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流传至今的《三字经》,古代儿童还有哪些优质的启蒙读物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小时候在校园里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这些句子深深的刻在心中。
作为小时候的启蒙好书,《三字经》同样也是古代小朋友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据说南宋淳祐年间的进士王应麟所作。成文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并且言简意赅,一出直接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快成为了私塾先生们最喜欢的教案。
曾经隆庆二年(1568)的一天,大明首辅徐阶等人下朝之后,在皇宫里碰见了5岁大的太子朱翊钧。
太子向他们打招呼:“先生们辛苦啦!”,徐阶看着太子守礼、懂礼,非常的开心。这个年纪的皇子也该去上学了。
徐阶说:“殿下这个年纪,该读书、上学了呀!”
太子望着他们,说道:“我都读完《三字经》啦!”此话一出,各位老臣惊呆了。
为什么太子读个《三字经》,让这些老臣们这么激动呢?
原来《三字经》大约一千字左右,承载了礼仪、天文等等的知识。
在民间私塾里都是从七八岁开始读的,没想到5岁的小太子已经学完了,这很有可能就是一个优秀的储君!
这也可以看出《三字经》在当时的那些朝代中,影响颇深。
而它虽然涉及的领域非常多,但终究随着朝代的变化,还是少了些东西。
所以,经过后世的增补,历史的部分直接延长到了民国,也就是现在在书店买的《三字经》的所有内容。
那么,除了《三字经》这样脍炙人口的儿童读物,还有没有别的启蒙好物呢?
《三字经》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太过于泛化,强调道德,但是疏于讲解小时候的行为规范。
因此,经过时代的变迁,在清康熙时,《弟子规》出现了。
“弟子规”从字面意思上就知道这是规范学生的行为,约束他们的陋习。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堪称经典了,正确的引导孩子们对待父母的礼仪。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通俗易懂,直接将待人接物的礼仪以及道理告知。
成为了孩童们必须谨记的守则,在当时《弟子规》和《三字经》的地位都是一样的高,是上私塾的小朋友的必读科目。
然而,不一样的声音来了。
很多人士认为《弟子规》中有很多认知是不正确的,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它属于封建思想的产物,夹杂了不少大道理以及封建的教条。
“亲憎我,孝方贤”不管父母怎么样,还是反省自己要孝顺。“号泣随,挞无怨”,纵使被父母责打,都要无怨无悔。
这些在这些人士看来都是假的不能再假的大空话,实在难以理解,这些都在教导孩子无怨无悔,但全然没有提过父母的付出。
不仅仅是现代的人难以做到,古代也是很难得。
《弟子规》经常遭到抨击,甚至连写它的作者也免不了一番嘲讽,说他只是个秀才,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不行。
虽然《弟子规》中有糟粕,但是一码归一码,它在教育上还是非常不错的,既朗朗上口、又押韵,是蒙学的经典读物。
一句话就能让孩童们记住不少道理,比上五六节课都有效。
所以,并不应该直接放弃它,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脱离时代的观念丢掉,那些经典的教诲一定得好好的吟咏记诵。
是明清以来最重要的蒙学读物,《弟子规》是清代中期以来的蒙学读本。
那除了这两大巨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优质的启蒙读物了呢?
在宋朝以前,也是有的。唐代进士李翰所著的《蒙求》,罗列了不少名人知识,是四字的读物,带有很多激励的故事,能够让孩童简单的认字,现在也还在流传。
再往前一点,就有都知道的《千字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对仗工整的四字知识,在当时也是非常受欢迎的私塾先生教案。
汉代则有《仓颉篇》《急就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覆盖了不少博物的知识,并且能够有效的教孩子识字。
看是,非常可惜,基本都失传了,现在也只有《急就篇》还尚在。
先秦时期,制度还是严谨的,8岁入学,15岁上大学。孩童们在10岁左右就开始学习《诗》。
但是,这本书中原来夹杂着不少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不适合孩童们学习,所以,后人开始了增删。
后来得到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别看古代在教育方面有一定成就,但是孩童们也是非常的欢乐的。
他们会在学习之后,好好的放松自己的身心,虽然不像现在有手机,他们可是有不少的玩具呢!
“磨喝乐”也就是古代的“芭比娃娃”,那可是受尽了欢迎,下雪一回到家,直奔卧室开始跟它玩耍。
“推枣磨”、陶响球、布老虎、滑滑梯各种各样的玩具让孩子玩的不亦乐乎。
古代启蒙读物是培养智慧和品德的重要教育资源。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蒙学方面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
通过传承古人智慧,可以汲取古代智慧的精华,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社会。同时,通过创新阐释,能够将古代智慧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培养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那么,应当善于思考。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充分利用既有的优势书写属于当代的经典蒙学。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您及时观看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标题:古代启蒙读物概述
古代启蒙读物,也称为蒙学教材,是中国古代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读物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为儿童提供了学习基础知识和道德的途径,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古代启蒙读物的详细介绍:
一、主要读物及特点
1. 《三字经》
作者:相传由宋代王应麟编写,后人加以修订。
特点:全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和道德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被誉为“蒙学之冠”。
2. 《百家姓》
作者:成书于北宋初年,由杭州的一个书生编纂。
特点:采用四字一句的形式,将常见的姓氏编排成韵文,便于儿童诵读和记忆。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3. 《千字文》
作者: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周兴嗣编写。
特点:全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以四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展现了天地自然、历史人文、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文笔优美,辞藻华丽,被誉为“世界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
4. 《千家诗》
作者与背景:成书于明清时期,是一本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
特点:大体上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编排诗作,所选的诗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题材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影响与意义
这些古代启蒙读物不仅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的材料,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通过诵读这些读物,儿童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思想,培养道德观念,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读物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古代启蒙读物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今天,这些读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叫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