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内含西岭千秋雪,门外停靠东吴千里之外的船只。
这是诗人杜甫在成都写下的一首诗,其名千古流传。
如果天气条件好,从成都就能看到西岭雪山的白雪,但诗人说“门锚东吴万里船”,从千里之外就能看到东吴的雪从您家门口。船,这是现实的还是艺术的夸张?
提到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我们就会想到长江。提到广州,我们就会想到珠江。这些城市都有港口,或靠海,或沿江,航运业十分发达。然而,当人们提到成都时,可能会想到成都东站和双流机场。确实,成都的高铁、航空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然而成都没有港口!
2010年开工建设的闽江航电开发项目,投资220亿元,打通闽江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连接。该港口位于乐山市,又称成都港。成都经济区“无港”的历史已经结束。
但这个口岸所在的岷江距成都120公里,杜先生的草房就位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他显然没有那么好的视力。
难道只是诗人圣人的天才,就能将一艘船停泊在距离东吴千里之外的地方吗?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成都自战国后期以来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一、成都通航目的
说起成都通用航空的历史,李兵无法回避。
公元前272年,秦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形成了皮江、涧江。两条河分别从北、西环绕城市,在成都东南角交汇。从此,成都可以“泛舟江上,行万里路”了。
李冰这样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攻打楚国。最重要的是运兵粮粮,其次是灌溉。
《战国策》 据记载,张仪向楚王分析秦国在巴蜀的行动时说:“秦国之西有巴蜀。载谷子的方舟从文山出发,顺流而下至郢城,三千余里。方舟……一日行三千余里,不费一身汗。”
公元前280年,成都通航前,秦将司马错出兵伐楚。然而,当大军进入重庆后,却因粮草无法及时补充而不得不停下来。成都的战备物资要经过50多公里的陆路才登上岷江。
此后,秦国多次进攻楚国,均未成功。直到成都通航后不久(公元前223年),秦国百万大军直接从成都登船,顺着岷江、长江而下,终于一举灭掉了楚国,两年后统一中国。
数百年后,类似的场景再次发生。为了灭东吴,统一天下,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浚在益州(州治今四川成都)建造战船。他控制了数万洪军,最终消灭了他们。失去东吴,实现大统一。
另一位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对此事感叹:
王瑞楼的船南下益州,金陵王伤心发脾气。
千寻的铁链沉入河底,一面旗帜从石头中掉了出来。
……
意外?
四川盆地过去很少遭受战争,但成都却成为了发动战争的港口。
2、航运繁荣的开始
回到正题,无论如何,通航虽然是为了备战,但却让成都这个纯粹的内陆城市实现了通江通海的愿望,从而与中国建立了水路联系。江浙地区富饶。
此后,水运逐渐发展成为成都与川外其他地区交通的重要手段。由于山脉的阻隔,从成都通过陆路出川十分困难。 “川路难,登天难”。但成都平原水系发达,常年不结冰。因此,水运已逐渐取代陆路成为成都人出川的主要交通方式。
到唐代,成都已发展成为水陆兼用、商品文化荟萃的大都市。有“兴一利二”之说。吴彦、蜀马相连,往来吴、蜀的船只停泊在万里桥等码头。沿着锦江至浣花溪,满载粮食的石斛船在朝阳下在锦江上起航,黄昏时分,短途运输的商船陆续返港。
唐代诗人陆伦在《送何召下第后归蜀》中云:“水道通海货,地理位置有利吴风”。
这一时期的成都,河流环绕城市,水流过街道。杜甫因此将成都称为“河城”。而他的茅草屋就位于浣花江畔。能看到“东吴船千里之外门外”的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因为成都通航,杜甫才得以顺流而下。在取得唐军安史之乱的伟大胜利后,他欣喜若狂地写道:
白天要唱歌,就需要酗酒。青春是归家的好伴侣。
也就是说,从巴峡经过巫峡,然后下到襄阳,往洛阳方向走。
可见,这位诗歌老老师不愧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3、航运繁荣期
三国时期,费祎出使东吴,曾在成都南门外的桥上乘船。诸葛亮宰相告别时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这座桥被称为“万里桥”。
据《第《成都市交通志》号》记载,唐代贞元年间,晋江万里桥一带港口交通繁忙,商贾云集,阁楼酒楼鳞次栉比。
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成都码头的发展。到了明代,九眼桥一带形成了码头装卸、物资储存和中转的集中区域。
沿府河、南河分布码头较多。客运和货运分开。不同的货物使用不同的码头。有专门的柴、米、油、盐、棉、丝、药材码头。成都人甚至根据出售的货物将这些码头称为柴码头、米码头等,如北门桥附近的柴码头、南北门的米码头、药材码头等,东门有丝绸码头、棉花码头。等待。
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成都的大规模重建,岷江上游山区的木材供应量增加,锦江沿岸的木材码头和木材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成都北门。
雍正年间,东门、南门的锦江沿岸码头成为航运贸易最繁华的地区。
到了清末,晋江沿线逐渐形成了东门、北门、南门三大码头区。各地生产的丝、棉、米、柴、油、烟等物品,都在这些码头上收集和分发。
4、衰退期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水道淤积,纤道荒凉,成都的水运开始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疏浚航道,加强整顿,水运一度繁荣,但这只是昙花一现。 20世纪60年代,成都的水运再次衰退,直至1970年代锦江完全断流。
原因一方面是都江堰的来水主要用于灌溉,岷江上修建了许多水坝,减少了锦江的水量。 20世纪70年代,古佛堰重建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高山峻岭不再是障碍。铁路、公路等更先进、更高效的运输方式的兴起。随着成昆、保成、成渝等铁路的建设,无论是进出四川的人员还是物资都越来越受欢迎。所有的方法都被替换了。
【成都没有港口,那杜甫的《东吴万里船》怎么了?】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成都确实没有港口,但杜甫的诗歌里也不一定非要写实吧,艺术创作嘛,想象力很重要!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诗歌里的“东吴万里船”可能是杜甫想象出来的,毕竟诗歌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是用来记流水账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意境和现实地点不一定完全对应,这首诗歌的重点应该是在“万里”和“船”的意象上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成都虽然没有港口,但杜甫的想象力可是很丰富的,这首诗歌写得很有意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意境很重要,不一定需要和现实完全吻合!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甫的这首诗歌应该是借景抒情,不是写实记录!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成都确实没有港口,但杜甫的这首诗歌真的很好听!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甫的诗歌,总是有种别样的魅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意境,而不是它的真实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歌的重点在于表达“东吴万里船”的壮阔景象!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成都没有港口,但这并不影响杜甫的创作!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想象力,这首诗歌就很美!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是用来记录事实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意境很重要,这首诗歌的意境很美!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甫的诗歌总是那么让人感动!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意境,在于它的情感!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歌,充满了对东吴的向往!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是人类精神的宝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甫的诗歌,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无限可能!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