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历|风流千古刘伶醉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文选•卷四七》刘伶《酒德颂》
有位德高望重的先生,把自有天地以来的时间看作一日,将万年之久视为瞬息,以日月为窗户,以八荒为庭院路径。他行走不留足迹,居住没有房屋,以天为帐,以地为床,无拘无束,任意往来。静时手不离杯,行则提壶携酒,唯酒是好,别无他念。
有一位尊贵公子,和一位宽服隐士,听到我的嗜酒之名,便品头论足不已。……此时的“先生”,正手捧酒瓮,面对酒糟,频频举杯。……他醉了毫无知觉,醒来后头脑清醒;侧耳不闻迅雷之声,细看不见泰山之形;感觉不到寒暑触肌的冷热,也没有利益和欲望等感情。他俯观万象,只见万象纷乱,犹如江河中飘荡的浮萍。公子和隐士立于我旁,我视之如蜾蠃与螟蛉。
刘伶在“竹林七贤”中官位最低,任职时间亦最短。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土木形骸”,在那个颇为看重相貌、尊颜的时代,尤其是在与丰神俊朗的嵇康相比时,他确实相形见绌太多了。据史载,他“澹默少言,不妄交游”,恬静自守。不过,在嗜酒这一点上,他与阮籍同病相怜,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推测是阮籍介绍刘伶加入了“竹林之游”。即便预入“竹林”,刘伶也极少有活动记载。大概在竹林之游的二十年后(公元278年),他才出任老朋友、建威王戎的参军,但很快被罢官,终老于家。
刘伶之著名,主要是他嗜酒、颂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天生刘伶,以酒为名”,是“唯酒是务”。他出行常携酒,让随从带着铁锹,说:“我若醉死了,你们就地掩埋而已。”妻子劝他戒酒,他却哄骗妻子,借祭祀而自斟自饮,说:“妇儿之言,慎不可听。”为了喝酒,刘伶抛弃了礼节、尊颜和功名,完全沉浸在饮酒的“其乐陶陶”中了。《酒德颂》描绘的正是这样的一幅场景:“大人先生”德高望重,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与造化同游,任意来去;而这样的放浪形骸,却引起了“公子”“处士”的不满,他们品头论足,横加指责;但是,“大人先生”根本不予理会,依然故我地酩酊大醉,“先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物议、指责的蔑视!在刘伶看来,醉眼朦胧中的人间万象,只不过是江汉浪涛中无足轻重、随波逐流、毫无个性特色的浮萍而已,只有醉中的自己随意所适,无忧无虑,那才是生命本该有的样子!
按理,古人借酒成礼,借酒助兴、浇愁,故喝酒本极为常见,无甚奇特之处。但是,魏晋时期文人痛饮酒,甚至沉湎于酒,极为常见,乃至于成为士大夫竞相崇尚的风流韵事。正因其普遍性和程度之重,因而饮酒也就成了这一时期士人文化的特点。孔融诗云“座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曹操诗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阮籍据说可以连醉四十余日,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而最典型者莫过于刘伶,他的生命就寄托于酒,酒就是他的生命。
当这样过分地饮酒成了时代文人的特点时,我们就能看出,魏晋文人其实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追求个性化的自我,追求生命的本真。他们反感于礼教的繁复和虚伪,所以,就出现了嵇康为了生命的尊颜而以死抗争的绝响,出现了阮籍苦闷中的“穷途一哭”,出现了刘伶这样彻头彻尾地以酒为生命支柱的“醉侯”,甚至还有孔融,为了酒而冒犯曹操,称“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应该说,饮酒是深入地融入了魏晋士大夫的的生命里,体现了他们的人生思想和人生态度,进而也融入了他们的诗篇和文章中,所以鲁迅先生敏锐地指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魏晋风度”深刻地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魏晋士大夫尊重本我,张扬个性,肯定人情,循性而动,都想活出个自我面貌来。类似的例子在《世说新语》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人的觉醒”的基础上,他们对于文学、艺术也都有了系统的新认识,比如充分肯定诗歌的“缘情”和辞采华美,追求绘画的“气韵生动”,引导书法走向妍美、流丽。于是,中古文艺英姿勃发的新时代即将到来!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中国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如果从这个高度去看刘伶那些背情越礼、嗜酒贪杯的行为,那么,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即:刘伶是那个时代有思想、有追求的叛逆而率真的士大夫,他是用醉酒的方式追求和践行着崭新的理想人格,他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之一。
(萧寒)
牵牛子:
牵牛子呈三棱形,形似橘瓣状。表面灰黑色 (黑牵牛子) 或淡黄白色 (白牵牛子) 。种皮坚韧,背面有一纵沟。味辛苦,有麻舌感。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主产广西、云南等地。
来源:啄木鸟
制作:平凉网信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平凉发布
道德经:你的善念,才是最好的力量
不争,一种觉悟,
不争,一种胸怀,
不争,是一种人生。
人生最好的力量叫做与人为善,内心存有善念,一切待人温和,这样的心境是一种平和,在因果关系之中,“与人为善”,塑造的也是人生良好的结局。
《道德经》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的三件宝贝:一个叫慈爱,一个叫节俭,还有就是不敢与人争先。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面,当所有人都争的你死我活,凡事必争一个高下时,而圣人却以低姿态去容忍。
有一份与人为善的容忍,并不会让一个人真正的吃亏,反而收获的是一个平和的心境,内心平和,一切懂得谦让,这样的人生哪有不好之理呢?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下,故能为百谷王。”
大海之所以有这样一种广袤的魅力,就是因为他的广博和胸怀,于万物之下,融汇万千河流,才有它的一种伟大。
一个人的格局,也是自己的委屈撑大的。
愿意以低姿态去主动承担委屈的人,他的格局,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
陕西豪氏刘易,经常在边境游走,喜欢谈论军事,也深得韩魏公的厚爱。
有一个人叫狄青,经常设宴款待他,刘易特别喜欢吃苦马菜,他在任何一个地方吃饭,如果没有苦马菜的时候,他就会大声咒骂,特别的无理取闹。
但是边境一带没有苦马菜,于是狄青专门派人到很远的内地去寻找。
后来每一顿饭都有苦马菜,刘易吃的不能忍受,狄青才下令把菜色恢复正常。
经过这一件事情之后,刘易再也没有因为没有苦马菜,而无理取闹了。
这正是狄青的智慧,他没有与刘易正面针锋相对,也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选择用一种成全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但收服了刘易,还收服了其他的将领和士兵。
对于无理的小人来说,即便是成全和宽容对方,对于自己又有什么损失呢?而且自己的宽宽,容也是一个计策,目的是让自己更好的解决问题。
有的时候,选择退一步,选择成全对方和宽容对方,并不是一种懦弱的退却,而是以大的胸怀容纳小人的无理之举。
明朝奇书《菜根谭》说:“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为土木形骸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为了不让老鼠饿死而经常留一点剩饭,因为担心飞蛾扑火,而用沙把灯照起来。古人这样的想法正是我们人类可以生生不息的契机,如果没有这种胸怀,人和泥土,树木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的魅力,就是在于自己能够心存善念。
不管是与人处事,又或者对待万物之中,都存留一份善念和理解,没有触碰自己原则的基础之上,选择宽容和成全。
古人的这一种“为老鼠留饭,为飞蛾罩灯”的心思,其实就是善良最好的诠释。
善念不分大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胸怀慈悲之心对待万物,有一份宽容与理解,这就是人生最好的一种力量。
胸怀慈悲之心,待人宽容与理解,让人如沐春风,通体舒畅,找到人生最柔软的那一个地方。
你的善念,才是最好的力量。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昆虫脸谱
唱戏的有脸谱,生旦净末丑。昆虫也有吗?
图 / 来源网络
儿时家旁的小河边,坡上遍长野苎麻。野苎麻叶上有一种淡绿色的昆虫,肥硕身躯,憨憨地趴在麻叶上,用手捏它时,圆硕的脑袋直摇,至今也弄不清它真正的名字,我们叫它“摇头瘟”。
“摇头瘟”,天生一副摇头否认的表情,断然对侵入领地的人说“不”,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摇头瘟”,不会像蝉那样鸣叫,只是肢体语言丰富,会一个劲儿地摇头,表现挣扎和反抗,是一种悲。这样一种昆虫,我已多年不见,差点把它忘了。
也难怪,一条河早已消逝,没有了那片野苎麻,还能到哪儿去寻找一只“摇头瘟”?那时,我们在苎麻丛间探头探脑,躲猫猫,偶尔会遇上一两只“摇头瘟”。这样的昆虫,淡蓝,或者碧绿,遍体金碧,非常好看。小孩子逮到它,总小心翼翼,把它放在一只火柴盒里养着,成了一只不会鸣叫只会摇头的玩具。
在层层密密的苎麻丛间,找一只“摇头瘟”并不难,看到蜷曲的麻叶,这种外形与秉性奇特的小虫子往往就住在里面。而有时候展开麻叶,小虫子已经老熟,凤凰涅槃,修炼成精,变成一只不会飞的金粉玉蝶。
“摇头瘟”活动的舞台背景,至今想起来,有些古意氛围。野苎麻,《蜀本草》记载:“苗高丈已来,南人剥其皮为布,二月、八月采。江左山南皆有之。”我生活的小城就在江之左,草木茂盛的城池,雨水充沛,总有昆虫逍遥于繁密植物枝叶间。当然,苎麻作为纤维提取作物,可以用来制绳子。二三纤夫,拉着一条船,匍匐行进在草密水阔的高岸,江号声声。或麻绳一搭,船便系在河边老柳树上,几块石头一垒,船人便于江边生火做饭,算是歇息了,锅里的鱼大概也是从江里捞上来的;也可用苎麻来织麻袋,散发着苎麻植物气息的麻袋,纵横经纬,将麦、米、谷等装入其中,运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另有一种叫“土狗”的虫,土木形骸,激动时,神态“嗔怒”。它的学名叫“蝼蛄”,身体呈黑褐色,覆盖层短如丝光的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一名蝼蛄,一名螜,各地方言之不同也。”言其居住方式,作息规律。
蝼蛄喜欢借着夜幕的掩护,在昏黄的电灯杆下活动。它们羽翼背在身上,从昏暗的天幕深处来,朝有亮光的地方飞,飞行距离自然不会太长,飞到路灯下,“啪”的一声落下来,胖胖的肉身摔到地面,也不知疼不疼。
它趴在地上,左右探望,似从暗夜处偷了东西,慌慌张张。尔后,驱动那多而乱的小脚,快速蠕动,一通乱爬。
蝼蛄背部呈茶褐色,腹部灰黄色。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昼伏夜出。夏末秋初,蝼蛄也会像蟋蟀、螽斯等鸣虫一样,摩擦翅膀,发出鸣叫。古诗有这样的句子:“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诗人触景生情,以为蝼蛄知道寒冬将至,哀叹自身时日无多,发出悲鸣之音。由物及人,没有冬衣,像蝼蛄一样挨冻。
幼时夜晚,逮一只蝼蛄,这厮会龇牙咧嘴,嗷嗷地挣脱。蝼蛄咧开的嘴唇,有两只獠牙,摆出一副凶狠的骇人相。无奈,它遇上峨冠博带的大芦花鸡,一只蝼蛄,怎么也想不到会在漫无目标慌乱地逃跑中,成为鸡的猎物。
昆虫脸谱,显示小虫子的性格特征。有的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如蝼蛄;有的浓墨重彩,图案复杂,如磕头虫。
磕头虫,冷幽默的肢体语言,有嬉皮相。这份嬉与皮,有搞怪、无厘头的成分,像是场上殷勤拍马屁的人。汪曾祺在《昆虫备忘录》里说:“磕头虫的脖子不知道怎么有那么大的劲,把它的肩背按在桌面上,它就吧嗒吧嗒地不停地磕头。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运一会气,脖子一挺,就反弹得老高,空中转体。正面落地。”
发现一只磕头虫的秘密,其实不难。它的前胸腹面有一个楔形的突起,正好插入到中胸腹面的槽里,这两个东西镶嵌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灵活的机关。当它发达的胸肌收缩时,前胸准确而有力地向中胸收拢,不偏不倚地撞击在地面上,使身体向空中弹跃起来,一个“后滚翻”,再落下来。磕头虫在仰面朝天时,它会把头向后仰,前胸和中胸折成一个角度,然后猛地一缩,“扑”的一声打在地面上,就弹起来了,在空中来个“后滚翻”,落在地面时,脚朝下停在那里。
磕头虫个头不大,全身呈现黑色,背部有两对翅膀,大部分时间都是收拢在硬壳下,飞行高度也不高,但是弹跳力是一绝,像鲤鱼打挺一样的姿势。
磕头虫磕头,只是一种生理反应,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害怕求饶。在自然生态的草木深处,大地一片柔软清凉,每一种昆虫都以自己的方式,快乐地生存着。它们留给人的印象,或张扬,或谦虚,磕头虫属于后者。
还有一种中华剑角蝗,其实就是蚱蜢。绿色或褐色。体形细长,头圆锥状,明显长于前胸背板,颜面强烈向后倾斜。触角剑状,前翅发达,端部尖,后翅淡绿色。
在宋代,有个女词人,看见溪上游弋的小舟,就感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逮到这种小昆虫时,它会冲你吐褐色的唾液,就像两个野孩子吵架,一方朝另一方吐口水;又像名利场上,两个言辞犀利的人打口水仗。不知道是人模仿虫,还是虫模仿人?
中华剑角蝗体型细长苗条,加上或黄绿或褐色的体色,使得它成为伪装大师。尤其是在草丛中,与环境几乎可以完全融合到一起,躲避天敌的攻击。
当然,鞘翅类昆虫的后腿纤细曲长,这样就具备了超强的弹跳力。你若在草丛中发现它,正待弯腰捕捉。它觉察到风吹草动,就会“噗”一声,踢腾而去,只留下那片草叶微微摇晃……
昆虫脸谱,重在形、神、意。每一只虫子,都有它的个性,无论是摇头、龇牙、磕头,还是吐口水,都是它的情感表达。
人有人的活法,虫有虫的活法。一人,一虫,一世界。
来源:《镇江》,有删节
作者:王太生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土木形骸(土木形骸,遨游一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