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忘川正座
王伟
天雨积,烟花晚,藜蒸熟。
荒漠稻田白鹭飞,夏日阴树黄莺鸣。
在山里,我学会静静地观赏芙蓉树,在松树下,我在清净的屋子里折露向日葵。
老人正在和其他人争夺座位,海鸥却对发生的事情更加怀疑。
王川庄:王维在汪川的宅邸,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王维隐居于此。
藜(l):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幼叶可食用。
黍(sh):谷物名,古时主食。
襷东葑(z):给东方田里劳作的人送饭。葑:耕种了一年的田。一般指农田。
啭(zhun):鸟儿轻柔的鸣叫声。鸟儿温柔的叫声。
修静:指修习清静的心。也指过平静的生活。
葵:向日葵。向日葵是古代重要的蔬菜,被誉为“百菜之主”。
争一席:意思是想隐居山林,与世事无关。
忘川真是王维的福地。王维在此写春,意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写秋天,就是“空山新雨后,秋天来得晚”。写夏天的时候,最好听的歌就是这首《积雨辋川庄作》。有多好?有评论家认为,唐代齐鲁最重要的著作不是崔浩的《黄鹤楼》,也不是杜甫的《登高》,而是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到底有什么好呢?
我们先看第一联:“积雨空林烟花满,藜蒸熟”。这真是一幅烟火气十足的天家乐图。 “积雨空林,烟花晚”是什么意思?连续几天下雨,空气非常潮湿,火很难烧起来。就连做饭的烟升起来也很慢。王维还有一句名言,叫“大漠孤烟直”。沙漠上空,空气干燥,无风,因此烟雾直冲云霄。望川则不同。夏天的天空,雨云低垂,炊烟微弱地徐徐升起。一者孤直,一者迟到。对比一下,大家就会明白王伟观察生活是多么细致,描绘生活是多么生动。
看第二句:“蒸藜麦、熟小米、大米。”藜麦就是我们常说的灰菜,至今仍是常见的野菜。小米就是小米,也叫大黄米。古代为五谷之一,主食。 “蒸藜麦熟小米”简单来说就是做饭,但它不是普通的饭菜,而是最简单的简餐。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这是一顿简单的饭菜?因为做饭的目的是“付东分”,就是给村东头地里劳作的人们送饭菜。
天雨积,烟花晚,藜蒸熟。
古代对土地的描述比今天复杂得多。按照《说文解字》,第一年开垦的土地叫苏,第二年开垦的土地叫辛,第三年开垦的土地叫歙。连续耕种三年后,必须将土地休耕并换成另一块土地。盘、辛、畲,在古代本来是分得很细的。但到了唐代,人工施肥的能力提高了,关中平原的土地基本不再轮作作物。因此,Bo和She就成了领域的代名词。农妇给农民带来饭菜,自然不会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是简单的饭菜。这是“蒸藜麦、煮熟的小米和大米”。 “雨已积林,烟花晚了,饭正在蒸熟。”我们仿佛看到了雨雾笼罩的村庄,炊烟低低的村庄上空,还有村里忙碌的农妇。这是多么富有啊。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而且,由于农妇要付出很多钱,我们的注意力自然就转向了村外的土地。那里怎么样?
看这对联:“荒漠稻田白鹭飞,夏阴树黄莺鸣”。广阔的稻田上,白鹭优雅地飞翔,茂密的树林里,黄莺欢快地歌唱。这副对联实在是太美了。美在哪里?首先是颜色搭配得好。一只白鹭,一只黄莺,多么美丽的色彩。问题是,世界上只有两种颜色吗:白色和黄色?当然不是。长满稻谷的稻田绿油油的,夏天的树林也绿油油的。虽然诗中只出现了黄色和白色,但我们也可以自动添加深绿色和浅绿色。这是一幅多么干净、明亮的画面啊。不仅颜色搭配得很好,两只鸟也很相配。白鹭是一种体形优美的大鸟,我们就让它飞过稻田。白鹭飞翔时,它优雅地伸展着身体,我们的眼睛都亮了。黄莺是一种小鸟,声音很美,所以我们让它在树荫下唱歌。黄莺的歌声清脆悠扬,我们的耳朵都醉了。将大鸟与小鸟进行比较,将动作与声音进行比较,这很好,对吗?这还不够。这副对联的形容词也用得很好。什么形容词? “沫沫”和“音音”。这里还有另一个案例。
我们一直在说,所有的场景语言都是爱的语言。王维写的是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村庄,这样一片风景如画的稻田。他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要知道,忘川是他的家,他不仅为之着迷,而且为之陶醉。这样,颈联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山上静观芙蓉,松树下折露葵”。这副对联真是平和又禅意。木槿花早上开花,傍晚落下。诗人在山中静静地休息。朝见芙蓉花开,暮落落,他自然能明白人生的盛衰。这就是“学会静静地观察山里的芙蓉”。
“松下星斋泽鲁奎”怎么样?就是在常青的松林下安静地生活,只采摘带露水的葵菜来吃,长期吃素。为什么一定是向日葵呢?要知道,向日葵曾经是古代最常吃的菜肴,被誉为百菜之主。《诗经·七月》 刚才不是说“六月吃鱿鱼豆芽,七月煮葵花豆芽”吗?更有名的是“翠园向日葵,朝露待夕阳”。问题是,唐朝以后这种菜就很少吃了。为什么?因为味道不好。追求享受的人们早已改变了口味,转而吃新蔬菜。然而正因为如此,葵有着一种天生的生命感。曾经辉煌,最终黯淡,这不就是人生一样可以品味的东西吗?这样看来,“学静观山间芙蓉树,松树下清屋折露葵”,不只是日常生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世事冷热,人生难料。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争取点什么呢?为什么不回归自然,静静地品味这份孤独,保持一颗纯粹的心呢?问题是,这就是诗人的想法。外人能理解诗人的冷漠吗?
我们看最后一副联:“野老与人争席,海鸥多疑”。这副对联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争夺席位。这是《庄子·寓言篇》中提到的一件事。有一个学者叫杨朱,去跟老子学道。一路上,客栈主人对他细心招待,其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当他学完回来后,其他客人也不再让座。相反,他们都与他“竞争”。 “坐”,坐下。为什么?因为杨朱通过学习领悟了自然之道,所以他看起来不再有异样了。
第二个典故是关于海鸥的。这是《列子·黄帝》中的一个典故。一个人没有心计的时候,海鸥就会和他一起玩耍。一旦他想捉海鸥,海鸥就会离开他。这两个典故并不复杂。那么问题来了,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呢?一种解释是:我已经和杨朱一样与忘川人争一席之地了,为什么海鸥还怀疑我呢?另一种解释是:我已经奋斗够了,不再参与俗世。为什么人们仍然怀疑我?哪一种更合理呢?我个人更喜欢第二种。我一直觉得王维不可能真的像陶渊明那样,挂上帽子直接回去当个农民。王维一直都是半官半隐,没有放弃士大夫的身份。所以,他可以看着农妇蒸藜麦、煮小米,农民种稻耕田,但他呢?但也只是为了观赏木槿和露葵而已。他或许在精神上已经放下了,但他与现实政治的联系并没有真正被切断,所以有人怀疑他只是假装隐居。他会回答:“老夫与人争席,海鸥何必多疑呢?”
【王伟《积雨辋川庄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