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赏析
1、出处:《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剧照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事务多)?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读书对我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国家大事,(鲁肃)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而分别。
吕蒙剧照
4、主要内容:
孙权是吴国的君主,他非常关心部下的可持续发展。他语重心长地劝导掌管政事的吕蒙读书了解历史,先指出读书的必要性——吕蒙身任要职,不学习难以胜任,后现身说法——用自己读书获益的例子说理,指出读书的好处。
吕蒙接受孙权的劝导,开始抽时间认真读书学习,了解历史兴替、成败的原因。
鲁肃来到寻阳,与吕蒙谈论军国大事,惊异地发现吕蒙的见识高远,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就与吕蒙结为好友。
鲁肃剧照
5、赏析
从孙权称呼部下吕蒙为“卿”这个爱称,可以看出孙权对吕蒙的喜爱和看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是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后面加上感叹号,意思更加明确。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这句语言描写中对比鲜明,与“大惊”的神态描写互相映衬,从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之后带来的惊人长进。
鲁肃称呼吕蒙的小名“阿蒙”可以看出他对吕蒙的欣赏。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充分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大兄”这个敬称可以看出吕蒙对鲁肃的钦敬。
6、启示:
真正关心下属,就要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才能让团队的实力更强大。
劝导别人时,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说服力更强。
开卷有益,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
成语故事:《刮目相看》
【注释】
刮目:擦亮眼睛。指把眼睛擦亮,另眼看人。比喻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人。
【出处】
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吕蒙传》:‘’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出身贫寒,幼年失去读书机会,懂得的知识很少。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是朝廷重臣,名望很高,美中不足的是书读得太少。作为一员大将,不能只靠武功高强、作战勇猛,胸中还要有谋略,本王告诉你以后要多读书。"吕蒙当时听了孙权的话,没事经常读书。
从此以后,吕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加紧读书。通过读书,学问大有长进。周瑜死后,鲁肃担任东吴大都督,指挥部设在陆口。由于军务上的关系,吕蒙同鲁肃交往越来越频繁。一天,吕蒙与鲁肃谈论起军事上的事情。吕蒙问鲁肃:‘’受朝廷重托,现在驻守陆口,这里北与荆州相望,素闻荆州守将关羽武功盖世,计谋过人,如有意外,不知如何应付?"鲁肃听了吕蒙的话,心想吕蒙或许心中已有了打算,于是非常诚恳地向吕蒙求教。吕蒙见鲁肃十分真诚,便说出对付关于的五条计策,并将每一条计策都细细地奖给鲁肃听。鲁肃听后说道:‘’以前我只知道武功高强,没想到你竟这般足智多谋。这是我们吴国的大幸,真是可喜可贺啊!"
吕蒙听了鲁肃的夸奖,不好意思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用老眼光去看人。人是可以变的,通过努力学习,和从前就不一样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俗语背后的故事和哲理远不止这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是人们经常说的俗语,而刮目相看这个成语故事的典故就来源于此。刮目相看本身的典故来源于三国时期的吕蒙身上,其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在《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他出身于寒门,贫穷无依,从小只知练武,不知读书,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大家常常取笑他。吴侯孙权是江东孙氏之主,他对于自己的这个部下非常看重,不过,由于吕蒙读书很少,所以时常在一些事务中出错。孙权为了培养吕蒙,遂主动劝说其读书写字。
有一天,孙权对吕蒙和蒋钦两人说:“你们两人现在是吴国的,应当多学习一点知识才是,特别是一些兵马韬略,更要烂熟于心。”吕蒙起初对于孙权的建议不太在意,他以事务繁忙而推辞,不过,这时孙权更是将孔子搬了出来,他言孔子读书终日不食,终日不饮,废寝忘食。后来,吕蒙终于听从了孙权的建议,他变得发愤图强,努力进取。
吕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超越了东吴其他将领,就连江东一些专学之士后来都赶不上他。有一次,鲁肃受命去和吕蒙商议事情,他与吕蒙坐席相谈。吕蒙这时已经完全改变了自己,他与鲁肃相谈甚欢,甚至在一些战略战术上也超过了鲁肃。鲁肃听了吕蒙的见解后,对其大为赞叹,他抚摸着吕蒙的手不停地夸耀,甚至还直言吕蒙为江东良将。
能得到鲁肃的夸赞,吕蒙可以说荣幸之至,今天的吕蒙已经早已不是当初的足下阿蒙。他在兵法韬略上已经不输于东吴任何一员大将。面对鲁肃的夸赞,吕蒙表现得非常谦虚,他说:“士别三日,必当刮目相看。”吕蒙的这句回答,后来成为了经典之语,该成语后来也成为了那些不甘平凡人物的代名词。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词语有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它是一个人对外处事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人对待别人的基本观念。在生活中,往往一些人会很容易拿有色眼镜看人,他们崇拜地位高、富贵型的人物。相反,真正的朋友往往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发光点,只有诚心待人,我们才可以收到不一样的效果。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而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别人,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吕蒙作为东吴的统兵将领,他有必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足以担当起救国护民的重任。江东偏安一隅,北方的曹操和荆州的刘备都时刻盯着江东,只有吕蒙自己首先先强大起来,才能担负起抗曹的重任。孙权就是要将吕蒙培养成为了统兵御敌的帅才,作为一个将领,光靠蛮力拼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懂得智谋,汉代的周亚夫、霍去病,唐代的李靖、裴行俭,哪一个不是文武兼备的武将。孙权培养吕蒙,正是由于这方面的考虑。
吕蒙的成长的确没有让孙权感到失望,不仅仅是鲁肃、孙权夸耀,就连蜀汉的诸葛亮后来都赞扬吕蒙。后来鲁肃病逝,吕蒙直接成为了江东大都督,他率领全军与荆州的名将关羽激战,最终将其擒杀。吕蒙本身有骄人的武艺,现今再加上其智略,关羽自然不是他的对手。可惜的是,吕蒙也是英年早逝,若其存在,或许他在后续的夷陵之战还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是值得我们推崇的。
能得到鲁肃的评价,可以说是吕蒙的荣幸,鲁肃和周瑜是江东齐名的俊才,其人之韬略也堪称天下冠首。吕蒙既然如此的受到鲁肃的礼遇,这就足以说明吕蒙自身的改变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是什么效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