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莫大过于心死,哀莫大过于心死文案

更新:07-1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为什么说“哀莫大于心死”?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说心死排第一,身体死排第二。

最早大家依据庄子主张自由自在的风格,把这句话理解为“最悲哀的莫过于人的没有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这比人死了还悲哀。”

现代人又理解为: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也就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把心死理解为“心像死灰的灰烬,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今天从字面意思,进行一番挖掘。

心死表现之一:思想失去自由,麻木愚钝。

失去自由的思想,会慢慢枯死

正常的人心,应该是鲜活的,不光是鲜活的跳动,表现为鲜活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对世界对人生对他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活的真实,令人印象深刻,说白了,就是很智能。

那另外一种情形是什么?像一个稻草人,像一个僵尸,没有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表面看着像活着,其实内心早已经生锈。像一个墙头草,哪边风大往哪边倒。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真正喜欢的什么?到底什么才是,自己从来不会思考,也看不到事情背后的玄机。这样的人,也许没有什么烦恼,但是,活的很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匆匆的降临世间,活成了别人嘴里的模样,然后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匆忙的追逐着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内心,匆匆的过完一生,没有留下一点价值。别说几百年以后,几年以后,大家就把他忘记得干干净净。也无需替他悲哀,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

心死表现之二: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意志消沉,不好治疗

说不出是问题出现在了哪里,有的事情, 你看透了一半,你隐约知道结局,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彷徨在路口。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不知道该爱谁,不知道谁值得爱。心中没有了向上奋斗的动力,其实,压根也没找到为之奋斗的目标。心情总是很低落,半死不活的,想给自己打一针鸡血,却不知道哪里有鸡血。也不想费劲去捉一只鸡。说不上来自己是个什么状态,仿佛憋着一点点力气,却不知道该往哪里释放,没有可以发力的点。这种情况,说白了,像发动机暂时休眠。整个机器其实是很着急的。很想重启,却连按键的力气和动力也拿不出来。别人也许看不出来,但你自己知道,你就是半个死人差不多了。

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缺乏足够的动力,这比第一种情形更可怕,至少第一类人,还傻呵呵的度过了一生,而第二种,是在极度的痛苦之中,熬过一生的。如果可以治疗,要趁早。

而我,总觉得还有第三种情况:看得太透,反而不想动,大智若愚。无欲无求。

生活中,不乏大智若愚的人。

这种情形指的的,心其实还是智能的,有判断能力,能看到事情背后的。也知道是非曲直,不为流言蜚语所动,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会去思考它背后的势力,背后的运作,有自己独家的看法,对生命和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想辜负这独一无二的生命和生活。以及不可逆转的时间。但是,却没有行动的动力了。

为什么不想行动?也许看的太透,知道一切不过是一场空,或者,结局不可能会如愿。所以,忽然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就像大家都在努力往上爬上,你却早早的知道,山顶不过是一堆烂苹果。或者,即使是好的葡萄,并不是你喜欢的。或者,有一堆不错的猕猴桃,但是,你知道,有人已经提前锁定,你不可能拿到。早早的看透这一切,让你没有了爬山的兴趣。

你不想爬山,但是你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向山顶进发。你的处境非常尴尬。大家觉得你像疯子。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已经看透一切。

结合三种情形,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三种“心死”,一种是表面鲜活,其实已经死去,行尸走肉过一生;一种是半死,知道这样不好,却找不到出路,半死不活,僵而不死;一种是看似死了,其实内心如同明镜,相对宁静。但是外人看起来如同死人。

大千世界,五花八门,五颜六色,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些灿烂的存在的,当然,也有不堪的一面;难道我们要一直盯着那些不堪或者肮脏,耗费掉我们宝贵的光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阴暗的水和空气却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还是尽可能找寻一些阳光吧,把拔凉的心晒的暖和一些,让自己以积极,鲜活的姿态迎接这个世界,能看到黑暗,也能看到光明,不光表面鲜活,内心也生机勃勃,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死人,内心也确实活的很好。

让内心鲜活跳动,向远方。

守护着鲜活跳动的心,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一些向上的折腾,力争给世界留下点美好。

或许这样,我们的悲哀会少一些吧。至少不再是最大的悲哀了。

——完——

原创 王红亮 2018-08-06

王衍行:央行为何说“哀莫大于心死”?

1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中国副行长刘国强表示,2022年,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二是保持信贷结构稳步优化;三是保持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四是保持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刘国强还表示,政策要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近日,中国经济的两件事令人瞩目:1月17日,统计局公布2021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数据;18日,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介绍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并答记者问。

我认为,统计局的关键词之一是欣欣向荣,中国的关键词之一是浴血奋战。这会引发一个重要命题:经济增长超预期,为何中国央行仍然担忧?

我给央行的这次表现打满分。因为央行关注的是市场真实的声音,在这方面需要实事求是,现在看来,央行做到了。在新闻发布会上,央行称:“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毋庸讳言,现在很多经济工作者还缺少这种情怀。有句话说的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央行不会低估信贷塌方的可能性。央行称:“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导致信贷塌方的诱因是存在的:

一是最新数反映出投资和消费走弱。而外贸今年同样也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二是2021年中国经济异常动荡,房地产业陷入困境,原有经济模式过份依赖于住房建设和主导的基建投资带来的增长,开发商的可举债规模受到了严格的新限制,引发了住房市场的低迷,开发商停止竞购新土地,购房者纷纷推迟买房。

三是是前国内接连散发,民企小微生存艰难,获贷不易。

四是“三重压力”之下,维稳经济的难度在增加。

五是美国:货币政策“急转弯”将产生严重负面外溢效应。

面对较为严峻的挑战,央行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譬如,自2021年7月以来货币政策的缓步放松起到了稳定基建投资的作用。

有效的加法才是维稳及发展的不二法门。央行称:“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必须指出,中国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深受低质量、无效加法之害,拨乱反正的任务相当艰巨,这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优化经济结构。但是,多数人往往以回避问题挑战的方式低估转型的难度,以资金投入不足片面理解新发展理念。其危害在于,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叠加成为“黑天鹅”式风险。

央行称:“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

这些话的重点在于,市场曲线可能会出现各种极端的可能,市场曲线的“好”,需要人努力,也需要天帮忙。央行的“抓紧做事,前瞻操作”已经表明了竭尽全力、不遗余力。譬如,今年年初至今,仅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一项,就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又如,上月通过MLF,已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央行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这就是说,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仍然是货币政策支持的重点。

中国已试图通过降息、降准和放松部分房贷限制为增长注入新的活力。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货币政策举足轻重,但不能寄希望于货币政策可以包治百病。

必须指出,把那种盲目无效的投入是维稳的敌人。若只是一味地增加资金投入,那么无异于负薪救火。所以,低效的投入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今年,更大的外部挑战可能是货币政策“急转弯”将产生严重负面外溢效应。1月17日,中国国家在达沃斯论坛视频会议上指出:“如果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急刹车’或‘急转弯’,将产生严重负面外溢效应,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首当其冲。”

2012年,预计美联储将是全球主要央行中最激进的。目前预判是:美国将加息四次,美联储将开始削减其规模近9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

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美联储对其政策将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担忧置若罔闻,称其只为美国经济制定政策。

【哀莫大过于心死,哀莫大过于心死文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哀莫大于心死什么意思—哀莫大于心死什么意思下一句 下一篇:哀鸿遍野;哀鸿遍野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