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又散,寒鸦又栖息。”
清朗的秋风吹过明亮的秋月,落叶卷起,被吹散。栖息在树上的寒鸦突然惊醒,它们的叫声划破了寂静的夜。又是一个秋天吗? ……春天!没关系,虽然现在是春天,但并不妨碍我读伤感的秋诗。
这凄凉的秋景取自李白的诗《秋风词》,描写相思之苦。这首诗也被称为—— 《三五七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充满思想的诗。
秋风词(357字)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散,寒鸦栖息又惊,
当我们彼此思念时,何时才能相识?这个时候,这个晚上,真是尴尬啊。
入我相思门,你知我相思苦,
想念你的时间很长,相思的时间也很长,但想你的时间却很短,没有尽头。
早知道会是这么麻烦的事情,就如同当初不认识一样。
两人互相思念,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在这个秋天,这个夜晚对于相思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尴尬。一旦踏入相思之门,便知相思之苦。永恒的相思,永恒的回忆。短暂的相思亦绵绵不绝。早知道相思如此伤人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相识。
李白笔下的相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如此揪心?是朋友之间对彼此的思念,是闺中对爱人的思念,还是诗人李白本人对爱人的思念?小泽只能说,小泽不知道,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恋人之间的爱情。
不知道你读这首诗的时候是否有想唱歌的感觉?小泽觉得这首诗读起来就像一首有节奏的歌曲。这大概就是三五七言诗体的魅力吧。
“三五七”的格式源于李白的诗《秋风词/三五七言》。
自《秋风词》以来,三五七字格式已成为流行的诗体。后人把这首“三三五五七七”格式的“双首叠”诗称为三五七言诗。这种诗体灵活多变,富有韵律。
清人将李白诗列为创作诗,曰:“此诗三五七言,后人采入歌词”。
?有才华的人说感受不到《钦定词谱》的音乐性?
《秋风词》的古琴曲和戴泉弹奏的《秋风词》,一定会符合蔡仁心中“秋风清,秋月明……”的旋律。
微小说相思
许多年过去了,秋风吹尽了树叶,你却还没有回来。
靠在门上仰望月亮,灯灭了,晚上睡不着。
这些年,燕子已去月,宫寒了。你能回来吗?
铁马轰鸣,军鼓熄灭,国王的脸睡着了,泪水湿透了衣服。
这些年,我门前的路上下了雪,你却没有归还。
我非常想念你,真希望那时我不认识你。
听尽相思歌,吃尽相思苦,
当我鬓发白,容颜已无,闻你骨枯,难复。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
【“三五七言”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之前在古代文学课上遇到过,印象深刻!“三五七言”指的是诗词的字数规律,真没想到还有专门介绍这种诗体的文章!感觉学习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还以为是新潮的网络用语呢!原来是有历史底蕴的诗体形式啊!我对这类古典文化了解不多,看完这篇文章对“三五七言”有了一些认识,挺想多看看这样风格特别的诗词!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诗歌最美妙的地方在于韵味,就像“三五七言”这种严格的字数控制,赋予了诗句一种特殊的节奏感,确实让听者或读者在读的时候更有沉浸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的不对!其实好多古代的诗集中都出现了很多超越三五七言规定字数的诗篇,这篇文章太片面了啊!我觉得应该多关注诗词创作的艺术性和内涵而非只盯着字数规则。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之前在读书的时候看过几首“三五七言”诗,真的感觉非常简洁明快,而且韵味十足! 这篇文章让我对这种诗体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哎呦,这文章说得太抽象了!能不能解释下这种词是怎么来的?比如具体哪位诗人创造出来的?或者有什么特定的历史背景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三五七言”这样的规定其实会有些限制诗歌的表达自由,艺术追求多元化,不应该被局限在固定的字数规则之中。我觉得一首好的诗应该以情感和内涵为主导!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文章写得真好!我之前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看了以后对“三五七言”有了更深的认识!下次有空一定要多读些这种风格的古诗词。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一下古代文化真的很不错,比如 “三五七言” 这种诗体形式,确实很有独特的美感! 这篇文章介绍得也很全面,让我对“三五七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的挺详细,但是我感觉不够生动有趣,如果能结合一些典雅的诗句例句来进行阐释,读起来会更加容易理解和入心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文章后发现“三五七言”这种诗体形式的确很有特色,不仅字数规律严格,而且富有韵味,让我对古代文学的艺术追求有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三五七言”是一种很特别的诗体方式,它把有限的字数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独具韵味的诗词,这样的创作技巧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的人真的是厉害,用“三五七言”这样严格的形式,写出的诗歌却如此清新、自然!这篇文章让我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呀!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认为诗词应该注重情感和内涵,而 “三五七言”这种注重形式规范的创作方式,我感觉会有些局限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种标题有点像吸引眼球的广告语,文章内容本身并没有说透“三五七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缺乏一些细节和深度的分析!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古代文学不感兴趣的人,看完这篇文章估计只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能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 " 三五七言” 的特点,或许会吸引到更多读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