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我为你着想,第一次教导你”——把一本哲学书变成一本讲道书
汉代的《想尔注》可谓极具创意。《想尔注》虽然叫“注释”,但并不是为了对《老子》原文进行逐字注释以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而是在《老子》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理论。
(1)《想尔注》 重点“思考培训”
道教经典《传授经戒仪注诀》列出了道士应当诵读的十卷经文,其中第五卷和第六卷是《老子想尔注》。《传授经戒仪注诀》 这解释了《想尔注》的由来:
他从师父那里得道,化为西蜀。蜀风浅,尚未明。我请你想一想,以便你第一次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刚回来时的关系,和舒茜的关系大体相同。言语相近,事物相通。三年级要求纪律和帮助大家,所以排在《河上》之后。《河上》 《想尔》,注释各有差异,大字的体例,含义也不同,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化为含义的。部分解决方案。 5
这段话清楚地解释了《想尔注》的初衷。它不是解释《老子》原文的学术注释,而是“师道化西蜀”的依托对象。这也解释了《想尔注》系统改造《老子》的原因,就是“托你思你,教你第一时间回报”,最终达到“济民济民,扬帆远航”的宗教目标。饶宗颐老师的评语《想尔注》“言辞切中要害”“评论浅薄轻蔑”。因为这篇笔记的对象是那些无法理解得道者奥义的蜀国宗教人士。要教育这些普通信徒,我们只能用通俗易懂的注释来帮助他们了解五斗米的新方式。有时我们甚至直接用神话传说来解释经文,如“名成身退,天道”的解释,注释时提到“范蠡乘船而去”6、 《不得已》的解释是:“封侯助黄帝伐蚩尤,鲁王助武王伐纣,二人不得已。” 7 《想尔注》 注《老子》的目的主要是在享有盛誉的《老子》的基础上传播道教教义。无意忠实地对原文进行“注释”。因此,《想尔注》中的“注”的本质是“训练”8。
(二)《一、道。立戒》——凸显道戒
现在很清楚,“笔记”实际上是“训练”。《说文解字·言部》 “训练”的解释是“传教”,“传道者解释和教导。他们必须遵循逻辑。推而广之,一切服从都称为训练。” 《想尔注》作为“带练归来”和“济宗大行”的“传道”,与无斗米道信徒的修行和公祭酒不断传讲的教义密切相关,是对信徒具有约束力的戒律。
《想尔注》,“道”被神化,有意志。作为有意志的神,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训诫世人,颁布道德戒律,教育信徒,所以《想尔注》中“道戒”的地位极为突出。《想尔注》 注释《老子》 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是世间之道”,提出“一为道,立戒律”9.注释《老子》 第十章“宰英颇” 《宝义》还提到“今日宣讲戒律,教人遵守戒律,不犯戒律”10。现存《想尔注》中经常提到“戒律”和“道戒”,如:“戒律是深渊,道如水,人如鱼,鱼失深渊而入水则死,人不守戒则死。 ”。 11 《老子》 第35章“眼见不足,耳闻不足,不能用之”。《想尔注》注曰:“道乐朴素,无言无余,见道言听道戒,未必足矣”。看到和听到的事情很难做到。如果你能做到并使用它,你就不能拥有所有的祝福。” 12 《老子》 第二十四章《正道》是这样解释的:“欲得仙、长生、天福,当行之。 “信道,守戒,守道,不做错事。”十三帝是求仙最积极的阶层,人人都希望能像黄帝那样“斗仙、学仙”。为此,《想尔注》指出,帝王即使身居高位,也必须遵守《道戒》:“天子、诸侯虽有荣光,受人尊敬,但须注意宁静,恪守规矩。”以道戒。” 14“王虽为王,也必须遵守道戒。” “恭敬,常敬畏道,遵行戒律。” 15位皇帝也需要遵守戒律,才能使天下臣服,实现太平,长寿成仙。
秦汉时期盛行仙术。除了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被动向神仙求丹之外,也有人主动修行,希望长生不老,长生不老。但《想尔注》明确告诉世人,如果不能遵守戒律,只是修行各种道法,长生不老只能是痴心妄想。为了突出遵守戒律在追求长生不老中的作用,《想尔注》斥责了其他修炼方法,说道:
世间常见的伎俩,就是把五宝称为一,闭上眼睛想一想,希望能得到幸福,但这是错误的;重生将会很遥远。 16
道教教人通过合精成神。当今世界,人们以虚伪的手法来颂扬道,依靠黄帝、玄女、公子、戎成的教诲。如果不对女儿做任何事,他们的思想就会回归精髓,补充大脑。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一致,他们就会失去警惕。为了享乐,不能种植财宝。 17 号
特气柔。 ……又修胎儿,锻炼身体……又说人体有门窗,但都是假的,不能用,用的人会受到大欺。 18
《想尔注》闭目沉思、补气补脑、室内练、室内练、守一、行气等都被视为“假招数”。《想尔注》 严厉批评脱离伦理道德、蔑视道教戒律而寻求炼丹养生、延年益寿的做法。《想尔注》认为真正的“守一”是“守道戒”,而不是守五脏六腑就是“守一”,《想尔注》也不认为“守精”就是“守一” “保留一个”。要想长寿、长寿、不朽,最重要的是遵守诫命。 “神仙畏死而信道守戒,故与生和谐”。 19 唯有坚守“道戒”的人,才能永生。
“道”向世人颁布戒律,以世人生之乐、死之恶作为赏罚,与人立约。老君传授给张陵的《正一联盟力之道》中的“联盟”,就是“联盟誓言”。人与神结盟,因联盟而强大。至此,我们明白《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重点是“思惟戒律”。这些训诫在文中也被落实为“思君戒”,是道教创立和发展初期对信众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不仅要有精神信仰,而且这种信仰还必须获得必要的组织形式,即实现这种信仰所需要的组织、制度、教规、戒律等。 “道戒”只有制度化、仪式化才需要。饶宗颐老师曾说过:“道教有戒律来解释教义,也立戒律来遵守和遵守,这样才能成为宗教”。 20 《想尔注》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道教戒律,特别强调“戒”的功能:遵守道戒,就会与生命合一;遵守道戒,就会与生命合一;遵守道戒,就会与生命合一;遵守道戒,就会与生命合一;遵守道戒,就会与生命合一;遵守道戒,就会与生命合一;遵守道戒,就会与生命合一。失去了道戒,生命就遥远了。
2、篡改经文的文字,曲解经文的意思
饶宗颐老师在《想尔注》上有这样的评论。他说:
《想尔注》和和尚《想尔注》分享炼气、滋补的理论。不过,大河仍然考虑到了老子的哲学及其文学意义的连贯性。《注》 他创立了自己的道教戒律,表达了自己的真道。他几乎放弃谈论老子哲学,甚至对文学和科学的注释也常常曲解。 21
这些注解相当肤浅,解释也多种多样,常常与老子的本意相矛盾。 22
确实,正如饶老师所言,《想尔》作为《想尔注》的“注释”,充满了“曲解”、“离经叛道”和篡改,“违背了老子的初衷”。所谓“笔记”,其实就是对原作进行系统改造,使其适合我的使用。《老子》 《想尔注》使用的原文已被早期道士删除、添加和修改。 “兮”、“着”、“之”、“也”、“言”等助词全部删除;例如原文中“智者不使夫智”,敢做事,无所事事,皆可治愈。”在“敢”字后面加上“不”字,删除“无为”三个字,使意思相反23;如《老子》中“以其无私”一词,故将“能成为自己的私有”的“私有”改为“尸体”; “, 等等。
下面分析《老子》注释《想尔注》的几个关键歪曲和伪造。
(1) 生,道的另一种形式—— 等同于“生”和“道”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处于核心地位。对“道”的注释无疑是注释者最重要的工作。《老子》 评论员深知“道”的重要性,将自己最关心的“生”问题与“道”同等对待。这完全突破了原文,引入了新的核心概念。这是道家思想的新发展,是通过篡改原文而达到的。
为了强化“诞生”的概念,直接对经文进行了篡改。《想尔注》第二十五章讲“域内有四大,王占据其中之一”。《老子》 说“他生于一”,“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中的“人也大”也直接是“生大”24,并指出:
四大要素中,哪一项最大?道是最伟大的。 “域内有四大主宰,生于一处。”四大专业之中,一出而生。生命是道的另一个实体。 25
普通版《想尔注》 第十六章原文为“知长荣,荣为公,公为王,王为天,天为道,道为长”,《老子》 带注释的原文《想尔注》就是“知长荣,荣为公。”公可以生,公可以生,生可以天,天可以做,道可以长”,原来“王” ”又改为“生”,说“公能生”,这句话解释为“能行道公政,故常为命。”以下原文“生能天” ”被《老子》解释为“若能长生,亦为天之副”26。
(2)“我是道,我与我同”——将“道”拟人化
《想尔注》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等表述,表明了道的超越性、独创性和生成性。 “道”。它创造了万物,也是万物的因,但又不受任何因的支配。认识和掌握万因之因而本身无因的“道”是困难的。但在《老子》中,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被拟人化了。《老子》 将《想尔注》中出现的所有“我”解释为“道”。例如,《我之所以有大难,是因为我有身体》的注释中说:“我是道,我是一样的。” 34 注释“吾不知其名,而名道”,亦是“吾即道”。 ”,类似的表述比比皆是。喜欢:
我是道。皇帝是第一,他也是道。同一只耳朵,如同万物之始,无名。 35
我是道。观之精愈,皆归其本,故人应慎其本。 36
我道知道古今自始至终同路,就是这样。 37
我道共见天下尊严。 38
“我”变成了“道”,“道”不再是《想尔注》中“元兮”、“瞻兮”、“孤兮”、“恍惚”的形而上存在,而是有偏好的。一个具有判断、选择、意志和目的的人格化存在。《老子》说:“生气的人就是生气的人,道不喜欢他们。” 39、“人做事,不畏道戒,道失了,道自然就消失了。” 40 在这里,“道”就像人一样,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可以接受也可以放弃。
拟人化的“道”必须与世界沟通,基本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直接与世界对话,指导世界的生活。例如,《老子》第11章:“三十辐为一轴,无则可作车”。《想尔注》曰:“古时无车,退则遣奚仲筑之。”他盖了一座房子,并把它改造成一个房间。如果有房间,就会使用它。 ”“道帝造之。”41
《老子》曰:“此三物难作,无道不可作。”这些器皿是人类无法制造的。没有“道”派奚仲、黄帝等神来使之。这些东西不会出现在人间。人格化的“道”成为事物背后的推动者,使一切事件发生。
(三)《我是仙》——变“道”为仙
《想尔注》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世俗生活引向仙界,让人们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在《想尔注》 中有很多关于这个愿望的参考。喜欢:
道士怕羞辱,所以不贪图荣华,而是一心一意于道,只求长生不老。 42
道家知道,世事、高位、高俸、锦衣、美食、财宝,都不能长寿。 43
《想尔注》 原文中并没有“不朽”这个概念,但是《想尔注》却大量提到了“不朽”。《老子》将“仙”解释为“山上的人”。《想尔注》、《说文解字·人部》中的“我”基本注释为“不朽”,“不朽”被提及十多次。例如,第20章中的《老子》“我的灵魂没有表现出迹象”,《想尔注》被解释为“我是不朽的”44。《老子》第20章“我想和别人不一样,但我看重吃掉我的妈妈。” 《想尔注》解释道:“神仙与常人不同,他们不看重荣华富贵,但看重吃母亲。吃母亲的人,身体也好,胃负责五藏。”俗人食五谷则死,无五谷则气归胃。”45除“仙”。此外,《老子》还提到“不朽长寿”十余次,如“遵循道戒,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将成仙”46。
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追求超越的世界是宗教的核心问题。《想尔注》 通过化“道”为仙,创造一个超越世俗生活的理想境界,一个不朽、自由的世界。在仙界里,人超越了自然的限制而得以飞升,超越了生命的限制而得以永生。
(4)“散之为气,聚之为太上老君”——神化“道”
《想尔注》不仅将《想尔注》文章中的许多术语人格化和永垂不朽,而且还神化了它们。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命题是“散则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47。
“一”作为哲学术语的创造性运用始于老子。当他用“一”、“喜”、“为”三个字来解释“道”不能被感官所捕获时,他说:“此三者不可质疑,故混为一”。 (《想尔注》第十章四)“一”如此重要,几乎可以被视为“道”的别名。因此,后人在了解“道”与“一”的关系时,很容易将“道”与“一”联系起来。例如,《老子》提出“道无双,故名一”48,《老子》又说“道是究竟本质,不可形,不可名,强行称为太一”。给它起个名字”49.
当《韩非子·扬权》理解“一”时,他做出了与哲学思辨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突破。《吕氏春秋·大乐》 第10章有一句“若怀一物,怎能形影不离?” 《想尔注》 注释说:
一是道。现在人体内是什么?保留它的目的是什么?一不在人身,有身者知,世间往往是假的,不是真道;一种是在天地之外,进入天地之间,但出入人体时,都是在皮肤和耳朵里。不是唯一的地方。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主宰昆仑。他可能用同一只耳朵谈论虚无、自然或无名。今天我们是在讲道、劝诫人。如果你遵守诫命并且不违背它们,那么你就是在遵守诫命。如果你不遵守诫命,你就会失去一条诫命。世间常见的伎俩,就是指五宝为一,闭上眼睛想一想,希望能得到祝福,但这是不真实的,重生会很遥远。 50
这里,《老子》明确指出“一”即“道”,进而说“一”散则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这是老子第一次晋升“太上老君”,成为五配米的至高神。当我成为太上主,可以直接颁布道戒,当太上主能与张道陵立约,授权他掌管五斗米时,“道”将不再“神秘莫测”和“恍惚状”。哲学概念不再是只能通过“沉思”在思想中把握的抽象事物,而是五斗米的至高神、宗教的大神、宗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只是他在人间的执行者。他向张道陵显神迹,传授他“正盟之力之道”,并命他为天师,创立道教。
三、结论
《想尔注》 文中的一些表述确实暗示了对“道”的信仰,这是《想尔注》将道教解释为道教的基础。典型的例子是老子说“道”是“玄妙玄妙”53。老子用“玄”字来形容“道”,它的意思是遥远、深奥、隐秘、神秘、黑暗。 “玄”所蕴含的意义,无不指向某种神秘、深奥、深远的存在。由此可见,“道”是相当神秘的。又如老子云:“道,万物之奥秘”。 54(《老子》第62章)“敖”字和“玄”字一样,也有很深的宗教含义。说“道”是“万物的奥秘”,是指“道”是受人尊敬的地方,是礼拜的场所,能够庇护万物,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是人们祈求和信仰的对象。所有的事情。老子也详细描述了对此物的崇敬状态。他说:“古之善士,学问精深,不可辨,我不能认,故强相:喻言如冬涉河,犹如人。”害怕他的邻居;就像他的脸一样。” (《想尔注》第十五章)在这个存在面前,人们是那么的卑微,恭敬,虔诚,充满敬畏。老子接着说:“古时为何重视此道?不求而避免罪孽?故而贵于天下。” (《老子》第62章)人们之所以视“道”为崇高的东西,是因为当我们向它祈祷时,我们的愿望就会实现,我们的罪孽甚至会得到宽恕。
即便如此,在老子看来,由于“道”具有“无”的特性,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信仰“道”并不意味着信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外在的他者。《老子》中的“道”要与我们沟通,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以具体的道德命令来规范世俗生活。这比老子形而上的“道”更贴近人。《老子》 引导世人对这个人格化的“道”有信仰、有感恩、有敬畏。 “尊道”、“信道”、“敬道”等强调信仰的表达方式在《想尔注》中随处可见。由于“道”是不可描述的,因此无法用经验的方法来获得“道”的知识。它先于万物而存在,万物最终又回归于它。它“神秘莫测”,具有相当的神秘性,这使得对“道”的认识发展解释为神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原作没有这个维度,《想尔注》独特的注释就缺乏文本基础,很难成为“启蒙”的对象。然而,《想尔注》无疑大大突破了其文字的限制,将尚未表达的思想进行了下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大胆的创作,哲学文本被转化为宗教经典。
《想尔注》虽然采取注释的形式,但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想尔注》训诂。《想尔注》对老子的“道”进行了创造性的神学解释,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成为早期五配米道的至高神。这位神直接向人们显现,封张道陵为天师。他颁布了道德法则,告诫人们遵守道教戒律,实现长生不老的宗教目标。《老子》 依托《想尔注》新创的《训》、《戒》为无斗米道教提供了必要的教义、教规、组织、戒律,为道教的最终形成和传播做好了理论准备。《想尔注》的神学思想非常丰富,很多后来道教神学的线索都可以在《老子》中找到。它对《想尔注》进行了系统的改造,并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从宗教的角度对《想尔注》进行了解释。正是因为《老子》的宗教神学解释,无斗迷道才有了自己的神学,与之前盛行的方仙道、谌尾神学、黄老道、鬼神信仰有很大距离。距离,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宗教,并在短短几年内发展壮大,形成了历时30年的地方政教一体化体系,成为“民间、以祭酒为原则、老百姓和外国人信仰“55”宗教,已持续近2000年并延续至今《老子》通过《想尔注》的宗教诠释,信仰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信仰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笔记:
1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老子》,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380.
2 《想尔注》 第3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4页。 170.
3 饶宗义:《老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页。 12.
4 饶宗颐:《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第39 页。
5 《道藏》 在《老子想尔注校证》第五卷和第六卷中,《老子想尔注校证》直接称为“老君《传授经戒仪注诀》”“老君《太玄部》”-30000”。
6 饶宗颐:《想尔注》,第29 页。
7 饶宗颐:《道经》,第12 页。
8 饶宗颐:《想尔训》,第46页。
9 饶宗颐:《德经》,第45 页。
10 饶宗颐:《想尔训》,第31 页。
11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3 页。
12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6 页。
13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 页。
14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1 页。
15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4 页。
16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5 页。
17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56 页。
18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82 页。
19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5 页。
20 饶宗颐老师对此有一个解释。他说:“弘扬善恶,是《老子想尔注校证》的主要理念。用他的话说,也是基于此。现在我看到他删除了这三个字,以造成他的误解。那些知道他们的人关注的是寻求实现《老子想尔注校证》的意义,而不关注《老子想尔注校证》的原始哲学“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78页。
21 王弼版《老子想尔注校证》 这里的“人”就是“王”。刘兆瑞认为:“《太平经》将‘王’改为‘生’,是为了与贯穿所有注解的追求不朽相一致。”刘兆瑞《想尔》,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p. 102.
22 饶宗颐:《太平经》,第32-33 页。
23 饶宗颐:《老子》,第20-21 页。
24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p。 10.
25 陈谷英:《老子》(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1页。 100.
26 饶宗颐:《想尔注》,第10 页。
2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导读与译注》,第10页
28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9 页。
29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7 页。
30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5 页。
31 饶宗颐:《老子今注今译》,第16 页。
32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7 页。
33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p。 20.
34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8 页。
35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7 页。
36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7 页。
37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1 页。
38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3-14 页。
39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 页。
40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 页。
41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5 页。
42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6-27 页。
4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6页。
44 老子的神化并非始于东汉末年的《老子想尔注校证》年。西汉经学家刘向在公元《老子想尔注校证》年就已将老子封为神。
45 王先申着,钟喆主编:《老子想尔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1页。 46.
46 张双迪等译注:《老子想尔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47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 页。
48 陈立贵:《老子想尔注校证》、《想尔注》第1期,2009年。
49 余平:《列仙传》,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83页。
50王弼注:“玄者,明业,寂静无声。” (老旦撰,王逸注:《韩非子集解》第1部,《吕氏春秋》《京唐手稿》第2a页)《老子想尔注校证》说“明志”,幽远”;“轩,幽远”,《〈老子想尔注〉解老》说“明明,暗”(见《桂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清同治本第20卷,第31b、32a页)。
51 王弼注:“敖,尚温,可用以遮荫。” (老丹着,王逸注:《汉晋神仙信仰的现象学诠释——对几部早期重要道经的纵深解读》第二部分,第28a页)也就是说,“道”可以保护万物。 “敖”在《道德真经注》中解释为:“万叶。房间的西南角。”段玉裁对此评价道:“房间的西南角,似乎隐藏得很深,是房间里最受尊敬的地方。” (许慎撰),段玉才注:《古逸丛书》 第七卷第二章,清刻本,第5b页)《说文解字·冥部》 曾提到“人子不能居圣所” ”。《广雅》 还讲了牺牲。 “位于奥地利。”
52 《说文解字义证》 第75卷《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36页。
53 饶宗颐老师将微缩胶卷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S.6825中的《说文解字·宀部》的片段进行了对比,记录全文,并做了笔记,并于1956年出版了《说文解字注》。这时世人才看到了《皇清经解》的故事。真实的样子。
【从道教到道教的阐释方法《老子想尔注》】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竟然还有专门解读《老子》的书,这书名也太有意思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道教的阐释方法?感觉很神秘,想看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道教的角度来解读《老子》,感觉会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啊?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买来看看,感觉很适合用来深入了解道教。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子》的解读方法,可以从这本书里学到不少东西。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想知道《老子想尔注》里面有哪些精彩内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道教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这本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老子》的思想,这本书应该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书名很吸引人,内容应该也很精彩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道教的阐释方法,真的很有意思,想了解更多。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道教的角度来理解《老子》,感觉很不一样。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会不会很深奥?适合普通人阅读吗?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本书会是一本很不错的参考书。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这本书的出版,想买来仔细阅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啊?想了解一下他的背景。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道教的角度来解读《老子》,很有新意!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他是怎么理解道教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书名太有吸引力了,想买来收藏一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