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出生入死(全)
《道德经》:
出生入死。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
这个世界,只有生、死这两件事是注定的。
不仅是人,还包括事。
人的很多烦恼来源于“轻生”、“恶死”。人很难与自然的客观规律去抗衡。
有人会想:那么不就是说,任何事情包括一个个体、一段关系、一个项目,这些事物注定会消亡?
如果以人类现在的知识结构理解来说,是这样的。
人们规定了一种事物的状态叫做运动。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根据选择的参照对象来评判,如果这个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变化,这叫做“相对运动”。
所以,物体具体动与不动要看其所选的参照物。
“生”、“死”这两件事也是这个道理,它是有参照物的,只不过这个隐形参照物已经固定在了每个人的潜意识里。
我们在显象的意识空间里“看着高楼起,看着宴宾客,看着楼塌了”。
人们都喜欢“起高楼”和“宴宾客”,享受事物生长的过程,总是希望这种好的事态能够长久下去。
但,很多时候,事物的发展如逆水行舟,当事物发展平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步入了衰退的开始。
“不强生,不恶死”,这本是每个人依据客观规律而应有的意识和心理准备。
可是,“聪明”的人因为贪、执、妄,他们无法接受事物的消亡,他们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硬拔”措施。
《学经》说:
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疾以致病,子欲讳之,必促张之。屋梁将倾,子欲扶之,反促崩之。纸衣腐食,子欲兴之,必促弃之。
一个人受伤、生病,应该怎么办?
治疗和修养。
有的人治疗到了一定的程度,会觉得自己没事了,然后迫不及待要恢复到原来健康的状态,所以他采取了大量的康复运动。
其结果呢?
他不尊重身体恢复的客观规律,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身体,造成了更为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是直接导致生命的消亡。
这里面的原理是什么?
身体虚弱的本质是身体无法承载高能量,导致能量比较低。
身体慢慢恢复的过程中,对应能量的承载力也在增强,如果这时候你强行加入很大的能量,这股能量超过了你身体能承受的极限,结果导致:
身体的崩塌。
所以,“伤病之人,养重于生焉,求生而不知养,其死也不久焉。”
“伤病之人”只是一个隐喻。
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很多情况下会分不清当下情况和的性质,按照自己贪念和虚妄之心去胡乱操作。
比如,你因为信用问题导致公司业绩受损,你诚挚道歉后,看着舆论风向有所缓解,你的贪妄之心就起来了,自己想快速崛起,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高调操作,试图掩盖之前的负面言论,可结果呢?
做得越多,出错的机会就越大。
因为,大家都还在盯着你,你这么高调一不小心就会再次陷入风口浪尖,那么,那时候就是问题的叠加了。
正确的做法是“修养”。
你就是沉下心来,让时间冲淡一切,在这个过程中,你好好打磨自己,打磨你的服务和产品,等待时机再以真诚、务实的方式再次复出。
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好的结果。
其难点是要按耐住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关于趋势,人们更喜欢去寻找上升的趋势,比如广为流传的那句名言: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人的情绪和事业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看清趋势,顺势而为,这的确是英明的决策。
关于趋势,比较好的一个例子就是雷军。
在一次采访中,雷军表示:
后来雷军的投资公司命名为“顺为资本”,意味着要顺势而为。
大家都想借趋势的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趋势,除了人们总是想着寻找好的趋势,顺势而起,还有另一种趋势:衰退的趋势。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二相的,我们不能只看单一有利的一面,还要察觉到在趋势中不利的一面。
房梁将倾,其势使然,非人力所使然,子欲扶之,不若让之。
现实中很多人留恋着昔日的美好,即使一个项目、一段关系,已经发展到了“收”、“藏”下降趋势的阶段,可偏偏是人们喜欢“贪旧日之功”、“顾往日之情”,想方设法要逆趋势而为,强行“输血”。
比如,期间的餐饮、娱乐、旅游产业,如果不转换模式或者收缩体量,只靠着毅力苦苦坚持,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在大的趋势面前,你无能为力。
好的趋势我们要顺势而上,不好的趋势我们要顺势而下。
《学经》:
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此为和美之德行焉。
做事情不要强制生长,也不要厌恶死亡,知道趋势不可以逆转,就要离开这个位置,远离危害,顺着自然规律做事,去寻求新的生机。这是和美的行为做法。
及时止损,是一种智慧,能体现出对心性的把控。
人们常说:认知不同,命运不同。
到底什么是认知?
认知其实就是破除了贪、执、妄之后,看到事物的那个原相。
电视剧《天道》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这句话以前我不理解,觉得很高深,现在每句话都能看懂了,都有感悟,里面说得很多,也比较细,但是所表达的意思也是非常简单的。
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
今天讲的是“疾以致病”,这四个字说的是一个客观现象,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小病发展到了大病。
这本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但是很多人却由于内心的贪、执、妄,不愿意接受或者不相信这个客观事实。
就像你养的一株植物,因为某些原因它的叶子枯黄了,但是你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你没有去寻找叶子变枯黄的原因,而是选择摘掉黄色的叶子或者用颜料把枯黄的叶子刷成绿色,更有甚者会觉得是光照或者浇水的原因,所以,只是变换了一下植株的位置或者改变了浇水的频次。
这是就没有看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没有找到真经。
很多时候,叶子的表象表明的是根的情况。
草木之枯,必先自损其根,损之又损,方现于叶。
“根”是本质因素,“叶”不过是表象。
认知不足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看着表象的信息,不会深入探究根本,只会大面觉得不是啥大事。
所以,同一件事、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是不同的。
《学经》:
疾得以致病者,子之讳也,子欲讳之,必促张之,自欲自欺,必被世人相欺也。
《扁鹊见蔡桓公》的寓言故事,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道理。“讳疾忌医”缺乏的不仅是认知,更多的是心性的不足。
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周围的环境包括人和事一开始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成年后的却都是自己选择、筛选的结果。
正常情况是:我们会不断地认识一些人,不断地离开一些人。如果你周围人没有怎么改变,只能说明你在随波逐流的过活。而这种生活何尝不是“讳疾忌医”呢,只不过很多人不自知或者不愿意承认而已,而事实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个朋友与我分享过一个笑话:
朋友带我去挖野菜,路上她给我2个沙糖桔。
我问她哪来的,她说你吃就是了。
过了一会路过一个坟头,她问我:还吃蛋糕吗?
特别是有人评价说:陵园购(零元购),哈哈哈。
这个笑话其中一个笑点是,砂糖橘和蛋糕是祭祀用的贡果。
一般来说,供果是不吃的。
往往是挑选新鲜好的水果作为贡品,特别是上贡给神仙、佛菩萨是的,人们会对这些贡果投以尊敬之意。
如果能够吃上这些上贡果给神仙、佛菩萨的贡果,人们会非常珍惜。在内心认为是得到了禅悦的法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关于祭祀,人们最常用的有两种物品,一种是供果,另一种是纸衣纸钱。
其实,无论是供果还是纸衣纸钱都是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是一种美好的寓意。
但是,人们无论对这些物品有怀有多么大的、多么大的尊敬之意,也不要忘了:
纸衣一碰就会破,不能当成真正的衣服;供果坏掉也是腐食,不能再吃。
纸衣、腐食,这两种是一种隐喻。
所以,无论你在某个平台或者某个身份上多么尊贵,也要时刻认清自己的实质,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身份。
《学经》:
纸衣者,假名而借势之物也,点之即破,无有长久;腐食者,昔可食今为庙堂“”之物也,观之高贵,无以为食。纸衣者,复用则为破矣,腐食者,复食则为死矣。
简单解释一下:纸衣烧给死人聊以慰藉活着的人,这是一种心里寄托,但对于活着的人,纸衣并没有其实际价值,不能遮风挡雨,点着了就破了,不能长久。庙堂上供养的食物,开始的时候是能吃的,食物虽然也在高高的位置供奉着,但时间长了就会腐坏,那时候也就不能吃了,失去了其食用的价值。纸糊的衣服再次用就已经是破的了,腐坏的食物再吃就会中毒而亡。这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道德经》说: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圣人知道自己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目标是什么,不会被那些表面事物所迷惑,而去追求那些虚妄的目标。所以,世间的很多失败是源于自己,源于自己那颗虚妄的心。要解决问题,不要总向外求,多向内反省一下自己,很多事情的根源就在于此。
这篇文章的主题讲的是“生死”,人们如何做到“不强生,不恶死,不轻生,不迷死”?
民智为开,则纸衣腐食皆为弃也。是故,欲生者,先得德行之养;欲养者,是有言行不欺;欲生者,不违自然之势;欲久者,不兴纸衣腐食。不惧民得智慧,不违和美之德,言行如一,不背养体之行,遇死而得其生。
人们有了智慧,纸衣腐食都可以扔掉,所以,想要健康先要按照规律去保养身体。想要好好活着,就要在言行上不自欺,也不欺人。想要生存,就要顺应自然的趋势。想要长久,就要纸衣腐食这些虚假的价值名号,重视实际的作用。能够不害怕别人拥有智慧看透事物本质,不违反和美的品德和行为,能够做保养身体的行为,遇到危机也可以化险为夷。
所以,我们要提升智慧,有智慧的做事能够“遇死而得其生”,这里的生可以是化险为夷,也可以是寻找到新的生机。最后再回顾一下,没有智慧的行为结果:
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疾以致病,子欲讳之,必促张之。屋梁将倾,子欲扶之,反促崩之。纸衣腐食,子欲兴之,必促弃之。
出生入死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
人从生下来一直到死,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有十分之三;生下后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求生太过度了,酒肉餍饱,奉养过厚了。曾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在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虽凶,却对其无法施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却对其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刃虽锋利,却对其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身上没有致命之处。
【解析】
这一章讲“摄生”保全生命的道理。生和死是很沉重的话题,很多人不敢直面这一话题,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生给我们带来欢喜,而死亡给我们带来阴郁。
很多人谈“死”色变,但是不管我们如何惧怕死亡,死亡都不会对我们心生怜悯之心,它总有一天会降临到我们头上,这也无法避开的。所以,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才能使生命尽可能长久呢?在老子看来,一个人的嗜欲太重,就会快速地走向灭亡。一个人敛欲守静以心合道,他就能够长寿。
“出生入死。”“出”即出现于世上,也就是出生的意思。“入”即入于地下,也就是死亡的意思。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生之徒”即长寿的人,“死之徒”即短命的人。这句话揭示的道理是:在所有人中,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人之所以短命,是因为贪欲太多,违背了生命的自然性。这是天命,我们无法延长自己的寿命,只能坦然地面对它。所以他认为,善于养生的人,必定少私寡欲,过着一种清静质朴、纯真自然的生活。任何人为的干预(如炼丹服药),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老子接着解释道:“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他认为,在所有人之中,原本可以长寿,但是由于自己的缘故而早亡的占了十分之三。这里所说的“自己的缘故”,指的就是自己因怀有贪欲之心、分别之心和执着之心,而使自己陷入郁郁寡欢、忧心忡忡的状态。人都有思想意识,正是有了思想意识,才使得人摆脱了蒙昧,逐渐变得聪慧起来,从而进入了文明时代。然而,人类变聪明以后,便滋生出了私欲之心和分别之心,这些都是人类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比如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与期盼中的情形是相反的:人家有别墅,自己却没有;人家有姣好的容貌,自己却没有;人家有华丽舒适的衣服,自己却没有……思来想去,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平。这样一来,郁闷的情绪就挥之不去,时间长了还会损害自己的身体,这对养生是极为不利的。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行走在道路上,如果遇到伤害人的犀牛和老虎,我们该如何应付呢?在老子看来,犀牛和老虎都是凶猛异常的动物,它们不惧怕人类,更没有分别之心,不会因为我们的怕与不怕而决定自己的行动。对于得道的人来说,即使他们面对的是老虎和犀牛的利爪和尖角,他们也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心里没有伤害的概念,就算犀牛和老虎再凶猛,也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即便换成别的野兽或是别的场合,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合乎大道德行的人,即使身在战场,也一定会冲锋陷阵,而不畏惧敌人的刀剑,对死亡没有丝毫的畏惧,一切顺应自然,那么刀剑的锋刃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威力。反之,贪生怕死的人身在战场,他一定对死亡充满畏惧,而不敢与敌人近身搏斗,自然会遭到敌人锋利的刀剑的攻击。所以,一个人只要坦然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即使遇到危险也无所畏惧,那么这样才算是没有分别之心,也就真正懂得了养生之道。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在本章的最后,老子通过一句“以其无死地焉”,概括说明了善于养生之人不会遭受锋利的刀剑、凶猛的野兽伤害的缘由,即善于养生之人顺应天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外患便不能靠近他的身体,所以也就不会因外患而死亡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分析一下老子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了。春秋末年,战火不断,人的生命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面对这种情况,老子提出了对生死的看法:的胜负是无法预料的,所以不应以你杀我夺的来保护自己;奢侈对生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所以不应以奢侈的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老子希望人们能够达到少私寡欲、淳朴自然的境界,所以提出了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合乎道的德行的主张。老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合乎道的德行,就会害人害己,这是造成寿命变短的人为因素,也是人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人们对死亡存有畏惧,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该好好珍惜生命。但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珍惜生命并不是要用单纯的怕死来表现,而是应该让生命释放能量,实现价值,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命的珍重。
出生入死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的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来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怕。
《老子》第五十章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何谓也?后来韩非子解老曰,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生焉。属谓之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凡民之生生而和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人的身上有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是身体中典型的大的部分。四肢九窍加起来就是十三。四肢就是双手和双脚,九窍就是人体有九个与外界相通的灵窍:两眼、两耳、一口、两鼻孔、尿道、,加起来共九个通道,称之为九窍。皆通乎天气。若动乎不止,损失过大,故而生之由之,而死之亦由之也。
其实,现代医学,不仅四肢、九窍重要,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五脏六腑。当然,五脏六腑的毛病也也是通过四肢、九窍与外界相通造成的。
事实上,只要从母亲的胎胞里一出来,见到了世面,便是出生了;便有了真正的人生,人也就有了自己的历史。
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传统文化也讲过,人的一生,时也,命也,运也。说的就是人一出生下来,由于时、运的不同,便有了自己不同的命。
古人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犹令也。故曰:性命、命令。
人的一生,虽各不同,有遭命、有运命、有顺命;有正命、有非命;有的早夭,有的长寿,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早夭也好,长寿也罢;顺命也好,非命也罢,所入的都是死亡。海德格尔说过:人不过一死而已。又有人说,向死而生。
当下,有富人,有穷人;有的地位高高在上,有的地位贫贱低下;有的具有很高的名望,有的却名不见经传,其实,他们的最终归宿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亡
人生不过是走向死亡的一过程而已。
我初到云南丽江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人看见丽江人总是慢悠悠地生活,感到不可思议,要知道在美国人的生活是快节奏的生活。丽江人告诉他:人生的最后归属就是死亡,何必走得太匆忙?!美国人听后有所感悟。
人的出生本身是自己无法选择的,而最终的死亡,同样也是无法选择的。
但是,人生的过程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的展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彩的瞬间。
中国古代有个叫做司马迁的人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
因此,如何度过人的一生,如何选择有意义的活着,如何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何体检人生的真正价值,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所以,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历史上并不缺少杀身成仁的英雄,也不缺少舍生取义的豪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应当挺起做人了脊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关注未来,回顾历史,更多的就是要关注当下。
克服浮躁,正确面对地位、金钱和名誉,因为还有比这些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责任、义务和良心
我们不要去做那些有违国家、有悖道德、危害民众的事,不要充当金钱和虚名的奴隶。
行大道,蓄大德,方为正途;施仁爱,守正义,才是正理。
人生漫漫路,且行且珍惜。
【出生入死,出生入死电视剧演员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