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它们以雅俗共赏、短小精练、充满趣味、耐人寻味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历史上广为流传的许多优秀对联,或以精美的对位、丰富的形象、高雅的见解、简洁永恒或幽默的趣味而闻名。其中不少具有“听君读一联,胜读十年书”的警醒作用。寥寥数语,读百遍不厌,回味无穷,受益终生。
对联在濠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学习和传承好楹联文化,对于擦亮濠江“广东楹联之乡”的牌子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一起学习对联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联欣赏
一抖流水一抖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第一联出自陆通《风中琴》,笔态如流水,心如明月;第二联出自杜甫《赠花卿》,是“此曲当天上有,人间可闻几回”这首联,写得韵韵蕴含,行云动人。河风得到抑制,河风得到控制。
对联中重复使用了“一”和“半”两个数词,重复使用了“旦”和“如”两个动词。它们就像重重的云层排列着波浪,数字就像云头,量词就像云脚,数字就像波浪的顶部,量词就像波浪的底部,形成了强烈的意义。节奏感极强,极具感染力。两个近乎极简的数字的重复,与对联轻盈简约的风格十分和谐。卑微柔弱的琵琶女,流水江月的清冷,如风云般的凄凉,泣诉的怨声,把人带入《琵琶行》中忧伤缠绵的诗意境界。细想这两个最小的数字,却创造出如此感人的境界,让人惊叹我们汉语的伟大和神奇。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经典对联,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联这种方式感受汉语魅力,逐步提高汉语素养,从对联中爱上汉语、爱上汉语,培养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这一点也应该引起学校、社团等推动对联教育的组织以及对联教师的深入思考。
【《赏春联》一拂流水一拂月,一半入江风,一半入云】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副对联写得真好!“一弹流水一弹月”点出了自然景物的瞬息万变, “半入江风半入云”又让人感受到物换星移的幽美意境。简洁大方,妙语连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一次看到这么独特的对联,感觉很新颖很有创意:“一弹流水一弹月”和“半入江风半入云”仿佛将自然景色演绎成了山水画卷,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点难以理解这意境的表达方式,难道是说时间飞逝吗?还是说世间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更倾向于“一弹流水一弹月”代表着短促的时光流逝,而“半入江风半入云”则象征着短暂人生的浮沉不定。感觉很适合放在一些表达对生命的感悟的文章中。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个人觉得,“一弹流水一弹月”有点过于抽象了,难以让人联想到具体的景色,而“半入江风半入云”相对容易理解,但整体来说这副对联的意境还是不错的。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这种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将流水的轻柔和月的静谧与江风的飘逸、云的山静相结合,营造出一个充满清新自然的意境,让人沉醉其中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副对联确实很有看头,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真是艺术的妙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同意这种对联意境表达,时间短暂犹如弹流水一弹月,人生亦如半入江风半入云,总在变幻不定之中。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表达的意境还是比较深刻的,将自然景色与人性的思考结合在一起,让人深思。但个人觉得对联略显悲伤,希望能有更多积极向上的元素融入其中。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副对联的字眼非常精致,读起来流畅美观,意境也十分优美。它像一首诗一样,将自然之美的景象和人生的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点到为止,却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禅意。这样的对联更像是心灵的镜子,能够让你更好的观察和理解自己的人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一弹流水一弹月”这个句子描述得不够生动形象,而“半入江风半入云”相对来说可以更好地让人想象自然的美景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片水流如同一滴墨,月光倾泻倒映出迷离的幻影。" 这句话描绘得很不错啊,像一首诗一样,将流水与月光的意象融合得巧妙无伦,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幅对联有点太文艺了,有些词藻不够实际生活化,比如“一弹”,“半入”这种词语就显得比较空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副对联把时间与自然景物的变幻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哲思。让人忍不住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未来的去向。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这幅对联营造的意境,既有自然的清新美感,又蕴含着人生哲理,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不过,个人感觉“一弹流水一弹月”这个部分有点抽象,如果能用更具体的生活细节来描绘,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这副对联的优点在于简洁精炼,但缺点是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画面感。或许可以用一些更具形象性的语言来更好地描绘“江风”和“云气”,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欣赏这种以自然景物象征人生哲理的写作手法。 "一弹流水一弹月" 和 “半入江风半入云” 这两句话像一首诗,读来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让人可以静心感受生命的真谛。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副对联写得很有内涵,但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对于不太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