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宝玉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四个人的?
在很多版本里,这句话是:“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但是也确有“咱们四个人”的版本。
到底是四个人,还是两个人,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当此情境,宝黛私语,当然是心里眼里只有宝黛二人比较合理——宝玉本来就是“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性格。要让他在自己根本不想理会的经济账上,还惦记着另外两个人,恐怕不符合他的特点。
为什么“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呢?因为宝黛是贾母最宠爱的。自然而然,在荣国府中,至少表面上,他们也是最尊贵的。所以不管怎么经济紧张、青黄不接、寅吃卯粮,宝玉都认为自己和黛玉不可能紧张。
但是,贾母能活多久?“老健春寒秋后热”,紫鹃都知道的道理,宝玉偏偏不明白。至于整个贾家的败落,他更不会想到了。
黛玉也想不到吗?当然不是。黛玉经历了父母离丧、家产散尽,她远比宝玉清醒。但是黛玉的性格,是从不肯勉强宝玉、不要求宝玉接受自己的观点、更不通过宝玉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可以说,除了爱情,黛玉给了宝玉最大的自由。
宝玉曾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正是宝黛相处模式的最好说明:不仅是三观一致,而且高度自主,除了感情之外再不勉强对方。
所以,当黛玉听到“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糊涂话,她也不肯争辩纠正,只是“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秦可卿和林黛玉为贾府的后手不接而忧心,林之孝则直指要害
题:秦可卿和林黛玉为贾府的后手不接而忧心,林之孝则直指要害!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故事里,最有大局观的人,不是老祖宗史太君,也不是贵妃贾元春,更不是贾府族长贾珍,而是出场没多久就上吊自杀的秦可卿。
若说贾政是书中束带顶冠的男子典范,王熙凤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那么,秦可卿便是神明一般的存在,她居然站在天道的角度给出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警示语,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案,来保障诗书旧族最后的体面。且看秦可卿口气,真真是要有多清醒就有多清醒!
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古往今来,人人都在名利场中,世人皆在患得患失中迷茫,得意时,个个都以为荣华不绝,再不思后日之事,秦可卿却道破天机,她深知盛筵必散的道理,知道一切都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只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多思后路,才能留有余地。
华夏几千年来,最重视的只有两个字,那便是“传承”,详细说来,便是祖茔祭祀与家塾供给。毕竟,唯有文化传承、香火相继,才能做到文明不断。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若是将来败落,又当如何?已经预料到贾府终将后手不接的秦可卿,到底有何高见呢?
秦氏道:“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
阴阳之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曲则全。世上原无常胜,兵家所谓不战方是不败之根本,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除了秦可卿,林黛玉也有关于“后手不接”的远见。
《红楼梦》故事里,贾探春管家,林黛玉称赞三姑娘,说她守规矩,大公无私,一步儿不肯多走,贾宝玉则称赞贾探春是“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蠲了几件事,又把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红楼梦》故事里,荣国府入不敷出,实有其事,贾珍和贾蓉认为,是因为贾元春省亲之事花费太多,又没有实际的好处,正所谓:“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于是亏空了。
贾珍道:“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
贾蓉等忙笑道:“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但是,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林之孝说起家道艰难,给贾琏提建议裁人,分明是在说荣国府有蛀虫,这些老人仗着自己资历高,吃空饷,监守自盗。
林之孝趁势又说:“人口太重了。不如拣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二则家里一年也省些口粮月钱。再者里头的姑娘也太多。况且里头的女孩子们一半都太大了,也该配人的配人。成了房,岂不又孳生出人来。”
就如探春所说,这些管事的高等下人,所有的利益都要从他们手上过,他们都要分一杯羹去,便是贾府有了差事,他们私底下决定派遣谁,又能从中渔利,若是探春这样跨过他们的头去分配任务,这些人心里有气,年终归账还要捉弄得了差事的人。真真是贪得无厌。
探春笑道:“若年终算帐归钱时,自然归到帐房,仍是上头又添一层管主,还在他们手心里,又剥一层皮。再者,这一年间管什么的,主子有一全分,他们就得半分。这是家里的旧例,人所共知的,别的偷着的在外。如今这园子里是我的新创,竟别入他们手,每年归帐,竟归到里头来才好。”
除此之外,得脸的下人还拉帮结派,仗势欺人,作威作福,比如旺儿的那小儿子,仗着自己一家子是王熙凤的人,在外头无所不至,林之孝当场就告诉了贾琏。
林之孝道:“依我说,二爷竟别管这件事。旺儿的那小儿子虽然年轻,在外头吃酒赌钱,无所不至。虽说都是奴才们,到底是一辈子的事。彩霞那孩子这几年我虽没见,听得越发出挑的好了,何苦来白糟踏一个人。”贾琏道:“他小儿子原会吃酒,不成人?”林之孝冷笑道:“岂只吃酒赌钱,在外头无所不为。我们看他是奶奶的人,也只见一半不见一半罢了。”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道德经》
经常“怼人”的林黛玉,其实活得最通透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0日电(记者 上官云)“(这花)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
作为《红楼梦》里斗嘴的名场面之一,林黛玉的这句话相当出圈,许多人一看就能脑补出后面的台词:“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来的,也不会给我。”只剩周瑞家的在一旁尬笑。
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视频截图
因为这一幕,有人给林黛玉贴上了“小气”的标签,嘲笑她不通人情世故;也有人调侃她是“林怼怼”,言语犀利。更有人模仿她的口吻,创造了一系列“林黛玉发疯文学”。
书中的林黛玉,是怎样的?
性格敏感?
刚来到荣国府的黛玉,无论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与人交往时,从王熙凤到李嬷嬷,再到薛宝钗等人,林黛玉几乎挨个“怼”了个遍。比如,她去找宝钗玩儿,恰好贾宝玉也在,便轻飘飘来了一句,“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有一回,王熙凤调侃黛玉,“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作媳妇?”别人说这是“诙谐”,黛玉立刻回怼“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
后来,大家去清虚观打醮,听戏时,贾母看见贺物里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觉得眼熟,宝钗回答说史湘云有一个,“比这个小些”。
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视频截图
别人夸宝钗有心;黛玉心里不高兴,又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只得回头装作没听见。
这么看起来,林妹妹有时候似乎确实不够大度。有人说,或许是因为幼年丧母,加上有着诸多心结,她对别人的言谈举止总显得分外在意。
逐渐成长
实际上,林黛玉并不算个特别小心眼的人。随着年纪增长,她待人越来越温和,逐渐成长,也不会因为一件小事揪住不放。
有一次,林黛玉去怡红院,晴雯不愿来开门,惹出一场误会。但等宝玉一解释,她马上就想到:“是了,想必是你的丫头们懒待动,丧声歪气也是有的。”
她也不是个记仇的人。林黛玉曾恼怒史湘云无意中将自己比作“戏子”,一度闹得不可开交。然而,她很快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中秋夜,黛玉和湘云联诗,已经心无芥蒂。
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视频截图
当她觉得自己误会了宝钗,就会诚恳道歉,“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当面认错,并坦率承认自己的嫉妒心,这足以说明,林黛玉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不会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利益去套路别人。
能够通透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处理人际关系时才会懂得进退。
保持真性情
不过,或许是“世外仙姝”的标签太突出,人们提起林黛玉,总觉得她清高、不食人间烟火,更不可能像凤姐那样管好一个大家庭。
可实际上,黛玉的情商并不低,对家里的很多事情都是“看破不说破”。
对贾府的收支情况,她从不热衷,但心里有数,“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视频截图
对待仆人,她很大方。有一次,宝钗挂念着黛玉身体不好,便叫婆子送燕窝。
黛玉知道婆子晚上可能有赌局,便说“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同时命人给了几百钱的赏钱。婆子心里自然高兴,最后皆大欢喜。
在她居住的潇湘馆,丫头婆子们各司其职,说话、做事井然有序,几乎没闹出过什么问题。黛玉和紫鹃的关系,也亲如姐妹,胜过一般的主仆。
人人心里都有一部《红楼梦》,角度不同,看见的故事也不同。所以,很多人认为,林黛玉言语犀利是身世和性格使然,也是一种 “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真性情。
现实中,有人会在历经沧桑后选择磨平棱角,也有人在看透生活的后选择保留一丝锋芒,林黛玉,大概就是后者吧。(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后手不接,后手不接是成语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