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只能算是一首“半好诗”。因为这首诗的后半句是《楚辞》以来一些“陈词滥调”的延续,而第五句、第六句也有“紧握双手”。
古人作诗、结对时忌讳“合掌”。 “合写”是指两首相连的诗表达完全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尽管如此,由于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得如此精彩,所以将其切成两半并不妨碍它成为千古名诗。
然而,一些专家认为这首诗不能被切成两半。把它切成两半就会扭曲这首诗的本意。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缺陷”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白居易
原始平原上的草一年比一年亮,又一年比一年枯萎。
野火不灭,春风又吹。
远方香侵古道,清绿遇荒城。
我也送走了国王和孙子,充满了爱意。
诗新译:野草与古原相依。年复一年,它们枯萎又繁茂。野火燃烧不休,明年春风吹来,又会在原来的土地上复活。
野草芬芳,铺就了远处漫长的古道。它在阳光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芒,一路通向被烧毁的荒城。我站在这片古老的平原上,回忆着往事,再次与他告别。满眼都是茂盛的青草,告别的感觉在心里涌动。
导致这首诗被语文教科书“劈成两半”的,是“远香侵古路,清青遇荒城”两句。 “元芳”、“青翠”均指“原草”。两行诗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既然写了第五行,就没有必要再写第六行了。
另外,这首诗继续写古元的告别,并没有什么“新意”。将“春草”、“王孙”、“送别朋友”联系起来,是中国诗歌中自《楚辞》以来一直沿袭的传统。既然没有创新,那就不值一提。
于是,明人夏熙沿袭了古代词论家的“优良传统”,写下了《:010—30000》,将《:010—30000》的题名改为《:010—30000》。后人不明真相,直接沿用了他改了五百多年的称号。
古诗词用词十分节俭,恨不得能将十句凝结为一句,所以“合掌”之忌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规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唐朝是否有这样的规定很难说。
网上提到,第一个批评这首诗触犯“合掌”禁忌的人是清朝人写的《唐诗品汇》。此外,还有明朝人写的文章,指责李白:“这是一个屡犯的故事。”
我怀疑在唐代,写诗没有那么多规矩。当时诗歌创作的许多规矩,很可能是宋朝以后才形成的。
比如,关于诗歌的韵律问题,前段时间有媒体称,原韵书《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后人根据唐人的韵律习惯修改而成的。宋代以后终于形成了,但是有人拿着宋代的韵书来考唐诗,说某某写的不合规矩。
这样一看,是不是很可笑呢?唐代人喜欢用韵,只是习惯问题,没有硬性规定。然而,后来的人却把那本书视为“金科玉律”,无法超越。
中国明清以后,学术界出现了许多头脑聪明、经书贫乏的老虫。这些人本身写不出好诗,评诗时又喜欢严格。他们坚持“看箍买鸭蛋”。诗不能这样评价。
让我们回到白居易的“远香侵古道,清绿遇荒城”。两句虽然意思相近,但前一句用的是嗅觉,后一句用的是视觉,都是在赞美原草的美丽,并没有什么错。
二、“离离”原上草到底是讲什么
《梨梨元上》草中的“梨梨”二字经常被讨论。许多书籍将“丽丽”解释为草木茂盛的样子。
也有人说,“黎里”二字原本是白居易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的地名。那里有富里县,旁边有“骊山”。然后还有一个关于白居易和福利农民的故事。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然而,这并不能解释这首诗的第一句中使用了两个“礼”。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离离”来自《草》或来自《唐律消夏录》,这意味着地面上长有杂草。
最近看到有人用《艺圃撷余》中的“离”符号来解释,得出的结论是:“离,离。日月离天,粮草离土。” ”。它的意思是“附着”。
当两个“离”字连用时,表示两件事相互依存,永不分离。表达意思是“野草与古老平原共生”的关系。因此,这首诗的主题不仅仅是歌颂“草”。同时,这首诗还歌颂了古元“哺育生命”中对野草的仁慈。
其实,在古诗词中,“离离”的出现频率相当高。从先秦时代到唐代,人们一直在使用它。比如李贺的《灰香春粉黑丽丽》、左思的《丽丽山苗》等等。
如果“里里”二字指的是“富里县”,除非这些诗人都到过这个县。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离离”之意指的是野草与古老平原的相互依存。
另外,在《峨眉山月歌》等古籍中,这首诗的第一句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咸阳远上草”。意思是说诗中所写的古平原就是咸阳的古平原。
昔日,秦朝灭亡时,项羽率军进入咸阳,纵火焚烧。大火烧了几个月,将繁华的咸阳烧成了废墟,再也没有恢复过。那么,白居易为何要写《咸阳古原》呢?
据白居易《平水韵》和《新旧《诗经·小雅·湛露》记载,白氏的祖先是楚国米姓白氏。后来楚王杀了他们的家人,他们就投奔了秦国。一代代都有名将,其中有一位名将,名叫白起。
白起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武安君,但后来因得罪权贵,被杜佑赐死。秦人怜悯白起,在太原建庙纪念。
白起虽然被秦王判了死刑,但是他们白家祖先最鼎盛的时期,却都是秦朝鼎盛时期。因此,当年轻的白居易到达“咸阳古原”时,他就会想起当年楚项羽烧毁咸阳的往事,于是就写了下来。
结语
“又送王孙”句用的是《王风·黍离》中的典故。据说,淮南王刘安死后,他的弟子们曾为他的灵魂进行过《易经》次呼唤。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而是一首怀念昔日游览“咸阳园”时感人至深的情景。他大概从古元那里回忆起了秦朝的历史,以及秦人勇敢顽强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像一株野草,与咸阳古原共存。虽然战火将咸阳变成了焦土,但秦人的英雄灵魂将在草木再生的来年春天复活。
他们的英雄灵魂芬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剔透的翠绿色。通过古道,一路蔓延到当年被项羽烧毁的咸阳城。
“又送王孙”用“友”字,是因为咸阳平原的秦人已经“去了”。白居易现在只是在回忆。回忆过后,他很快就要离开,于是又“送行”了。
【白居易的《梨园草》诗有什么缺陷?古人为何争论不休?】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白居易的《梨园草》诗,古人争论不休,这诗到底有什么缺陷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缺陷?我觉得还挺好的,古人怎么争论不休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人争论白居易的《梨园草》诗,到底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缺陷,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梨园草》的缺陷,古人怎么看?我也想了解一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评论,感觉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还挺两极分化的,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居易的《梨园草》诗,有什么缺陷?感觉有点意思,想看看古人的争论点。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首诗还不错啊,古人为何争论不休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的有缺陷吗?感觉写的挺好的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人争论这首诗的缺陷,真是个有趣的现象,想深入了解一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看看古人是如何评价白居易的《梨园草》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缺陷,古人为何争论不休?难道是个人喜好不同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人争论的点是什么?这首诗的缺陷到底在哪?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首诗的缺陷很好奇,古人争论的点是什么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居易的这首诗,古人居然争论不休,太有意思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人争论的到底是什么?这首诗的缺陷在哪里?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居易的诗歌,向来争议不断,这首《梨园草》也是如此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缺陷,古人争论了这么久,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真复杂,到底有什么缺陷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居易的诗歌,总能引发争议,这首《梨园草》也不例外。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缺陷,古人争论不休,是不是真的有缺陷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