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夫-唯夫是从是什么意思

更新:07-14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理解《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终于明白了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不再畏惧威权,则反抗威权的斗争就会到来。

不要逼迫不得安居,不要阻塞谋生的道路。

只有不压迫,才不厌恶统治者。

因此,有道的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会自我彰显,懂得自爱而不去显摆高贵。

所以要去掉那些彰显与显摆,保持自知与自爱。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和威慑。大威至:这个威是指的反抗斗争。

此句意为,百姓们不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则反抗高压统治的斗争就会来临。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无狎(xiá):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不要逼迫不得安居,不要阻塞谋生的道路。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厌:压的意思,作“厌恶”解。不厌指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只有不去压迫,才不会厌恶统治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不自见:见同“现”,表现。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摆。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

因此,有道的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有自爱而不去显摆高贵。

故去彼取此。

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所以要去掉那些彰显与显摆,而是保持自知自爱。

本章老子告诫统治者要认清百姓的力量,不可肆意妄为。要做到“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也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我夸耀,要自珍自爱而不要自以为贵。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一个“威”意为统治者的高压政策;第二个“威”指的是民众发起的反抗。如果民众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严,那么人们也会揭竿而起。为什么这么说呢?统治者被人们推举为领袖,是来替百姓谋福利的。如果统治者作威作福,采取高压政策,欺凌百姓,那就会使得民众奋力抗争。这样一来,民众也就不再惧怕统治者的权威,敢于推翻暴政。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民以“生”为本,如果人们连最起码的生计都难以维持,那么还惧怕什么苛政和威权呢?所以,一旦饥不择食、居无定所,他们就会揭竿而起,为生存和自由而战。这样一来,社会动荡不安,天下也就大乱了。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只有不去压迫,才不厌恶统治者。人们反抗是迫不得已,并非人们本身想要造反。源头上来讲,统治者压榨和欺凌百姓的威权统治是祸乱之首。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如果统治者因位高权重而自我炫耀、自我显摆,那么他就会逐渐变得暴戾恣睢、任意妄为,从而成为暴君。如果不自重,也就不会去尊重和归顺他。因此,有道的统治者有自知之明,不会去自我表现和夸耀;有道的者不自贵,而是以百姓为贵。总之来讲,应该保持朴素自然,返璞归真。

通行本第七十二章是帛书版七十四章。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道德经┃10个“夫唯”,说尽天地精华,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

《道德经》是“道”的智慧,不逞强,不任性,水利万物而不争,清静为天下正。这里摘出经典中的10个“夫唯”,感受老祖宗“无为无不为”的智慧,让我们没有困顿时,藏锋于拙,守拙于内,打开另一扇门,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执大象,天下往。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一样,水默默滋润万物而不相争、不争先。静静待在人们并不喜欢的低洼处,所以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居处于下默默无闻,心如深渊包容万物,交往真诚友善,言谈重信践诺,为政顺道善治,处事有条不紊,举止应时有节。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就不会有失误。

做人如果能如水,那就是最高的“德”了,上德。滋养万物而默默无闻。不争是美德,也是格局,但功德却无与伦比。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去争,哪还会有失误瑕疵?做人如此,何谓之大?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时候明于治道的人,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邃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他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加以描述:小心谨慎迟疑不决啊,就好像寒冬里赤脚踩水过河;心怀畏惧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四周邻国都布满强敌;恭敬严肃郑重其事啊,就好像要去赴宴作客;行动洒脱合于潮流啊,就好像春天里冰块缓缓消融;纯朴厚道敦厚诚实啊,就好像原料尚未雕琢;襟怀宽广旷远豁达啊,就好像空旷深幽的山谷;雄浑雄厚啊,就好像浊流盈江河。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之后,再让它萌动生机?保持此“道”之人永远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才能够弃旧更新

人生很难过的关,是自满,也就是下文第22、24章所讲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稍有成就,就自以为了不起。这一章讲了这么多道理,就是告诫我们切不可自满。要永远保持空杯心态,才能接纳新事物,才能吐故纳新。太满就缺乏了回旋的余地,就不能回旋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容易充盈,陈旧反能更新;缺少便会获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有德有道之人,坚守这一原则而作为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就能是非分明;不自以为是,就能声名彰显;不自我夸耀,就能建立功;不自高自大,就能长存久远。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都没人与他相争。古人所谓“委曲反能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实实在在做到周全,就能通达于道。

本文语出第22章。这可真是深刻的辩证法。自己不去争,那别人想与自己争也没法争。然而,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不争反而才能得到所争取的东西。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不得不说这是个大智慧。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士听了道,会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曾经有人这样说:光明的道看上去是昏暗的,前进的道看上去是后退的,平坦的道看上去是崎岖的,高尚的德行好似低位的峡谷,太过洁白反而感觉似有污垢,广大德行反而觉得有所欠缺,建立道德秩序反而觉得偷偷摸摸,纯洁纯真反而觉得有假,最大的方方正正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事物没办法去制作完成,最响亮的声音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影无踪。大道深邃广阔幽隐而没有名称。正因为存在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道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始终无影无踪无声无响地存在着,支配着万事万物的运行。要慎始如终,慎终如始,有始有终,善作善成,不能不遵循这个规律。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治理百姓,事奉天道,没有比收敛节制更好的办法了。只有收敛节制,才能够早作准备、早早事从于道;早事从于道,就可以是不断增加积累功德;积累功德,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攻克的;攻无不克就令人深不可测,就没人知道其终极;无人知其终极,就可以治理国家、保全国家。有了保全国家之道,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国运长久、长生不老之道。

简约、简单、收敛、节制,甚至吝啬,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早做打算,因为时刻保持着谨慎的心态。凡事早做准备,见微知著,履霜坚冰至,预见未来,还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原文〗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译文〗天下人都说我大,我讲的道很伟大,大的不像个样子,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模样。正因为不像个样子,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所以才能叫做大。如果它类像某一个具体事物,那就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且珍重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争先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因为俭啬所以能广博大度,因为不敢走在天下人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慈爱而追求勇敢;丢弃了俭啬而追求大度;舍弃了退让而求争先求进,那就死定了。凭借慈爱,征战能获胜,守城能坚固。老天爷要建立什么,都是用慈爱去护佑他。

大的看不见摸不着,才叫大,宇宙才叫大,地球相对就是小了。大道无痕,大象无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如果拘泥于一点一滴,局限于一城一池,格局就小了,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很渺小。如下文第71章所言。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我讲的这些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天下没有人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要领。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懂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我就更高贵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

这是老子在自嘲自言自语。因为人们都不学道、不知道、不行道,所以能取法于我的人很少,也就很难得。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人们都乐于学习一些技能技艺,因为得活着得生存得养家糊口,对某些宽广无垠的大道理,反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那是很高明、很厉害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有毛病的。圣人之所以是圣人而没毛病,是因为他们不把“不知”当做“知”。正因为把不知这个毛病当作毛病,所以就没毛病、没缺点、很厉害、很高明

本文语出第71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经常掩耳盗铃,这是个大毛病,得治!只有把不知心安理得认可不知,才能有进步,才能是没病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不畏惧威压,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不得安居、居无所在,不要妨碍谋生的道路。正因为不压迫,所以才不厌弃。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陷于饥饿。之所以难于治理,是由于统治者胡乱非为,所以难于治理。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用民脂民膏把自己养的太好,所以死都不算什么了。正因为不追求奢靡生活,所以比追求享受、自以为高贵的人高贵

老子追求无为而治,本75章有浓厚的“民为贵”思想,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夜读丨庄子:读懂五句话,活出自己的豁达

绿标 收听朗读音频

文/民生周刊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走在濠水的桥上,庄子对着水中的鱼儿感叹道:“这些鱼儿,游的多快乐啊!”

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它们的快乐呢?”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生活就像一出戏,悲欢离合都是自己的。唯有活得明白,才能活得精彩。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庄子曾经说过:“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很多事情,一旦多了就会变得复杂,一旦复杂就会变得纷乱,一旦太乱了就会招灾惹祸。

我们的祖先都将立身看得很重,只有自己站稳了,才能把他人拉起来。

一个人总要先把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去帮助他人。如果他自己都自顾不暇,谈何兼济天下?

古人说,人要先修身,再齐家,最后才能平天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学会爱别人,应当先从爱自己开始。

有自知,才能成大事

庄子曾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螳螂用自己细小的手臂阻挡马车,必然会失败。这正是因为它太过高估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缺少自知之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心。”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生活中许多人都容易高估自己,他们认为别人的成功只不过是碰到了好的机遇或是得到了伯乐的赏识,要知道无论是运气还是赏识都需要实力。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陈寿在《三国志》中用一句话概括诸葛亮领兵北伐,“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北伐失利虽不能归咎于诸葛亮一人,但陈寿认为诸葛亮对此有很大责任。

据《汉晋春秋》记载,孔明首出祁山兵败后,有人劝他再次发兵,诸葛亮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说蜀军在祁山和箕谷,都比魏军多,可是还是不能击败敌军,却被敌军打败,原因不是因为兵少,责任只在一个人身上。

后面还有一段话:“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

意思是说,现在要精简兵将,处罚有过失的人,总结教训,改变策略为将来做准备,如果不这样,兵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是他在总结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在一人耳”此一人为谁?孔明自己是也,可以理解成诸葛亮在做自我批评。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争取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定位。

看不惯,是自己境界不够

庄子曾经说过:“不谴是非,与世俗处”。

做人最优雅的姿态就是不去争论是非,而是学会和俗世和平共处。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有过这样一段生动有趣的描写: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

世界万物,不同物种的立场都会有所不同,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角度。

成熟的人早已学会了换位思考以人为善,学会了用别人的眼光看待问题。

而那些欠缺成熟的人,依旧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反复计较着得失,和自己过不去。

事不可为,顺其自然

庄子曾经说过:“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内心强大并且很有修养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心境。

《易经》常说:否极泰来。

万事万物都在循环之中,当人濒临绝境时,或许轻轻一个转弯,就是柳暗花明。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在承天寺驻足,与朋友相聚。褪去了官员的身份,他重新成为一个学者。

在漂泊的大半生中,他陆续完成《易》、《书传》、《论语说》。

当无法济世救国,苏轼就回归学人本色。官场失意的苏轼,就这样慢慢成了影响文坛千年的文豪。

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切莫执着。得不到的尽早放手,一条路不通,就换一条。

与其苦苦挣扎,不如另寻出路。遇事别钻牛角尖,该转弯时别执迷,多一种可能,才能多一种精彩。

内心清明,才能不迷失

《庄子·人间世》中记载了一段话: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是世上最复杂,也是最智慧的生命,我们的耳朵可以用来倾听,眼睛可以用来观看,心可以用来冥想。

但是,这些感官带来的能力终究都是有限的,只有用虚空的心境才是体悟大道的源泉。

心斋,即是心的斋戒,唯有压制住欲望的干扰,拂去迷茫与焦虑的尘埃,内心才能清明澄澈,少走弯路。

“嗜欲深者天机浅”。人想在世界上生活,就要依靠物欲支持我们获得物质资源,让自己好好地过日子。

可是过度的放纵欲望和沉迷欲望只会让我们迷失本心,在欲望的操控下做出不可挽回的错事,失去自己的福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白的人生,就像是深深的湖水,保持简单淡泊安静,才能涵养万物,波澜不惊。

主播:张羽

学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msweekly)整理自网络

出品:民生周刊(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唯夫-唯夫是从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