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
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这位中国杰出的数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追求,成为了20世纪中国数学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数学天才的成长历程,更是一段勇敢探索、追求真理的奋斗史。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镇,幼年时期的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却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钻研数学书籍,沉浸在数字的海洋中,遨游于公式的世界。华罗庚的求知欲望和对数学的热爱,仿佛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他心中冉冉升起。
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华罗庚并未能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逐渐在数学领域崭露头角。20世纪30年代,他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在数论和组合数学方面的贡献,令他在学术界声名鹊起。华罗庚的才华,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中国数学的沃土。
在期间,华罗庚积极参与到国家的事业中,他将数学知识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努力为战斗中的提供支持。结束后,他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成为国际数学界的重要人物。
华罗庚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积极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他在国内外举办讲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他的教学风格生动有趣,常常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复杂的数学概念,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数学的魅力。
1956年,华罗庚应邀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演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数学的风采。他的成就不仅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也为全球数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
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数论、组合数学、数学分析等多个领域,他的名字与“华氏不等式”、“华罗庚猜想”等数学概念紧密相连,成为后人学习与研究的宝贵财富。他的执着与奉献,激励着无数年轻学子追求科学的真理,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他的一生中,华罗庚始终保持谦逊与低调,尽管获得了无数荣誉与奖项,但他从未忘记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他常常强调,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华罗庚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智慧与勇气的传奇。他用一生的心血,书写了中国数学的辉煌篇章,也为全人类的科学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华罗庚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勇敢追求知识的真理,为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
“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华罗庚的四次申请
华罗庚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36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46年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毅然决定放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员及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华罗庚对成为员很是向往,回国后,他一直有争取早日的愿望。1958年6月,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全体员工大会上表示,要“坚决和党一条心”,立志以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争取加入伟大的中国,做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是他第一次表态要加入中国。
1963年,华罗庚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申请书,至此,他将5年前的表态付诸了实践。然而,这一积极请求遭到了一些人的否定。
1964年,已调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的华罗庚,向中国科技大学党组织递交了第二份申请书。1967年,对中国一往情深的华罗庚再次向中国科技大学党组织提出申请。可是,这两次请求都石沉大海。尽管历经挫折,华罗庚的信念却坚定不移。
1978年3月,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此时,他再次萌生愿望。次年3月,他又一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他在申请书中写道:“决心下定,活一天就为党工作一天,活一小时就为党工作一小时。对党、对、对祖国起些微薄的作用。”这次申请,终于有了结果。
6月13日,华罗庚实现了他21年的夙愿,被吸收加入中国。这一年,他已经70岁。
获知华罗庚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1980年元旦,邓颖超以“老,新党员”的题词勉励华罗庚。华罗庚回敬一首《破阵子——奉答邓大姐》表示感谢:
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烘炉陶冶沙成金,四化作尖兵。
老,深愧怍,新党员,幸勉称。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本文来源于出版社出版的《员应知的小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的故事5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