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眉间无处可避”,被李青模仿为“此情无处可消,故低眉而在心”。李渔的“一山二山”,被纳兰性德仿作“一山一河”。如果你仔细阅读这两篇模仿,你会发现,想要与前人并肩,就必须模仿自己的风格,模仿新的想法。除了李清照、纳兰性德之外,辛弃疾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好。
李白曾写过一组《秋浦歌》首诗,共17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15首。全诗如下:
白发三千尺,缘分如忧。明镜中不知何处寻秋霜。
可见,这首诗是抒发悲伤的。第一句“白发三千尺”一看就是李白的夸张之作。三千英尺就是现在的万米。如此夸张,也只有世贤才能想象。这句白发寄哀的古诗词,四百多年来无人敢效仿。直到南宋辛弃疾才仿制。我们来看看辛弃疾是怎么写的:
这首诗是辛弃疾被罢官后旅居忻州时所作。字的前面,居然还有序言,表明这篇文章是对陶渊明的致敬。事实上,辛弃疾并不是陶渊明那样的学者。陶渊明过着透明的生活,所以他可以安心地放下一切,不放弃五斗米。但辛弃疾不同。辛弃疾无法放下自己的抗金大业,所以他在山林中的生活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他心中的凛然气息依然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这首诗本来是一首山水诗,却写得充满激情。
诗的顶行是仿李白的诗,“白发悬空三千尺,笑世间万物”。就像李白一样,正是因为心中的悲伤,才把头白了。但辛弃疾和李白不同。李白忧心忡忡到底,于是诗人说:“镜中秋霜,不知何处寻。”
但辛弃疾伤心之后,他依然“笑对世间万物”,他笑对世间万物,将自己的全部热情隐藏在青山绿水中。于是,眼前的李白镜里没有秋霜,只有“见青山当如是”的痴狂。也担心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辛弃疾诗中的人生境界和格局明显高于李白。
更令人惊奇的是诗的下半部分,辛弃疾一直走到最后。他倒了一瓶酒,独自在窗前喝着。想起陶渊明,他就敬佩;想起陶渊明,他就敬佩;想到江南百姓无法领会酒的真谛,他就鄙视酒。喝醉后,他回头看看山林。他仰望天空,怒吼一声,云层涌动,狂风呼啸。
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充满了仇恨和怨恨,但更多的是疯狂。他恨自己看不到像陶渊明那样狂妄的圣人,也恨他们看不到今天的他。将自己与陶渊明相比,“恨”两个字就显得非常霸气了。在这首诗的这一点上,知道如何放下文字以包含全文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辛弃疾只淡淡写下“知我者二三子”,高升稳落,一气呵成,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名句“白发三千尺”被辛弃疾模仿,其水平远远超出了诗人。】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李白的名句被辛弃疾模仿,竟然能超越原作,这真是太令人惊讶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模仿功力深厚,简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词的意境和气势都比“白发三千尺”更胜一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和辛弃疾,都是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模仿,让“白发三千尺”的意境更上一层楼。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模仿,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对意境的深化。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才华,令人惊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发三千尺”是李白的经典之作,而辛弃疾的模仿更让人印象深刻。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模仿,充满了个人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对李白的致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诗词,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深沉的思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白发三千丈”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美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这首词,让我对他的才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模仿,体现了中国诗词的传承和发展。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这首词,不仅是模仿,更是超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和辛弃疾,两位伟大的诗人,共同创造了中国诗歌的辉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模仿,让“白发三千尺”的意境更加深远。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这首词,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才华,真是让人佩服!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辛弃疾的“白发三千丈”,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