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民间故事(包公有关的民间故事)

更新:05-23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民间故事:包公巧断奸夫盗银案

宋朝时,河南开封府阳武县有一个年轻人叫叶广,娶妻全氏年轻貌美,心灵手巧,夫妻俩住在村尾一处偏僻的院落,附近没有邻居,小日子过得也算安静。

叶广以织席卖席为业,收入微薄,好在有全氏每天勤劳织布补贴家用,小两口的日子勉强过得去。

有一天,叶广对妻子说:贤妻,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我们俩每天辛苦劳作,赚的钱只够糊口,现在家中只有四两银子的积蓄,我的意思是给你留一两五钱做生活费,剩余的二两五钱我带着去西京做些小生意,说不定苍天看我有上进心,会让我发点小财,等以后本钱多了,赚的钱也会更多,贤妻以为如何?

全氏听了说道:妾也听说过大富由天,小富由勤的道理,贤夫既然胸有大志,想必苍天也不会辜负你的心愿,妾必大力支持,只是咱们本钱太少,贤夫需斟酌而行,不管赚多赚少,及早回家,免得妾担心。

叶广听了全氏的话很高兴,觉得自己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放心地出门贩货去了。

时间一晃就是一年,叶广还没有回家。

叶广家邻村有个叫吴应的年轻人,大概十八九岁,容貌俊秀,聪明善诗,还没有娶亲。

有一天,吴应偶然路过叶广家门口,窥见全氏容颜娇美,貌比西施,起了眷恋之心,恋恋不舍了很久,还向村人打听叶广家的事。

当吴应知道叶广外出经商,久不归家时,心里陡然生出一计,他写了一封信,带信进入叶广家,对全氏谎称:小生姓吴名应,去年在西京有幸认识了叶兄,交情甚厚。昨日我回家,叶兄托我给嫂子捎一封信,拜托我照顾嫂子,以后嫂子缺家用了,只管跟我说,等叶兄回来自会跟我清账。

全氏本就是新婚少妇,热情洋溢,突然独守空房一年,不免寂寞空虚,她见吴应样貌俊秀,语言诚实,又听说是丈夫托他来周济自己的,不由得满心喜悦,笑容可掬,两个人很快就眉来眼去,情不能忍,如鱼得水。

吴应得到美人后,心满意足,写了一首诗戏曰:天缘造就到仙房,暗麝熏人透骨芳。云夹兰台因见雨,雾垂瑶室便成霜。临时吃尽消魂片,今夜方耽续命汤。兴逸不容占句尽,心魂撩乱魄忙忙。全氏听了,说道:妾虽不能吟诗,见小叔写的这么好,也来了灵感:“贪春仙客步兰房,锦帐齐掀满帐芳。月朗今宵疑不雨,天寒明旦自成霜。踌躇心上鱼惊钓,进步厨前鸟就汤。管取称君方便好,岂能怜我尚忙忙。”两个人吟诗作对,如胶似漆,仿佛一对新婚夫妻,恩爱非常。再者,全氏家住的偏僻,附近又多树木,村人根本不知道他们俩的事,两个人每天过得逍遥自在。

日月如梭,叶广已经在西京经营了九年,赚得白银十六两,他想到家中妻子年轻貌美,自己久不归家,也不是长久之计,就收拾了行装,准备回家。

叶广一路上晓行夜宿,终于回到村里,到家时已是三更天。叶广暗想:家里只有这一间屋子,门壁浅薄,万一有小人暗算,进屋偷走我的银子就糟了。他考虑了一下,将银子藏在了屋子旁边通水的阴沟里,才呼唤妻子开门。

当时全氏正与吴应搂抱着甜言蜜语,忽然听到丈夫叫门,惊得魂飞天外,吴应赶紧下床躲在门后,全氏着急忙慌开了门,放叶广进屋,吴应则趁机潜出门外。

叶广走了半夜的路,不免肚饿,全氏给他整备了酒菜,两个人边吃边叙相思之情,离别之苦。

饭毕上床安歇时,全氏问叶广:“贤夫出外经商,九载不归,我在家中甚极劳苦,不知道你赚到些银钱没有?

叶广说:“赚了白银十六两,我想着咱们家门壁浅薄,恐有小人暗算,未敢带入家来,藏在舍旁通水阴沟之内了”。

全氏听了大惊道:“请贤夫赶快把银子取回屋来,藏到阴沟里还不如藏在屋里安全,万一被别人取走了,那时悔之晚矣!”

叶广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急忙跳下床寻取银子,他却不知吴应在屋旁到了他们夫妻的谈话,先一步盗走了银子。

叶广在阴沟中到处寻不见银子,觉得事有蹊跷,责问全氏道:“吾半夜独自回家,并没有同伴跟随,藏银子的时候,也无人知晓,怎么刚藏一会儿就被人盗去了?是不是因我外出日久,你在家中与人通奸?想必今日你与奸夫宿歇,听见我唤门之声,即放他潜出,他得知我藏银之处,因而盗去,是不是?”全氏听到丈夫分析的一点不差,心里发虚,推说绝无此事,叶广不信,再三逼问全氏,全氏嘴硬,坚决不承认。叶广一气之下写了状纸,扭着全氏来到官府,向包公告状。

包公看完状词,勘问全氏:“你丈夫说你与人有奸,奸夫盗走了银子,你可承认?”,全氏坚决不肯招认。

包公思量了一会儿,心中有了一计,他吩咐叶广先回家,随后便唤公差张千和李万过来,私下吩咐道:“你们去衙前贴一张告示,就说要将全氏官卖,卖得的银子归她的丈夫叶广,然后押此妇人出外,关在门前枷号里等买主,若有人来看此妇,马上带他来见我,我自有主意。”,张李二公差依包公所言,将全氏押于门外,关在枷号里。

到了下午,吴应听说了这件事,急忙来到枷号前和全氏私语,欲买下全氏。

张李两位公差看见了,急忙扭着吴应入衙见包公。包公问他:“你是甚人,敢来此处?”吴应回答道:“小人是这妇人的远亲,听说她被官卖,来看看她。”

包公说:“你可曾娶过妻室?”吴应答道:“小人家贫,未曾婚娶。”

包公又说:“你既然未婚娶,又和她有亲,吾将此妇官嫁与你,你可愿意?只是不知道该替他的丈夫要多少银价”。随后,包公即唤书吏问价钱,书吏回复道:“相爷,此妇值银三十两。”

包公就对吴应说:“据书吏说,此妇值官价三十两。我今日给你打打折,只要你二十两,你回家秤银子去吧。”

吴应心里高兴,手头银子却不够,为难地说:“小人家道贫难,凑不够二十两”。

包公说:“既然你拿不出二十两,我再给你优惠些,给你按十五两。”,吴应又说十五两也拿不出,包公沉下脸假意怒道:“谁叫你前来看她的!若无十五两,就拿十二两来!”

吴应不敢再推辞,回家将盗来的银子拿到铺子煎熔了十二两(煎熔后可以防止别人认出原银的样子),拿到府衙付钱。包公收下银子后将吴应打发到外边,传叶广进衙,问他道:“你看此银是你的不是?”

叶广看了以后,回禀道:“此银跟我的银子样子不同,小人不敢妄认。”

包公打发叶广出去,唤吴应进来,对他说:“我刚才叫她丈夫过来,将十二两银子付给他,他不肯收,他说他妻子甚是美貌,只卖十二两心中不甘,必须要价银一十五两才肯卖,你赶紧回家凑钱去,再秤来三两,把这妇人领走,不得有误。”

吴应只得回家取银。包公悄悄唤公差张千和李万吩咐道:“你们跟在吴应后面,要是看到他拿着原银子去铺子里煎熔,赶紧过去阻止,就说包爷吩咐了,不管银子成色好不好,都不用上铺煎销,直接拿来即可。”,二公差领命,尾随其后而去。吴应果真又将原银上铺煎熔,张千赶紧走过去把包公的话对他讲了,吴应只得将原银三两拿来交账。包公又将吴应打发到门外,再次唤叶广认银。叶广看了大哭道:“此银确实是小人的银子,不知大人从何处得之?”包公怕叶广妄认,冤枉了吴应,故意对叶广谎称:“此银乃是我府库中取出来的,你怎敢假言妄认?”

叶广再三确认道:“此银确实是小人的银子,小人对它们太熟悉了,相爷不信,我可以说出每块银子是几分几两来验证”,包公让他说了每块银子的重量,一一验证,果然分文不差。

随后,包公命人拘来吴应审问,吴应只得坦白伏罪。包公将银子悉数追回还给叶广,吴应以通奸窃盗论罪,杖一百,坐牢三年。全氏受刑后,仍判归叶广,包公命她以后安分守己过日子,以观后效,叶广夫妻拜伏而去。

故事摘自古代书籍传说,博君一乐,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收藏。

民间故事合集 包公断奇案

北宋嘉祐年间,在庐州府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胡子民的朴实汉子。

胡子民家中贫困,却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气,每日靠着上山砍柴、进城售卖来维持生计。

他为人忠厚老实,在小镇上人缘颇好,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勤劳本分的人。

这一日,阳光明媚,正是砍柴的好时候。胡子民像往常一样,扛着柴刀,哼着小曲儿上山砍柴。

他手脚麻利,不多时就砍好了一大捆柴。临近中午,他挑着柴匆匆进城,想着能赶个早市,多卖几个钱。

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胡子民寻了个显眼的位置,摆好柴担,开始叫卖。不一会儿,一位身着长衫的秀才踱步而来。

此人正是王景元,他在小镇上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饱读诗书,还拜在了大名鼎鼎的包拯包大人门下,平日里颇有些恃才傲物。

王景元瞧了瞧胡子民的柴,觉得还算不错,便与他讨价还价起来。一番商议后,以两文钱的价格成交。

胡子民满心欢喜,收了钱,扛起柴就往王景元家走去。可他太过匆忙,竟忘了柴刀还插在柴捆里。

等他回到家中,把卖柴的钱交给妻子,稍作休息,准备下午再去砍柴时,才猛地想起柴刀不见了。他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原来柴刀随着柴一起卖给王景元了。

胡子民心急如焚,柴刀可是他吃饭的家伙,没了柴刀,往后可怎么砍柴谋生呢?他顾不上休息,立刻起身,匆匆赶往王景元家。

到了王景元家门口,他礼貌地敲门,说明来意。没想到,王景元却脸色一沉,矢口否认见过柴刀,还说胡子民是想讹诈他。

胡子民一听,顿时急红了眼,他本就是个直性子,见王景元如此耍赖,忍不住破口大骂。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吵得不可开交。

王景元自觉丢了面子,心想:我可是包大人的得意门生,岂能被你这一介草民如此羞辱?

于是,他回到书房,写了一张便帖,让家人送到县衙,希望包大人能为他主持公道。

包大人接到帖子后,立刻升堂问案。他听完双方的陈述,心中暗自思量:这案子看似简单,却透着蹊跷。

他看在王景元是自己学生的份上,又觉得事情不大,便先打了胡子民五大板,让他先回去反省。

胡子民满心委屈,被打得皮开肉绽,却仍咽不下这口气。他越想越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又来到王景元家门口,大声叫骂,引得众人纷纷围观。

王景元见状,恼羞成怒,他整理好衣冠,再次来到县衙,向包大人哭诉胡子民的“恶行”。

包大人看着王景元,心中已有了主意。他觉得胡子民一个老实巴交的百姓,若不是真的被冤枉,断不会如此大胆,敢辱骂秀才。

于是,他把得力衙役李福叫到跟前,低声吩咐了几句。随后,又命人将胡子民带到大堂,先将他锁在一旁,等候发落

李福领命后,来到王景元家。他见到王景元的娘子,一脸严肃地说道:“王夫人,那个村夫胡子民辱骂你家相公,已经被大人带到衙门了。之前挨了五大板,现在大人还要再打他十板子。你家相公心疼他,让我来跟你说,把柴刀还给他算了,免得再生事端。”

王夫人听后,心中疑惑,问道:“我官人为何不自己回来?”李福连忙解释道:“你家相公去见包大人,大人定会退堂招待,还得聊些学问上的事,一时半会儿回不来。”

王夫人信以为真,便到柴房里找出柴刀,交给了李福。

李福拿着柴刀,匆匆赶回县衙,将刀呈给包大人:“大人,柴刀取回来了!”胡子民一见,激动地喊道:“大人,这就是我的柴刀,我一眼就能认出来!”

王景元见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额头上也冒出了冷汗。

包大人故意板起脸,严厉地呵斥胡子民:“胡子民,你莫要怪本官打你。你若想要回柴刀,就该好言相求,王秀才还没来得及查看柴捆,怎么会知道里面有刀呢?你却出口辱骂,你可知辱骂读书人是何等罪过?本官念你初犯,从轻发落,只打了你五大板。王秀才的帖子里已经说愿意把刀还你,你却还不依不饶,现在刀虽还你,可你这行为,还得再打二十板子!”胡子民吓得连忙磕头求饶。

包大人接着说:“你若想免了这二十板子,就去王秀才面前磕头赔罪,我便饶了你。”

胡子民无奈,只好走到王景元面前,连连磕头。磕完头后,他如获大赦,赶紧跑出了大堂。

待胡子民离开后,包大人脸色缓和,语重心长地对王景元说:“景元啊,卖柴为生,何其艰辛。你怎能忍心昧下他的柴刀呢?你的良心何在?

我若偏袒你,不查明真相,还一味责罚他,那我如何对得起百姓的信任?我在众人面前说你自会还刀,让他向你叩谢,也是为了顾全你的名声。你要好生反思,莫要再犯。”

王景元听后,满脸羞愧,低着头,无言以对,灰溜溜地退下了。

包公这一巧妙的断案方式,既展现了他的足智多谋,成功找回了柴刀;又体现了他的宽厚仁慈,维护了王景元的颜面;还达到了教化人心的目的,让王景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此等一举三得的断案佳话,很快在小镇上传开,百姓们对包大人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民间故事:包公借猫

宋朝,宋仁宗时期,朝廷颁布过一条法令,这条法令就是,老年人如果到了60岁还没有死,那家人就要把他活埋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这人到了60岁以后,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整天都是光吃不干浪费粮食,活着也没有什么用了,不如早点死了好。

你说这人谁想死呢,这就造成了天底下所有老人,整天都是人心惶惶的,特别是家里有50多岁老人家庭,整天都是提心吊胆的。特别是子女,要让他们亲手把自己的母亲父亲活埋了,谁下得去手啊?

但是又都没有办法,你还必须照做,你如果让朝廷查出来,你家中有60岁的老人没有活埋,那可是要连累全家的,那是要满门抄斩的。

这一年,正好包公的老爹满60岁了,但是老头儿营养跟得上,整天还是活蹦乱跳的,没一点病。包公怎么能忍心把自己父亲给活埋了呢。所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在他家里面挖了一个大地窖,就把父亲给藏进去了,对外宣称已经把父亲给活埋了。

地窖里虽然阴暗潮湿,但是也没有办法,老爷子只能忍受着,这老爷子在地窖里一住,那就是住了好几年,为了不被人发现,几年的时间里,他连露个头都不敢,天天都是过着不见阳光的日子。

西凉国本来是宋朝的一个附属国,在赵匡胤时期,那可把西凉国给收拾的是服服帖帖的,最后只能和大宋厂签订了协议,愿意归属和年年纳贡。

但是如今,到了宋仁宗的时期,宋朝国力已经不行了,要不然他也不会颁布那样一条活埋老人的法令,西凉国的国力倒是越来越强盛。看到如今的大宋,他们就想脱离大宋,终止协议,所以,他们就派来了一个使臣来向宋仁宗施压。

西凉国的使臣以纳贡为由,就来到了大宋的都城,到了皇宫以后,他见了宋仁宗,不客气地告诉宋仁宗,这贡品他们今天并没带进来,但是,他们带来了几个西凉国很珍贵的动物,只要这宋朝有人能认出这动物来,那他们就愿意继续纳贡,如果认不出来,那他们也就不再客气了,以后就不会再向大宋纳贡,甚至还会和大宋开战。

看着这个咄咄逼人嚣张无比的西凉国使臣,宋仁宗非常生气,但是他还不敢,也没有办法,他只能忍下这口气说,不知西凉国使臣,给本王带来了什么珍贵的礼物呢?不妨拿出来让我们也开开眼界。

西凉国的使臣回手一招,就有一个有几个西凉国的士兵,抬着几个笼子来到了大殿之上。

只见这五个笼子里面关着五只尖嘴肥身的动物。这宋仁宗一看,就直摇头啊,这是什么东西呢?他可没见过,然后他又把目光移向了大殿里的众大臣,这大臣们也是一个个直摇头,他们也没见过啊。

这宋仁宗一看这可为难了,这回答不上来可是个大问题啊,这西凉国要是借机发挥那可就麻烦了。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突然有一个大臣向他提议,他说,皇上啊!这种动物我们都没见过,看来我们只能把包公请来了,他见多识广,断案如神,这东西他应该认识,其实这人他可不怀好意,他是想到时候,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包公身上。

西凉国的使臣只是站在旁边,冷冷地看着宋仁宗,也不干扰他们谈话,他觉得不管大宋的谁来,都不可能认识的,到时候他们就有了不纳贡的理由了,会回国后,定能得到大大的封赏。

这时候的那个宋仁宗说话了,不知道这西凉使臣能不能给我们点时间?我们让包公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只要两天内我们回答不上来,就会接受使臣你的条件。

西凉国使臣还是嚣张地说,好,我就给你们两天时间,如果后天这个时候,你们还没有人能认出这是什么动物,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说完,他带上西凉国的部队就气势汹汹的酒离开了皇宫。

西凉国使臣走了以后,这宋仁宗赶忙就把包公招上了大殿。他询问包公这种动物是为何物?包公一看也是直挠头,他也没见过呀,但是他还不能直接说他没见过,那样不显得自己太没本事了吗?况且还有人虎视眈眈地想收拾他呢,可不能让他们抓到把柄。

包公隐晦的对宋仁宗说,我呢,并不能确定这具体为何种动物,你容我回家好好的想一想,查一查资料,明天定能查得明明白白的。

宋仁宗一听包公的回答,当时心里也就有了底,他知道包公从不说大话,只要他说有办法,那就肯定有办法。

包公回到家以后,就是茶不思饭不想地躺在床上一个劲地发呆,这媳妇也看出来了包公的不对劲,媳妇就问包公有心事,包公也没多想,就把事情一五一十的给媳妇说了,说这西凉国使臣带来了几只尖嘴胖身的动物,看起来有点像老鼠,但是又和老鼠不一样。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西凉国的使臣逼着非要让我们说出来,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如果说不出来他们就要开战,如今这大宋的实力,可真是经不起折腾啊,头疼啊!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媳妇听完以后,沉思了一会儿就拍了一下包公说,你真是糊涂啊,你不认识不会去问问老爷子啊?他见多识广一定会认得。

包公也是恍然大悟,一拍脑袋说,是啊,这老爷子说不定认得呢,我怎么把他给忘了啊,他立马就起了床跑进地窖问老爷子去了。

老爷子听了以后,思考了一会儿说,我早些年倒是听说过,这西凉国有一种叫做鼹鼠的东西,很像你说的这动物,但是我没见着实物也不敢太确定啊。

包公就问了,那怎么才能确定这是不是鼹鼠呢?老爷子就说了,这还不好办吗,你别管它是多么大的鼹鼠,总归它还是鼠类,只要是老鼠它都怕猫啊,你去借一个八斤半的大猫来,要保证一试便知。

这包公又犯愁了,这我到哪去找的八斤半的大猫呢?老爷子拍了一下他的头说,你问我呀我告诉你,我原来在西山烧香的时候,在山中的道观里就发现一只大猫,那猫少说也有八斤多,你去找他们借一借不就行了。

那包公不敢耽搁呀,听了父亲的话以后,连夜就去借大猫去了。他到了道馆找到了道长,把事情原原本本地给道长讲了一遍,那道长也是识大体的人,他说这里确实有一只八斤半的大猫,但这个大猫可不一般,它可是庙里的神猫。

让包公保证用完之后必须尽快归还,他才勉强答应借给包公,包公做了保证之后,就带着大猫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包公就怀揣着这只八斤半的大猫,来到了朝堂之上。不一会儿在这西凉国的使臣,就再次把这那五只怪物给带了上来。

看到包拯以后,西凉国的使臣就问,不知包大人是否有答案了,是否已经知道了这笼子里面是何种动物了呢?

包公嘿嘿一笑,小人不才,但是也已经知道了这动物到底为何物。西凉国的使臣一听,脸色就是一变,不会真的知道吧?他立马就反问包公说,你只说知道可不行,要能叫出来名字才可以。

包公笑了笑说,这个当然,随后他就从怀中放出来了那只大猫,那大猫看到这五只老鼠,一下子就扑了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这几个大老鼠全部按在了地上。

包公看到这里,心中就有了确定的答案,这就是鼹鼠,他马上就回答西凉国的使臣说,这就是你们国家的鼹鼠。

西凉国使臣一看,这包公竟然真的猜出来了,这包公还真不能小瞧啊!他无可奈何地只能摇摇头对宋仁宗说,微臣佩服,该纳的贡我们过两天就会送到,说完就愤怒地扬长而去了。

正当这时候,那大猫按着那五只鼹鼠中,突然有一只挣脱了爪子跑掉了。

这宋仁宗一看就着急了,命令包公带着那只大猫,去把跑掉的那只鼹鼠给抓回来,可不能让它在宫中乱跑,吓到了妃子可就不好了。

谁知道,这包公领着大猫抓了半天愣是没找到鼹鼠,宋仁宗就又对包公说了,既然是这样就把这只大猫留下吧,什么时候抓到那只鼹鼠,我在让人给你送回去。

皇帝的命令包公可不敢违抗,他没有办法就只能对不起山上的道士了,大猫只能暂时留在皇宫了。

最后皇上还询问了包公是如何得知,西凉国带来的动物就是鼹鼠的,包公也不敢欺君,只能一五一十地把事情都说了。

没想到宋仁宗并没有生气,而且还废除了活埋60岁以上老人的法令,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吧。

这山上的道士,那是左等包公不来,右等包公不来,最后真的等着急了,就亲自下山找包公要猫去了。

到了包公的家里以后,包公也向他解释的原因,说并不是他不愿意归还大猫,实在是被皇上给扣下了,他也没办法,最后这道士只能生气的离去了,毕竟他也不敢去要。

这一晃就是好多天过去了,这大猫也一直没有抓到那只鼹鼠,它自己其实早就想离开了,它也对包公很不满意,说好的 要放它回去,都这么多天了,也不见包公来接它,心里慢慢地就恨上了包公。

你要是不信,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猫睡觉打呼噜的声音呢?是不是这样的声音?许送不送,包老爷砸中。

【包公的民间故事(包公有关的民间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包公的故事读后感【包公奇遇读后感】 下一篇:包公简短故事20字左右、包公的故事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