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观八方雨 卧听四面风——历史尘烟里的安化风雨桥
来源:【华声在线】
安化县江南镇锡潭村麻溪河上的永锡桥。该桥是安化县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木构风雨廊桥。资料照片
安化县江南镇思贤村思贤溪上的思贤桥。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丰 摄
安化县东坪镇马渡村马渡桥。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张劲夫 摄
曹辉 杜立
益阳安化,麻溪水畔,落日斜处,立着座桥。
桥的造型别致,披着四角飞檐,远观似一截被抻长了的城门楼子悬在流水之上。红灯笼挂在桥栏外,像极了夕阳。
带着屋顶的桥,少见,却不突兀,应了清代安化籍书法家黄自元在《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所谈的第一法:“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8月,我们刚在洞市村采访时经历了一场骤雨,可能是古老村落的雨点附着了一种悠远的历史气息,在驱车返回安化县城的路上碰见这座古桥,一行人都生出了吊古寻幽的念旧情怀来。
领队者的思绪顺着茶马古道飞到了域外,谈起一部原南斯拉夫老电影《桥》,当时在国内上映时万人空巷,临近尾声的台词他至今记忆犹新:“多么可惜,它是座好桥。”
“中国被称为桥的国度!”他感叹,如果电影里的桥梁工程师能来到安化县就好了。
梅山文化传承人李翔告诉我们,这种带着屋檐的木质桥梁名唤风雨廊桥,可过水路,可挡风雨,既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文明符号,也是解读古梅山地区独特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此刻,掺了风月的麻溪委身于廊桥之下,流水潺潺,提醒着凭吊怀古的人们天时已晚,明日趁早。
流水鸣,不改旧时声
天刚亮,我们就直奔风雨桥。
全国现存有据可查的风雨桥有751座,其中湖南有67座,而安化就占了33座,数量之多全国罕见。
这33座桥藏于山野溪涧深处,远离车马喧阗,细数四季轮回,淡看五湖羁旅,铅华洗尽,珠玑不御。
安化江南镇锡潭村,大熊山下,麻溪水韵悠悠。水上的永锡桥,是安化境内风雨廊桥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
流水冲刷着下游的鱼鳞坝,涓涓作声,如奏丝竹。岸边有座水车磨坊,在河水的鼓动下缓缓开口,吱吱扭扭地唱着安化山歌。
别看此刻的麻溪文静无害,风雨催动时会秉性大变。
7月1日,暴雨突袭江南镇,12小时,330毫米,麻溪河犹如被惹恼的巨蟒,吐着信子,呲着獠牙,暴怒地奔泻不已。
安化县水利局兵分四路,奔赴各乡镇严阵以待。
飞鸟躲进山林,乡民门户紧闭,岸边的枯枝败叶被裹挟进洪流里,河上已历百年风雨的廊桥不禁让人揪心。
安化县文物部门调拨精锐力量,与当地气象、水利等部门及时互通有无,24小时护卫廊桥。
安化县网信办主任李永红告诉我们,汛期来临前,县里就对33座风雨廊桥定期开展巡查,建立台账、立行立改,并且提前申请了修护资金,对桥梁进行了大量修缮。
未雨绸缪之下,我们得以端详这座百年老桥。
站在水畔望去,永锡桥两台三墩四跨,长83米、高12.8米、宽3.7米,桥廊为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
我们在桥边与81岁的陶意明相遇,他每天起床有两件事,泡好茶,扫好地。
陶意明生在桥边,长在河畔,守桥人的差事是从自己奶奶手中接过的。
寻阶而上,被踏损的青苔石板告诉我们,它历尽沧桑。步入廊下,坚实稳固的悬臂木梁在骄傲地宣告它依旧可靠。
桥凳上有数盏黑茶,待我们饮尽,守桥人缓缓开口,讲述桥的故事。
安华盛产黑茶,加之境内溪流密布,水运便利,排帮撑着竹筏,茶叶顺水而下,经资江运往洞庭湖,再转运湖北沙市,经襄阳、老河口至泾阳、晋阳、祁县,然后销往西北边陲。鼎盛时期,麻溪河上有着上百支载货竹排,绵延数里,形成了安化茶马古道上特有的“船舱马背式”景观。
但溪潭亦多险阻,麻溪一遇春夏涨水,激流混着乱石暗礁,楫舟河上难以平安抵达对岸。
光绪二年(1876),渡船翻沉,死于水下不下十人,进京赶考的陈五芝放弃追逐功名,发动乡邻,议定修桥。
锡潭湾附近各大姓氏、商行、会所纷纷响应义举,筹得14693.4千文,平均每个捐名捐款6.9千文,按当时购买力折合大米约500斤,这是当时两亩良田在风调雨顺下的产量。
先民根据时令变化而伐木、砌砾、架桥、建订,工程诸环节循序渐进,从伐下的第一根木料,到刊好的最后一块石碑,前后历时6年。
桥身通体卯榫嵌合,找不出一颗铁钉,巍然屹立百余年,足见先人智慧。
桥上有顶,贩夫走卒把此地当作简易客栈打尖休息,这座桥护得货物周全、马匹干身。
廊桥是静止的竹筏,竹筏是漂流的廊桥,二者共写“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
风雨廊桥刚毅木讷地杵在万里茶道上已过百年,不邀功,不抱怨,洞市先贤贺会淇在地方志中赞其为“中流之砥柱”。它温良恭俭让的品德是由百多年前的工匠赋予的,如今它的缔造者已成云烟过客。
午梦长,无事小神仙
村民们告诉我们,江南镇上另外一座风雨桥有着“水殿龙舟”的美誉。
我们向北驱车,随着沥青路面逶迤潜行在山岗之间,15公里,不消半小时便到了思贤桥。路上我们发出感慨,茶马古道已成历史,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早已把竹筏与矮马甩在身后。
现如今的安化,广厦千万间,羁旅之客无须在一座廊桥里守望云销雨霁,且把过往功德放在一边。如今的风雨桥,已经成为过往历史和崭新现实的见证者。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思贤桥孑然一身地悬在流水之上,踽踽凉凉的样子让我们感受到悠长岁月深处的萧瑟。此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论年纪比永锡桥还要长上百岁,现在已经成了遁入历史烟尘里的老朽吗?
单从外表来看,“水殿龙舟”名不虚传。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顶,出现在这座山野廊桥的门头之上。清朝时期,此类造型只能用于皇家宫殿和纪念孔子的殿堂上,屋脊之上细节颇为丰富,鳌鱼吞脊,夔龙盘绕。
这种不循正统、反叛官制的建造方法,颇有熊楚遗风,这份不羁的浪漫不知现在的人是否还能够感受到。
步入廊内,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思贤桥身长45米,廊屋通高4米,内外通透,桥外火云炎蒸的气流在廊内周转一番,就成了消暑凉风。村民们倚着护栏小憩,有几位干脆横卧在长凳上已经遁入午梦之中,身后的直棂栏杆把山水裁成画卷。
脊檩之上题有“万古津梁”“岩岩泰山”“利涉大川”“如林如山”等词,是对其结构稳固性与便民功德的赞许。廊中神龛中供奉着杨泗将军,乃是梅山传说中斩杀妖龙的镇水神明。
从抵御风雨到融入山水,遇水架桥是先民征服自然的手段,如今的风雨廊桥守护的是平常百姓的自然心境。
思贤桥虽有“水殿龙舟”之名,但从始至今都不是达官显贵的宫阙。这里不曾走过八抬大轿,有的只是信步温吞的矮马;这里摆不下欢饮达旦的酒宴,只供四方行客来此歇脚。此刻的村民们把半晌的劳累寄于桥风之中,化为轻絮,飘散而去。
81岁的黄元娣倚在廊桥里,把草帽当作蒲扇上下摆动,微眯双眼,看不清望向何方。我们问她是否有心事,她回答,莫说心事,一件闲事也没有。再问她上午劳作是否辛苦,她摆摆手,懒得去估量生活的坎坷,只想把心境留给此刻的幸福惬意。
村民们陆续醒来,何先菊挑着擂茶担子走上桥头叫卖。我们每人要上一碗擂茶,边喝边听她讲解思贤桥的历史,浆水带着茶香在舌尖绽放开来,浮在茶上的炒米给齿间带来咀嚼馥郁焦香的快感。
何先菊见我们带着“短炮”记录廊桥的影像资料,给出提示,桥墩三分之二处是最佳位置。这些年不少游客来此拍照打卡,她对最佳取景点位早已烂熟于心。
喝完擂茶,取完景,与午歇的村民挥手作别,奔赴下一座桥。
志如磐,踵事而增华
在安化境内现存的33座风雨桥中,马渡桥在我们心中占着特殊的位置。
2023年5月,湖南日报社入驻东坪镇马渡村进行帮扶。这里距离安化县城18公里,距离平洞高速安化出口8.8公里。它在茶马古道的历史中衔接着安化与桃源,是茶马古道走出安化,迈向远方的关键枢纽处。
抵达马渡桥时已近傍晚,天光收束,晚霞穿过远处的山坳,从桥顶青瓦上流泻下来。这一刻,东边官印岩上的神仙泥塑也不及法相庄严。
不远处的平洞高速像是为这座桥作的平行辅助线,高速路上车流不息,风雨廊桥内游人如织。
桥下碧波见底,桥外屋舍俨然。来到马渡村,大家感觉这里既热闹又整洁,清清爽爽,确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再见张权,他已是马渡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身着白色短T、卡其色短裤,脚踩一双风尘仆仆的两用凉鞋,他正坐在桥上与村民聊天,看着像是闲话家常,额头却渗着细密的汗珠,不知刚从哪个点位忙完后得了片刻歇息。
老友相见,过度的寒暄反倒让人扭捏,互道近况后说明来意,得知我们是为马渡桥而来,当即由驻村队长变身为古迹讲解员。
这座桥梁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至今已逾百年。长约46.5米,高达10米,宽至3.7米。这座宏伟而充满灵性的桥,在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前的溪畔坡上一棵参天古树,不知年岁几何,褶皱的树皮上布满青苔。桥后有座木屋,挂匾“求是书屋”,是帮扶工作队与马渡村支两委联合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间,屋址由村里退休老党员何铁钢无偿提供。在外看它,古朴幽致,叩开木门,书屋正厅不循古法,记录着马渡村发展历程的照片组成一座心形墙,墙上写着“我在马渡等你”,是一句现代告白,古今风格相映成趣。
这座桥是村落历史的载体,也是村落振兴的支点,它的一切,张权如数家珍。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张权在这儿还有两位好帮手——同样来自湖南日报社的两位90后记者卢嘉俊、张劲夫,他俩作为主创推出的新湖南客户端栏目《驻村“嘉”把“劲”》广受好评。
张权告诉我们,自省委宣传部、省文资委联点帮扶安化以来,在“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这个目标指引下,马渡村以“红色、绿色、古色”文化为主题,突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融的资源特色,持续深化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以文促旅,走出了一条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近两年,该村先后获得安化县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马渡村以马渡桥为文化阵地,打造群众共商共治“廊桥议事”新平台,让风雨廊桥成为纠纷评理、村务商议、政策宣讲、民情交流的别样“民意窗口”,让马渡桥在家长里短中继续彰显价值。
临分别时,张权指向身后的马渡桥:“修桥人不在了,还有守桥人。运茶的排帮退隐了,我们接过竹篙,要把乡村振兴的船撑好,一篙一篙,不可松懈。”
一座孤桥遮不住整座梅山的风雨,一条独舟载不满整条麻溪的茶道。风雨桥是历史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者,带着岁月的故事和沉淀,等你来倾听,等你来感受。
9月28日,首届中国黑茶大会在安化举行,这是全行业首次围绕黑茶产业召开的专项大会,汇聚了黑茶产业顶尖专家及业界精英。千年茶马古道,走过历史尘烟里的安化风雨桥,正向着远方延伸,延伸……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丨一桥飞架南北
视频加载中...
江山壮丽,我说长江。我叫刘亦奇,是一名桥梁设计师,来自“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有着“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就是我的前辈们设计建造的。
武汉长江大桥的今昔
滔滔江水之上,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已建成的大桥有百余座,每一座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对我们武汉人来说,桥的故事格外多。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玩具上、自行车上乃至学校发的笔记本上都印着“桥”。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爸爸妈妈一左一右牵着我,被人流推着登上大桥。我记得密密麻麻的后脑勺和周围欢快的笑声,也记得桥下的风景和霓虹灯。
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现场
桥,是属于武汉的骄傲。
这份骄傲到底是什么?直到2015年,24岁的我入职中铁大桥局时,我才明白,那是一份让“天堑变通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骄傲。
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初建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建造这座大桥所用的12000吨钢材全部从前苏联进口。但前辈建设者们并没有被动地等待,他们靠着公式反复推演,手绘出一张张图纸,研究出了新工艺——管柱钻孔法,把属于中国人的智慧与尊严刻上了桥梁的每一处。正是这样建出的大桥,可以在屹立近七十年后,仍“结实得像个青年”。
武汉长江大桥
成为桥梁设计师后,我对桥的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对造桥的技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几年,我参与了五峰山长江大桥的建设。它和武汉长江大桥一样,是一座公铁两用桥。而与几十年前不同的是,它已经是世界上首座能跑高铁的悬索桥,也是目前荷载重量最大的铁路悬索桥。五年多的建设期里,我频繁往来于镇江和武汉,每一次的短暂分别,大桥的建设都以“中国速度”飞速向前推进。
作为桥的孩子,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造出的五峰山长江大桥,用上了全球直径最大的悬索钢缆,仅两根主缆钢丝相连就有1.73亿米,足以绕地球4圈。我们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不少都代表着未来跨江大桥的技术突破方向。
而作为长江的孩子,我更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设计,可以确保桥梁不对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造成影响。
五峰山长江大桥
2021年,五峰山长江大桥南北公路接线建成开通。看着桥面上车流平稳驶过的那一刻,跨越时空,武汉长江大桥和眼前的五峰山长江大桥好似重叠在了一起。这一路,大桥承载了多少荣光与梦想,值得我们永久铭记、传承。
造桥的我,已看过快三十座长江大桥,还有更多的大桥等我去打卡甚至设计。每一座桥建成之时,曾听见怎样的欢呼、承受怎样的激动,长江不会忘记。从武汉长江大桥起步,“中国桥梁”征服江河湖海、深山峡谷,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 田林: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写下新中国桥梁史话的首章。而今,长江干流建成的大桥已经有超过140座。
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桥梁建设史上的伟大成就,更是我国从一穷二白到建立全球最完备、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历史见证,展现我国劳动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努力。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杨宁
记者丨凌姝 王波涛 张驰
编辑丨杜希萌 章宗鹏 丁骁
音频制作丨李晓东
视频导演丨张弛
视频拍摄丨王波涛
视频剪辑丨陈以恒
后期制作丨张永鹏 蔚天雄
设计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学术顾问丨任慧
专家统筹丨高琰鑫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桥与闸的故事
河水悠悠,桥跨两岸。从古桥到新桥,林立于大运河上的桥闸不胜枚举。这一座座桥闸,也在大运河延绵千年的繁华烟火中,见证着国脉的世代赓续与民族的璀璨文明。它们不仅是一座桥、一道闸,更是一个个城市地标与文化符号。
望古桥 饱览时光的故事
扬州瘦西湖,是大运河沿线园林景观的“代表作”。《清代瘦西湖名胜图》《瘦西湖名胜图志》中收录有长堤春柳、篠园花瑞、春流画舫、春台祝寿、平流涌瀑、四桥烟雨、卷石洞天、香海慈云、西园曲水等。而瘦西湖上的五亭桥因为秀美,自清末起就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作为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五亭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桥”,这座横跨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古桥,仿佛是一位黄袍加身的贤者,静静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为何说“黄袍加身”?这与其独特的造型和色彩有关。五亭桥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是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那“工”字形的桥面,五个亭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桥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特殊的明黄色瓦面,这种黄色,在古代有着别样的含义,代表着皇家的尊贵与威严。
细细欣赏,此桥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五亭桥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为世人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采。
傍新桥 运河两岸焕新颜
脚下是沧桑的石板,眼前是河水澹澹,身侧东环路上新建的斜港大桥上车水马龙……新桥傍古桥,站在玳玳河边,一眼望千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千百年前的古城苏州因京杭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位于苏州城东南玳玳河水道之上的宝带桥更是运河文明的遗珠。
宝带桥是中国现存建造时间最早的古桥之一,历经一千二百年,与河北赵州安济桥、四川都江堰珠浦桥、广西三江程阳桥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53孔的宝带桥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乾隆下江南时,曾在此留下诗句:“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是苏州最美的运河地标。
如今沿着运河绕过半座苏州城,寒山寺旁的枫桥虽为清代重建,却依然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感怀历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古刹钟声依旧,运河两岸早已焕了新颜。
过船闸 见证中国式现代化
在古老的运河之上,有时候桥即是闸,闸即是桥。它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最现代的。时至今日,大运河江苏段仍然保持了强大的活力,它相当于10条高速公路的货运量,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推动作用,支撑着沿线的可持续发展。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东部的南水北调,推动中国南北地区的均衡发展,见证着中国式现代化。
跨越长江向北,运河水面愈加宽阔。大运河与淮河在淮安交汇,留下了“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诸多故事。作为古代漕运的枢纽城市,大运河成就了淮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位。而从历史走来的淮安船闸如今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京杭大运河上船舶通过数量最多的船闸,每天约有400艘货船、15个船队由此通过,年船舶通过量约3.1亿吨。
作为京杭大运河上一个重要节点船闸,向南或向北的船舶都会经过于此。向北的船舶经过船闸后往洪泽湖方向去往河南、安徽等地,北上可抵达宿迁、徐州,山东等地;向南的船舶可以南下进入长江,也可以前往太仓港等长江港口,将船上的集装箱转运到大船,然后出海。
淮安船闸由3座船闸组成,正常情况下,淮安船闸上下游水位相差3米,船舶过一次闸需要30分钟。淮安船闸每天如此循环往复,365天一天不停,保障着京杭大运河航运畅通。最年轻的3号船闸,建设于2000年9月,2003年7月通航,采用了当时内河船闸建造的所有先进技术,并拿到了鲁班奖。这座建筑奇迹见证着千年运河水从古代中国流向现代文明。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为沿岸城市带来丰厚的资产——位于江苏镇江的京口闸遗址被埋地下数十年,曾是江南运河第一闸;淮安的古板闸摇身一变遗址公园,成为运河边又一网红打卡点;绝险之处的清江闸遗址,穿越漫长复杂的时空向世人诉说着人类善用自然衍化文明的聪慧;河北沧州的捷地水利枢纽,至今依然发挥着防洪、灌溉等水利功能;位于运河北首通州北运河上的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和杨洼船闸,实现了大运河京冀段水路通航,让特色旅游火出了圈……运河上形形的桥闸运载千秋,不断解密河城共生的密码,在人来人往的烟火气中,演绎着大运河畔的新故事。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运输、水利、环保、文旅方面,更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中。新桥傍古桥,一眼望千年。在历史风雨中流淌至今的运河水,正迎着阳光,奔涌向未来。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曲经纬
流程编辑:U072
【关于桥的故事15字,关于桥的故事20字 左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