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古往今来的英语

更新:07-0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古往今来,中国带来什么?刚刚发布跨越6个世纪的对比图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晓雅】“古往今来,中国带来的是和平、繁荣和友谊。”中国部长助理、17日发布的这一推文,配上了一组时间跨度有6个世纪的对比图:15世纪,探险家郑和七下西洋,将丝绸和陶瓷带到了东南亚;2022年,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为印度尼西亚带来了医生和药品。↓

据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消息,11月10日上午10时,执行“和谐使命—2022”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印尼雅加达北区丹戎不碌港,开始为期8天的友好访问。访问期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计划于11月11日至17日,采取码头门诊和船上诊疗相结合的方式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医院船还计划与当地医院开展线上病例研讨会,开展疑难病症远程视频会诊,进行深入医学交流。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与印尼在医疗与卫生领域的合作受到外界关注。“除了经济和贸易,卫生领域逐渐成为中国与印尼交往的优先重点,尤其是自新冠肺炎以来。”美国《外交学者》16日说,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本月对印尼的友好访问表明,两国的相关合作有望在今后几年继续深化。

中国和印尼两国的友好合作成果也远非止此。

17日还发布了其他两组图片,其中一组照片是对印尼农业的现实写照,其配文称,“中国的杂交水稻目前在印尼(包括巴厘岛)广泛种植,在这个(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国家带来了丰收,使每公顷平均产量从5吨提高到14吨,对该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而在另一条推特中,发布的图片向世界展示了备受瞩目的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的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下称雅万高铁)。↓

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旅游名城万隆,全长142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于2018年6月全面开工建设。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项目建成后,雅加达和万隆之间的旅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

就在11月16日,一列高速铁路综合检测车对雅万高铁德卡鲁尔车站至4号梁场间线路进行了全面检测,获取的各项指标参数表现良好。这标志着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首次试验运行取得了圆满成功。

宋词与科举|1:古往今来最牛的劝学诗,出自皇帝之手

本系列的主题,是宋词(诗)与科举的故事。把一个既不是科举出身、又不是著名词(诗)人的皇帝,作为全系列的开篇,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然而,本篇所要介绍的这位北宋皇帝,却是个科举史上极有看点的人物。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科举、乃至在教育方面最有影响的人物,似乎也不为过。所以,将他作为本系列的开篇,也不无道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劝人读书向学的格言,在中国几乎老幼皆知、妇孺尽晓。可以这么说,它在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上,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社会。然而,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两句著名劝学格言的版权所有者,却是北宋的一位皇帝。

赵恒,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侄子、宋太宗赵光义的儿子,出任大宋王朝第三任皇帝,庙号宋真宗。跟自己的伯父、老爹一样,宋真宗也很重视教育、重视科举考试,毫不动摇地践行“重文抑武”的大宋基本国策。为了给读书人励志,更是为了劝人向学,营造一种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宋真宗亲力亲为,写下了一首诗味不是很足、有点近似于古代顺口溜,但是历史影响无两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这前面四对排比句,在加上末尾两句点题,便是宋真宗《劝学诗》全貌了。

在古代,有不少名人写过劝学诗,在此略举几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大书法家、名臣颜真卿的《劝学诗》。“读书不患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这首《劝学诗》,出自唐代大文豪、大诗人韩愈的手笔。“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则写了这样的劝学诗。“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晚唐诗人王贞白的这首名作《白鹿洞》之一,虽然标题不是“劝学”,但内容也是告诫人们珍惜时光、勤奋读书学习。“一寸光阴一寸金”,更是成为千古励志名言。不过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一名言的下一句并不是“寸金难买寸光阴”,那只是后人接续上去的。

这几位名人的《劝学诗》,历史知名度也很高、影响也很大。如果从语言、格式、韵律等文学层面分析评价,这几首诗都要高出宋真宗的《劝学诗》不少。但是,无论是受众面之广泛,还是深入人心的程度,以及对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这几首诗都无法与宋真宗的作品相提并论。可以这么说,宋真宗的这首诗,是史上最牛的劝学作品,没有之一。

从内容上看,宋真宗的《劝学诗》似乎不够正能量,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诱惑过于直接,过于赤裸裸,缺乏正面的励志引导意义。但是这些平直无华、通俗易懂至极的语言,却能直击人性之软肋,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发奋读书的好处。对于草根百姓而言,这些话的引导作用,远非普通说教可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其中的巨大反差,不言而喻。想彻底翻身、过香车宝马美女豪宅的好日子,甚至是一步登天、名扬天下么?那你还等什么,赶紧好好读书去啊,读好了书去参加科举考试呀。一旦金榜题名,这一切就都不在话下了。

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如果要搞个科举史上影响力人物排行榜,凭借自己的《劝学诗》,宋真宗可以当之无愧地排在第一的位置。因而,宋真宗与科举考试关系的紧密程度,也是无可比拟的,虽然他从来未曾,也没必要去参加什么科举考试。

宋朝的科举,在继承唐代做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和完善,使之逐步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在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几任皇帝的倡导首肯下,宋代科举创造出了很多影响久远的制度性措施,比如“锁院”、“糊名”、“誊录”、“别头试”等等,进一步强化健全了制约监督手段,较大幅度地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制度的公平公正。

为人们所熟知的科举“殿试”制度,在宋代被固化为制度层面的规定。“殿试”制度实施之后,皇帝就不再只是名义上的科举考试主考官。自宋代起,到了“殿试”环节,那些比较勤政的皇帝们,通常都会亲自扮演实际意义上的主考官角色。而宋真宗,就是比较勤政的皇帝。从这个角度讲,宋真宗与科举考试的关系,也是极为紧密的。凡此种种,将宋真宗和他的《劝学诗》,当做“宋词(诗)与科举的故事”楔子性质的开篇,也无不可。

作为皇帝,宋真宗同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这些明君英主相比,自然相差太多。在他的执政经历中,能拿得出手的政绩亮点,并不是太多,更不要说创建什么叱咤四海、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了。但是总体而论,宋真宗算是个不坏的皇帝,也是有一定作为的。最起码,不能把他划入昏君暴君之列。

在历史上,宋真宗常被提及、最为亮眼的业绩,当属他御驾亲征,与大辽签下“澶渊之盟”。在一些史家看来,以“澶渊之盟”这样带有屈辱不平等条约性质的方式,结束与辽国的敌对征战关系,不够解气过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历史遗憾。“澶渊之盟”,是宋真宗胆怯畏战的产物。大宋本应当借相对有利的战场形势,直捣黄龙,夺回幽云十六州,一统中华,成就一番千古伟业。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意淫。

与其说宋真宗胆怯畏战,不如说他有比较清醒的头脑和眼光。想必宋真宗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凭自己的能力和北宋的军力,不足以彻底灭掉辽国,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既然打来打去谁也搞不定谁,那就不如各退一步,以时间换空间,赢得一段较长时间的战略休整期和发展期。“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之间在接近一百年的时间内,再无大规模的战事发生,这未尝就不是两国的福祉。

大宋立国之后,从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开始,军力就已经开始走上下坡路。同敌国异族交战,屡战屡败,饱受欺凌。这样的衰落速度,也实在是太快了一些。在打不赢辽国的情况下,只好签订“澶渊之盟”换取和平。金国坐大之后,大宋落井下石,玩了一把“联金灭辽”,总算出了一口憋了一百多年的恶气。

没成想,辽国灭亡之后,大宋又被金国按在地上摩擦不休,到头来被人家抓了两个皇帝、夺去半壁江山。跑到江南苟安之后,还是被金国折腾得焦头烂额,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的焦虑状态。要不是岳飞、韩世忠、虞允文几个人拼死硬撑,南宋政权就连块遮羞布都没有了。

蒙古崛起之后,大宋再次扮演了墙倒众人推中的次要“众人”角色,又玩了一把“联蒙灭金”。在玩死金国的同时,国祚延续三百多年(南北宋合并计算)的大宋王朝,也被蒙古铁骑给玩死了。关于大宋王朝死掉的原因,多数史家给出了这样的标准答案——“重文抑武”。

不少史家喜欢站在后来者的立场上,为一些王朝的覆灭寻找原因。为之惋惜者,亦不在少数。寻找原因可以,为之惋惜大可不必。每个封建王朝都希望千秋万代永不他姓,但是这样的封建王朝不会存在。像那种近亲繁殖的家天下,一代不如一代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直至最终走向灭亡。不亡于“重文抑武”,也会亡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唐代的“藩镇割据”“官员党争”“宦官干政”,比如明代的“东林党”与宦官恶斗,比如清朝的僵化保守,等等。

“重文抑武”的宋代,虽然军力羸弱,但是经济商贸发达、教育文化科技繁荣、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开放,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有的辉煌,比如宋词。不管怎么被外敌折腾,大宋王朝一以贯之地重视教育文化,坚持不懈地搞科举考试。相较于其他封建朝代,生活在大宋这样一个王朝,对于草根百姓尤其是读书人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福气。所以,在“重文抑武”的问题上,既没必要苛责始作俑者宋太祖、承上启下者宋太宗,也没必要苛责本篇主角宋真宗。

壹点号谷荻

【古往今来,古往今来的英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读后感 下一篇:古往今来是什么意思(古往今来是什么意思准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