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颜渊叹道:“抬头使我高,钻使我强。向前看,突然就在后面。师父很善于勾引我,以文劝我,以礼请我,他要现在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我如果有天赋的话,也许你想追随它,但没有理由这样做。”
【学者简介】
杜宝瑞: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金如: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一起读书笔记】
丁月薇:
【论语晨读】第859天
杜宝瑞:
颜渊叹道:“抬头使我高,钻使我强。看前面,忽然就落后了!师父总是善于诱惑人:以文学来笼络我,以文学来邀我。”礼貌,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能。“如果你建立了一些东西,你就是一个杰出的人。即使你想遵循它,你也没有选择!”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孔子称赞他好学,同学们称赞他闻一知十。但孔子也抱怨说:即使他没有问,孔子也不生气,也不开悟,但当他遇到了颜回这个超级聪明的学生时,他就明白了老师所说的一切,所以他没有问学生。因材施教,但他也希望弟子们提出问题时,几乎所有《論語》的弟子都请先生回答,但颜回明白了先生的意思,孔子说:“我什至不能自已。” “如果我回来了。”其实,“我进祠堂的时候,什么都问。”颜回应该明白这个意思,没有什么问题就问,这样老师会更高兴。老师也需要鼓励。不是为了表扬他,而是为了征求意见。如果学生寻求建议,老师会受到鼓励。不过,颜回这一次主动夸奖老师,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夸奖,而是超级夸奖,深刻而深刻。师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位慷慨的长者,一位有思想的学者,一位务实的哲学家,一位对理想永无止境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洞察世界的人。因此,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也很难仰视和跟随师父,所以他们觉得“仰视师父使你更高,钻进他使你更强”。也就是说,你学得越多,你就越觉得学不完。你感觉自己学到了一些东西,却没想到更多的玄妙智慧又涌了出来,似乎永远都学不够。 “往前看,突然就落后了!”我以为我已经学到了精髓,超越了过去,没想到我只是触及了皮毛,与老师相比还差得很远。但师父不厌其烦地教导,不断地与弟子们一起学习、探讨,让大家能够跟随、理解、成长。 “师尊人好,跟随之后也有魅力。”老师教什么? “以文育我,以礼邀我,我欲罢不能。”它不仅传授知识,还传授美德,认识世界的知识,学习人际关系。然而,这两堂课是永远学不完的。既然我们还没有学会,如果你有足够的,你就不能停止。每次我尽全力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取得了一些进步,仿佛我已经完全掌握了与世界打交道的技巧。但当我看到老师的作业时,我知道我还远远落后。我还不够好,我还需要学习一些东西。没有完成。 “耗尽我的天赋之后,如果我已经站稳了脚跟,变得出色,我就算想追随他,也没有理由这么做!”为什么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学到所有的东西?一方面,老师是最好学的。师父总是在学习,精力充沛,忘记吃饭,忘记忧虑,不知老年已至。十府之城,必定有丘这样忠心的人。他不像邱那么好学。因为老师总是在进步。学生自然学不完。另一方面,师父学到的是道德修行和理想主义者的毕生奉献。这种性格和心理状态是在没有上限、没有界限、没有终点的前进,因为只要你坚持练习,你就会一直在那里。创造更高的精神境界,弟子们都在现实生活中参与了师父的修行,我们只能惊叹这种亲身体验的现场震撼。弟子们虽然也明白了,也做了,但还是不如师父的修行有效。大师就像电影里的超级明星。他一出场,剧情就已经定下来了。每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剧本的想法就变成了现场的存在,带动所有演员立刻投入到戏中。
颜回虽然没有提问,但他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正直,与其他弟子不同的是,从他们的提问中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的意思。就连大师在书中谈到他的次数也比他本人多得多。但这一段就够了。师徒心心相印,历久弥新。杜宝瑞:2 [表情] 2017年6月30日星期五
徐金如:
本章有颜渊称赞孔子的话。假如有一句话叫“李卓尔”,语法独特,难以理解。我想是:用尽我的才华后,如果我能有所成就,我就会很出色!
例如,你不应该训练若、象、象,而应该训练尔。比如春秋村的七年,星辰如雨而落,左川虽然躲藏了七年,但也练了七年。自尽才干,使我得以立身。卓尔是对直立人的描述和感叹。
颜渊对孔子的评价并非全无白言。
仰望高处,表示孔子的品格如泰山一样雄伟。读书人爬山,自卑,也变得高大。越往山里走,他的感觉就越高。
钻则强,说明孔子对道的坚守坚如磐石。越是靠近,就越有一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的感觉。
向前看,突然向后看,意味着孔子的精神发生了变化,他在不断地学习,总是达到新的境界。
寻寻染亲切而动人,讲的是孔子的教育。首先,孔子教育学生讲究秩序。故名寻寻然。
二是孔子的教育,重在一个“诱”字。他不是不顾学生接受能力而自言自语,也不是填鸭式教育。相反,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向上。
以文待我,以礼待我,揭示了孔子教书育人的根本思想。
顾宁人提出了立身学术事业的八字诀:博学于文,耻于我行我素。我认为,博学多闻、知耻而行,应该是真正国学的标准。
顾宁人在《論語》第十九章中讽刺道:“《典末耀相》是二皇三王之言,《论语》是夫子之言。文章真实,自然与天道无非如此,故曰:有德者必有言。 游定富善人曰:欲闻自然天道,如筑十墙。君子初学,论自然之道,以文为小术,而曾子曰:目的离言远,言却离言不远。”曾子曰:此乃卑鄙之多,我见今之讲经者,多不善言辞,或反子贡而讥笑曰:“夫子之言性,天道可也。”可以听,但夫子的文章却不能听。“闻之可闻。”
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我忍不住笑了。这太可爱了。
文学,即六艺之学,是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玉不琢磨,成不了有用的工具;不琢磨,就成不了有用的工具。如果人们不学习它,他们就不会知道它。孔子是一位生来就有知识的圣人。都说他好学,那么普通人呢?
丁月薇:
@徐金如老师也是个脾气很甜的人[强][强]
徐金如:
西方启蒙运动时期,有学者对启蒙运动表示怀疑,说过一句很有意义的话:如果只是因为盲目追随少数人,就造成了如此大的灾难,那么如果大家都盲目追随自己,那该有多可怕?
只讲修良心,不讲学诗词古文,不讲学六艺。必然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会盲目追随自己。
颜渊接着说道,用尽我的才华之后,我一定会有所成就的。我相信,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它就会立即成立。这就是说,我通过向孔子学习、学习,耗尽了我所有的才华和能力,确立了自己的做人原则。
卓尔应该是一个单独的句子。又叹了口气。
虽然我很想跟着,但是没有理由。顾前文,展之在前,忽颜在后。
刘国庆:
本章是孔子认为最有学问的学生颜渊的学习经历。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几个小节。第一段是“颜渊叹曰”。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叹息”。这句短句也出现在第《日知录》章中,“夫子叹曰:‘我与汝同在’。”这是因为感触很深而叹息。第二节是“抬头使人高,钻人使人强,向前看,后面突然失踪”,这四句都说“的”。 “抬头越高”的意思就是抬头越高,得到的越高,所以是高不可攀的。 “越钻越难”就是越钻越难钻不进去。“向前看,突然向后”就是本来看到前面,突然跑到后面了。它将“它”描述为难以掌握。这四句话都描述了学习“它”的难度。第三段是“夫子善于步步诱惑人,以文章教我,以礼请我,不能罢休”。这说明孔子非常善于诱导学生。他有步骤,有秩序。他先教我,然后约礼,让学生各有本事。学习的动力。第四节是“我有成就就立即施展我的才能”。也就是说学习的结果是颜渊自身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颜渊自己也觉得自己有所成就。第五节是“杰出的人虽然想追随他,但他们没有选择”。意思是说,虽然孔子看起来有所成就,但他仍然是杰出的、高超的。虽然他很想追随他,向他学习,但是却找不到路。
第一点,颜渊的“若邪离”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如果成立的话,那就是“以文得我,以礼相约”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也是孔子讲授“礼”的目的。 《论语》中多次提到:“立于礼”。 “不懂礼仪,就站不起来。” “不学礼仪,就立不起来”。孔子的“学礼”可以做到“立于礼”,即可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君子学习那个社会的基本素质和礼仪,即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这也可以说是当时的成人教育。子路问大人。孔子说:“臧武仲有学问、有公礼,卞庄子有勇气,冉求有艺术,用礼乐写作,就可以成人了。”
第二点,第二节中的“抬头使人更高,钻人使人更强,向前看,突然向后看”,到底指的是什么?朱熹《先进》 我想这形容了“师道”:仰望太高,不可及;仰视,高不可及;仰视,高不可及;仰望,高不可及;仰视,高不可及;仰望,高不可及;仰望,高不可及;仰视,高不可及;仰视,高不可及。钻孔太深,无法穿透。前后,恍惚,无法影像。这颜渊深知夫子之道无边无际,无方,于是叹了口气。黄侃《论语集注》 引用姜熙云的话:祭祀圣人的方式几乎是普遍的。所以,想要到达高度,就仰视它,它就会变得越来越窄;想等则钻愈强;欲等则钻愈强。站在它面前,抬头仰望尘埃。这就是它叹息的原因。《论语义疏》 引用胡先生的话说:高建前后,讲话风格也一样。抬头一看钻石,猛然一看,没拿到钥匙。但苏辙《论语集注》认为,这段话描述的是颜回学习过程的经历,而不是描述道梯本人:“向前看,就是过去;突然向后看,就是落后。” (这是反思吗?也许是因为你向前看,你就落后了;如果你落后了,你就过去了?只有当你落后了,你才能看到“道”或要求)孔子:“后面?”
王树的《论语拾遗》也认为“抬头使人更高,钻人使人更强,向前看,突然向后看”是由燕子自己的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造成的:燕子带领他的师傅预约了。受法后,我会想起,在受圣法之前,我以为圣道很高,很仰视它,但它太高了,看不见;如果我认为它很坚固,然后钻进去,它就会变得太坚固,无法穿透。如果你看在前面,却突然到了后面,那就说明你没有定见,这并不是圣道前后实力高强之道。王夫之《石渠意见》也认为,晏子所描述的“高建前后”并不是“道”:晏子既不是模仿“道”在空中的形影,而是实实在在地思考。那么我们就知道朱子的话,教盲人看见是真的。朱子曰:“没有别的事了。” ,则圣人将立规则而不是无。本章旨在阐述晏子自己的学圣成就,而不是对道家的讨论。晏子凡事都继承了师父的教诲,所以他潜心向圣人学习。朱子深知晏子的教诲,直接研究圣人之言,可以说是深有体会。那些笼统地谈论道,然后认为道是如此之高、如此坚固、如此不稳定的人,实际上是在酿蜜,并认为它是毒药。《读四书大全说》 引用吴(棫?)说:所谓优秀,也在于日常的活动,而不是所谓的昏暗无声的活动。
宋皇潜《论语集注》:颜子的观点固然是后世学者所望尘莫及的。但无法辨别,所以说话的人往往都是毫无依据的发呆。敢言者,以诸佛长老之言论圣人;不敢者,则于空难深理中。不过,吴认为,当它也用于日常活动时,它才是最实用的。圣人之道如此辉煌、浩瀚,难以企及,但唯有情怀、情怀被感动,才能达到。饮食、起居、应酬、娱乐之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常事,随遇而安,乃至政治设施,无非是居所。的道。所谓前高后后,这里的其他人或许没有丝毫的私心,或者看不到原则的正义,或者看不懂变化的权宜之计,或者看不到从容之美,所以我很佩服他们但看到他们的水平很高。但当你深入挖掘它时,你会发现它很硬,而且无论前面还是后面都没有固定的位置。晏子的用力不过是伯文任用礼仪的极限,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愈发儒雅成熟,论到圣人的气质神情,以及政治设施和喜欢,自然而出众。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深远或无法解释的事情。
吴彦、黄潜、王恕、王夫之等人都认为,道是日常生活中做事之道,但只是情感、情感之道。学者们所认为的“学前学后”,只是学习不当或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造成的。既然“道”是日常做事的方式,而“日常做事”又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也就是个人的选择。问题是,不同的人有同样的道吗?这涉及到人的个性与共性,即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李勇《论语注义问答通释》已经开始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从中摘录了一个问答: 问:如果你有颜子那样的悟性,如果你想学夫子之道,你还是仰视着演练,感叹演进的前后之难。是那么高那么强。当今之士,虽无晏子之悟,但若想向夫子学习,何其难哉?会发生什么?他说:可以说燕子是从夫子那里学道的。据说他想向夫子学道,但他不但不知道,而且也不认识晏子。夫道是人人都应遵循的道,是指尽心、尽性。晏子保持自己的心意,履行自己的本性,走自己的路。正因为如此,一开始我并没有得到方向。我要么走得太远,要么做得不够。我始终无法出入,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我潜伏在天上,潜伏在地下,所以对高剑的前前后后产生了怀疑。如果我们说要学师父的道,就必须牺牲自己去学习别人,这就是效法者的行为。即使你一口气学会了,也不高不强,不进不退,怎么干扰你自己的心性呢?而善于诱导,就是主人诱导他听从主人的吩咐,与人相约。又一日,颜子问仁,师父说,仁从自己做起。然而,燕子没等你提出什么要求,他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直接问师父就很仁慈了。幸运的是,晏子能够效法他的老师,向他学习。但夫子之前,没有夫子,夫子之后,就没有父子了。学者们向谁学习?他说:“颜子不学夫子,何必依赖夫子呢?”他说道:“依依师父,所以我亲自指导你如何入道,所以我才写了关于礼仪的文章。”问:我从我的著作中得知,说话者认为他会让我了解过去和现在的事件,但是发生了什么?他说:如果用博客来了解古今大事,稍有读书知识的人都可以做到。然而燕子却看出他还不如这个。必须等到主人的试探之后,他才知道如何去做这件事。为什么是晏子?我的博客仅限于了解过去和现在的事件。我怎能如此着急于身、心、命的急事,以致无法停下来与他相约,以便能成就一番杰出的事业呢?但所谓的作家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如何继续博客并进行预约?说:身、心、生命之道,可以在言语、沉默、行动、人际关系、日常使用中清楚地看到。也就是说,是圣人发明的,都是文学;然而,默默地研究它,一一了解它,这才叫学习;遵循所学并实践称为预约。薄是宇廷唯一的专家,也是大学里学东西最好的。任命是于婷唯一的,大学是真诚的,正确的。推进知识和行动无非是在身体、心灵和生活上努力工作。知古今、通变者,岂能同?
李邕认为“道,是人人应该遵循的道,就是守己心、成己性。晏子守己心、成己性,走自己的路”。他确实将道施用于个人。但从根本上来说,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守本心,尽本性,做自己该做的事”也许适用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篮子饭,一瓢水,在后巷,人们不忍心忧,但回家后仍不改其欢乐。”颜回做到了,受到孔子的称赞,但他这样做颜回与孔子讨论过这个问题: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仁”。仁应当自己做,而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其目的。”孔子说:“不礼不看,不礼不听,不礼不言。” ”颜渊道:“我虽然不敏感,但我已经要求了。显然,孔子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别人。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复仁”。克己则可以复礼,复礼则“天下复仁”。这就是颜回努力的目标:“颜回虽然不敏感,但还是可以求救的。”
但颜回有什么成就呢?孔子在《论语》中对此也有这样的总结:孔子说:“辉夜之心三个月不犯仁,其余不过日月”。至少对颜回的同学影响不大。 “只不过,太阳和月亮都在这里。”可见颜回在改造世界方面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功。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他人。一是教书,就像孔子本人一样。不过,只有颜回对自己的教学表现感到满意。
二是通过从政者的例子:季康子问孔子:“杀无道,何以有道?”孔子对他说:“为政,杀戮是没有用的。子欲善,子欲善。民为善。君子之德,小人之德,草地上的风将会消失。”颜回也考虑过这条路。颜渊请求国家。孔子曰:“行于夏,乘殷车,戴周冠,与绍舞。奏郑声,则远离谄媚者;郑声淫秽,则谄媚者。”将会有危险。”但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做官就去世了。至于孔子的其他学生,他们的规模还不够大,不能完全满足君主的需要。第三种方式是通过富人来推广。子贡曰:“穷而不谄,富而不骄,如何?” ” 孔子说:“是的,不是贫穷而快乐,而是富有而善于礼让。但如何致富,孔子却不知道。所以,在这条路上,似乎只有具有商业天赋的自贡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颜渊生活贫困,不具备“富贵有礼”的条件。
因此,《四书反身录》引用杨(当时)的话说:善是可以渴望的,可以积累到伟大,可以通过努力积累。想要将其化为大者,已经不是凭一己之力所能达到的了。这种颜色就是它无法到达一个房间的原因。这或许就是颜回感叹夫子之道的原因:“虽欲从之,无故也”。 “天下须归仁”只是一个理想,其实现需要找到现实的路径。但在这条路上,孔子靠的是与君主相合的偶然性。因此,在四面楚歌之后,他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了不可知的命运上。孔子说:“凤凰不来,河不出来,洛不出版书,我就死了!”孔子说:“如果路不好,我就乘筏在海里漂。” “君子之官,以行其义,道也。行不行,则知也。”
但事实上,孔子本人也仔细研究过这条路线,他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孔子与子张的对话中看出。首先是要做到“利”:子张问孔子仁,孔子说:“能行天下五事者,为仁”。请询问。曰:“恭、忍、信、仁。恭则不辱,忍则得人,信则使人负,敏则立功,乐则足以使人欢”。 ”。子张曰:“何谓乐于助人,不计代价?”孔子说:“利民而利民,利民不也无患吗?”孔子也用一个“利”字来概括子产在郑国的政治成就:或问子产。孔子说:“利人”。孔子对子产说:“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对己恭敬,对自己恭敬,对民有益,对民有益,对民仁义。”王道之所以政治的核心在于“利”,因为老百姓都是受利益驱动的:孔子说:“君子喻义,小人喻利。”孔子曰:“君子惜德,小人惜地。君子惜刑,小人惜刑,民感恩。”
蔡世廉:
只讲良心而不学古方,就是盲从。真正的中国研究应该是有耻辱的。徐老师说得很好。然而,文本和理由也应该讨论。自然、天道,既在文字之内,又在文字之外。
万物生成于四时,这不是文学。有台阶、有座位,算命先生的方法就是身体力行。这也是自然之道、天道之道。
刘国庆:
@蔡世廉对于“结局结束”这四个字你有何看法?
蔡世廉:
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墨玉,这是一个原创的想法。但严忠修德,就只能修德。你怎么认为?
刘国庆:
我觉得后人的审美观和修身观似乎都是以表演为基础的。看颜渊对国家的质疑,看孔子要求“天下为仁”,都是《蜀诗》的方面。
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无法从修真到术士之间过渡。
蔡世廉:
孔子称赞惠有六个第一,都是修身,所以他希望带领大家一起前进。坐下后,孔子回答说,老人与他相安无事,这意味着他有意引导世界的发展。
刘国庆:
嗯。谢谢蔡老师@凯世连
蔡世廉:
谢谢刘军的启发。
刘国庆:
很想请教@凯世连
聂松桥:
我也同意@李国青兄的分析和观点,但直接把“摩友”解释为“数师摩友”似乎不太合适。
刘国庆:
@niesongqiao 谢谢。你能告诉我更多细节吗?
聂松桥:
总体来说,儒家当时并没有治世的“方法论”,而只有“观念论”。人们相信,只要想法正确,问题自然就能解决。连孟子也止步于此
@刘国庆你分析得很仔细
我们研究论语、儒家思想,必须请斯密、门格尔。我完全同意[表情]
丁月薇:
@niesongqiao到了圣人的层次,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心中都清楚的明白,或许不需要细说。正如岳飞的名言:练兵排阵,兵法正常;练兵排阵,兵法正常;使用它的奇妙之处只在于一个人的头脑。
聂松桥:
@丁月伟想表达什么?
丁月薇:
当今的人们往往一方面不理解圣人,但另一方面又常常认为自己是圣人,可以与儒释道的创始人平起平坐。至于它的教义,我可以随意删除和修改。
王德彦:
国庆哥:您如何评价百年前的博士论文《论语集注》?
聂松桥:
@丁月伟我不这么认为
丁月薇:
最好的办法是:如果我们和师父坐在同样的位置上,我们能有同样的成就吗?这样的对比更有说服力。
比如说,弟子三千,圣人七十二,能不能一样?难道鲁国能这么快就政治清明、实力强大,连超级大国齐国都有些畏惧吗?教育弟子弟子的时候能这么生动吗?生动活泼、因材施教、有效吗?他能否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并为后人所传颂2500年呢?还被历代嚣张帝王封为大成圣师、文宣王、肃王?如果不是,我们在向古代圣贤学习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加恭敬,更加仔细地设身处地思考呢?不必认为古人智慧不够,理论应该修正……也许是我们子孙智慧不够,无法理解圣人的境界和思想……
刘国庆:
讨论问题,实事求是。我爱我的老师,更爱真理。
我读过《孔门理财学》,认为值得一读。
李卫东:
我的老师是真理的一部分,不爱他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热爱真理,就更难前进!
王德彦:
陈焕章,博士论文,哥伦比亚大学,
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这实际上影响了美国人的一些经济思想。
我在中国考了进士,然后去美国读了博士学位。
刘国庆:
@王德彦北京我要去买一本书来读。谢谢德言老师推荐[宝泉][宝泉][宝泉]
王德彦:
生意刚刚又出来了
刘国庆:
好的@王德彦北京:谢谢[握手][握手][握手]
哪里有人敢说那是部分事实?
王德彦:
@刘国庆博士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一人获得了中西方教育体系的最高学位。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这本书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凯恩斯和马克斯·韦伯都关注过。罗斯福政府农业部长(后来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极力主张参照本书所讨论的中国长平仓思想制定《1938年美国农业调整法案》,确立了当代美国农业立法的基本框架。 ——我被这个吸引了。
邵华:
孔子曰:信古而爱古,述而不写。儒家思想并非始于孔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这一运动的组织者和继承者。然而,时代越久远,就越容易产生歧义。圣人的智慧、胸怀、品格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我们常常犯“以小人之心,论君子之心”的错误而不自知。
聂松桥:
@丁月伟孔子是唯一一个凭空出现的圣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丁月薇:
@王德彦感谢王教授的推荐。可以直接在kindle上阅读[宝泉][宝泉]
@元少华同意。在孔子之前就有儒家思想。孔子还盛赞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刘国庆:
我个人把《论语》当作经典来读。我个人认为经典就是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品,但并不代表它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代表它全部都是正确的。这确实意味着你已经仔细阅读、思考并吸收了它。盲目崇拜或许会被束之高阁。
就我个人而言,我把《论语》当作经典来读。我个人认为经典就是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品,但并不代表它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代表它完全正确。具有批判性和欣赏性表明你正在仔细阅读、思考和吸收。如果盲目崇拜,可能就无法认真修行。
邵华:
@丁月伟是的,夫子所传授的是他之前的圣人。他本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我们的子孙对师父的态度是相当傲慢的。人们一旦失去了尊重,认识就会发生偏差。太自我了。
王德艳11:36
@丁月伟懂的可以贡献一下经验。
丁月薇:
子爵四:无心、无必然、无坚固、无我。
谢谢王老师给我更多的建议@王德彦北京【握拳头】[握拳头][玫瑰][玫瑰]
邵华:
你可以先发展你的智慧[呲呲]来了解它,并亲自证悟它。
李国鹏:
现在的人读书,都是先确立自己的意义,然后再看书。他们遵循古老的语言,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含义中。这样,我们只是在宣扬我们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理解古人的思想呢?不得不退却的人,不要主动行动,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把古人的话放在面前,看看他们引向何方。只有这样玩,才能得古人之所欲,才能进步。正如孟子在诗中所说:“以心逆之,以得之。”与此相反者,谓之待。如果未来在等待某人,你必须用将来时耐心等待,未来就会到来。未来,他的心会渴望,他会前行去寻求。但是,他不会用自己的意志去对抗自己的意志,而是会用自己的意志去追赶自己的意志。这样,只是照搬古人的话,改编成自己的想法,最终不会取得任何进展。 》《论语与算盘》
萧炎:
不写就说
马振宇:
写作的理念是对我有利、写作温柔有礼貌吗?
叶子:
您如何看待台湾杜宝瑞的观点?如下:儒家是管理者,不是统治者,没有统治者心态。我完全同意。我最近也在做这样的努力,维护儒家思想在民主共和国中的积极作用,即所有公务员都应该是儒家。
@杜宝瑞公务员的定义是什么?中国大陆还是台湾?
张驰洪涛:
@叶子非常实用、脚踏实地的观点。
杜宝瑞:
公务员:政府机关、教师、军队、警察!
明志:
@叶子华夫人,我同意!
刘国庆:
这不就是政教合一吗? @杜保鲁伊
聂松桥:
呼唤战友们,明天曲阜见[呲呲]
杜宝瑞:
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他是天下君子!
刘国庆:
为什么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杜宝瑞:
孔子不是神
道教佛教基督教
儒
刘国庆: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杜宝瑞:
我说我是学哲学的
张楠:
当孔子说群众不是党的时候,他就不再理解政教合一了。
杜宝瑞:
儒生相信自然规律,不理会鬼神!
张楠:
要统一政治和宗教,至少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宗教
否则,我们如何治理?
杜宝瑞:
敬鬼神,远离!尊重它,但不要依赖它!
李卫东:
天理=神?
张楠:
@李伟东这要看你有没有个性。
杜宝瑞:
读儒家书信,信仁义,就有责任!不要依靠鬼神来支持!天理就是天地之大德,称为生命,天地生灵的仁慈之心!
叶子:
@杜宝瑞目前,中国大陆的公务员大部分都是党员。他们学的是儒家思想还是“三个代表”?
李卫东:
读天书怎么样?相信天堂还是上帝?天理=神?
杜宝瑞:
@叶紫花太太我不知道!
萧炎:
天法就是天法
杜宝瑞:
仁、义、礼!
@叶子不管怎样,爱民、以民为本!
李卫东:
仁、义、礼、智,天理所表达的美德,人的美德
杜宝瑞:
是的
黑色的:
孔子通过教育影响政治,是另一种政教融合[笑]
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和启蒙
杜宝瑞:
对对对
李卫东:
儒家思想超越宗教.
杜宝瑞:
对对对
刘国庆:
这只是一种宗教。其他宗教可能不承认儒教的超越性。
李卫东:
儒家以天理为宗,以人情为教
刘国庆:
不管你教什么,它就是教。
李卫东:
@刘国庆只是一个名词[偷笑]
杜宝瑞:
知道如何混合菜肴
张楠:
不过,传统的“政教合一”还是有固定含义的,不要乱喊。
杜宝瑞:
同意
刘国庆:
只要捂住耳朵就可以偷铃铛。
张楠:
[捂脸]我不同意刘老师的说法。
这是逻辑混乱
崔茂新:
儒家思想是超然的、超凡的、神圣的。儒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精神高峰,它不同于以前的圣王道教和未来的皇权儒教。 “苏王”超越了历代圣王。道德力量战胜皇权的象征。我理解孔子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文献——
【论语译注】
9.11 颜渊叹道:“抬头使我高,钻使我强。向前看,突然就在后面了。师父很善于勾引人,以文劝我,以礼请我,他要现在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我如果有天赋的话,也许你想追随,但没有理由这么做。”
【译】颜渊叹了口气,说道:“老师之道,越抬头,感觉越高;越努力学习,感觉越深。你看,好像就在前面,突然就到了。”在后面。 [
雖然這樣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爲,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獨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邁進一步,又不知怎樣着手了。” 【讀音與詞義補充】 喟,讀kuì,歎聲。 末由,無由,無法。 【論語集註】 喟,苦位反。鑽,祖官反。喟,歎聲。仰彌高,不可及。鑽彌堅,不可入。在前在後,恍惚不可為象。此顏淵深知夫子之道,無窮盡、無方體,而歎之也。 循循,有次序貌。誘,引進也。博文約禮,教之序也。言夫子道雖高妙,而教人有序也。侯氏曰:「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約我以禮,克己復禮也。」程子曰:「此顏子稱聖人最切當處,聖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 卓,立貌。末,無也。此顏子自言其學之所至也。蓋悅之深而力之盡,所見益親,而又無所用其力也。吳氏曰:「所謂卓爾,亦在乎日用行事之間,非所謂窈冥昏默者。」程子曰:「到此地位,功夫尤難,直是峻絕,又大段著力不得。」楊氏曰:「自可欲之謂善,充而至於大,力行之積也。大而化之,則非力行所及矣,此顏子所以未達一閒也。」程子曰:「此顏子所以為深知孔子而善學之者也。」胡氏曰:「無上事而喟然歎,此顏子學既有得,故述其先難之故、後得之由,而歸功於聖人也。高堅前後,語道體也。仰鑽瞻忽,未領其要也。惟夫子循循善誘,先博我以文,使我知古今,達事變;然後約我以禮,使我尊所間,行所知。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飽,是以欲罷而不能,盡心盡力,不少休廢。然後見夫子所立之卓然,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是蓋不怠所從,必欲至乎卓立之地也。抑斯歎也,其在請事斯語之後,三月不違之時乎?」 【論語正義】 顏淵喟然歎曰:“喟,歎聲。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言不可窮盡。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言恍惚不可為形象。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循循,次序貌。誘,進也。言夫子正以此道進勸人有所序。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孔曰:“言夫子既以文章開博我,又以禮節節約我,使我欲罷而不能。已竭我才矣,其有所立則又卓然不可及。言已雖蒙夫子之善誘,猶不能及夫子之所立。” [表情]正義曰:“仰”者,《說文》:“仰,舉也。”《廣雅 釋詁》:“卬,嚮也。”“卬”與“仰”同,謂舉向上也。“彌”,《說文》作“{镸爾}”,云“久長也”。《儀禮 士冠禮注》:“彌,益也。”“鑽”者,《說文》云:“鑽,所以穿也。”《漢嚴發碑》:“鐫堅仰高。”鑽作鐫,當由《齊》、《古》文異。“堅”者,《爾雅釋詁》:“堅,固也。”《論衡恢國篇》解此二句云:“此言顔子學於孔子,積累歲月,見道彌深也。”“瞻”者,《爾雅 釋詁》:“瞻,視也。”“忽”者,《左傳》:“其亡也忽焉。”杜注:“忽,速貌。”“瞻之在前”,謂夫子道若可見也;“忽焉在後”,謂終不可見也。邢本、集注本“忽焉”作“忽然”,誤。“循循”或作“恂恂”,《後漢書趙壹傳》:“換恂恂善誘之德。”注引《論語》“夫子恂恂然善誘人”。又《李膺傳注》、《三國志步隲傳》、《孟子明堂章章指》引文並同。又蔡邕《姜伯淮碑》、《後漢郭泰傳論》、《宋書禮志》載晉袁瓌疏、《南史王琳傳》、《魏書高允傳》、《賈思伯傳》、《隨書煬帝紀》用此文,亦作“恂恂”,其《趙壹傳》注先引《論語》,複云“恂恂,恭順貌”,與鄭注《鄉黨》“恂恂,恭順貌”同。故翟氏灝《攷異》、馮氏登府《異文攷證》、臧氏庸《鄭注輯本》並以“恭順”之訓亦本鄭氏,則謂鄭本作“恂恂”矣。博文、約禮,即善誘之法。先博文,後約禮,所謂循循也,顔子之所仰、所鑽者也。“罷”者,孫綽云:“猶罷息也。”“才”者,能也。“卓爾”者,《說文》:“卓,高也。卓,古文{上匕下早}。”《漢韓勅修孔廟禮器碑》“逴彌之思”,錢氏大昕《養新錄》謂即《論語》“卓爾”,此亦《齊》、《古》異文。鄭注云:“卓爾,絕望之辭。”絕望者,言絕於瞻望也。此探下文“欲從”、“末由”爲義。《法言學行篇》:“顔不孔,雖得天下,不足以爲樂,然亦有苦乎?曰顔若孔之卓之至也。或人瞿然曰:茲苦也,祇其所以爲樂也與!”是“卓爾”,乃言夫子之道極精微者,不敢必知,不可灼見,故以“如有”形之。《韓詩外傳》孔子與子夏論《書》云:“丘嘗悉心盡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後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見其裏,蓋謂精微者也。”《外傳》所云:“既立”,與此文所言“立”同。《孟子盡心篇》:“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爲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爲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中道而立”,亦謂道之高者、美者,與此文言“立”義亦同也。“能者從之”,明不能者難以從之,即此所言“欲從”、“末由”也。《春秋繁露 二端》云:“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覽求微細於無端之處,誠知小之將爲大也,微之將爲著也。吉凶未形,聖人所獨立也,雖欲從之,末由也與,此之謂也。”揆董所言,亦以“欲從”者,欲從夫子之所立也。聖不可及,矣聖但獨立。姚氏配中《一經廬文鈔》:“道也者,萬物之奧,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使各終其性命者也。是以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曲要,唯變所適,此則道之權也。知變化之道者,知神之所爲,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故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唯聖人則巽以行權。巽,入也,精義入神以致用。巽,伏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謂‘龍蛇之蟄以存身’,至精者也,至變者也,至神者也,聖人之所民極深而研幾也。”案:姚氏之論,聖道精矣。夫子“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即變動不居之謂。孟子言“大、化、聖、神”,皆是其詣意。顔子此言所以窺聖道者,在此時矣。道不外學,學不外禮,夫子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志學即博文也,立即立於禮也,亦即約禮也。如有所立卓爾,謂禮之所立,無非道也。顔子於博約之教,服習既久,故舉其所已知者以自明,求其所未知者以自勉。《莊子田子方篇》:“顔淵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既奔逸絕塵,而回瞠乎後矣!’”“奔逸絕塵”,則夫子之“所立卓爾”也。“回瞠乎後”,則“欲從”、“末由”也。惟欲從末由,故仰、鑽既竭,而彌高、彌堅也。在前可瞻,而忽焉在後也,此顔子未達一閒也。然雖欲從末由,而終是欲罷不能,故夫子又言回“吾見其進,未見其止矣”。“末由”,《史記世家》作“蔑繇”,“蔑”、“末”聲轉,“繇”、“由”今古文異。 [表情]注:“喟,歎聲。” [表情]正義曰:《說文》:“喟,大息也。”或作“嘳”。“歎,吟也。”顔子贊美聖道,自以竭力學之,終不可及,故有此歎。 [表情]注:“言不可窮盡。” [表情]正義曰:皇疏引孫綽曰:“夫有限之高,雖嵩岱可陵;有形之堅,雖金石可鑽。若乃彌高、彌堅,鑽、仰所不逮,故知絕域之高堅,未可以力至也。” [表情]注:“言恍惚不可為形象。” [表情]正義曰:《說文》“怳,狂貌。”引申爲無定之辭。“恍”即“怳”俗。《老子道德經》:“道之爲物,惟怳惟忽。”“惚”亦“忽”俗。 [表情]注:“循循”至“所序”。 [表情]正義曰:《說文》:“循,順行也。”順行則有次序,注就本字爲訓,亦得通也。“誘”,《說文》:“{上羊下處},相訹呼也。從厶羑。誘或從言秀。”《詩 野有死麕》傳:“誘,道也。”道與導同。《學記》云:“故君子之善喻也,道而弗牽。”又云:“道而弗牽則和。”《繁露基義》云:“凡有興者,稍稍上之,以遜順往,使人心說安之,無使人心恐。”即進勸人法也。 【論語全譯】 9·11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论语》 一起阅读并尊敬他们。】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看了《论语》之后,真的感觉受益匪浅,要学习孔子思想,尊敬古代先贤。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论语》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值得反复阅读,从中汲取智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智慧真伟大,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论语》真是一件美事,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起阅读《论语》,感受孔子的智慧,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思想影响深远,我们要尊敬和传承。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论语》,让我们更加懂得做人的道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论语》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借鉴。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尊敬孔子,传承中华文化。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让我们一起读《论语》,一起学习孔子的智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论语》的思想,值得我们尊敬和传承。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要认真学习,尊敬先贤。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论语》是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让我更加了解中华文化。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我们要尊敬和学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尊敬孔子,学习《论语》,传承中华文化。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论语》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从中汲取智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让我们一起读《论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