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让孩子明白什么道理简单 刻舟求剑说明什么道理小学生

更新:05-02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刻舟求剑》

原创 人莫予毒

我刚拿到《小学生必背文言文》时心想这么简单,可以一天背一篇,然而孩子背了第一篇之后,我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上来说,都达不到一天背一篇的程度,于是我决定一周背两篇,贪多嚼不烂,贵在坚持吧,这样比较轻松没什么压力,也能把基础打瓷实。

我教孩子背诵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先来说一下《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叫《吕览》,简单说,这部书就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纂的一部杂家著作。

吕不韦为了宣传这部书,请人把书抄好后,悬挂在咸阳城门,声称如有人能改动一字,即赏千金,消息传出,人们自然蜂拥而至,却没有人能对书上的文字加以改动。

那我们就来看看《刻舟求剑》这一段,看看究竟能不能改动一字。“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疑惑乎?”

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楚人”如何,和上一篇《揠苗助长》开头说“宋人”如何一样,特意点明是哪里的人,既然是寓言,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言之凿凿,要写的很确定是哪里的人?如果放到现在,有人写“河南人”“上海人”怎么样,估计就会被人说成地域歧视,或者是故意诋毁人家。但战国时代的人好像并不这么想,要不然楚人知道吕不韦这么调侃自己,就不会像“大情妇”中那样,哭着喊着要当秦人的情节了。

其实人家楚国人还是挺恨秦国的,人家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估计是心想,“你吕不韦敢调侃我们,老子跟你拼了。”

下面一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我开始觉得“自舟中“这三个字有点多余,因为涉江者必然要坐船,再特意说一遍”自舟中“岂不画蛇添足?如果一定要强调坐船,不如改成”楚人有乘舟涉江者,其剑坠于水“。如果我生活在战国时代,是不是可以找吕不韦要那一千两银子去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人批改杜牧的《清明》,原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人觉得每一句都罗嗦了,第一句,清明本来就是个节气,写了“清明”,就不需要再加“时节”,第二句,行人本来就应该在路上,“路上”两个字多余了。第三句本来就是问句,干嘛还要加上“借问”两个字?第四句,回答的人不一定是牧童。于是把全诗改成了“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这改的太没有情趣了,原诗中的时节、路上、借问、牧童这几个词把时间、地点、动作、人物一 一点明,而且画面感极强。

金庸的《神雕侠侣》中,写到有一些武功极其低微的人,听说了华山论剑这个事,也附庸风雅的来了次华山论剑,被郭靖等人看到,贻笑大方。估计在古人眼里,我和这个改杜牧诗的人,就像郭靖黄蓉眼里那些华山论剑的人一样。

我们还是来看看原文为什么写的好吧,“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第一句话“楚人有涉江者”,简明扼要,指出了什么人在干什么,后面两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连用两个舟字,节奏感极强,而且紧扣“刻舟求剑”这个主题中的“刻(契)、舟、剑”三个字。那么“求”字呢?如何表现?往下看,“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说了“剑”,还是没有说怎么“求”。

大家好像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似乎他应该说“是吾剑之所从坠,吾当从所契者入水求之。”但是没有这么写,而是只写了一半,留有悬念,注意啊,留有悬念是作文非常重要的一点,会吸引读者往下看,但这个悬念在后文一定要有交代。

本文紧接着就交代这个悬念了,“舟止,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这段故事就交代完了,但是剑找到没有呢?作者没有说,其实是不用说,因为结果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要加上一句,改成“舟止,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一无所获。”才叫做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在本文最后有一个评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疑惑乎?” 这种在叙述完故事之后有一段议论被后人学习去了,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每一篇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蒲松龄的《聊斋》,大部分都有一段“异史氏曰”。

结尾的这十六个字,四句话,四个字一句,节奏感十足,朗朗上口。 这种四字一句的行文方式,非常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我们可以从最早期的《诗经》中得到验证,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大部分诗句都是四字一句。

如果是三个字或五个字一句会怎么样?我们先来看三个字一句的,最有名的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节奏感和韵律都在,但是稍显急促。

再看五个字一句的,比如《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月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比四个字一句略显拖沓。

所以四个字一句,既有节奏感韵律感,又不急促也不拖沓,恰达好处,可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当然,三字一句和五字一句都各有妙处,以后有机会再讲。

这种四字一句的行文,对后世影响巨大,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还有最著名的《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的散文《雅舍》中如何运用:“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刹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

在将来背诵的文言文当中,大量使用四字一句的段落会很多,所以我让孩子慢慢体会四字一句的节奏和韵律,将来可以在自己的作文当中应用。

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在后代文人当中经常被提及,比如苏轼的诗,“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黄庭坚的诗,“往事刻舟求坠剑,坏人挥泪著亡簪。”《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似你这般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刻柱鼓瑟了。”

我想刻舟求剑的道理我们都懂,事物是在变化当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我们不可能像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必须跟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没有人可以和外界隔绝。

太颠覆!成年后再看小学课本里的人生道理,句句扎心

小时候,觉得人生太长了,好像过不完似的;长大后,才发现人生太短暂了,只是一个不留神而已。那些小学课文里的文章告诉我们的不只是道理,还有人生!

小时候的课本,长大了的人生!

你还记得,

小学课本的那些课文吗?

再看小时候的这些文章,

少了纯净简单,

却因为人生的历练,

多了一些滋味。

01《刻舟求剑》

船已经走了,万里大海,哪里寻得剑的影子呢?小时候觉得,刻舟求剑的人,真是个大傻瓜。

长大后才发现有时人也一样,明明人已走、茶已凉。却还是抱着回忆的记号,执着等待着。我们有时,不也跟他一样傻么?

02《掩耳盗铃》

一个去偷东西的人,觉得把自己的耳朵捂上了,铃声也就不存在了。

而今有时,我们爱着一个人。所有人都让你远离Ta,你却捂住耳朵欺骗自己,说我不听,你们不懂他的好。我们孤注一掷去做一件错事的时候,还是觉得除了自己,没人理解你。

小时候以为课本拿蠢人逗我们,长大了才知道每个人都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03《挑山工》

小时候为挑山工而感动,深知不论做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前进,步步踩实了往前走,总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

长大以后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加班加点埋怨万分,却忘记路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

04《负荆请罪》

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自此,将军和宰相同心保卫国家。小时候,只觉得蔺相如聪明、廉颇知错能改。

长大后,才发现,成人都很高傲。出错后理由总是千千万,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低头认错。

低个头,为自己造成的错误向别人道歉,到底有多难?为什么人长大了,却连最简单的道理都忘了?

05《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失去了羊,便赶紧修补围栏的漏洞,一切都还不晚。小时候觉得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怎么会没人懂呢。

长大了才发现人有多脆弱,有时走错一步,很容易崩溃,破罐子破摔。其实又何必呢,你的改过不能挽回现在的事,却能帮助你赢得未来。

人生还早,何必消极到老?

06《陈毅吃墨水》

陈毅小时候,因为读书而废寝忘食,妈妈为他准备了芝麻酱用来配饼吃,他却误把墨水当成了芝麻酱,还蘸着吃的津津有味。小时候的我们,看这段故事,没觉得恶心,反而也觉得津津有味。

据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犹太人酷爱读书,而他们教导子女读书的方式也很奇特。在书本上涂上蜂蜜,然后让小孩子闻。于是,犹太孩子从小便产生了这么个感觉:书本是甜的。

我们多久没有好好看书了?即使手机再好看,书中也有人生更美的滋味。

07《骆驼和羊》

骆驼和羊,一个高,一个矮。他们各做了一件事,拼命向对方证明,自己的身高才是最完美的,却看不见对方有自己没有的长处。

长大后,我们对于潜在的竞争对手,心中总有一万个“凭什么”,就像是不服气彼此的骆驼和羊。承认对方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有那么难吗?为什么小时候很容易做到的事,长大以后却那么难。

08《买椟还珠》

楚国有一个人,看中了集市上装珍珠的盒子,于是买下了木匣盒子,却退还了匣中的主角——珍珠。我们都笑话他,不懂得宝贝的价值。

长大后突然发现,宝贵的品质好比盒子里的珍珠,华丽的外表像是迷惑人的盒子。为了“盒子”丢掉珍珠的,大有人在。

断外表易,辨人心难。

09《画杨桃》

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作者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却不懂得不同的视角,杨桃也有不同的形状。

长大后才知道,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到别人眼中的“杨桃”,是多宝贵的品质。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承载了鲁迅的童年,待他到了三味书屋,还时时回味着。充满童趣的三味书屋,充满回忆的课本和书……

有些情怀总是诗,有些日子,过去就再也没有了。

11《司马光砸缸》

小时候看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除了感概他的智慧,也钦佩他的果敢。

长大后,路别摔倒的老人,要先录像,才敢去扶;尽全力去医治仍抢救无效的医生,动辄就要被围攻。

成人的世界,让我们知道了砸缸救了人,有时候却还要赔一个缸。这究竟是谁的悲哀呢?

12《一路花香》

有一个破罐子一直很羡慕不破的罐子,觉得自己是躯体残破,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可后来他才知道,他的主人每天依然带着它,是因为挑水回来的路上,破罐子漏掉的半罐水,恰恰浇灌了路边美丽的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即使是在这个残酷的社会,即使你觉得自己很普通、甚至很渺小,也永远不要丧失生活的希望。因为你可能就是一些“花儿”的希望,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

13《端午的鸭蛋》

小时候,看汪曾祺先生写的《端午的鸭蛋》,馋的流口水。他回忆起家乡的鸭蛋,也回忆起了家乡,他还引用了一句诗词——“曾经沧海难为水”,那也是第一次见到这句诗。

长大后才明白,童年的回忆有多珍贵。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时光,已不再是童年时光

我们,也不再是少年锦时

那些课本中的道理,在岁月中泛黄

如今再看时

已成了人生本来的模样

……

来源:视觉志

作者:Avoid

本文编辑:张宸玥

【刻舟求剑让孩子明白什么道理简单 刻舟求剑说明什么道理小学生】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刻舟求剑英文版故事;刻舟求剑英文版故事角色对话版带旁白的 下一篇:刻舟求剑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刻舟求剑让你懂得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