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故事读后感【包公奇遇读后感】

更新:05-23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读“包青天”有感:这个时代更需要培养“英雄式”人物的土壤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脍炙人口的主旋律一起,人们就会想起那刚直不阿、断案如神、执法如山的包大人,代天子巡九州,判世界一切不平之事,斩世界一切不法之徒,还公道于人间。每当看到此类的包公戏,我不禁心想,我们需要“包大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能昭示天理,替百姓伸冤,除尽一切祸害百姓之人,不徇私枉法。但我觉得这种“需要”也是悲哀的,他何尝不是从另一种角度反映出了一群活在最低层平民百姓求公平公正的心理诉求,但就是公平公正这四个简单的字眼,自中华五千年以来每朝每代,都存在着当权者肆意践踏、草菅人命、徇私枉法,无视法律的公平公正,不管百姓疾苦,只顾自己的贪图享受,所以人们神话“包大人”,渴望“包大人”存在,希望“包大人”能为小人伸冤,还自己公道。

我们现在要问小学生、中学生他们的最大理想是什么?百分百会答要当科学家、老师等等,为什么尼?因为他们远离“尘世”,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大染缸,心灵是纯洁的,再加上他们从书本上学到伟大先贤那种无私奉献、造福人类的壮举,他们深深地被感动了,他们时时被这种精神激励着,想效仿伟人,长大后做出一番壮举出来。如果我们再问当代大学生的最大理想是什么尼?肯定也会有一部分坚持自己初心的理想,但不置可否的是,有的人内心肯定出现了动摇,为什么尼?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接触了社会灯红酒绿的生活,外面的花花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他们,这毕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但凡是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就会受到引诱。但是要是再问那些已经毕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你们现在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尼?我敢肯定99%的人都会说,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赚钱,并且赚很多很多的钱,这会和学生时代的理想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又是为什么尼?因为他们已经收到社会大染缸的浸泡,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时代,他们要生活下去,要生活就不可避免沾到柴米油盐这些所谓他们以前不屑的生活“俗事”,再加上耳濡目染周围有钱人的生活状态,美女相伴、夜夜笙歌,所以他们就单纯的想钱,甚至为了钱,可以走向歪途,干一些不法犯罪的事情来。

每当播放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个系列的电视剧,大部分人会说,儿时想做纪晓岚,现在想做和珅。每当看到新闻报道某某政府官员落马时,人们拍手称快,做官一任,应造福一方,而这些官员却只满足自己的私欲,鱼肉百姓。但是,这些官员落马之前的生活状态,其周围人在深恶痛绝时,难道不羡慕吗?肯定羡慕的,因为是个人,都想过着住豪宅、开好车、有美女相伴的生活,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一批腐败官员落马后,又紧接着一批腐败官员上任,真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

所以回归话题,人们神话“包公”、渴望“包公”的行为,从大处看来,我认为是应不可取的,这就犹农民种庄稼,兢兢业业忙碌一年打出一季好庄稼,我们会过度表扬宣传他吗?我想应该不会的,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本身就是农民的职责,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在其位,谋其证”,那么对于我们敬爱的“包大人”而言,他的职业就是从政,理应抱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业操守道德,而我们从每朝每代盼“包公”的心理行为,何尝不是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荒诞的社会现象,本该一心一意造福百姓的官员常态行为,却被视作了“青田老大爷”,堪比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大仙”了,这何其怪诞。

所以我们与其需要“包个人”神话级人物的存在,更不如需要能够培养“包大人”存在的社会土壤,比较“包大人”只是个个体,双拳难敌四手。只要健全法制,更要积极引导人的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只有人不再为衣食住行发愁了,他才会有更多的心思放在百姓造福上面,君不见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越严重。

看似个鸳鸯蝴蝶 不应该的年代(重温包青天有感)

我现在有个癖好,隔三岔五的就喜欢找一些老掉牙的电视剧来看看,一是重温下剧情,二是能在剧里回忆往事(有些经历真的能回忆起来)。

以前的台湾电视剧很流行这种过门 演着演着突然这样穿插一下片头

最近在看的是《包青天》。说实话对于这部剧,我小时候肯定是看过的,但现在能回忆起来的,仅仅是包公很黑、展昭很帅、狗头铡伺候、主题曲和片尾曲,至于情节什么的,就完全想不起来了。

如今再看,一看集数,嚯,236集,共分41个单元,这当年真有人能坚持看完吗?因为知道这都是分单元的,彼此剧情并不连贯,因此就准备随便挑选一个单元看看,较脍炙人口的有「铡美案」、「真假状元」、「狸猫换太子」等。但出于本人对片尾曲的偏爱,于是挑选了一个叫《鸳鸯蝴蝶梦》的单元来看。鸳鸯蝴蝶,听上去像是一个很浪漫唯美的故事,或者就是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谁知今日再看,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三男一女、借种生子、冤假错案、宝妈男等各种狗血元素的凄美人间悲剧。

女主角沈柔,一个温柔貌美的妇女,却半世颠沛流离,明明为人妻时品行端正,温良贤淑,却因两个男人的自私虚伪,一次次与想要的幸福生活失之交臂。

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个单元的包黑纯粹是多管闲事,直接化成沈柔悲惨人生的推手。里面的将军那么痴情的绝世好男人也被命运玩弄,一集看下来真是颠覆了不少对包拯的好印象。

何家劲,最帅展昭,不接受焦恩俊粉丝反驳

最后提一下,小时候看《包青天》,光顾着看展昭耍帅呢,忽略了里面的大美女。里面饰演沈柔的演员,叫邱于庭,真是一个大美女啊,气质典雅,温柔婉约,很符合东方古典美女的审美。(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邱于庭,台湾女演员,没有大红大紫实属可惜了。

“看似个鸳鸯蝴蝶 不应该的年代 可是谁又能摆摊人世间的悲哀”黄安的这首片尾曲真是绝了,古典的歌词配上唯美的旋律,如今再听,依旧动听。

夜话丨中文,中国人心灵的寄托

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今天,是第20个国际母语日。

母语,穿过历史的长河,穿过我们的记忆,嵌入每个人的灵魂,成为塑造我们表达、思维和情感的方式。

我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作者:余光中

1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

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

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依清制科举,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也就是贡入国子监,谓之拔贡。再经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县或教职。如此考选拔贡,每县只取一人,真是高材生了。

戴老夫子应该就是巴县(即四川江北县)的拔贡,旧学之好可以想见。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意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

2

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我的父母都算不上什么学者,但他们出身旧式家庭,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晓畅通达的。

我一进中学,他们就认为我应该读点古文了,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我不太喜欢这种文章,但感于双亲的谆谆指点,也就十分认真地学习。

接下来是读《留侯论》,虽然也是以知性为主的议论文,却淋漓恣肆,兼具生动而铿锵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动。再下来便是《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与韩荆州书》《陋室铭》等几篇。

我领悟渐深,兴趣渐浓,甚至倒过来央求他们多教一些美文。父母教我这些,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给我听。父亲诵的是闽南调,母亲吟的是常州腔,古典的情操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对我都有异常的亲切。

就这么,每晚就着摇曳的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有时高亢,我习诵着这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自如。

这样的反复吟咏,潜心体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最为深刻、委婉。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为此,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

3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高眉”(high-brow)的古典文学固然是在诗文与史哲,但“低眉”(low-brow)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走卒贩夫,广为雅俗共赏。

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葩,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圆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情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俾在两岸自由来往。

我那一代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电视,也难得看到电影,甚至广播也不普及。一位穷乡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旧小说。加以考试压力不大,都市娱乐的诱惑不多而且太远,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其乐何输今日的磁碟、录影带、卡拉OK?而更幸运的,是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的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了。

4

至于诗词,则除了课本里的少量作品以外,老师和长辈并未着意为我启蒙,倒是性之相近,习以为常,可谓无师自通。

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

若是吟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前年十月,我在英国六个城市巡回诵诗。每次在朗诵自己作品六七首的英译之后,一定选一两首中国古诗,先读其英译,然后朗吟原文。吟声一断,掌声立起,反应之热烈,从无例外。足见诗之朗诵,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

去年十二月,我在“第二届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对各国的汉学家报告我中译王尔德喜剧《温夫人的扇子》的经验,说王尔德的文字好炫才气,每今译者“望洋兴叹”而难以下笔,但是有些地方碰巧,我的译文也会胜过他的原文。

众多学者吃了一惊,一起抬头等待下文。我说:“有些地方,例如对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在这种地方,原文不如译文,不是王尔德不如我,而是他捞过了界,竟以英文的弱点来碰中文的强势。”

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节选自余光中随笔《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

今日话题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你对母语的感情!

【包公的故事读后感【包公奇遇读后感】】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包公的故事简短(包公的经典故事) 下一篇:包公的民间故事(包公有关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