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
1.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家乡。回家后,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亲连话都不跟他说,大家还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来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无,接着认真读书。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2.韦编三绝
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作品解说《周易》。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开。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形容勤奋读书。
3.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读书。后人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表示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向别人请教而得到好处。
4.买臣负薪
朱买臣家境贫寒,靠上山砍柴、卖柴度日。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书摊开,放在树下,一边砍柴一边读书。砍好柴,挑柴回家时,他就把书放在柴担的前头,边走边读。汉武帝时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得到了严助的推荐,做了大官。
5.带经而锄
倪宽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一个学校的伙房里帮忙烧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他又拜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为师。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6.临池学书
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书法家。他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然后再洗干净、煮白,反复这么做,竟然将一池水都染黑了。终于,他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称书法为“临池”,也来源于此。
7.目不窥园
董仲舒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家、教育家,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没有空闲看园中的美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真让人敬佩。后人用这个典故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8.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父亲叫他去放羊。他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把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9.悬梁苦读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常常废寝忘食。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一头绑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变得清醒了,继续读书学习。从此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终于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三余读书
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是个大学者,常常有读书人来请教他。他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多多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什么是“三余”呢?“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方便下地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后人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珍惜时间的意思。
11.孙康映雪
孙康,晋朝人,从小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里贫穷,没钱买灯油。冬天的夜晚,他不顾寒冷,借雪地的反光读书,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后人用“孙康映雪、映雪读书、映雪、照雪”等表示勤学苦读。
12.囊萤夜读
车胤,晋朝人,他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车胤会抓许多萤火虫,用白布包起来,到了夜里,他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后人把“囊萤”这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13.江泌追月
南北朝时期齐国的江泌,家中贫寒,买不起灯油,但他刻苦好学。江泌住在一间小西屋里,月亮一出,便在屋内窗下,坐在床沿上读书。一会儿,月亮偏升到东南上空,江泌不畏深秋月夜寒凉,走出屋门外,斜倚着门框读书。夜静更深月西归,江泌爬上屋顶,追着月光看书。有一次,他实在困极了,瞌睡打盹,一不小心,便从房顶跌了下来。他忍着痛,咬着牙又爬到房顶,依旧苦读起来。这个典故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14.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个书生名叫高凤。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来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突然,天降暴雨。这时,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15.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骑着牛,去拜访大学问家包恺。他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骑着马,在路上见到李密,就拉着缰绳跟在他后面,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于是,杨素与李密谈论起来,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16.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1600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55门,全书共1000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所以叫《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因此改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17.顾炎武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从小勤奋学习:首先,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古人抗秃头励志史,为了治疗脱发古人有多拼
古人脱发吗?答案是肯定的。上至皇亲国戚,中至文人墨客,下至黎民百姓,都加入过脱发圈群聊。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不着担心脱发烦恼。因为古人平均寿命很短,能活到亲眼见证自己脱发的那一天,已经成为了人生赢家。
上了年纪的人,更能领会《孝经·开宗明义》里“身体发肤,受母,不敢毁伤”的指导精神,对于发际线问题,一丝一毫不敢怠慢。
清朝以前,汉族人年少时,是可以经常剃发的。
但凡成年,具体为男性满二十岁,女性年满十五岁,长出的头发就不能经常剃掉了。
年满二十岁的男性,称“弱冠”。年满十五岁的女性,称及笄。
前者要行冠礼,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后者亦要将头发盘起来,用簪子束好,随时准备出嫁。
原始人类,食不果腹,披头散发。及至文明阶段,束发成了一个男人的脸面。
在一些朝代,更能通过发型的不同,识别当事人身份的高低。
古代男子的发型,主要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束发,将头发全部扎起来,然后用头饰固定。
头饰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帢、帽等。
也可戴各式头巾,包括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第二类是半束发,半披半束。更多见于北方草原民族、南方蛮族。太平天国比较特殊,头发自然批散开,戴上头巾或帽,或不戴东西。
第三类是商朝髡发,头顶剃光,四周扎小辫子或缠发带。
第四类是秦汉发型,中间有中分,然后再束发。
第五类是辫发,大部分头发剃光,剩下一撮或几撮扎辫子。见于辽、金、元、清时期。比如清朝发型,就包括有鼠尾辫、猪尾辫、牛尾辫。
在发型问题上,女性同样不认输,甚至更复杂。
夏商时期,女性开始梳辫子。
春秋战国后,女性开始挽髻于头。
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高髻只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
等到汉代,有了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区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喜欢飞仙式的高髻。
唐代,流行起了反绾髻、双环望仙髻、花髻,刨花水技术也到达一个高峰。
宋代,女性多梳高冠长梳、大梳裹、高髻、同心髻、朝天髻。
清代,汉族女性中流行有元宝头、平髻、牡丹头、架子头,满族女性则多梳两把头、一字头。
针对头发,有“髡刑”,就是剃掉头发,让对方受辱。
这是古代惩治罪犯的一种刑罚。著名的司马迁“剔发受辱”,指的就是这个。
还有三国时期的曹操,因为坐骑受惊,跃进麦田里,撞上了“践苗者斩”的律令,不得不割下自己的头发,用来替代自己的人头,成语“割发代首”由此诞生。
惜发如命的古人,倘若头发变稀疏,轻者引来嘲弄,重者耽误人生大事。这一点上,男人们最能感同身受。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就意识到了秃头的问题。
《黄帝内经》中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那时候的人们相信,脱发与年龄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所以古代画像中的老者,多以脱发的形象示人。
最早脱颖而出的脱发名人,当属王莽。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描述:“王莽头秃,乃施巾。时人云:‘王莽秃,帻施屋。’”
王莽当上皇帝、开拓人生新篇章后,头顶也逐渐拓展出一片地中海。王莽似乎对自己的仪表非常在意,饱受困扰的他,一根发丝落地,都能彻夜难眠。
于是,他把软帻衬裱硬,套在头上,将顶部升高做成“介”字形的“帽屋”,谓之“介帻”。
这一神奇发明,在群臣中间得到迅速推广,一时间满城皆戴“王莽帻”。王莽心中大喜,自以为权威得到了巩固。
史书上还有关于王莽染发的记载,开了两千年前中国染发之先河。
王莽被杀后,军将他肢解,头颅挂于城门示众。让人惊叹的是,那个脑袋上的发须,依然保持着乌黑光亮的色泽。
魏文帝曹丕,同样深受脱发困扰。
据《外台秘要》记载,在曹丕30岁时,发脂如泉,脱发不止,于是四处寻医问药。
可叹整个天下都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唯独控制不住自己的发量。抑郁症状逐渐显现,最终导致曹丕英年早逝。
到了唐代,经济数据一路向好,脱发名人数量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大诗人杜甫,便是发量渐少、苦闷渐多的典型代表。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能形容他对头发的哀伤心情。用手稍微一挠头,头发一掉一大把。
杜甫依然戴着发簪,直到后来,头发连发簪也梳不住。有些心情,更是连诗句也无能为力。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岁月里,杜甫的中年危机感,就这样不动声色的来了。
杜甫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不仅遭遇中年秃顶危机,黑发还变成了白发。
职业诗人的他,同样选择用诗句道出哀伤。
他在《嗟发落》里写到:“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从白天到晚上,都在愁脱发,压力山大。
还有来自《因沐感发,寄郎上人上二首》的呐喊:“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
头发一年只洗一次啊,和过春节的频率一样低了,依然无法阻止发丝的离去。只能怪那把木梳,把快乐薅走了。
眼瞅着白居易的窘况,刘禹锡似乎找到了倾诉对象。
他写信给对方说到,自己偷闲照镜子,发现:“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尽管步入暮年,面对头发稀疏、连帽子发簪都撑不起的尊容,内心还是有一丝惆怅。
陆游表示不服:“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
你看我,脱落的头发都缠满了梳子,又怎么能看着镜子中自己衰老的容颜呢?拥有一头秀发,象征着青春啊。
苏东坡也加入了群聊,他在诗句里写到:“晚凉沐浴罢,衰发稀可数”,自己年轻时的一头飘逸长发,已经随着衰老变得根根可数。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寻遍天下名医,终于摸索出了一个梳头妙方,并通过作品传给了后人:“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脱发并非男人的专利,史载,几千年前就有女性脱发的案例,甚至皇宫贵族也都有脱发现象存在。
女性脱发,最著名的人物是慈禧。据史载,慈禧在40多岁时,曾经出现过脱发现象。
一次,太监李莲英为慈禧洗头,竟一下子掉下来数十根头发。
李莲英原本打算偷偷收走,不料被慈禧发现,最终,李莲英没能逃脱一顿板子。
此后,慈禧依然脱发,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严重时,甚至直接漏出了头皮。
慈禧只能带着镶满金银珠宝的帽子,遮掩光秃秃的额头。
后来,太医李德玉等人,翻阅古今经典药方,走访多位名医学习,确定了治疗方案,慈禧的脱发才得以治愈。
古代男性应对脱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戴上帽子。
《晋书·舆服志》记载:“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
帻原本是不戴帽子的底层群众使用,即在额头上用布条缠绕一圈,汉元帝额头有一撮异常粗壮的头发,于是以帻束发,效果不错。
王莽秃顶也严重,但无发可束,就对帻进行了改良,即前面所说的“介帻”,也即我们今天帽子的老祖宗。
除了帽子,假发也是常用神器。
在尧舜时期,已经出现了假发,古汉语称髲髢。
《庄子·天地》里记载:“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
说有虞氏(即舜帝)替人治疗头疮,毛发脱落而成的病患会用假发遮丑。
《诗经》中也提到:“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反推出当时在使用假发。
如果说假发是脱发男的刚需,那么对于女性来说,假发更多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春秋时期,假发就在女性中间流行。除了用真头发做假发外,还出现了纸、木头等替代性材料。
有人对假发的执着,已不近人情。
《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卫庄公在城墙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长发乌黑亮丽,竟然命人把她的头发强行剃掉,用于给自己的夫人吕姜制作假发。
到了汉代,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宫中对假发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为了搜寻真头发,有些残暴的官吏,甚至强行砍下人头取发。
《太平御览》引《林邑记》就提到,朱崖(今属海南岛)人多长发,当地郡守把妇女的头颅割下来,摘取制作假发。
当然,正能量依然是主流。
《世说新语·贤媛》记载,东晋名将陶侃,年轻时家贫,其母就剪下头发,卖给假发店,换得数斛米,再用家中竹柱、草席生柴火,为前来投宿的陶侃友人做饭,即成语“陶母邀宾”的典故由来。
秃头遮盖法,总归治标不治本。想促进头发生长,还得依靠中医。据中医理论,头发的营养来自于肾和血,要从温肾补血开始调理。
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古人开出了五花八门的药方。
《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给魏文帝的方子:黄芪、当归、独活、芎蓉、干地黄、白芷、芍药、莽草、防风、辛荑、藁本、蛇衔、薤白、乌麻油各一两,将上述药一一切碎,用微火煎汁。使用时先洗净头发,然后将药涂于发上,候一、二个时辰再洗去。
唐代的《千金翼方》中,也有生发乌发的药方,其中11方乌发,8方生发。多是以动物脂类配以祛风、清热、养阴中药外敷以生发、治疗脱发。
慈禧太后则使用了太医李德裕研制的“香发散”,将中草药研为细末,用苏合油拌匀,晾干,再研细面,用时涂于发上,稍候一会篦去。
此药同时具有去油腻、止搔痒的功效。
从古至今,脱发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
历史缺少视频影像,我们仅能从画像和文字里,感受经过美化的古人。而那些活在影视作品里的飘逸秀发,多是美好的想象和艺术加工。
秀发去时,不曾留一言。主人唯一能把握的,是一切随缘的心态。
作者:我方团队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黄帝内经》、《独断》、《外台秘要》、《晋书·舆服志》、《庄子·天地》
【古代励志故事,古代励志故事大全配感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