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今疏 知义法师著 我是在民国五十年才开始学佛的,但首先接触的是金刚经,因为没有经验,只是当著一般书籍来阅读。奇怪的是使我觉得其中的道理是那样地高妙,虽说不出其所以然,但以后只要有空,却非常喜欢研读,过了一段时间,就由不懂而进入似懂非懂的阶段。从此不但研读的兴趣更浓,也奠定了我学佛的基础。 出家后,有时也会有人和我讨论金刚经,语云:现丑不如藏拙,所以消极的是少讲..
《金刚经》: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中阿含经》中的一段经文对如筏喻者有解释。现摘录如下: 云何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犹如山水甚深极广。长流驶疾。多有所漂。其中无舡。亦无桥梁。或有人来。而于彼岸有事欲度。彼求度时。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极广。长流驶疾。多有所漂。其中无舡..
金刚心真言是有关集中心力的佛教常用咒语。一般在金刚经诵读本的末尾都附有此真言。 ōng,wū ln n,suō p hē。 唵,乌伦尼,娑婆诃。 唵:读(ōng嗡)或读(ǎn俺)。(ōng嗡),是藏语系佛教的读法,汉字无此音,一般注近似音读作(wēng嗡)。汉语系佛教读(ǎn俺)。 乌:读作(wū屋)。 伦:读音为(ln轮)。..
明真可 心外无法,如来实语;水外无波,圣人切喻。但众生从无始以来,名言习气染深难化。故闻凡著凡,闻圣著圣,闻有著有,闻无著无,闻生死著生死,闻涅槃著涅槃,闻世界著世界,闻微尘众著微尘众。本心即隐没,被名言所转,执而忘返,埋没自性。所以如来于般若会上说金刚经。即世界而破微尘众,即微尘众而破世界坚习;坚习既破,微尘习除,亏一丧两,一两既丧,本心顿露。 故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
金刚经的道理可以用三个字表述:不执著。《空了:金刚经心读》(上海人民出版社)作者费勇先生开宗明义如是说,并进一步说:你只要做到了不执著,对于一切的一切不执著,你就能够彻底解脱。这似乎不是什么新的发现,几乎对佛教有所了解,对金刚经有所接触的人都知道。如果仅止于此,这本书就完全没有阅读的价值。但费勇着重讨论的是什么才是不..
读《金刚经说什么》多情乃佛心 有人问:假如你流落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你带哪本呢?我说两本行吗?一本野外生存手册;一本金刚经说什么。前者可以帮助我的肉体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去,后者则是在极度荒凉危险的环境中我唯一可能的精神支柱。 娘家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外婆30岁起吃斋,拒食荤腥;50岁外公去世,妈妈当时已成年工作,外婆再无牵挂就干脆长居寺庙,..
释宏济 《金刚经》是般若系的一部重要典藉。释尊说法四十九年,期间共用了二十 二年谈般若,由此足见般若在整个佛法中的位置。般若的思想是中观空慧。《金 刚经》可以说是最为完美的体现了大乘佛法空慧的甚深内涵。 我辈凡愚因无明障蔽,故在生死长夜中,独来独往饱受痛苦。苦是从何 而来呢?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这是后学在未学佛前常常自问问题。证严法师曾 经说过人的痛苦在于..
自己有13年多的睡眠障碍,从上高中开始就无法入睡,容易惊醒,早醒等情况。而且情况是越来越严重。伴随其他症状也开始出现,气血不足,脾气暴躁,整天无精打采,慢慢怕到人群中去,很害怕人际交往。这样熬到大学毕业,人真的到了崩溃的边缘,成天想的就是哪一天能出现奇迹,到处寻医问药,也跟着别人练过什么功之类的,曾经在网络上也到处发贴寻求偏方,才知道和我一样的人还很多,不时能接到别人向我问讯是否找到偏方的电话,最后..
一: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贫富贵贱都同样看待,令他们离苦得乐。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二:金刚经中佛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不执着已经度脱无量众生得证圣果之功。佛教导我们有广大胸怀,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积蓄无量阴德的功德利益。 三: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导我们做一切好事之后..
认识佛法,是在大学时读到了《了凡四训》,初一看便对书中道理十分信服,但由于业障和自身坏习气所累,种种邪淫过恶一度障碍自己,致使生活十分不顺。在此我对佛菩萨真诚忏悔,也愿所有的年轻人早日认识佛法,戒除邪淫。随着对佛法的深入,尤其是接触学佛的网站和阳光师姐的清净之疆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运气越来越好,工作和生活也越来越顺利。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缘了一本《金刚经》,但由于自己善根浅薄,没有坚持读..
一、隋时,蒯(音kuǎi)武安,蔡州(今河南汝南)人,经常在嵩山南边射杀老虎。一次,忽然有一个怪物,像猪,但却是人手,用虎皮蒙到他身上,把武安推落深涧中。等到他爬起来一看,自身已经变成老虎了,惶恐惧怕,不知怎么办。忽然听到钟声,知道是僧人居所,他就前往求救。看见一位僧人在念《金刚经》,他就闭上眼睛俯伏。僧人用手摩他头,忽然爆发出巨大的声音,头破虎皮而出,把刚才遇到的事都说了。僧人又抚摸他背部,虎皮也..
在我国唐朝代宗皇帝永泰年间,吐蕃(就是今日西藏)时常为患于我国边疆。戌守著边防堡垒(烽火台)的烽子(专管燃举烽燧的士兵),在一次吐蕃军队的突击之下,被俘虏了。 烽子是今江西丰县人,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寡母千辛万苦的把他抚养长大,不料刚刚成人,就被国家征去当兵了,只剩下老母孤苦零丁的一人在家里苦守着,起初倒也罢了,后来听她的独生儿子在战争中被俘虏了,她心里的悲痛就难形容了。她想着儿子在敌人掌握下的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