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桃花潭深千尺,不及王伦赠我深”中的千尺水,让人有些难以置信;《侠客行》 “十步杀人,千里不留痕迹”固然很豪迈,但古武功真有这么高吗?此外,《望庐山瀑布》中还有“水流下三千尺,疑银河落入天”的诗句。看过庐山瀑布的人都知道,三千尺确实有些夸张。
对于古诗中的夸张,我们不能认为诗人是胡乱写的。毕竟,这只是一种写作技巧。尤其是像李白这样洒脱飘逸的诗人,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夸张是他最大的特点。话虽如此,很多人还是不能接受李白的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该诗如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尺,缘分如忧。明镜中不知何处寻秋霜。
不用说,这首诗很有名。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喜欢古诗词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全诗最精彩的地方在于,虽然只有一个“悲”字,但句句都写着悲伤,是那么的“悲”。为了表达自己非凡的哀思,李白第一句话就凭空而来,直接说出了“白发三千尺”,令人叹为观止。
“三千丈”的头发有多长?一丈等于十尺,三千尺等于万米。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个夸张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要夸张。在写自然风光的时候,有点夸张其实大家都可以理解。毕竟,有时候自然风光是充满天气的,云的高度、水的深度等等其实都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每个人都能理解。不过,用一万米来形容白发的长度,写起来有点太大胆了。
那么为什么一首看似不合理的诗仍然能够成为经典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代著名作家的评论中找到一些答案。《唐诗直解》用“语言完美”、“魅力四射”这两个词来形容李白的写作风格,是从选词和意境的角度来评价这首诗。《李杜诗通》书中用“话短而心长”来理解这句话,其实很切中要害。《左传·昭公三年》 本文源自古语“头发短心长”。头发稀疏的原因就是心机太多,每天想很多问题。诗仙的白发因为心中的深深悲伤而长长了。所以,这个“三千尺”其实是巧妙地运用了古义,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虚构写作。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三千尺”是一个虚构的词,为什么不用四千尺、五千尺等,而是硬要用“三”字。单从规律性来看,“三”字在节奏上确实更加优美。不过,这首诗并非绝句、律诗,而且按照李白不拘一格的写诗风格,他也不一定会考虑平斜的工整。先放吧
“三”字之所以不能用其他数字代替,最大的原因是在古汉语中,“三”被赋予了多种特殊的含义。 “三”本身就意味着数量大。苏轼的“三万醉笑与众”、孟浩然的“离家三万里”都用“三”来表示数量大。同时,在古代,人们谈论“王、父、师”三位神灵,以及三者生万物的思想,以及天道的“三才论”,地球和人类。可以说,“三”字是众多数字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字。也是诗人使用虚数时的首选。 “一日不见如三秋”,“一会酒三百杯”,“树三曲折,何枝可依”。所以,李白诗中的三千尺,显然不能用四千、五千来代替。
【李白《白发三千尺》中的“三千尺”有多长?为什么不能改成四千到五千呢?】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三千尺听起来就很震撼,四千五千就有点太夸张了,破坏意境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三千尺”这个数字更有意境,而且和诗歌的整体风格也比较协调。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诗的重点是表达对故人的思念,而不是头发长度的精确测量,三千尺只是个夸张的比喻而已。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改成四千五千?那还不如说白发如海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千尺”这个数字其实挺合理的,毕竟白发如雪,头发确实很长。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改成四千五千反而显得不自然,三千尺更符合古代人的审美。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写诗讲究意境,三千尺刚好表达了白发如雪,长及脚踝的意象,很美。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诗就是写意,没有必要纠结于数字的准确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千尺已经很夸张了,四千五千就显得太刻意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三千尺”这个数字更有画面感,让人更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感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写诗注重意境,而不是追求数字的精确,三千尺足以表达出白发如雪的景象。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三千尺更符合这首诗的意境,四千五千就太过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发如雪,三千尺已经很长了,再多就显得不真实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诗歌语言很美,三千尺这个数字也很有意境,我觉得没有必要改。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三千尺”这个数字更能体现出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四千五千反而显得有些俗气。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千尺已经很夸张了,四千五千就太不现实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三千尺更符合这首诗的整体风格,四千五千就显得太刻意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写诗讲究意境,三千尺刚好能表达出白发如雪的意象,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三千尺这个数字更有冲击力,四千五千就太平淡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三千尺”这个数字更符合古代人的审美,四千五千就显得太夸张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