书法同行,此评论绝非奉承之意。何志忠是北宋宰相。他比米芾年长7岁,比米芾晚11年去世。他读完这篇文章后,在后记中写道:“我欣赏的不仅是他的书法,还有他的造字技艺。” ”。

/朱海燕(左)与周尔夫老师/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参军,历任铁道兵七师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用户评论

哭着哭着就萌了°

朱海燕的《多景楼记》真是美啊!读完之后感觉心胸都开阔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樱凉

朱海燕的文笔真是太好了,把多景楼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酒

感觉《多景楼记》写得很有意境,读着读着就仿佛置身于多景楼之中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绳情

强烈推荐朱海燕的《多景楼记》,真的是一篇佳作!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少情在

朱海燕的《多景楼记》值得细细品味,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受!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容月貌

《多景楼记》让我对多景楼充满了向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揉乱头发

朱海燕的文笔真棒!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病房

很喜欢《多景楼记》的意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花世界总是那么虚伪﹌

《多景楼记》是一篇让人回味无穷的文章!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请在乎我1秒

朱海燕的《多景楼记》写得真好!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阑珊

朱海燕的《多景楼记》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多景楼记》的景色描写太美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限量版女汉子

朱海燕的文笔真是细腻!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温柔腔

《多景楼记》读起来很舒服!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疲倦了

感觉朱海燕的《多景楼记》很有文化底蕴!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菢过后只剰凄凉

很喜欢朱海燕的文风!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此生一诺

《多景楼记》是一篇值得收藏的文章!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朱海燕的《多景楼记》让我对多景楼有了新的认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墨断笺み

朱海燕的文笔真的很不错!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涐们的幸福像流星丶

很喜欢《多景楼记》的写作手法!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朱海燕《多景楼记》 (3)】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苏轼《润州甘露寺弹筝》 下一篇:可以说,曾巩登上甘露寺时是感慨万千的。他写了一首悲伤的诗,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