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吃饺子,俺家的饺子有故事
文 | 崔方春
饺子,作为一种美食,成为我国北方人待客的一种礼数,历史悠久,源源流长。“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上车饺子下车面”,“冬至到,吃水饺”,就是生动形象的写照。作为地地道道的北方山东人,俺一家对饺子喜爱有嘉,情有独钟,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形成了独有的乐章。自然,也生成了一些包饺子吃饺子的故事。
俺与夫人的老家都属潍坊市管辖,一个在青州市的西北角与淄博市临淄区地界相接,一个在昌乐县的东南角与安丘市的凌河镇隔河相望,两地的直线距离不会超过一百公里。但两地的方言和生活习惯却不尽相同,有的还差距挺大。单饺子的名称听来,就像异省他乡。俺老家与淄博一带的叫法相同,称下包子,可能过程与包包子差不多,只是个头小,不用锅蒸而用水煮熟了吃而已。夫人的家乡则叫古扎,这个名字好像从胶东地区传导而来,昌乐地域以西便没了这一称呼。
受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传授和影响,俺与夫人在老家时都学会了包饺子。不过那时,仅仅赶赶皮,包几个,打打下手罢了。对全部过程并不十分熟悉,所包饺子的形象也不美观,不漂亮。1977年毕业分配到省城,在某金融机构任职食堂会计期间,机关厨房师傅包饺子的高超技术,让夫人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也偷偷学了人家不少手艺。特别是调馅和包捏技巧很多是在这时候弄到手的。俺也是好学之徒。有母亲传教的基础,再加上夫人严格的面授,俺包饺子的技法有了很大改进,速度也提高了不少。
因而,包饺子吃饺子成为俺家的家常便饭,成了俺两口子接友待客的不二选择。这些年,来往的亲戚,机关的同事,楼上楼下的邻居,都知晓俺家包饺子水平不一般,有不少人尝过俺俩亲手包的饺子。俺们的独生女儿,从孩童时期就泡在“饺子锅”里,她的味蕾嗅到的一直是饺子的余香。当下的两个外孙女,受姥姥姥爷的熏陶,早已与饺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俺家包饺子很随意。啥时候想吃,就啥时候包,从来没有成为家里的“重点工程”、“世纪工程”。多的时候,一周可以吃到两三次。急的时候,中午十一点才出门买菜,十二点便出锅上桌了。
取材上随意。有肉包肉的,猪肉、牛肉、羊肉,甚至鸡肉和其他肉类都可用来包饺子。无肉包素的,鲅鱼、海米、鸡蛋、粉条,几乎所有的青菜都可以成为饺子馅。要问这几十年,家里到底包了多少种馅的饺子,俺实在说不清楚。
分工更随意。和面、剁肉、切菜,调馅、赶皮、包捏、水煮,俩人既有分工又有协作,道道工序都可以上手,样样活计都可以互补,配合的十分默契,并且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套路。一般情况下,夫人负责前期的剁肉、和面、切菜、调馅,包的时候俺才下手,主要任务是做剂子和赶皮子。不过,煮饺子基本由俺掌勺,是多年的下饺子专业户。俺自创的调节火头、指点饺肚、观察外形、注意颜色的“不点冷水”煮饺子法,可以让出锅的饺子光泽亮丽不发粘,极少有破肚露馅的现象!
夫人对包饺子处处仔细,事事认真,从来不会有半点儿马虎懈怠。对容易出汤的青菜,在剁馅的过程中,她会用盐煞一煞,用手挤一挤,但煞而有度,挤而有方,绝不会仓促下手,一煞一挤了之。因为,煞小了,挤轻了,会出现汤馅,既妨碍包捏质量,又影响煮下水平。煞大了,挤过了,菜会变疲,馅会发干,煮熟的饺子会发硬发柴,失去应有的滑嫩和口感。而对本身存水不足,发干发涩的原材料,特别是牛肉、羊肉、鲅鱼等吃水较多的饺子馅,则会准备充足的花椒八角水,多次地加,反复地搅,直至含水充盈,滑腻适中,才会罢休。
和饺子面,要软硬适中,太硬太软都会妨碍饺子的味道和口感。除特殊情况,俺家的饺子面从不现用现和,没醒透没搋实的面团,宁愿推迟点时间,也不贸然下手。擀饺子皮儿,放醭不能太多,多了会影响包捏质量,导致下锅后透水和浓汤。夫人会掌握饺子皮的厚薄,随时指导俺这个赶皮手,多压还是少压一圈儿。素馅饺子皮儿,要平,要薄,要均匀。肉馅饺子皮儿,要中间厚周边薄,要经得起用力捏,以防止水煮时漏汤破肚。
她会调整使用方向,长长皮儿圆圆包。无论皮儿是团是扁,都能捏的形状一样,皱褶清晰,大小适中,潇洒靓丽。夫人包馅多,捏的实,不会出汤滴水,不会裂口张咀。经手的饺子个个身材匀称,高矮一致,俊俏灵动,摆满盖垫绝对是一幅优美的画卷。煮熟盛到盘里 ,枚枚像只滚圆的小猪 ,白白胖胖,形象诱人,可爱可亲!
俺家包饺子多数选用普通材料大路菜,从不使用鸡精味精,但不论哪一种馅的饺子都绝对口感好,味道純,个性鲜明,回味久远,人们品尝后无不啧啧称赞。这,得益于夫人的调馅技巧,得益于她对所有细节的一丝不苟。她对油、盐、酱油、香料用量的多少,添加的顺序时机,搅拌的方向力度十分考究,向来不马虎不图快,不省时间不省力。对羊肉、鲅鱼等膻味腥味较重的馅料,她会提前泡好大料花椒水;对黄瓜西葫等容易出水的青菜,她会先加油后放盐;对韭菜西红柿等不喜咸的配料,她会边尝味边加盐,绝不会一次加多了无法挽回和调整。
俺家有饺子很拿手。前些年,出差全国各地吃了很多种饺子,不乏西安、郑州等地的多款饺子宴。可以说,品种不下几十,名堂不计其数。虽然这些饺子很是风味,很有特点,但觉得仍不能与俺家的茄馅饺子相提并论。因为,从那么多的品种里,找不到茄馅饺子所具有的鲜明特点和特有香气。
茄馅食材,主要由应季鲜嫩长紫生茄、略肥去皮五花猪肉构成,配以花生油、芝麻油、味极鲜酱油,葱、姜、五香粉和一至二两新鲜带叶的香菜等。生肉宜占茄重的三分之一。其加工调制过程很重要。剁五花肉成糜,用适量味极鲜酱油浸透。茄子去皮切成不大于5毫米的碎丁,用盐略渍但不能过,葱、姜、香菜洗净切末,备用。调馅时,花生油要比其它菜馅多加一些,并不宜再加入酱油或其它酱制品,力求按顺时针方向搅拌均匀,以有汤不见汤为最好。否则,会影响包捏质量和食用时的口感。
调馅后要尽快包捏,尽快煮下,皮应略厚于其它材料的饺子。同时,按就餐人数每人一至两瓣的量备好生蒜,捣碎成泥,不用醋而用味极鲜酱油调制后备用。饺子出锅,略凉后沾蒜泥开餐。这时,满桌的茄香、肉香、蒜香、香菜香会扑鼻而来,弄得你七窍开颜,不亦乐乎!张嘴来一个,定会钦你心脏,润你肺腑,贯你全身。也许在这时,你才会发现什么叫人生的欢愉和痛快。若您是好酒之客,再斟上二两小酒,就着饺子一口一口呡起来,那肯定是神仙般的好日子!
“原汤化原食,吃过饺子来碗汤”,是不少饺子客的选择,也是父母留给俺的习惯。可是,随着一次深刻的教训,让俺完全放弃了这一习惯,再没有喝过饺子汤。
那是1979年1月一个周日的下午,正在准备结婚的俺俩,从济南万紫巷商场花大价钱买了一斤韭菜黄,利用原有的一斤多面粉和几个鸡蛋,在经一纬四路简陋的单身宿舍里,以酒瓶当轴,以桌面作板,包了六十多个素饺子,犒劳自己的肚子。饭后,要陪夫人去位于经二纬一路的单位加班。
当好不容易用十芯柴油炉子,耳朵大的钢精铝锅分几次煮熟饺子以后,留下了一碗浓浓的饺子汤。中午饭未吃好,又多时没见到这等美食,饺子被俺俩很快扫了个精光。作为男子汉,俺吃得更快,吃得更多,是一段时间少有的饱餐,是一次好久不见的肚儿圆。
放下筷子,准备动身去夫人单位之际,“亲爱的”奉献了一颗让俺几十年都没有忘记的“爱心”:“这碗饺子汤很浓,别浪费了,你把它喝了吧”。恋爱期间特别顺从特别乖巧的俺,听到指令,二话没说,端起瓷碗瞬间灌进了肚子。然后,一抹嘴跟着她咕咚咕咚从五楼颠到了一楼。
俩人急匆匆经过经一路,穿过纬三路,沿经二路走到大纬二路,过路口再走几十步就是她的办公楼了。就在等红灯变绿的时候,突然剧烈扎心的胃痛,让俺一下子蹲在了一棵法桐树下,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了下来。
突然的变故,吓得夫人无所适从,又要陪俺去医院看医生,又要到附近的药店买药。一会儿给俺捶捶背,一会儿又要帮俺按肚子,想到单位找个同志帮忙,又不忍心把俺一个人放在路边,急得她满脸通红,浑身是汗。好在,十几分钟后情况有了好转,症状有了缓解。她扶着俺慢慢走进了百米外的机关大院,走进了她的办公室。这个晚上,俺是在痛苦中熬过的。
第二天,俺去请教卫生室的大夫。医生说,是饭后饮水过量和行动过激导致,俺有下垂病患的胃进一步下坠,拉扯腹部网膜造成的剧烈疼痛。患有胃下垂的人,饭后应平躺少动,半小时内不宜大量进水,尤其不能进行激烈运动。并嘱咐,要千万接受教训,不能再干类似的傻事儿。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事后的前几年,俺闻到饺子汤就想呕就想吐,看到饺子汤就产生条件反射,胃里就会翻江倒海,难受好一阵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有些好转,但还是让俺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后的几十年再没有喝过饺子汤......
作者简介:崔方春,山东青州人,从事银行工作41年,退休职工。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2016年,出版35万字个人传记《往事记忆》一书。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出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你知道冬至为啥要吃饺子吗?这里面有个救人与感恩的故事
今天(12月22日)是冬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每到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和馄饨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你知道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吗?这里面蕴含这一个救人与感恩的动人故事。
医圣张仲景救人发明了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这个发明不是为了“解馋”,而是为了救人性命。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所以,冬至吃饺子不单单是个“解馋”的习俗,更是有一个感恩的故事,也是一种感恩的行为。
今天中午可别忘了吃饺子哦!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冬至吃饺子的故事5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