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谓言之不预什么意思?最早见于康熙年间,每次使用都有大事发生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最近,在新闻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对于很多对时事比较敏感的人来说,每次在正式场合出现这句话,多数情况下都预示着有重大的发生。
有的人说“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一个梗,其实这是一句宣言!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句古文到底是什么意思!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一句非四字的汉语成语,意为“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就是说把话说在前面,已经和你说过了,诸如此类的意思。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
徐元文的《含经堂集·申饬盐政札》中,写道"倘旧习不除,自甘猥下,行私恣便,长弊容奸,廉访得真,即白简从事,勿谓言之不预也。所有申饬事宜开列于后。"
至于康熙皇帝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就不得而知了,但据说后来乾隆皇帝曾经对英国人说过这句话。
新中国成立后,这句话被用过多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什么时候会用这句话。
目前有记载的,《》重要文章中使用了这句话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2年对印、1967年对苏、1978年对越。后面发生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
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5月29日,不过这次是对美经济问题上的博弈。
最近俄乌局势紧张,但有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又开始上蹿下跳,最后居然引出了这句话!
“勿谓言之不预”,早已多次应验,希望某些宵小赶紧收敛!
“勿谓言之不预”:为何被认为是开战宣言?我国几次说过这话?
台湾省某些人又在暗戳戳搞事了!不久前,台湾的某人声称:台湾新宪法要将台湾改为。这一再触碰底线的问题,可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今年4月份,马晓光针对这一给出了回应,其中他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话,叫“勿谓言之不预”,结合当时的特殊背景,啥意思?有人就猜测,这是开战宣言吗?爸爸终于要狠狠给儿子一个教训了吗?
其实,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并不是我国第一次在外交场合使用。
而难得的地方在于,每当我国用了这句话,再结合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后来发生的各种,还真就给别人传递这是中国将要采取武力的信号。
一次是巧合,次数多了,人们就总结出规律,直接将这句话理解成对外开战宣言了。
“勿谓言之不预”到底什么意思?
“勿”就是不;“预”就是事先。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别说事先我没跟你说过。
这句看似高大上文邹邹的文言用语,其实生活中经常用到。举个例子,父亲希望孩子考高分,就会事先警告:这次考试你要考到**分,别说我没事先跟你说过。(勿谓言之不预)
或者更形象点,相信大家都听过“我丑话说在前头”这句话吧,在含义上笔者觉得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就是这么一句“接地气”的话,怎么就会被认为是开展宣言了呢?
这句文言文,而到了近现代,这句话的使用频率更高,尤其是到了现代,中华成立前后,它被多次在外交场合使用。
实际上人们会把这句话和开战宣言联系上,还真是事出有因。因为早前在三次特殊背景下,我国一说出这句话,的号角不久后就会吹响,于是人们像是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说这话,我们要开始动用武力了!
这第一次号角的吹响,则是发生于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1947年,印度取得独立,但他们的独立对我国来说,却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时的印度干了几件恶心人的事。一、他们继续继承英国早前侵占中国西藏新疆部分领土,并妄图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占领范围。二、从印度独立到1952年,印度先后侵占了边境线以南大约9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甚至还自作主张地更改地图,将中国的领土明晃晃地划归己有。
当时中国正处于西藏解放时期,印度借助这个时机,占领历来属于我国的麦克马洪线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地区。
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百多年前英国殖民着自作多情划分的一条英属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分界线,他是非法的,也是一直以来都不为中国承认的。
按道理说,事关领土主权问题,我国应该不会作出退让。但顾及到当时国家刚建立不久,根基尚且不稳,因此这种摩擦双方一直进行了长达十年时间。
十年间,我国对印度进行无数次警告,但他们置若罔闻,期间还制造了两次流血,导致我国驻守边境的一名军官不幸,1959年时,他们甚至直接越过麦克马洪线,妄图将这条非法线北移,非法占领更多中国领土。
小打小闹,我们直接警告;警告不听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肆意我国边防人员,这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1962年9月22日,《》发表文章——《是可忍孰不可忍》。
印度把中国逼成什么样子了?在这篇文章中,非常清晰地将自印度独立以来,他们对中国在领土上、在驻防战士上所进行过的各种挑衅行为。
中国是礼仪之邦,但这回我们也忍不下去了。中国不尚武,中国更不愿意主动挑起。因此,在能代表的《》上,我们对印度十多年以来的一系列行为提出了更严厉的警告:
“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当时中国的态度已经摆的相当明白:再有下一次挑衅,我们不会忍让一步,酿成一切后果,你们自负!
然而,当时印度自认为有美国撑腰,而苏联又已经与中国决裂,我国所处的外交环境给了印度勇气,他们觉得我们会像过去十年一样,一再退让,即便国土被占领,也丝毫不敢声张。
于是,那帮印度人压根儿就没有将我国“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放在心上,继续我行我素。1962年10月20日,在发布《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篇社论后,印军向中国边防发起大规模武装进攻。
我国的怒火被彻底挑起!军委决定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战!
从10月20日到10月24日,花费五天时间,我国全歼印军第7旅,夺回丢失的领土,并拔除印军入侵据点37个。按理说,这个时候,印度也该明白中国不是好招惹的吧!然而,这时面对中国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要求,他们继续忽视,一意孤行。
但这场战役打从一开始,我国就占据优势的作战地位。最终,我军共计歼灭印军4800余人,俘3900余人,打退了入侵中国领土的印度,保卫了中国领土主权,还从他们手中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
赢得漂亮!而这场战役爆发前,中国那句“勿谓言之不预也”,也算是开启了前提前预备的先河。
对印反击战过后没几年时间,中国又对曾经的苏联老大哥同样用了这句话。当时是什么个情况呢?苏联那时在世界上已经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后来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我国和苏联关系势如水火。而就在这时,苏联干了一件令人不齿的事。
1967年的7月3日,新华社发文,揭露了苏联竟利用驻华商人非法窃取情报的行为。在文章的结尾处,和此前不久针对印度的那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一样,都用了“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
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这句话像是中国给苏联发射的一个信号:我们要开始采取行动了。跟着,一场场抓捕苏联间谍的行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印度那场一句话引来一场战役的结果相比,苏联这场好似有点小儿科。但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3月,迟到了两年的战火,还是被点着了。
3月2日,我国与苏联先是产生不了一场小规模的冲突,我方击毙苏军38人,击伤22人,击毁装甲车、指挥车以及卡车各一辆。
这场小规模的冲突后,苏联方面又陆续6次侵入珍宝岛以及其西侧所在的中国河道。而根据情报来看,几天之内,苏军的增援一直有增加,从军事武器到人员装备,处处看着来势汹汹。
在这种氛围下,我方也不可能坐以待毙,也立即动员增援,随时应对可能爆发的边界冲突,甚至是大规模的。
珍宝岛冲突这场自卫反击战虽说最终并没有演变成大规模,但当时中国的行动却向苏联、向全世界所有人宣告:领土问题不可侵犯,你要打,我们也会做好准备,奉陪到底!勿谓言之不预也。
当然,我们说过这话不只有这两次。
继印度和苏联之后,“勿谓言之不预”再一次使用,并在不久后爆发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
早先越南和中国算是一衣带水的睦邻友好关系,但1969年,越南胡志明逝世,新任黎笋上台后,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严峻了。
这位黎笋与胡志明执政时期采取完全相反的政策,便是亲苏远中。那时的中国被越南视为“头号敌人”,中越关系急剧恶化的同时,中国边境也因为越南的扩张政策而面临威胁。
但最初时,我国为了不至于让两国彻底撕破脸,为了大局着想,一直用忍耐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越南。
和当初对待印度一样,为避免发生,我国首先建议两国进行一场谈判,亦或者两国就相关进行会谈,我们想尽一切办法用和平的方式,希望越南迷途知返。
然而最终事实证明,我们的退让被他们认为是软弱可欺,加上当时越南的亲苏政策,背靠苏联好乘凉,他们并没有正视中国的意见。
中国领土被肆意侵犯,中国边境居民和渔民被肆意枪杀和抢杀,更令人感到气愤的是,越南在中越边境制造事端的同时,还无理地垂涎着我国的领土。
比如说1975年4月,越南自贡解放,他们便趁机侵占了我国南沙群岛的六个岛屿,接着还厚颜无耻地在国际上大放厥词,制造舆论,言明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是越南领土,属越南所有,甚至还想要将两国之间的海岸线直接划分到我国的海南岛!
这不要脸的行为当真是无三观无下限。
1978年12月25日,《》发表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表示中国的态度:
“越南当局在反华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够远了。勿谓言之不预。”
自中国在报纸上说出这句话,按照惯例来看,越南如果还不收敛,继续一意孤行,那么他们将会成为第二个当年的印度。
然而,人家越南就非要当这个睁眼瞎,依旧不改初衷。1979年的2月17号,面临不听忠告的越南,我国决定组建边防,对越反击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虽说自1962年以来,我国已经有数十年没有打仗,但这场对越反击战,我们依然胜得非常漂亮,既保护了我们本国的国家主权,也打散了苏联和越南的战略部署,维护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
由以上三个案例来看,“勿谓言之不预”就这样被认为是开战宣言了。好似合情合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可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实际上这句话,被应用的场合远不止对外作战前的提前预告。
之前说过,“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可考证的历史记录从清代就有,而在近现代时,不论是使用的频率还是被赋予的含义,都有所不同。
1949年2月1号,新中国尚且还没有成立时,《》就用头版头条公布了一篇由毛亲笔书写的公函:
“……城破之日,贵及贵属诸反动首领,必将从严惩办,决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
这封公函是送给傅作义的,算是给他提出的警告以及通牒。后来,傅作义确实也转变了立场,成为了我国第一届全国委员。
建国后在《》上,除去前面提起的对印度、对越南的两篇社论中有提及到勿谓言之不预,不完全统计,在别的场合,还有高达三十篇的文章也提到了这句话。
当然,每当我国提一次“勿谓言之不预”,代表着又有国家“冒犯”我们了。
比如说,2019年,在《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这篇文稿中,我国再一次说出这话。
2019年11月,美国妄图干涉香港问题时,我国同样也用了这句话作为回应:
“我们敦促美方悬崖勒马,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勿谓言之不预也!”
除此以外,文章开头时,应对台湾省部分势力也用了这句话,这同样不是我们的开战宣言。
因此,从种种迹象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不分对象,不论是印度、越南、苏联,还是实力强劲的美国,亦或是我们的同胞台湾,都有可能在损伤我国国家利益后,收到这句警告;
2、除去前面描述过的,我国在说出“勿谓言之不预”后就引发的三场外,其他,比如说建国后最声势浩大,影响力广的,后来的援越抗美,事发前都没有用“勿谓言之不预也”来作为开战宣言。因此这句话实际更像是预防针,是中国于那些对我国可能产生不利的国家的一种警告。
结语:
“勿谓言之不预也”,现在,这是我们国家的严肃警告,不听话,可能就会引申为一场;未来,当我们的国际地位、国际声望愈来愈高,即便不需要作为威慑,希望“勿谓言之不预也”这个信号一经发出,别的国家也会想:好了,中国要开始放大招了,我们还是不要顶风作案,早日散了吧!
勿谓言之不预,真的是开战宣言吗?中国一共发过几次这样的警告?
在维基百科中,“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
这句话是中华的外交术语,是中华最严重的外告,被广泛视为其动用武力或者更广泛意义上准备开战的信号。
新中国成立
而网上这句话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由于特殊的意义和历史背景,这句话还一度被神化为中国对外动武的征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自中国实施之后,中国一直秉持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的作风,除了埋头发展科技和经济,对于国际上的大小热点,中国很少插手,也很少明确表明态度。
新中国开国大典
但是,作为世界上毋庸置疑的大国、位居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韬光养晦绝不意味着任人宰割。
事实上,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维护祖国的和平安宁,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中国先后7次对外出兵,并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而且有趣的是,对于对外出兵,中国行的是煌煌大道,从不像二战时期的日寇一样偷袭,几乎毫无廉耻可言。
对外出兵之前,中国总会在自己的媒体之上对于对方发出警告,而警告中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勿谓言之不预也,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别说我早没告诉你。
因此,许多人将这句话视为中国开战的宣告。
勿谓言之不预
那么,这个江湖传言是真的吗?这句话真的如同古代侠客的宝剑一样出鞘必见血吗?中国究竟对外发布过多少次“勿谓言之不预”,又有多少次最终演变为?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之后,因为对方的执迷不悟,最终演变为或军事冲突的,一共有3场。
第一场是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2年9月22日,《》发布了这样一篇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文章先是介绍了9月20号到21号期间印军在边境地区对于哨兵的侵略和挑衅,随后,对于印度侵略我国领土进行了严厉的警告。
在文章的最后,这篇社论说道:
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对印自卫反击战
然而很显然,一贯无比头铁、又打遍南亚次无敌手的印度,并没有将中国的警告放在心上,印度继续倚仗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侵占中国领土。
所以,由于中国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之后印度仍得寸进尺,1962年10月20日,军委决定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战。
当时,自卫反击战分为两个阶段,分东西两线,时长为一个月。就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驻扎在边境的中国对来犯的印度发起了全面进攻。
参战的中国不但完全收复了印度在中国境内的所有非法据点,而且还击毙俘虏了印度近9,0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的警告
也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之后,全世界都知道了新中国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警告的分量。
而第2次警告,则到了中苏关系破裂的1967年,自60年代中苏两国分道扬镳之后,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就从加兄弟转为水火不容,两国之间掀起了多次论战。
苏联更是倚仗自己更为先进的工业实力和武器装备,屡屡对中国进行窃取情报等违法活动。因此,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对苏联发出了警告,并在文章的最后使用了“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
在发出这句话之后,中国开始了在全国上下抓捕苏联间谍的活动,而且1969年,中国还在中苏交界之处的珍宝岛,对苏军发动了对苏自卫反击战。
苏联
这场军事冲突虽然并没有演变为,但是,在苏联陈兵百万、中苏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之际,在珍宝岛与苏联爆发军事冲突,已经是极为严重的应对了。
第3次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则是在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1978年12月25日,《》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的社论,在社论之中,严重警告越南当局:
中国的忍耐和克制是有限度的,中国不欺辱任何人,也绝不允许别人欺辱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勿谓言之不预。
但是,《》在发表这样一篇社论之后,靠着中国全力以赴援助才得以统一全国的越南,却没有丝毫悔改,越军仍未停止向中国人开枪,更没有停下侵占中国领土的脚步。
《是可忍孰不可忍》文章
在这种情况之下,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上万炮齐鸣,正式对越南发动了自卫反击战。而且有趣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天,《》上还发表了一篇与17年前题目完全一样的文章——《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依然毫不意外地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白眼狼”越南被狠狠的教训,统一以后不可一世的越南不但被打得经济濒临崩溃,而且彻底破灭了“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幻想和印支联邦的迷梦。
所以,从以上几场来看,在《》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之后,中国确实对执迷不悟的国家发动了强硬的。
因此,将“勿谓言之不预也”视为中国的最后也是分量最重的警告,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以后一共前后7次跨出国境线在境外作战,但是,大多数情况,在作战之前,《》并没有发出过“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
毛在开国大典
例如,中国第1次出境作战——援越抗法时, 由于保密等诸多原因,在韦国清上将率领300余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到达越南,并帮助越南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指挥作战之时,《》并没有发出类似的言论。
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境外作战——期间,虽然这场参战规模数以百万,被卷入的国家超过20个,中国也付出了39万余人的重大伤亡。
但是,这场爆发之前,《》也没有发出过“勿谓言之不预”。当然,“勿谓言之不预”也虽然并没有说,但是,在之前,中国其实发出了类似的警告。
在美国介入之后,周恩来代表新中国多次对于美国发出警告,明确告诉美国:美军一旦跨过三八线,新中国必将出兵帮助,助其抵抗美国的侵略。
只不过,对于新中国的严重警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始终置若罔闻,最终酿造成了二战之后规模最为庞大的一场——,美国也因此遭遇了其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伤亡。
而之后新中国的多次对外作战之中,例如1960年爆发的中缅联合作战、1965年开始的援越抗美、援老抗美等等,在中国出境作战之前,都没有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
所以,勿谓言之不预也,虽然是中国在外交场合最为著名的警告话语,但是,它并非大家认为的最后通牒,更不是开战宣言。
勿谓言之不预也
那么,“勿谓言之不预也”究竟从何时开始用的呢?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就多次使用过这句话。全面时期的1940年,毛就在《新主义论》中提过“勿谓言之不预也”,不过,当时警告的对象并不是外国,而是资产阶级顽固派。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当时,《》就南京国民阴谋释放日本甲级战犯问题,在头版头条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就南京伪和谈阴谋及释放日本战犯,发表严正意见》的文章。
文章要求南京伪“迅即逮捕该犯,毋令逃逸,此事你们要负完全责任,倘有逃逸情事,必以纵匪论处,绝不姑息,勿谓言之不预”。
所以很显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就开始使用,而且针对的也不一定是外国或外国,也有可能是国内的某些反动势力。
毛
而即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上发表的带有“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文章也远远多于三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为止,《》中就高达30余篇文章带有这句话。
但是很显然,新中国成立至今,对外出兵的次数也只有7次,而且多数还并未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所以,“勿谓言之不预也”即便用出之后,也并不一定会成为最后通牒,更不非一定成为开战宣言。
事实上,“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并非只有《》才用,与《》平级的新华社就也曾用过,而其他的官方机构,如、等组织机构,都曾对外使用过“勿谓言之不预也”。
例如今年4月份,就曾对台湾当局发出警告,并使用了“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
新中国
而在去年针对美国的挑起的贸易战,《》也曾发表署名文章,不但驳斥了美国挑起的对华贸易摩擦,而且在文章中说到:奉劝美方不要低估中方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能力,勿谓言之不预。
而这篇文章也被普遍视为中国在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中国科技企业在普遍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打压的情形之下,中国强力反击的前兆。
所以,不仅仅是《》,中国的其他对外官方机构都曾多次说过“勿谓言之不预也”,而这句话也不仅仅对美国、越南、印度等国家说过,也曾对缅甸、英国、葡萄牙等国也使用过,不仅在前使用,在和平年代也曾使用。
勿谓言之不预也
所以,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宣言,更不是最后通牒,当然,勿谓言之不预也虽然并非网上流传的那样是“开战宣言”、“最后通牒”,但是,它确实曾被广泛应用于外交场所,也是新中国最严正的警告。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什么意思-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