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路过一片森林的时候口渴难忍,他就吩咐侍者阿难:你去我们刚才路过的那条小溪取点水来. 阿难回头寻找到小溪,却发现小溪又小又脏,被车辙撵过的溪水变得很浑浊,根本不能喝了.他回到师傅身边说:那水不能喝了,我们往前走,前面还有一条河,那里的水可以喝. 佛陀说:你回到那条小溪取水.阿难心中不满.走到半路就折回来,他坚信那溪水根本不能喝! 在佛陀的一再坚持下,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原处.这时候,他发现污浊的..
利蹤禪師自開悟後,禪風很盛。不少弟子追隨他,在西子湖建一禪院,宣講佛法。住在禪院有二百多僧人。 一天深夜,利蹤站在僧舍門前大嚷道:「捉賊啊,捉賊啊!」喊聲震動了整個禪院。 這時,正好有位弟子從寮房內跑了出來,不小心撞到利蹤的懷裡,利蹤抱住他大聲嚷道:「快來人啊,我捉住賊啦!」 這個弟子狠命地掙扎說:「師傅,你搞錯了,我不是賊,是你的弟子啊!」 利蹤又抓住他的手,大聲喝道:「是就是!為甚麼不敢..
石霜庆诸禅师:僧自洞山来,师问:和 和有何言句示徒?曰:解夏上堂云:秋出夏末,兄弟或东或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师曰:有人下语否?曰 :无。师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
释怀玉,俗姓高,丹丘人氏,以严持戒律而闻名于世,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平日以念阿弥陀佛为功课,一日念佛号五万,平日里诵《阿弥陀经》,诵了三十万卷。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即公元七四二年)六月初九日,他看见西方圣众来接他,但圣众手持的是银台,怀玉说:我必须是金台来接才去。怀玉于是修行更加精进,后来空中有声音对他说:你头上光晕已现,坐下来手结弥陀印。怀..
日本的道元禅师从中国学禅回来时,有人问他修到了什么。 禅师说:別无所获,只修得一顆柔软心。 柔软心,即是忍辱之心,禅者非柔软心不修。在我们的心中,总有一种坚硬的東西,這坚硬的东西即是我慢(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心,是我在其中支撑着的。外界一旦触及了它,一定会爆发起来,似乎它就是最伟大的东西。然而,从禅的角度讲,我們必须修柔软心,没有柔..
大珠慧海最初参见马祖道一禅师时,马祖道一禅师问道:你从何处来? 大珠慧海答道:我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道一禅师又问道:你来我这里有何事? 大珠慧诲答道:我来贵处求佛法。 马祖道一禅师再问道:我这里一无所有,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rdquo..
僮问祖云。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祖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问取智藏。其僧乃问藏。藏云。汝何不问取和尚。僧云。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藏以手摩头云。今日头痛。汝去问海师兄。其僧又去问海。海云。我这里却不会。僧乃举似祖。祖云。藏头白。海头黑。..
问。佛性与众生性。为同为别。师云。性无同异。若约三乘教。即说有佛性有众生性。遂有三乘因果。即有同异。若约佛乘及祖师相传。即不说如是事。唯有一心。非同非异。非因非果。所以云唯此一乘道。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有一僧去拜访覆船禅师,路上遇见一位卖盐老翁。 僧问:我要拜访覆船禅师,请问路怎么走? 老翁久久无语,于是僧再问:请问去覆船的路怎么走? 不料老翁反问道:你耳朵聋吗? 僧不解地问:你向我说什么了? 向你说去覆船的路。老翁说。 难道你老人家..
《宋高僧传》载:普化为盘山宝积之法嗣,分临济义玄之弟子唐代普化和尚,为日本禅宗支派普化宗之祖。其人行为简放,佯狂而出言无度,对人没有高低的分别,对于生死更是来去自如,全由自己决定。 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化缘衣的布施,信徒们用上好的袈裟给他,但他又不接受信徒供养的法衣。「这些都不是我要的。」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临济禅师,临济禅师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和尚非常欢喜地说道:「我有衣服了!」 普化和尚立..
曾经有位老修行,独自住在深山的小茅棚里,对自己的修行还算满意,自喻三十年不冒烟。就是说已经三十年不生烦恼了。 有一天来了一群牧童,叽叽喳喳地,非常热闹。老修行在蒲团上打坐,也不理睬他们。小孩子们调皮,有的去拉老修行的手,有的去动老修行的腿,有的还去戳戳老修行的肚脐,有的拽拽老修行的耳朵,有的去玩老修行的眉毛对于这些,老修行一概不理不睬。 ..
圆悟克勤禅师是如何悟道的? 圆悟克勤禅师在五祖法演禅师门下修禅时,听到禅师开示一位被解职的官员时问:少年时曾读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克勤闻言大悟并作偈云: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此偈表明他对色界的一切都经历过,如今已看透了,但是悟道的境界只许佳人独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