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6年至787年间,青年白居易写下这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名扬长安。这首诗很简单,通俗易懂,清清楚楚如字,但只有十个字,三四句,却是后人难以超越的经典。
既然是好诗,肯定会有人模仿。自然,模仿白居易这首诗的人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是北宋怪人林逋,二是郭沫若。
白居易这首诗问世195年后,北宋极客林逋仿效,写出了一首宋诗《点绛唇》。林逋以鹤为子,以梅花为妻。虽然他的行为有些奇怪,但他却是宋代公认的诗词大师。他的《山园小梅》是梅花诗中的经典之作。他对宋诗的模仿自然也不错。一千多年后,现代文坛巨匠郭沫若也临摹了一首现代诗。郭老是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水平不低。
此后,《草》的唐诗、宋词、现代诗版本全部问世。对比三首诗的水平,很明显宋词和现代诗不如白居易的原作。但最后两个仿制品有可比性吗?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
《点绛唇·金谷年年》
北宋。林布
金谷里,年年春色谁主?残花落下的地方,满地都是烟雨。
又是骊歌,黄昏的长亭。国王与孙子去时,树木繁茂无数,南北东西都有道路。
林逋的诗用春草的色彩来形容离别的悲伤。诗的上半部分开头用了一个典故。他写出了“春色无主”的离别无奈,并用“落花”、“烟雨”等意象来表达“烟雨里”的凄美。
诗的后半部分从视觉转向听觉,一首别离之歌响彻凉亭的暮色。最后的笔画几乎都是模仿白居易的《草》。 “香草”铺满了前方的路,渲染出古典诗词中美丽的告别场景。这首诗抒发感情,不留痕迹;它以草抒情,却没有一个“草”字,完美地诠释了古诗的淡雅与含蓄之美。
我们来看看郭沫若的这首现代诗,写于1956年5月31日,当时郭沫若58岁。这首诗把白居易的“野草”变成了乡村的一片“绿草”。它是理想的体现。在那个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力量。这首诗使用了多个“你”,贯穿全文,非常有力。 “生死无尽”、“不畏艰辛、严寒、风雨”等词语,都是对白居易原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的有力诠释。
看看这首诗,充满哲理,语言也很流畅,但它却遭遇了现代诗的通病:语言过于直白。很多新诗都存在这个问题。把诗变成口号很容易。这样的作品,初读时可能会觉得颇具震撼力,但细细读来却毫无魅力可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太接受现代诗歌的原因。
【郭沫若版的《梨园上草》气势磅礴,但也存在现代诗歌的通病。】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郭沫若版的《梨园上草》确实气势磅礴,但有时也显得过于宏大,缺少一些细腻的情感表达。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代诗歌的通病?可能指的是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郭沫若的诗歌总是充满着一种英雄气概,读起来很热血沸腾!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梨园上草》里有很多精彩的词句,让人印象深刻。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代诗歌的通病?我觉得郭沫若的诗歌还是很有自己的风格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郭沫若的诗歌,充满了力量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梨园上草》后,感觉郭沫若对传统戏曲的理解很深刻。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气势磅礴,但有时也会让人觉得有点空洞。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很美,很有画面感。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代诗歌的通病?感觉郭沫若的诗歌还是很有时代特色的。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郭沫若的诗歌总是充满着一种浪漫主义色彩。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梨园上草》里的那些人物形象,很生动。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郭沫若的诗歌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代诗歌的通病?我觉得这和作者的个人风格有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郭沫若的《梨园上草》是我最喜欢的诗歌之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郭沫若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代诗歌的通病?每个时代的诗歌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郭沫若的诗歌总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郭沫若的诗歌读起来很舒服,很流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梨园上草》是一部很有思想深度的诗歌作品。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