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莫大于心死什么意思—哀莫大于心死什么意思下一句

更新:07-1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chēng)若乎后矣!”

夫子曰:“回,何谓邪?”

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zhǐ)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xūn)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cú)。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dài)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sì)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虽然,女奚(xī)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颜渊问孔子说:“先生慢行我也慢行,先生急行我也急行,先生跑我也跑,先生奔驰极快,踏尘无迹,学生只能瞪大眼睛落在后面看了。”

孔子说:“颜回,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颜回说:“先生行走,我也跟着行走;先生怎么说,我也跟着怎么说;先生快步走,我也跟着快步走;先生辨论事理,我也跟着辨论事理;先生奔跑,我也跟着奔跑;先生讲论大道,我也跟着讲论大道;等到先生快步如飞,脚不沾地地疾速奔跑,而学生只能瞪大眼睛落在后面。

颜回此言表达了他对孔子高深境界的敬仰。他以“脚不沾地飞奔”比喻孔子在道德、智慧上的卓越,而自认难以企及。

先生无需言语,便能赢得众人的信任,公正无私,便能得到人们的亲近,无权无势,却能吸引人们前来,然而我却不能理解先生如何做到这一点。”

颜回,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常在“步、趋、辩、驰”的道路上展现才华,但总觉无法追上老师。优秀的学生应善于观察,体察道行。对老师的言行,对人对事的分寸,都需细心体会,深入领悟。但老师的智慧终究是老师的,自己的理解才是自己的。因此,尽管颜回跟随孔子多年,他明白自己对人对事的处理,达不到孔子的高度和深度,差距甚远。

孔子说:“啊!这不可不明察呀!心灵的僵死是最大的悲哀,而身体的死亡则是其次。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万物皆遵循这一规律,有眼有脚的人,期待太阳的运行以求成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万物皆如此,等待日落而逐渐消亡,依赖日出而逐渐生长。我一旦接受自然赋予的形体,就不会变为其他形体直至衰亡,随外物变化而行动,日夜不停,不知变化的终点,温和且自然地塑造了现在的我。我知道命运不可预知,所以我只是随着变化而改变。

我一直与你相处甚密,而你却不能理解这个道理,能不悲哀吗?你可能只关注我显著的一面,那些显著的已经过去,而你依然追寻,仿佛它们仍在,这就像在空旷的市场寻找马匹一样不可能。我对你的思念很快就会被遗忘,你对我的思念也会成为过去。即使如此,你还有何忧患呢!即使忘记了过去的我,我仍有不会被遗忘的存在。”

这个故事的精髓在于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行为。颜回只是机械地模仿孔子的行动,却未能理解随物赋形的真谛,这恰恰反映了他的心智停滞。

与之相反,孔子则是内心无拘无束,他顺应自然,不追问事物的来龙去脉,就如同自然界中的日出日落一般自然而然。因此,当孔子迅速行动,尘土飞扬时,颜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抛在后面。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顺其自然。正如万物随着日出而起,随着日落而息,随自然而生,随自然而死。

论语•子罕》中,颜渊曾赞叹孔子的学问之深邃,言其崇高如山峰,越仰望越显其高,越钻研越觉其深。孔子之学,似乎触手可及,却又仿佛遥不可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颜渊深感,尽管竭尽所能,孔子的学问仍如峻峰,难以攀登,难以入门。这段关于“心死”的对话,显然受到《论语》原文的启发,并加以扩展和改编,用以阐释顺应自然的道理。

庄子的生死哲学强调两点:一是将人的存在视为生与死的两个方面,提倡平等对待,即“齐生死”;二是将人的生命分为形与神,主张分别对待,即“形随物化,心却不化”。基于这种逻辑,庄子不为生命的起伏所动,不为生死所牵绊。换言之,庄子对身死泰然处之,但对心死却极为关注。

佛法亦极为重视“心”,非指心脏,而是指心灵。禅宗尤其注重探寻和追问内心,这是修禅者的核心内容。本心、安心、定心、放心、平常心、明净心,乃至“禅心”,这些词汇皆指“自心”。修禅,即是对“自心”的觉悟和自醒。《楞严经》中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正是此意,所谓“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庄子通过颜渊问仲尼的故事,指出了儒者求学的弊病:仅模仿形式而不深入探究实质,则无法得其真谛。这个故事批评了部分儒者照猫画虎的学习方式。

庄子一贯期望人们排除干扰,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安详。心不随物化而死,是衡量生命境界的关键指标。与此相符,庄子在描述理想人格——真人时,特别强调精神的宁静和灵魂的清静。在人心浮躁、心灵拥挤的当下,庄子的这些论述为我们带来了宁静详和。

【奔逸绝尘】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不比而周】君子从不私下勾结而独善其身,指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

【哀莫大于心死】指思想的和记忆的消失。现在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

哀莫大于心死

这句话是褒贬色彩贬义(含感叹意)语法结构主谓基本哀:悲哀;莫:没有;于:介词,表示比较;莫大于:没有比......更大的;心死:指人的精神崩溃,万念俱灰或甘于自弃。没有比心死更大的悲哀。

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丧尽良心。现指没有什么比丧失意志而甘于自弃更可悲的了。我觉得很符合,我现在这几天来的心情。

这几天,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看破红尘、崩溃的感觉,一天到晚,什么工作都不想干,什么荣誉也不想要,就想静静的在哪里待着,不知道为什么。如果要是就这样能够静悄悄的死去,那就是更好结局的感觉。但是,我们每个人又是害怕死亡的,没办法只有我一个人在哪里,苦苦地挣扎。在心灵上、在肉体上,都无法逃脱,是无比痛苦的,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不得而知。难道是我抑郁了吗,我想不会的,坚决不会的,因为我每天正常工作还在继续,每天还都和别人有说有笑的。所以,我坚信我不会抑郁,坚信这一切都会慢慢的过去,但愿早一点过去。人生苦短,何必计较那么多呢。这样一看,好像有什么天大的事情,要发生了似的,其实也没有什么。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显得非常渺小。

天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不用理他们那些坏人,疯狂早晚会过去。人的头顶三尺是有神灵的,所以人们还是要有点敬畏之心才好。否则,既然人们可以征服世界,但是人们还是照样逃不过天意的惩罚的。天道轮回,又有几人能够逃掉呢?让我们静观其变吧。屋漏偏逢连夜雨,现在我们小区因为原因又封了,一个人封在家里,无聊又无奈,来时好好的,现在出不去了。只能静等其变,静候佳音了。

为什么说“哀莫大于心死”?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说心死排第一,身体死排第二。

最早大家依据庄子主张自由自在的风格,把这句话理解为“最悲哀的莫过于人的没有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这比人死了还悲哀。”

现代人又理解为: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也就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把心死理解为“心像死灰的灰烬,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今天从字面意思,进行一番挖掘。

心死表现之一:思想失去自由,麻木愚钝。

失去自由的思想,会慢慢枯死

正常的人心,应该是鲜活的,不光是鲜活的跳动,表现为鲜活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对世界对人生对他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活的真实,令人印象深刻,说白了,就是很智能。

那另外一种情形是什么?像一个稻草人,像一个僵尸,没有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表面看着像活着,其实内心早已经生锈。像一个墙头草,哪边风大往哪边倒。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真正喜欢的什么?到底什么才是,自己从来不会思考,也看不到事情背后的玄机。这样的人,也许没有什么烦恼,但是,活的很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匆匆的降临世间,活成了别人嘴里的模样,然后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匆忙的追逐着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内心,匆匆的过完一生,没有留下一点价值。别说几百年以后,几年以后,大家就把他忘记得干干净净。也无需替他悲哀,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

心死表现之二: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意志消沉,不好治疗

说不出是问题出现在了哪里,有的事情, 你看透了一半,你隐约知道结局,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彷徨在路口。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不知道该爱谁,不知道谁值得爱。心中没有了向上奋斗的动力,其实,压根也没找到为之奋斗的目标。心情总是很低落,半死不活的,想给自己打一针鸡血,却不知道哪里有鸡血。也不想费劲去捉一只鸡。说不上来自己是个什么状态,仿佛憋着一点点力气,却不知道该往哪里释放,没有可以发力的点。这种情况,说白了,像发动机暂时休眠。整个机器其实是很着急的。很想重启,却连按键的力气和动力也拿不出来。别人也许看不出来,但你自己知道,你就是半个死人差不多了。

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缺乏足够的动力,这比第一种情形更可怕,至少第一类人,还傻呵呵的度过了一生,而第二种,是在极度的痛苦之中,熬过一生的。如果可以治疗,要趁早。

而我,总觉得还有第三种情况:看得太透,反而不想动,大智若愚。无欲无求。

生活中,不乏大智若愚的人。

这种情形指的的,心其实还是智能的,有判断能力,能看到事情背后的。也知道是非曲直,不为流言蜚语所动,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会去思考它背后的势力,背后的运作,有自己独家的看法,对生命和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想辜负这独一无二的生命和生活。以及不可逆转的时间。但是,却没有行动的动力了。

为什么不想行动?也许看的太透,知道一切不过是一场空,或者,结局不可能会如愿。所以,忽然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就像大家都在努力往上爬上,你却早早的知道,山顶不过是一堆烂苹果。或者,即使是好的葡萄,并不是你喜欢的。或者,有一堆不错的猕猴桃,但是,你知道,有人已经提前锁定,你不可能拿到。早早的看透这一切,让你没有了爬山的兴趣。

你不想爬山,但是你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向山顶进发。你的处境非常尴尬。大家觉得你像疯子。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已经看透一切。

结合三种情形,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三种“心死”,一种是表面鲜活,其实已经死去,行尸走肉过一生;一种是半死,知道这样不好,却找不到出路,半死不活,僵而不死;一种是看似死了,其实内心如同明镜,相对宁静。但是外人看起来如同死人。

大千世界,五花八门,五颜六色,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些灿烂的存在的,当然,也有不堪的一面;难道我们要一直盯着那些不堪或者肮脏,耗费掉我们宝贵的光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阴暗的水和空气却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还是尽可能找寻一些阳光吧,把拔凉的心晒的暖和一些,让自己以积极,鲜活的姿态迎接这个世界,能看到黑暗,也能看到光明,不光表面鲜活,内心也生机勃勃,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死人,内心也确实活的很好。

让内心鲜活跳动,向远方。

守护着鲜活跳动的心,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一些向上的折腾,力争给世界留下点美好。

或许这样,我们的悲哀会少一些吧。至少不再是最大的悲哀了。

——完——

原创 王红亮 2018-08-06

【哀莫大于心死什么意思—哀莫大于心死什么意思下一句】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哀而不伤【哀而不伤 悲而不戚 怨而不怒】 下一篇:哀莫大过于心死,哀莫大过于心死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