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凿壁偷光的恐怖真相

更新:04-19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最后结局你知道么

锥刺股”其实讲的是苏秦的故事,这位大家都比较了解,苏秦赵国人,一直发奋读书,夜里读书困了,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防止瞌睡,血一直流到足踝,就这样夜以继日的学习,终于有所成就,后来游说六国连横抗秦,佩戴六国相印,后苏秦回到赵国后,赵肃候立即封他为武安君。后来苏秦和燕国太后有染,主动去齐国当间谍,齐宣王去世后,苏秦劝说新即位的齐湣王大兴土木,为齐宣王大肆操办后事,这时候有很多齐国大臣看苏秦不顺眼,就有人直接派了刺客,找机会刺杀了苏秦,苏秦临终之前,又出了一个主意,给自己报仇。苏秦建议齐王说自己是间谍,所以刺杀不但无罪反而有功,为了引出刺客,齐王车裂了苏秦的尸体,引出了刺客,并处死,也算给苏秦报了仇。

砸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西汉大学问家匡衡。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上学读书, 也买不起书, 只得想办法向别人求借书来读。匡衡就给藏书人家打短工, 不要工钱, 只求借几本书来读。匡衡长大后,他成天下地干活,很少时间看书。他想利用晚上多看些书,可家里连蜡烛都买不起,他看见隔壁邻居家的灯光从壁缝里透过一线光亮来, 便把壁缝凿大一些, 自己就借着透过来的灯光看书。不过话说回来匡衡其实读书并不厉害,事实上他考了9次才考中丙科,只是一个芝麻官。不过匡衡名声很大,得到了元帝的信赖与支持,给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最后官至宰相。可是在匡衡晚年时,却因为贪腐被劾,最终贬为庶民,最终病亡,结局并不好。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难怪老师不会告诉你

中国人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因此也就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而对于一些能够催人奋进、引人向学的名人典故也大都会编纂成书,好古为今用。在数不清的名人典故之中,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可谓是人尽皆知。

汉代刘歆在他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适时年幼的匡衡十分勤勉好学,然而家中贫穷无力供其读书,而在好不容易借到书之后有闲暇的晚间却又点不起灯,无奈之下机灵的他想出了这般妙计——凿壁偷光。也正是借着邻居家的灯光,匡衡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大儒。

作为一个勤奋向学的名人典故,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被传颂千载,甚至如今还入选到了我们的课本之中,被我们后人用以敦促教育孩子们能够潜心向学。

可是,作为故事主角的匡衡在长大后都干了些什么呢?似乎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避而不谈。那么匡衡明达之后又到底做了些什么,以致于老师们都不愿提及呢?

匡衡出生于西汉中后期,历史上对其生卒年月语焉不详。

世代务农的家庭背景,也让他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起点极低。但是,这并不妨碍匡衡的好学上进。为了能够获得知识,在帮助父母干活之外他曾偷听先生讲课,亦曾替人帮工赚取钱资。

如是才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也才有了凿壁偷光的典故。

此后,尽管对于“六经”中的《诗经》有着极深的见解,也广为时人称道,但匡衡的仕途却并不顺遂,在经过九次考试后,他才勉强中得丙科。从甲乙丙丁的天干计数,我们便能知丙科的位次之低,而匡衡也只得到太原郡文学这等微末职务。好在,对于这样一位饱学之士当时并不乏举荐之人,许多后学也很是愿意跟随他学习,盛名之下又有太子太傅萧望之举荐,也让匡衡渐有了人望。

而在汉宣帝驾崩,汉元帝即位之后匡衡终于迎来了机会。彼时,萧望之为帝师,在推举人才上多有贡献;而外戚史高与之在朝堂上并立,但在推荐人才上却并无建树。

于是,史高在幕府杨兴的劝说之下拔擢匡衡为议曹史;而对于儒学多有希冀的汉文帝更是接连拔擢匡衡。

很快,匡衡便平步青云。从郎中、博士、给事中,再到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直至丞相、乐安侯食六百户。风头可谓一时无两,然而这位少时发奋读书的人中楷模却还是倒在了官场的名利之中。

你很难相信,一个年幼时发奋的少年在一朝得势后却最终成为了蝇营狗苟之流,但事实如此。偌大的青史上,位极人臣的匡衡几乎未曾留下过一点光辉的印记;如果非要说有,那封在面对地震时的上书却又更像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打脸之作”。

在汉元帝初年,长安发生地震,匡衡上书谏言汉元帝要“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

可这样“伟光正”的言论,到底也只是他匡衡进阶的梯子罢了。在匡衡显达之后,汉元帝宠信的宦官石显利用手中的权利将萧望之处死。而在这场政治动荡中,本应该阻止石显恶行的匡衡却成了石显的助益。

汉书》中这样记载:“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

一代大儒、丞相为了能够在朝堂之中不至于失势,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小人。而且这还远非他恶行的全部,为了能够排除异己,对于攻伐匈奴立下大功的陈汤也是极尽污蔑之能事。

当然,在一些人看来,后来在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即位后,石显失宠之时是匡衡将石显之罪一一上陈,才让石显一党被铲除的。可这里面参考其前行很难让人再去相信,匡衡的弹劾没有私心。

而就在匡衡自以为是的以为举发了石显便能够继续永葆富贵之时,他却未曾想到等待他的也是恶果。

很快,匡衡便被举报贪污钱财, 据记载本已经积累至巨富的他却仍旧贪得无厌,在汉元帝封他地三十一万亩的基础上,又非法侵吞四万多亩土地。于是乎,这位叱咤风云的丞相就这样被以“专地盗土”的罪名,回到了起点被贬为了庶人。

从人人称赞的“凿壁偷光”的好学之士;再到被记录在《汉书·匡张孔马传》中与奸佞为伍,落得一个“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的恶评,很难说这不是匡衡的咎由自取。

也许会有人说,这未尝不是匡衡出身太过低微的缘故,他太想脱离阶层了。可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每个人总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的,更遑论是历史人物了。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即便是在今天,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仍旧值得我们学习,毕竟它是一块让你上升的砖。

参考资料:《汉书》《西京杂记》等

凿壁偷光的匡衡:从农家子弟成为丞相,却因贪赃被贬为庶人

许多人应该都听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说的是西汉时期,有个名叫匡衡的孩子,因为家里贫困,晚上点不起灯,他就凿开墙缝,借用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后来匡衡通过勤学苦读,从农家子弟成为西汉的丞相!可是之后,匡衡却没有什么作为,反而因贪赃被贬为庶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农家子弟

匡衡是东海郡承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家里面世代为农,没有一个做官的。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但由于家中贫苦,所以不得不白天帮人做工,以此来谋生,只能在晚上读书,所以才有了“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精力过人,很快就熟读《诗经》,当时人说道:“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可是匡衡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参加考试没能考中,只担任太常掌故、平原文学这样的低级、闲散官职。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向朝廷推荐匡衡,说他“当世无双”。于是,朝廷派太子太傅萧望之主考匡衡。萧望之非常满意,于是就向汉宣帝推荐。可是汉宣帝这个人对儒家的东西不感兴趣,因此“遣衡归官”。

二、封侯拜相

不过,匡衡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即位,匡衡被召入朝中做官,先后担任郎中、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职。汉元帝这个人非常喜欢儒家的学说,特别是对《诗经》尤为喜爱。匡衡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受到重用,后又升任光禄勋、御史大夫。

公元前36年,汉元帝下旨,加封匡衡为丞相,同时封为乐安侯。当年凿壁偷光的农家子弟,如今成为位极人臣的百官之首。匡衡通过勤学苦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可是做了丞相之后,匡衡却没有什么作为,还存在贪赃行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当时宦官石显专权,匡衡也畏惧石显的权势,“不敢失其意”。

三、贪赃被贬

汉成帝即位后,匡衡这才站出来揭发、弹劾石显的罪恶。可是这时候司隶校尉王尊也站了出来,指责匡衡身为丞相,当时知道石显“专权势,作威福”,却“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匡衡也感到非常惭愧,于是称病辞职,不过汉成帝没有同意。没过多久,匡衡又出事了,他被有关部门弹劾,理由是侵吞土地。

前面说了匡衡被封为乐安侯,是享有食邑的,大概有三千一百顷,可是他却利用自己丞相地位,侵占土地达四百顷,“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通俗理解,就是匡衡与地方上勾结,将原本属于朝廷租税范围内的四百顷据为己有。这件事被揭发后,汉成帝下旨,免去匡衡丞相之位,贬为庶人。后来,匡衡病死于家中。

参考资料:1.《汉书》;2.《资治通鉴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凿壁偷光的恐怖真相】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名字-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名字拼音 下一篇: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哪位,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哪位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