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先,让我们忘记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我们只谈论这首诗而不考虑人。
如果两者换成双方的话,和平相处没有问题,对抗也没有问题(当然,七绝不需要打架)。
所以,从七绝的节奏来看,利用海峡两岸当然是可以的。但双方的意境却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两首诗:
两只黄莺在绿柳中歌唱,一排白鹭升上蓝天。窗内含西岭千秋雪,门外停靠东吴千里之外的船只。两岸黄莺在绿柳中歌唱,一排白鹭飞上蓝天。窗内含西岭千秋雪,门外停靠东吴千里之外的船只。
一、黄鹂自古少
提问者还说,海峡两岸是无穷多的。可见海峡多两个,少两个。我们先来看看“邵”的故事。
明朝冯梦龙在《古今笑史》讲过一个笑话:
熊美玉和江珉洛都在济寺做官。一日姜曰:“此地良树多,可惜黄莺甚少。”熊说:“自古黄莺难得。”姜问:“你为何见到他们?” ”熊曰:“杜诗云曰:‘二黄莺鸣翠柳’,有几只?
一日,两人在济庙(九清官署)办事时闲聊。江珉洛说,这里桂花树很多,可惜黄莺太少了。熊美玉告诉他,黄雀自古以来都是稀有的。江珉洛很惊讶:什么依据?为什么这么说?
熊美玉说,因为杜甫曾在诗中说过,两只黄莺唱绿柳的人肯定不多。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笑话,但却带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二”意味着一个小数字。
那么一首诗中的内容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呢?
二、昨夜一枝开 与 猿声啼不住
1. 少量
喜欢诗歌的朋友可能对一言诗的故事很熟悉。唐代诗人僧侣已有一首赞美早梅花的诗,但郑固却指出了问题:
郑固在袁州,齐己带着他写的诗去拜访他。是的《早梅诗》说:’前村厚厚的积雪里,昨晚有几枝花开了。顾晓说:“几枝”还不算太早,还不如“一枝”。 "齐霁精神矍铄。 (《五代史补》)
郑谷的诗题是《早梅花》,所以梅花开得越少,就越有“早”的意思。因此,郑谷建议将“昨夜几枝开花”改为“昨夜一枝开花”。于是齐拜郑固为师。
2.很多
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叫《七绝》,《早发白帝城》:
白帝的告别辞在彩云之中。千里河山一日还。两岸猿猴哭声止不住,船已过了万山。
海峡两岸的猿猴叫声也是有来历的。出自南宋盛弘志《荆州记》:
每到晴天和初霜日,寒冷的树林和严峻的溪流中,常常有高大的猿猴发出惨叫,显得十分凄凉和凄凉。于是,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衣衣。” ’”
这里使用的是两个海峡,而不是两个。
如果两只猩猩无法停止哭泣,那可以吗?节奏上完全没有问题。
可见“常有高猿吼叫,甚悲奇,声声空谷中,哀声绵长”。其中“长久”其实有“渺小”、“孤独”的感觉。因为声音很少,所以最终会消失。
但李白的《两岸猿声》却有哀而不终之意。《诗词例话》中,周振富老师用李白的“两岸猿猴止不住哭泣”来形容什么是“里子”。
猿声不断,李白的船飞得快如风。
如果两只猿猴无法抑制住自己的叫声,那么“多”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船顺风航行千里,两只猿猴不可能一路跟随(图中突然出现好莱坞电影《金刚》中的场景画面)。
杜甫有一首诗《夜归》,是关于猿声缺乏的:
庭前点着两支蜡烛和两把火把,峡口惊动了一只猴子。
可见杜甫非常喜欢用“一”字。记录在《杜工部草堂诗话》:
黄长明《诗话》:用“一”来数东西……很粗俗,而且反复使用。 “猴子在峡口听到了一个”……“但他在井周围又加了一个”……封面章节大概很奇怪,可以复制。
映带的意思是互相衬托。 “歌”是唐代的俗语。
三、杜甫的黄鹂,多好还是少好
昨晚一枝开花,真是福气。海峡两岸的猿猴止不住哭泣。那是多么美妙啊。那么杜甫的《莺啼绿柳》到底是多还是少呢?
1. 海峡两岸或两岸均可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知道杜甫听到的黄莺是多还是少。我们可以从齐己、李白的诗中了解到这一点。一朵梅花还是几朵梅花,并不取决于昔日村子的深雪中有多少枝,而取决于诗人如何拿笔来写。
诗歌不是报纸或新闻,它不需要100%的真实性。
修辞有两类: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诗中大部分都是积极的修辞。比如李白飞下三千尺,船过万山。三千尺、万山,都是积极修辞中的夸张手法。
也就是说,杜甫在写诗时,无论是窗外的窗子两边到处都是黄莺在鸣叫,还是窗前的柳枝上只有两只黄莺在鸣叫,这并不妨碍诗人使用两个或两个。
2. 多与少,远与近
首先有多和少的区别,其次有远和近的区别。
无论好与不好,我们都需要将其放入整首诗中进行比较,看看双方是否合适或两者都合适:
二【? 】黄莺在绿柳中歌唱,一排白鹭升上蓝天。窗内含西岭千秋雪,门外停靠东吴千里之外的船只。
“两”黄莺在绿柳中歌唱。这首诗第一句是近景:不远处的柳树上有两只黄莺。
第二句:一行白鹭升蓝天,是远景;第三句,窗外是西岭山千变万化的雪景,依然是远景。但第四句话又把我的注意力拉了回来:船停靠在东吴万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远处西岭的积雪,但门外停着的船是千里归来的船,而不是千里之外的船。
诗人的视线由近而远,又回到中景:千里之船停泊在门口。
可见,“二”不仅传达了“少”的意思,而且还传达了“近”的意思。
海峡两岸黄莺鸣翠柳,不仅有多而近的意思,也有远方的意思。第一、二、三句都是远景,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变化比较少。同时,由于台海两岸相距遥远、人多,缺乏两岸都有的“细致”特征,缺乏一些变化。
结束语
古人常说:文学似看山峦而不似平原。苏轼评价王维时说了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歌中对风景的描写就像绘画一样。要注意景物远近、高低、大小、疏密的协调和变化。
所以,杜甫诗中,两只黄莺胜过两岸的黄莺。
@老街香
【杜甫的名句“二莺啼绿柳”,为什么不能改成“黄莺啼两岸绿柳”呢?】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我觉得"两个黄鹂鸣翠柳"更简洁明了,直接点出诗歌的主题——黄鹂的声音和翠柳的景色,两者的互相映衬。 "两岸黄鹂鸣翠柳"虽然形象生动,但多了些冗余感,不如开头短小精悍的语句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这两种说法各有优缺点。“两个黄鹂鸣翠柳”传达的是一种特定的景象,而“两岸黄鹂鸣翠柳”则体现了更广阔的环境氛围,两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表达需求来选择。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里的问题很有意思!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现在的版本。它读起来更流畅简洁,仿佛就眼前看到了那只黄鹂歌唱在翠柳枝头的样子,画面感十足!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啊,这个词句真美,直接简单又富有诗意,“两个黄鹂鸣翠柳”就好像一幅画挂在我们心头。 要是改为“两岸黃鹂鳴翠柳”, 感觉会显得有点啰嗦,影响了整体的韵味。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标题说的这个问题挺有道理 的!杜甫笔下那两岸,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如果能用更具体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两岸的环境特征,一定会更加贴近我们想象中的景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两个黄鹂鸣翠柳”和“两岸黄鹂鸣翠柳”本质上没有区别,杜甫只是为了突出关键信息,所以选择了"两个" 来表达。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岸 黄鹂 鸣翠柳"听起来更加雄浑大气,能更好地展现出诗歌所描述的景象的广阔壮观气势!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题很有趣,我也曾经想过这个问题, 我觉得“两个黄鹂鸣翠柳”,虽然简洁易记,但也可能限制了杜甫想要表达的意境。 增加 "两岸" 会让读者感受到更加宏大的画面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甫追求的是简洁美, 因此用 "两个黄鹂鸣翠柳" 可以更直接地传达诗歌的主题, 多一个"两岸" 就显得有些冗余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诗歌好不好就看个人的理解和感受,“两个黄鹂鸣翠柳”和“两岸黄鹂鸣翠柳”哪个版本都很好,都能表达出对春天美好景物的赞美。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提了个很好的问题, “两岸 黄鹂 鸣翠柳”确实能营造更广阔的意境, 让读者感受到杜甫诗歌中的情怀和哲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比较喜欢“两个黄鹂鸣翠柳”, 它简洁明了,朗朗上口,读起来很有韵味。 虽然"两岸黄鹂鸣翠柳"也有优点, 但我觉得不如原句那样美妙。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问题太有意思了! 我认为 “两岸 黄鹂 鸣翠柳” 将更具画面感,能更好地展现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个黄鹂鸣翠柳" 非常传神的描述了一幅春天美丽的景象,它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令人感受到春光明媚的景色。我觉得不用改动就很好!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岸黄鹂鸣翠柳" 虽然也比较生动形象,但是我更喜欢 "两个黄鹂鸣翠柳" ,因为它更加直接地传达了诗歌的核心意境: 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岸 黃鹂 鸣翠柳” 能更好地展现出杜甫笔下的山水意象,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广博的胸襟和对家乡的深思!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