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成语千句文 第二十篇:士节篇
士节篇
齐国壮士,刚强正直。 感人事迹,可歌可泣。
王躅死国,慷慨就义。 北郭诤谏,轻生重义。
子狄刎首,壮志不已。 五百壮士,千秋浩气。
齐史直书,宁死不屈。 狐援哭国,忠贞不渝。
杞梁华周,单车殉义。 侯重蹈火,殉身不恤。
黔娄正席,洁身一世。 忠正廉洁,弦章辞鱼。
公孙黔敖,乐善好施。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能意闯宫,贵在言直。 貂勃为人,公而忘私。
闾丘名邛,年少有志。 子奇治阿,卓著政绩。
戎夷让衣,舍生忘死。 齐王孙贾,少年义士。
巨孝江革,躬行孝义。
注释:
士节篇
齐国壮士,刚强正直。 感人事迹,可歌可泣。
【译文】齐国的壮士们都是刚强正直的,他们的感人事迹可歌可泣。
王躅死国,慷慨就义。 北郭诤谏,轻生重义。
【译文】王蠋不为引诱抛弃自己的国家,与齐国同生死。北郭骚把正义看得重于一切,以诤言为国家献出了生命。
【注释】王蠋死国:据《史记·田单列传》载,王蠋是战国时临淄人。
公元前284年,燕军攻占了临淄,燕将乐毅知道王蠋是品德高尚又很有才能的人,就命令在王蠋家乡30里内不准进人。又派人对王蠋说:“您如果愿意投降燕国,就任用您为,封您为万户侯 。若不服从,将率兵踏平你的家乡。”
王蠋拒不投降,说:“国家破亡了,我还活着干什么!现在你让我给你们当是助桀为暴,做你的帮凶,与其生,还不如死!”说完就自杀了。这就是著名的“王蠋死国”的故事。
北郭诤谏:北郭指北郭骚。据《吕氏春秋·士节》载,北郭骚是临淄北郊的一个贫苦百姓,他以编织为生,奉养着高龄老母。晏子看他很有孝心,觉得是百姓效法的榜样,于是经常派人送去粮食,以示奖励。
后来晏子遭谗到陷害,被景公放逐。北郭骚得知消息后,随为他喊冤叫屈。他跑到宫门前,对门卫慷慨陈辞:“晏子是当今贤相,他辞官离去,是齐国的重大损失。用不了多久,齐国就要衰亡,我敢用我的头作保,以示天下。请你们用我的头颅,向国君进谏,表明晏子的清白,我含笑酒泉,虽死犹生!”说完,拔剑自刎。
齐景公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即出宫将晏子追回,重新任晏子为宰相。
子狄刎首,壮志不已。 五百壮士,千秋浩气。
【译文】雍门子狄以自己的生命避免了一场,可谓壮志不已。田横和五百壮士宁死不受辱,血染东海更是千秋浩气。
【注释】战国时候,越国想侵犯齐国,几十万越军集结在齐国边境。齐国为之震惊,齐王也亲率大军前去应战,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这时,一个住在临淄雍门附近的人,名字叫子狄,都称他雍门子狄。他跑到边境,向齐王请求阵前殉身,以显示齐国人抗敌之威。
齐王劝止说:“现在两军尚未交战,你为什么先死于敌人面前呢?”
雍门子狄说:“现在,大兵压境,口口声声要消灭我们的国家。我要杀身阵前,以示齐人不可欺。”说完,,飞奔入越军阵中,拔出挎刀,刎颈而死。
越军见此情景,大为惊骇,说:“齐王的臣民,为了国家都如此勇敢,与这样的国家打仗,恐怕连我们越国的祖庙也保不住了!”于是越军不战自败,立即撤军回国了。
五百壮士:秦朝末年,田容为齐王,田横为相国。刘邦建立汉朝前夕,派特使来到临淄劝说齐王归汉。田容和田横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深有体会,觉得既然刘邦能统一天下,就该欣然归汉。于是,达成了和平了协议。为了表示诚意,田横下令解除了战备状态。但是,刘邦言而无信,又突然袭击临淄。田横后悔不已,仓促应战。齐王田容战死,田横自立为王,只好带领着手下五百名部下退出临淄,且战且走,退居到东海小岛上。
汉刘邦称帝后,怕有后患,宣布赦免田横其罪,并召入朝,如果不归,举兵横扫其岛。田横爱民如子,怕连累部下,只率两名随从启程去洛阳。
来到洛阳近郊的时候,田横对随从说:“现在天下已定,得到了休养生息,这也是我们起兵的宗旨,如今已经实现了,我心无憾事。汉刘邦召见我,只不过是想见见我是什么样子罢了。你俩今斩我头,拿去让刘邦尽情的看看吧。”说完拔剑自刎,俩个随从遵照田横的遗言,急驰洛阳,向刘邦捧上田横的人头。刘邦见了,也对田横的壮烈深表敬佩,他封田横的两名随从为都尉,并以王侯的规格隆重礼葬田横。举行葬礼时,田横的两名随从拔剑自刎,倒于田横墓中。
岛上军士得知田横已死的消息,纷纷跪倒在地,失声痛哭,遥望西南,向着田横的亡灵,柱剑跪拜祭奠,高唱葬歌,五百军士悲痛难以扼制,撕开自己的衣领,五百把寒光闪闪的宝剑挥动,相继自刎身亡,血流成河,染红了海岛。
齐史直书,宁死不屈。 狐援哭国,忠贞不渝。
【译文】齐太史宁死不屈写青史。狐援哭国,以死谏君。
【注释】齐史直书:据《史记》载,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杀了国君庄公,怕留下不好的名声,要求太史不要如实记载这件事。太史坚决地说:“如实记载史事,这是史官的职责.”于是,在史册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弑君”。
崔杼把太史杀了,让太史的二弟继承其职务重写。太史二弟仍然写道:“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弑君”。崔杼又把他杀了,让其三弟来重写。结果其三弟和两个哥哥写的一字不错。崔杼怕触犯众怒,只好作罢。于是,崔杼弑君的被真实的记录下来。
狐援哭国:战国时候,齐闵王独断专行,穷兵黩武,国内百姓和邻国都怨恨他,齐国到了亡国的边缘,但是大臣们都不敢进谏。
这时,一个叫狐援的老臣,冒死去劝说齐闵王,诉之以利害,要齐王改正错误。齐王不但不接受狐援的忠告,还把狐援赶出宫廷。狐援看到这样下去,齐国将要灭亡,悲痛不已,为国家就要到来的灾难哭了三天。齐闵王下令把狐援杀掉。执法官在城东门外摆下刑具,但不愿杀狐援,希望他马上逃走,离开这里。狐援却风尘仆仆的奔向东门。法官说:“按法律,哭国罪应当杀头,还不赶快离开这里?”狐援说:“我狐援不是愿意死,是齐王不听劝告,国家都面临灭亡了,我活着也没有有什么用处了。”于是,狐援被斩首在东门外。
杞梁华周,单车殉义。 侯重蹈火,殉身不恤。
【译文】杞梁和华周单车冲入敌阵,侯重用身体压住炭火,为其铺平了道路。三人先后为国殉身。
【注释】杞梁、华周、侯重三人是临淄闻名乡里的勇敢武士。齐庄公想试试他们多么勇敢,就在公元前550年秋天攻伐莒国的时候,带他们三人一同前往。
他们三人乘坐一辆战车,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到了莒国城郊,正遇上莒国国君带领三百士兵巡郊,三吼一声:“我们乃齐将也。哪个敢与我们战斗?”侯重驾车左冲右突,杞梁华周挺戟乱刺,三百兵士被杀死一半。莒国国君说:“寡人已知之勇,不必死战,愿意和们共同拥有莒国。”三人同声说:“归顺敌人是不忠;接受了命令而不执行是不讲信用。多杀敌人,才是我们的任务。”说完,三人又继续战斗。
莒军不能抵挡,逃回城中。三人追赶到城门口,只见敌人在门前挖了一道沟,沟里烈焰腾腾,不能前进。侯重大声说:“我能让你俩过去。”说完把盾牌支撑在沟中,自己趴在火炭上,叫他俩从背上通行。华周和杞梁脚踏侯重的脊背跳过火沟,回头一看,侯重已被烧焦。两人哭着直奔城门,突然遭到伏兵乱箭射击,相继殉身。
黔娄正席,洁身一世。 忠正廉洁,弦章辞鱼。
【译文】黔娄生前清廉,死后也要“身正”,可谓洁身一世!弦章辞鱼,忠于清正廉洁,彰显了晏子遗留下来的德行。
黔娄夫人却阻止说:“先生一生高尚,不肯一丝一毫的偏斜,斜过被子盖,可以盖住先生全身,但这会违背先生的一生意愿的,如果先生地下有知,是不会同意的。”最后,依照黔娄夫人说的安葬了他。
弦章辞鱼:弦章是晏子后的齐国宰相。据《晏子春秋》载,晏子死后十七年,齐景公设宴款待大臣。席间,景公射箭以显示自己箭法,却箭未中靶。众大臣赞声一片:“主公好箭法!”景公生气的丢下弓。
这时弦章正走进来。景公问弦章说:“自从晏子去世后,我从来没有听到有人说我有不对的地方了。”弦章回答说:“君主喜欢穿着,臣子就跟着讲究服饰;君主喜欢宴乐,臣子就跟着讲究烹调。上面喜欢什么,下面必然爱好什么。”景公说:“好,我今后不再听阿谀奉承人的话了。”于是,赏赐了弦章五十车鲜鱼。
弦章回家时,看到装鱼的车子正往他家走,就对车夫说:“过去晏子辞谢赏赐是用来匡正国君,所以不掩盖国君的错误。现在所有臣子都用阿姨奉承追求私利,我如果接受了鱼,就是违背了晏子的行为准则,自己就和阿姨奉承的人一样了。”于是坚决辞谢了景公赏赐的鱼。
后人评价说:“弦章的廉洁,是晏子遗留下来的德行啊!”
公孙黔敖,乐善好施。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译文】公孙黔敖爱做善事,乐于助人,被人称颂。廉者宁愿饿死,不接受不敬的食物,使人敬佩。
【注释】公孙黔敖:姓公孙,名黔敖。据《礼记》载,黔敖是春秋时临淄人,为齐庄公大夫。他乐善好施,为历代称颂。一年,临淄一带久旱无雨,禾苗干枯,发生了严重饥荒,百姓四处乞讨。黔敖心急如焚,在路边建起粥棚,施舍饥民,饥民们闻讯纷纷前来乞粥。
这天,一个面黄肌瘦的饥民,垂着衣袖,趿拉着鞋子,无精打采的走过来。黔敖一手拿着谷饼,一手端着粥,很怜悯的喊:“喂,快来吃吧!”那个饥民抬头瞪了瞪眼,望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听这种没好声好气的呼唤声,才饿成了这个样子。”黔敖知道自己怜悯心切的大呼小叫惹怒了饥者,便连忙向那个饥民道歉。但那个饥民固执的很,不管怎么赔礼道歉,还是一口也不吃,终于饿死了。因此后人把这件事概括总结成了成语“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意思是清廉的人不接受不尊敬的施舍。
乐善好施:乐:喜欢。施:施舍。爱做善事,乐于助人。
能意闯宫,贵在言直。 貂勃为人,公而忘私。
【译文】能意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貂勃为人能以国家为重,忘掉私心。
【注释】能意闯宫:据《吕氏春秋·贵直》载,齐国有个人叫能意 。他听说齐王在雪宫玩乐好几天不早朝,左右也不敢进谏。能意来到雪宫门口,就大声吆喝:“快给我开门,我要见大王!”守门的不让他进去。能意火冒三丈,推开侍卫,闯进宫来。
齐宣王早就听说能意为人坦诚,说话直来直去,想见见这个人。今天不请自到,也就接见了他。问他:“寡人听说先生为人坦诚,说话直言不讳,从不阿谀奉承人,是这样吗?”
能意回答说:“没有的事。小人怎么能为人坦诚,说话刚直不阿呢?”宣王说:“听满城的人说你好直,难道他们说错了?”能意说:“大王,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刚直不阿的人,在腐败的国家里没有容身之处,也见不到昏庸的国君。’而我呢,家不但在齐国,今天也见到了国君。怎么能说我是个刚直不阿的人呢?”
宣王生气的说:“你好个大胆的村夫,敢辱骂寡人。”就下令惩罚能意。能意不慌不忙地说:“我能意从小就是这种性格,长大以后也是这么做。大王为什么不能和我们这种人相处,并且表扬我们的好直的行为呢?于是,大王就把他放了。
貂勃:据《战国策》《吕氏春秋》载,貂勃和田单两人私人感情并不好。后来,田单为光复齐国立了大功,成了齐襄王的宰相。襄王身边的九个亲信都想谋害田单,说田单自恃功劳大,要篡权称王。因此,襄王对田单也开始怀疑,见了田单也很不礼貌。一次酒宴上,襄王直呼其名说:“叫田单快过来!”
貂勃离开席位,对襄王说:“早先周文王称姜尚为太公,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平安君(田单)在齐国几乎灭亡的时候,率领一个小小即墨城的军民击败了五国敌军,恢复了齐国。当时,如果平安君自称为王,也制止不了的。但是他却亲自到城阳迎接大王返回故都。可见平安君对大王的忠心。今天国家安定了,大王对平安君却直呼其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请大王杀掉你身边说田单坏话的奸臣,以此向平安君谢罪,要不国家就危险了。”
襄王幡然悔悟,杀了九个宠臣,加封了平安君。
闾丘名邛,年少有智。 子奇治阿,卓著政绩。
【译文】闾丘邛年少有智,目光远大。子奇年轻有为,治理阿地政绩卓著,人们赞誉。
【注释】闾丘邛:据《说苑》载,闾丘邛是临淄人,他18岁那年,齐宣王到社山打猎,社山父老十三人来慰问宣王。为此,宣王很高兴,吩咐随从免去父老们的田租。父老们拜谢宣王的恩赐,独闾丘邛不拜。于是,又吩再免去父老的徭役。父老又再次拜谢,闾丘邛还是不拜。宣王说:“已经拜谢过的父老请回避,不拜的父老请到前面来。”
宣王对闾丘邛说:“我今天来此,承蒙父老慰劳,所以先给父老免除田税又免除徭役。他们都拜谢我,先生独不拜谢,请问这是为什么?”闾丘邛回答说:“我来慰问你,是希望能给我长寿,给我富裕,给我尊贵。但你都没给,所以不拜。”宣王说:“生死由天,不是我管的着的,我无法使你长寿;国库虽然充实,但为了备灾备荒,没有更多的粮钱使你富裕;官府不缺员,我没办法使你尊贵。”
闾丘回答说:‘这些都不是我所向往的。愿大王选择有修养、有善行的人来当官,执法公正,这样我们就可以增寿;春秋冬夏,官府按时收税和赈济,不烦扰百姓,这样,我们就可以富裕;使少敬长,长敬老,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尊贵。今天赐我免田租,这样国库就会不足;赐我免徭役,官府有事会缺少遣使。这一些都不是我所希望得到的。宣王说:“你说的太好了,这些大王还真没有想到呢!”
子奇治阿:子奇是春秋时齐国人。他18岁被任命为东阿大夫,治理东阿。子奇上任后,齐君怕他年轻误事,便派使者想把他追回。使者赶上子奇,没有传达君命,而是回来对国君说:“子奇一定能行。我见他同车坐的都是白头老者。老者经验丰富,少者果断力行。老少同心协力,怎么不能把东阿治理好呢?”
子奇上任后,开仓济民,把兵库里的兵器制成农具。鼓励百姓耕织,加强社会治安。很快阿地风俗改善,百姓富裕起来。魏国听说一个少年在治理阿地,兵库里的兵器也没有了,就起兵攻打东阿。阿地百姓父率子,兄领弟,全民皆兵保卫家园,私家之兵奋起全境,魏军大败而逃。人们说,子奇治阿,政绩卓著,有智不在年高。
戎夷让衣,舍生忘死。 齐王孙贾,少年义士。
齐国有个人名叫戎夷。一天,戎夷要到鲁国做官,他的学生去送他。师徒两人来到鲁国都城,天色已晚,城门紧闭,进城不得,只好钻到一个破庙里过夜。
到了下半夜,风雪交加,时值数九严冬,天气很冷,俩人冻得浑身发抖。戎夷对学生说:“如果把你的衣服借给我穿上,我就能活着过夜;如果把我的衣服给你穿,你就能活着过夜。否则,我们俩都会被冻死。”学生问:“那怎么办好呢?”
戎夷跺着冻得麻木的脚说:“我是一个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我死了可惜。而你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怎么不可以把衣服送给我呢?”学生冻得上牙打着下牙说:“既然我已经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又何必送给一个能治理天下的人呢?”听了学生的话,戎夷思考了一会说:“看来我还是应该把衣服让给学生。”就把衣服脱下来给学生穿上了。
第二天,戎夷被冻死了,而他的学生活下来了。
齐王孙贾:王孙贾,齐国少年义士,15岁就入朝服侍齐闵王。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五个国家占领了临淄。齐闵王被楚国淖齿。王孙贾决心为闵王报仇,他来到街市上,对百姓们说:“淖齿乱我齐国,了齐王,大家愿意和我一块去报仇的,请把右臂露出来!”百姓们听了也义愤填膺,立即有四百多人露出了右臂,响应王孙贾的号召。王孙贾带领大家英勇作战,终于杀了淖齿。为齐闵王报了仇。
巨孝江革,躬行孝义。
【注释】巨孝江革:江革是东汉初临淄人,字次翁,父早逝。王莽篡政,为避战乱,江革背母弃家南逃,途中屡遇叛军虏他入伙,他宁死不肯。后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境内),身无分文,以典身做活,挣的微薄佣钱来养活母亲。
光武帝平乱后,他背母长途跋涉返回家乡,殷勤事母。母每有事外出,他不用牛马拉车,而是自己拉着车,缓步而行,为的是使车子平稳,老母坐得舒服……汉光武、明、章三帝均对他十分敬重,曾被朝廷拜为谏议大夫,终以母亲年高需侍奉而辞绝。世人称他为“江巨孝”。
15 个成语,洞见《道德经》智慧精髓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尽说人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我们从这些成语中,再次精挑细选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个。这15个成语,可以说字字都是真智慧,个个都是大境界,值得认真品读领悟。
1、自知之明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语含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智慧精髓】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正是进步的开始。
2、慎终如始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成语含义】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智慧精髓】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却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欲望、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前功尽弃。
“慎终如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严于律己,老老实实地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三要素:勤奋、坚持加心态。
3、和光同尘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成语含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智慧精髓】和光同尘,就是要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特殊之处,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环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后,这样就能远离纷争和耻辱。
“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圣人处世,要的则是虽然怀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过去却十分朴实,穿着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虽然有光芒,但是却不会那么耀眼,不会过于招摇。这既是处世远祸的智慧,其实又何尝不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成语含义】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
【智慧精髓】知雄守雌,是最为恰切、稳妥地对全面情况进行把握。老子不仅提倡“守雌”,关键更在于“知雄”。“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让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因还不能行动,或需要待机而动。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5、多藏厚亡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成语含义】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智慧精髓】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并不仅仅指物资方面的损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损失。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6、祸福相依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含义】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智慧精髓】祸能生福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地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减变化,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7、天道好还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成语含义】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智慧精髓】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就是天道好还。事物发展到非常强力的状态之后,势必逆反,因为物极必反,所以不管不顾地将强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为,这种“不道”的行为就一定会很快衰亡、灭亡。
暴力必然引来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对人要做到仁至义尽,不要逞强好胜,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过头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8、知足不辱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懂得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贪心。
【智慧精髓】老子所说的知足,不是满足现状,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对烦恼的麻木和对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认人的时间、精力、智慧和机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为应该把握好度,适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与应该的范围。如果一味贪求得不到或无须得到的东西,无休止地奔波忙碌,不仅活得痛苦,还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9、知止不殆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
【智慧精髓】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时应该停止、何地必须停止,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出现危险。
现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对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终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会转弯,不知知止不殆,虽然才华横溢,却常常遭人嫉妒,往往无辜受敌。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贵,喜欢显摆,结果招来祸患。
人的一生中,经常听到的教导和鼓励是“不断进取,奋斗不止”,很少有人劝告人们“结合实际,适可而止”。进是勇气,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种方向。汉张良就是因为懂得审时度势,在刘邦为帝后主动请辞,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负的韩信不知何时该止,才最终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10、大巧若拙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成语含义】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 看上去能力特强的人,不一定是最强的;看上去特满的,不一定是最充实的;看上去特别正直的,不一定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看上去最能说的,不一定是口才最好的。事实就是如此,否则“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这些说法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金庸武侠小说里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显山露水;而且越厉害的功夫,也都越显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扫地僧,比如独孤求败的重剑无锋。
一力破十会,一白遮百丑。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为他们实力足够强大,所以才有底气。需要技巧么?需要。但在实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实实积累自己的实力,比什么都重要。
11、被褐怀玉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70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成语含义】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却揣着宝玉。比喻怀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
【智慧精髓】一个人的真实价值,终归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体现,时间不会蚀去珍宝的光华,而只会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圣人不会介意世俗外物,更没有兴趣用自身的宝物换取浮名。我就在这里,不管你承认,或者不承认。圣人是寂寞的,因为他能够体味到生命中那挥之不去的孤独,并且在坚守当中完成价值的沉淀。
平庸的人往往会在随波逐流中沉沦和迷失,我们很难有勇气为了保有那一份真实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蚀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没有机会去领略圣人的境界。
12、见素抱朴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成语含义】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表示不为外物所牵。
【智慧精髓】明末崇祯年间,有个人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棵松树,松树下面一块大石,大石之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意境深远。
后来有个人拿着这幅画,去请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题字。苍雪大师一看,马上提起笔来写下: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世化不尽,输赢没个尽头,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应该选择“见素抱朴”的心态,面对复杂,始终守持单纯和淡然的心态,存心淳朴,将欲望和恩怨都看得轻一些。问题和困难来了,先别急着解决,缓缓神,静观其变,或许就会悄然而退,总比苦思攻破之法或执意迎难而让人轻松。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13、虚怀若谷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15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成语含义】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智慧精髓】《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谦卦。所以《菜根谭》中有语: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意思是说,古来建立功业成就功的全都是谦虚圆融的人士,那些执拗固执、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与成功无缘。文王谦虚,渭河之滨访太公,最终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刘备谦虚,三顾茅庐请卧龙,最终天下三分一分归刘。
谦虚的人懂得怎样尊敬别人,包容别人。做人如果太骄傲太自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最终灾祸临头,只能悔之晚矣。山谷因为胸怀空阔而罗纳万物,万物生长其间,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长;同时,山谷间的万物也装饰和点缀了山谷,使山谷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所谓谦虚礼让、敬人敬己,就是这个道理。
14、大器晚成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成语含义】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
【智慧精髓】担当大事的人的确要经过长期磨练,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岁才出山辅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灭商立周大业。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赋高,也往往因为他们所做的事还不够大。
成功是日趋丰盈、等待蓄势后的绚丽震撼。唐代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8年,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先贤的智慧不是体现在顷刻间闪现的灵感与笔下流淌的华丽,而是他们的谦逊与艰苦,以及对于知识而持久的吸纳。他们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丰满,他们等待时机。
朱自清说:“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成功没有捷径。用拼搏的血汗与顽强的韧性换来的成果,才是历久弥香。
15、知足常乐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语含义】知道满足,就能长久快乐。
【智慧精髓】知足常乐不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这样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也是不能长久的。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警惕无止尽的欲望,以及追逐欲望所可能带来的祸患。如何应对呢?那就是“知足”。
当然,无论知足还是不知足,都不能改变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所以由“知足”带来的“常乐”就不是现实上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对名与利的超越。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机遇。不是自己的别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从容享受,以此来平复自己不切实际的妄想。
烦恼多与“不知足”有关,知足也许不能改变现状,却能消除烦恼,而这不正是人无论追求什么,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吗?如此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富足和快乐。用一个“淡”字观照世间千情百态,才能懂得动静相宜、取舍有法的道理。
◎本文转载自“儒风大家”,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士字开头的成语【士字开头的成语大全四个字】】相关文章: